本国劳动市场完全竞争,只有当两部门的工资率相等时(WX=WY),本国才会有两种产品 的生产: I/RX. PX=1/RY.PY 变形后可得:PX/PY=RX/RY X产品相对价格PX/PY由X产品的机会成本RXRY决定 外国封闭条件下该国的国内相对价格: PX*/PY*= RX*/RY* 四开放条件下国际均衡价格的确定 由于本国X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高于外国: RX/RY<RX*/RY幸 因此必定有:PX/PY<PX*/PY* PY*/PX*< PY/PX 本国X产品的相对价格低于外国X产品的相对价格,本国在X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外国Y产品的相对价格低于本国Y产品的相对价格,外国在Y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X产品相对供给和相对需求 国际均衡价格的确定(图) 图2-5中,X产品的世界相对需求曲线RD,表示消费者的替代效应,当X产品的相对价格 降时,消费者增加X产品购买量,减少Y产品购买量,Ⅹ产品的相对需求量上升 X产品的世界相对供给RS,表明随着Ⅹ产品的国际相对价格上升,世界的相对供给量呈 阶梯式上升。(为什么?) X产品的相对国际均衡价格由X产品世界相对需求和世界相对供给交点决定,X产品相对 均衡价格为( PX W/ PYw,各国只生产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本国只生产X,外国只 生产Y 贸易利益与贸易三角(图) 参见图26,FM和F*M*分别是本国和外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PX/PY<PX*/PY*, 本国在X产品上有比较优势 假定本国和外国的消费偏好相同,每消费一单位Ⅹ产品必搭配一单位Y产品,即XY =X*/Y*=1,则曲线OC和O*C*分别反映了本国和外国的消费偏好; 再假定X产品相对国际均衡价格为 PX W PYw=1,则曲线FT和F*T*反映了国际均衡价格 本国在贸易前,只能在E1点上生产和消费。 本国贸易后,本国X的最大产量在生产可能性曲线端点F上,出口X,出口量为FX2,进 口Y,进口量为E2X2,由于均衡价格 PX W/ PYw=1,必有FX2=E2X2(△FE2X2为贸易 三角),本国能够实现在E2点上的消费,该点上X和Y的消费量都要多于E1,本国福利增 同理,贸易后,外国专门生产Y,放弃X的生产,出口Y,进口X,外国能够实现在E2* 点上的消费,外国福利增加。 外国的贸易三角△F*E2*Y2*与本国的贸易三角△FE2X2必定全等,这是因为我们设定的国 际交换价格为均衡的交换价格。 第四节国际贸易标准模型 机会成本递增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机会成本递增及其原因
本国劳动市场完全竞争,只有当两部门的工资率相等时(WX = WY),本国才会有两种产品 的生产: 1/ RX ·PX = 1/ RY ·PY 变形后可得: PX / PY = RX / RY X 产品相对价格 PX / PY 由 X 产品的机会成本 RX/RY 决定。 外国封闭条件下该国的国内相对价格: PX* / PY * = RX */ RY* 四 开放条件下国际均衡价格的确定 由于本国 X 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高于外国: RX/RY < RX*/RY* 因此必定有:PX / PY < PX* / PY * 或: PY */ PX* < PY / PX 本国 X 产品的相对价格低于外国 X 产品的相对价格,本国在 X 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外国 Y 产品的相对价格低于本国 Y 产品的相对价格,外国在 Y 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X 产品相对供给和相对需求: 国际均衡价格的确定(图) 图 2-5 中,X 产品的世界相对需求曲线 RD,表示消费者的替代效应,当 X 产品的相对价格 下降时,消费者增加 X 产品购买量,减少 Y 产品购买量,X 产品的相对需求量上升。 X 产品的世界相对供给 RS ,表明随着 X 产品的国际相对价格上升,世界的相对供给量呈 阶梯式上升。(为什么?) X 产品的相对国际均衡价格由 X 产品世界相对需求和世界相对供给交点决定,X 产品相对 均衡价格为(PX w/ PYw)E,各国只生产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本国只生产 X,外国只 生产 Y。 贸易利益与贸易三角(图) 参见图 2-6 ,FM 和 F*M*分别是本国和外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PX / PY < PX* / PY *, 本国在 X 产品上有比较优势; 假定本国和外国的消费偏好相同,每消费一单位 X 产品必搭配一单位 Y 产品,即 X/Y =X*/Y*=1,则曲线 OC 和 O*C*分别反映了本国和外国的消费偏好; 再假定 X 产品相对国际均衡价格为 PX w/ PYw=1,则曲线 FT 和 F*T*反映了国际均衡价格。 本国在贸易前,只能在 E1 点上生产和消费。 本国贸易后,本国 X 的最大产量在生产可能性曲线端点 F 上,出口 X,出口量为 FX2,进 口 Y,进口量为 E2X2,由于均衡价格 PX w/ PYw=1,必有 FX2= E2X2(△FE2X2 为贸易 三角),本国能够实现在 E2 点上的消费,该点上 X 和 Y 的消费量都要多于 E1,本国福利增 加。 同理,贸易后,外国专门生产 Y,放弃 X 的生产,出口 Y,进口 X,外国能够实现在 E2* 点上的消费,外国福利增加。 外国的贸易三角△F*E2*Y2*与本国的贸易三角△FE2X2 必定全等,这是因为我们设定的国 际交换价格为均衡的交换价格。 第四节 国际贸易标准模型 一 机会成本递增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机会成本递增及其原因
