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已全面调查了土壤元素背景值,但对土壤中 种类繁多的有机污染物,特别是PAH、PCB等POP的背景 状况未做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 1970s以来,我国学者围绕农药和工业污染物做了大量工 作,广泛调查了DDT和六六六等有机氯农药在粮、棉、油、 烟草等主要作物区的污染状况,揭示了当时我国有机氯农药 污染的普遍性和某些地区污染的严重性,为我国农药的更新 换代提供了科学依据
我国科学家已全面调查了土壤元素背景值,但对土壤中 种类繁多的有机污染物,特别是PAHs、PCBs等POPs的背景 状况未做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 1970s’以来,我国学者围绕农药和工业污染物做了大量工 作,广泛调查了DDT和六六六等有机氯农药在粮、棉、油、 烟草等主要作物区的污染状况,揭示了当时我国有机氯农药 污染的普遍性