边际转换率(MRT) 图2-7表示本国和外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任意给定两国相同的Ⅹ产量X0: MRTA< MRTE 其含义是,在本国和外国相同的产量水平下,本国再多生产一单位X的机会成本总是小于 外国,也就是说,本国在X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外国在Y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 机会成本递增的生产可能性曲线:本国和外国的形状(MRT)差异决定了各自比较优势(图) 二社会无差异曲线 社会无差异曲线的含义和特点 离原点越远越高的无差异曲线,表示满足水平越高,社会无差异曲线是不能相交的 社会无差异曲线是凸向原点的,且斜率为负,斜率绝对值称为边际替代率(MRS); 图2-8显示的是本国和外国的社会无差异曲线图,相对外国而言,本国对Y产品的偏好胜 过对X产品的偏好。 社会无差异曲线 本国和外国(图) 三封闭均衡条件 本国可能性曲线与社会无差异曲线相切,两种产品的生产刚好满足国内消费,供给等于需 求,Ⅹ产品国内相对均衡价格PX/PY就被确定,A点上本国国内封闭均衡条件为:MRTA MRSA=PX/PY 外国国内封闭均衡条件:MRIF=MRSF=PX*PY* 比较:X产品的本国相对均衡价格PX/PY和外国相对均衡价格PX*PY*,X产品本国相 对均衡价格线较外国平缓,斜率的绝对值较外国小,本国Ⅹ产品有比较优势,外国Y产品 有比较优势,两国具有贸易的基础 封闭均衡条件 本国和外国(图) 开放均衡条件 本国和外国(图) 四开放均衡条件 贸易后,两国的专业化分工进程在两国X产品的国内相对价格恰好相等时为止,这一共同 的相对价格就是贸易后相对国际均衡价格 PX W/ PYw: MRT MX MRT MY = PX W/ PYw 两国无差异曲线分别与国际均衡价格线相切,边际替代率等于国际均衡价格 PX W/ pYw MRS AT MRS FT=PX W/PYw 在国际均衡价格 PX W/ pYw水平上,通过彼此交换,两国可以在离原点更远的无差异曲线 现更多的的消费,两国福利均有改进。 贸易利益的分解:来自交换的利益和来自专业化的利益(图) 五贸易利益的分解 第一步,开放后,面对新的国际价格(Y的相对价格较低,Ⅹ相对价格较高),本国生产 者不能迅速作出调整,生产点不变,本国消费者面对新的价格,从A点消费转到T点消费, Y产品消费增加,X产品消费减少,由于在更高的无差异曲线上消费,消费福利增加。 第二步,生产者对价格作出反映,调整生产,增加国际价格相对较高的产品Ⅹ的生产,减 少相对价格较低的产品Y的生产,生产点由A右移至M,机会成本(边际转换率)上升到
边际转换率(MRT) 图 2-7 表示本国和外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任意给定两国相同的 X 产量 X0 : MRTA< MRTE 其含义是,在本国和外国相同的产量水平下,本国再多生产一单位 X 的机会成本总是小于 外国,也就是说,本国在 X 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外国在 Y 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 优势。 机会成本递增的生产可能性曲线:本国和外国的形状(MRT)差异决定了各自比较优势(图) 二 社会无差异曲线 社会无差异曲线的含义和特点 离原点越远越高的无差异曲线,表示满足水平越高,社会无差异曲线是不能相交的; 社会无差异曲线是凸向原点的,且斜率为负, 斜率绝对值称为边际替代率(MRS); 图 2-8 显示的是本国和外国的社会无差异曲线图,相对外国而言,本国对 Y 产品的偏好胜 过对 X 产品的偏好。 社会无差异曲线: 本国和外国(图) 三 封闭均衡条件 本国可能性曲线与社会无差异曲线相切,两种产品的生产刚好满足国内消费,供给等于需 求,X 产品国内相对均衡价格 PX / PY 就被确定,A 点上本国国内封闭均衡条件为:MRTA= MRSA =PX / PY 外国国内封闭均衡条件:MRTF = MRSF= PX */ PY* 比较:X 产品的本国相对均衡价格 PX / PY 和外国相对均衡价格 PX */ PY*,X 产品本国相 对均衡价格线较外国平缓,斜率的绝对值较外国小,本国 X 产品有比较优势,外国 Y 产品 有比较优势,两国具有贸易的基础。 封闭均衡条件: 本国和外国(图) 开放均衡条件: 本国和外国(图) 四 开放均衡条件 贸易后,两国的专业化分工进程在两国 X 产品的国内相对价格恰好相等时为止,这一共同 的相对价格就是贸易后相对国际均衡价格 PX w/ PYw: MRT MX = MRT MY = PX w/ PYw 两国无差异曲线分别与国际均衡价格线相切,边际替代率等于国际均衡价格 PX w/ PYw。 MRS AT = MRS FT = PX w/ PYw 在国际均衡价格 PX w/ PYw 水平上,通过彼此交换,两国可以在离原点更远的无差异曲线 上实现更多的的消费,两国福利均有改进。 贸易利益的分解:来自交换的利益和来自专业化的利益(图) 五 贸易利益的分解 第一步,开放后,面对新的国际价格(Y 的相对价格较低, X 相对价格较高),本国生产 者不能迅速作出调整,生产点不变,本国消费者面对新的价格,从 A 点消费转到 T 点消费, Y 产品消费增加,X 产品消费减少,由于在更高的无差异曲线上消费,消费福利增加。 第二步,生产者对价格作出反映,调整生产,增加国际价格相对较高的产品 X 的生产,减 少相对价格较低的产品 Y 的生产,生产点由 A 右移至 M,机会成本(边际转换率)上升到
与国际均衡价格相等,X产品专业化生产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消费福利从T点进一步移 至E点,E点所在的无差异曲线又高于T点所在的无差异曲线,消费福利进一步增加 第五节要素禀赋理论 基本概念 要素禀赋: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资本与劳动)的相对比例KL:或工资和利率的 相对价格wr:若低于外国,则该国为劳动相对丰富国家,否则为资本相对丰富国家。 要素密集度:生产Ⅹ产品或Y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资本与劳动)的比例KXX或 KY/LY 给定任一相同的要素价格wr,在该要素价格下,总有 KX/LX KY/LY 那么X就是劳动密集型产品,Y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二模型基本假定(2×2×2模型) 只有本国和外国:只生产X和Y产品:只需劳动L和资本K,要素总供给既定不变 假定两国生产技术水平相同;设定本国为劳动相对丰富国家,外国为资本相对丰富国家;X 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Y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 规模收益不变:两国消费偏好完全相同。 国内资源充分利用,国内市场完全竞争:资本和劳动在一国国内是自由流动的,在两国间 是不能流动的:没有运输成本,政府不设置任何贸易限制,两国贸易平衡 两国偏好相同,生产可能性曲线形状的差异决定了各自的比较优势:从封闭到开放(图) 三要素禀赋与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形状 本国是劳动丰富国家,本国相对工资率较外国低,本国将尽可能多地使用劳动这一丰裕要 素,恰好X产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X产品生产过程中劳动的相对投入较Y产品多,本国 有条件比外国生产相对更多的X产品 外国是资本丰富国家,Y产品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外国能够比本国生产相对更多的Y产品。 图2-12,两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放在同一坐标系中; 横轴代表ⅹ产品,本国生产可能性曲线向横轴倾斜 纵轴代表Y产品,外国生产可能性曲线向纵轴倾斜 本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比外国更宽更平坦 四赫克歇尔一俄林(H-O)定理 如图2-12b,从E到MX,本国专业化生产并出口X产品:从E*到MY,外国专业化生产 并出口Y产品,贸易后,两国均能实现在ET点消费,该点所在的社会无差异曲线高于封 闭均衡的社会无差异曲线,两国福利均有改进。 在国际贸易中,一国的比较优势是由其要素禀赋决定的。一国应出口密集使用其较丰裕的 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密集地使用其较稀缺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因此,劳动相对 丰裕的国家应当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应当出 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一结论被称为赫克歇尔一俄林定理。 五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结论:某一商品(劳动密集产品X)的相对价格上涨,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 (劳动)的实际价格或实际报酬(工资率)上升,另一种生产要素(资本)的实际价格或 报酬(利率)则下降。这就是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也叫斯托珀一萨谬尔森定理( Stolper
与国际均衡价格相等,X 产品专业化生产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消费福利从 T 点进一步移 至 E 点,E 点所在的无差异曲线又高于 T 点所在的无差异曲线,消费福利进一步增加。 第五节 要素禀赋理论 一 基本概念 要素禀赋: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资本与劳动)的相对比例 K/L ;或工资和利率的 相对价格 w/r;若低于外国,则该国为劳动相对丰富国家,否则为资本相对丰富国家。 要素密集度:生产 X 产品或 Y 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资本与劳动)的比例 KX/LX 或 KY/LY 给定任一相同的要素价格 w/r,在该要素价格下,总有: KX/LX < KY/LY 那么 X 就是劳动密集型产品,Y 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二 模型基本假定 (2×2×2 模型) 只有本国和外国;只生产 X 和 Y 产品;只需劳动 L 和资本 K,要素总供给既定不变。 假定两国生产技术水平相同;设定本国为劳动相对丰富国家,外国为资本相对丰富国家;X 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Y 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 规模收益不变;两国消费偏好完全相同 。 国内资源充分利用,国内市场完全竞争;资本和劳动在一国国内是自由流动的,在两国间 是不能流动的;没有运输成本,政府不设置任何贸易限制,两国贸易平衡。 两国偏好相同,生产可能性曲线形状的差异决定了各自的比较优势:从封闭到开放(图) 三 要素禀赋与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形状 本国是劳动丰富国家,本国相对工资率较外国低,本国将尽可能多地使用劳动这一丰裕要 素,恰好 X 产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X 产品生产过程中劳动的相对投入较 Y 产品多,本国 有条件比外国生产相对更多的 X 产品。 外国是资本丰富国家,Y 产品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外国能够比本国生产相对更多的 Y 产品。 图 2-12,两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放在同一坐标系中; 横轴代表 X 产品,本国生产可能性曲线向横轴倾斜; 纵轴代表 Y 产品,外国生产可能性曲线向纵轴倾斜。 本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比外国更宽更平坦。 四 赫克歇尔-俄林(H-O)定理 如图 2-12b,从 E 到 MX,本国专业化生产并出口 X 产品;从 E*到 MY,外国专业化生产 并出口 Y 产品, 贸易后,两国均能实现在 ET 点消费,该点所在的社会无差异曲线高于封 闭均衡的社会无差异曲线,两国福利均有改进。 在国际贸易中,一国的比较优势是由其要素禀赋决定的。一国应出口密集使用其较丰裕的 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密集地使用其较稀缺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因此,劳动相对 丰裕的国家应当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应当出 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一结论被称为赫克歇尔-俄林定理。 五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结论:某一商品(劳动密集产品 X)的相对价格上涨,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 (劳动)的实际价格或实际报酬(工资率)上升,另一种生产要素(资本)的实际价格或 报酬(利率)则下降。这就是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也叫斯托珀-萨谬尔森定理(Stolper -Samuelson Theorem)
引申结论:国际贸易会提高一国丰裕要素所有者的收入,降低稀缺要素所有者的收入。这 意味着国际贸易虽改善了一国整体的福利水平,但并不是对每一个人都有利,因为国际贸 易会对一国收入分配格局产生实质性影响 六对赫克歇尔一俄林定理的实证检验 里昂惕夫之谜 人力资本说 自然资源说 要素密集度逆转说 第六节保护贸易理论 重商主义 早期重商主义也称重金主义,流行于15~16世纪,其代表人物为英国的威廉·斯塔福 ( W.stafford1554-1612),认为一切进口都会减少本国货币,因而在对外贸易中主张“多卖 少买、最好不买”的原则,绝对禁止贵金属外流 晚期重商主义也称贸易差额论,流行于16~17世纪,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托马斯·孟 ( Thomas mun,1571-1641),其主要著作《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被认为是重商主义的 圣经。认为发展对外贸易是增加财富的手段,但必须保证贸易顺差。其主要观点是:“货币 产生贸易,贸易增加货币”。 二保护关税论 汉密尔顿(A. Hamilton,1757-1804)作为美国独立后的第一任财政部长,于1791年向国会 提出《关于制造业的报告》( Report on Manufactures),极力主张加强国家干预,实行保护关 税制度,扶持本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 主要观点:(1)一个国家没有制造业,在政治上和经济上不可能强大:(2)制造业的发展 能够带动其他经济部门的发展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促进社会分工,增加就业,吸引外 国移民的流入,并能保证美国农产品的国内市场;(3)政府及其关税制度对于保护国内市 场、防止外国产品竞争以及保护美国工业发展的作用极为重要 三保护幼稚产业论 李斯特( F List,1789-1846)是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者,他在1841年出版了其代表作《政治经 济学的国民体系》。 对古典自由贸易理论的批判,系统地提出了保护幼稚产业的学说 李斯特提出通过禁止输入与征收高关税的办法来保护幼稚产业,以免税或轻微进口税方式 鼓励复杂机器进口。他主张保护的对象是将来有前途的幼稚产业,而农业、没有竞争对手 的工业和已经发展起来的工业则不需要保护。他提出的保护时间以30年为最高期限。 积极意义:从历史上看,世界上三个最大的市场经济国家都是在贸易保护下开始工业化进 程的,李斯特的学说对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利益予以承认,主张以保护贸易为过渡,以自 由贸易为最终目的。 缺陷:在保护幼稚产业时,政府强制性地把资源部分地从出口优势部门转移岀来,最终损 害了出口的增长 如果存在其他方面的原因使制造业缺乏比较优势的话,一段时间的保护并不能为制造业创 造出竞争力,反而使低效率的制造业形成强大的利益集团 许多发展中国家(包括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中国、印度和巴基斯坦)保护政策的实 践并没有缩短与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
引申结论:国际贸易会提高一国丰裕要素所有者的收入,降低稀缺要素所有者的收入。这 意味着国际贸易虽改善了一国整体的福利水平,但并不是对每一个人都有利,因为国际贸 易会对一国收入分配格局产生实质性影响。 六 对赫克歇尔-俄林定理的实证检验 里昂惕夫之谜 人力资本说 自然资源说 要素密集度逆转说 第六节 保护贸易理论 一 重商主义 早期重商主义也称重金主义,流行于 15~16 世纪,其代表人物为英国的威廉·斯塔福 (W.stafford, 1554-1612),认为一切进口都会减少本国货币,因而在对外贸易中主张“多卖 少买、最好不买”的原则,绝对禁止贵金属外流。 晚期重商主义也称贸易差额论,流行于 16~17 世纪,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托马斯· 孟 (Thomas Mun, 1571-1641),其主要著作《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被认为是重商主义的 圣经。认为发展对外贸易是增加财富的手段,但必须保证贸易顺差。其主要观点是:“货币 产生贸易,贸易增加货币”。 二 保护关税论 汉密尔顿(A.Hamilton, 1757-1804)作为美国独立后的第一任财政部长,于 1791 年向国会 提出《关于制造业的报告》(Report on Manufactures),极力主张加强国家干预,实行保护关 税制度,扶持本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 主要观点:(1)一个国家没有制造业,在政治上和经济上不可能强大;(2)制造业的发展 能够带动其他经济部门的发展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促进社会分工,增加就业,吸引外 国移民的流入,并能保证美国农产品的国内市场;(3)政府及其关税制度对于保护国内市 场、防止外国产品竞争以及保护美国工业发展的作用极为重要。 三 保护幼稚产业论 李斯特(F.List,1789-1846)是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者,他在 1841 年出版了其代表作《政治经 济学的国民体系》。 对古典自由贸易理论的批判,系统地提出了保护幼稚产业的学说。 李斯特提出通过禁止输入与征收高关税的办法来保护幼稚产业,以免税或轻微进口税方式 鼓励复杂机器进口。他主张保护的对象是将来有前途的幼稚产业,而农业、没有竞争对手 的工业和已经发展起来的工业则不需要保护。他提出的保护时间以 30 年为最高期限。 积极意义:从历史上看,世界上三个最大的市场经济国家都是在贸易保护下开始工业化进 程的, 李斯特的学说对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利益予以承认,主张以保护贸易为过渡,以自 由贸易为最终目的。 缺陷:在保护幼稚产业时,政府强制性地把资源部分地从出口优势部门转移出来,最终损 害了出口的增长; 如果存在其他方面的原因使制造业缺乏比较优势的话,一段时间的保护并不能为制造业创 造出竞争力,反而使低效率的制造业形成强大的利益集团; 许多发展中国家(包括 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的中国、印度和巴基斯坦)保护政策的实 践并没有缩短与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
本章小结 供给需求模型初步解释了国际贸易理论中的4个基本命题:贸易原因、贸易模式、贸易利 益及贸易利益在两国间的分配。 国际贸易理论起源于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李嘉图进一步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各国 间的贸易是基于比较优势 李嘉图模型:单一要素假定条件下,用机会成本不变理论分析国际贸易的起因和贸易的利 益的分配 标准贸易模型:在机会成本存递增的假定下引入生产可能曲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来分析比 较优势理论 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了要素禀赋差异是决定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基础的观点 保护贸易理论主要有重商主义、保护关税论、保护幼稚产业理论。 第三章国际贸易新理论 第一节产业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基本理论对产业间贸易( interindustry Trade)模式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主要是产业内贸易( Intraindustry Trade),学界有时将这种发达国家之 间的产业内贸易称作“北北贸易”。 20世纪70年代末,以克鲁格曼( Paul Krugman)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提出了“新贸易 理论”’,这些理论对赫克歇尔一俄林体系的假设条件加以修改,以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等 假设为基础,主要探讨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 规模经济和市场结构 规模经济是指在产出的某一范围内,平均成本随着产出的增加而递减 内部规模经济指厂商的平均生产成本随着其产量的扩大而下降 外部规模经济指企业的平均成本随着整个行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而下降,外部规模经济 对单个厂商来说是外在的,但对整个行业来说是内在的,即平均成本与单个厂商的生产规 模无关,但与整个行业的生产规模有关。 内部规模经济与垄断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图) 生产可能性曲线凸向原点:Ⅹ产品具有规模经济(图) 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马歇尔从要素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分析外部规模经济产生效率的原因;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所有交易集中在一个地方可以改进交易效率 产业组织理论认为,行业集中可以共用基础设施和共享商业中心的便利;可以降低消费者 的寻找成本 新增长理论认为,随着知识的积累,厂商在产品质量提高、产量增加的同时,平均成本在 下降,这就是“干中学”( learning by doing)效应或知识和技术外溢( Spillovers)效应。 两个厂商博弈均衡的唯一解是两个厂商都坐落在城市的中心 动态外部规模经济 行业的历史累积产量越大,行业中各厂商的单位成本越低(图)
本章小结 供给需求模型初步解释了国际贸易理论中的 4 个基本命题:贸易原因、贸易模式、贸易利 益及贸易利益在两国间的分配。 国际贸易理论起源于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李嘉图进一步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各国 之间的贸易是基于比较优势。 李嘉图模型:单一要素假定条件下,用机会成本不变理论分析国际贸易的起因和贸易的利 益的分配; 标准贸易模型:在机会成本存递增的假定下引入生产可能曲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来分析比 较优势理论; 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了要素禀赋差异是决定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基础的观点; 保护贸易理论主要有重商主义、保护关税论、保护幼稚产业理论。 第三章 国际贸易新理论 第一节 产业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基本理论对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模式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主要是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学界有时将这种发达国家之 间的产业内贸易称作“北北贸易”。 20 世纪 70 年代末,以克鲁格曼(Paul Krugman)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提出了“新贸易 理论”,这些理论对赫克歇尔-俄林体系的假设条件加以修改,以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等 假设为基础,主要探讨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 一 规模经济和市场结构 规模经济是指在产出的某一范围内,平均成本随着产出的增加而递减。 内部规模经济指厂商的平均生产成本随着其产量的扩大而下降。 外部规模经济指企业的平均成本随着整个行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而下降,外部规模经济 对单个厂商来说是外在的,但对整个行业来说是内在的,即平均成本与单个厂商的生产规 模无关,但与整个行业的生产规模有关。 内部规模经济与垄断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 (图) 生产可能性曲线凸向原点: X 产品具有规模经济(图) 二 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马歇尔从要素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分析外部规模经济产生效率的原因;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所有交易集中在一个地方可以改进交易效率; 产业组织理论认为,行业集中可以共用基础设施和共享商业中心的便利;可以降低消费者 的寻找成本 ; 新增长理论认为,随着知识的积累,厂商在产品质量提高、产量增加的同时,平均成本在 下降,这就是“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效应或知识和技术外溢(Spillovers)效应。 两个厂商博弈均衡的唯一解是两个厂商都坐落在城市的中心 动态外部规模经济: 行业的历史累积产量越大,行业中各厂商的单位成本越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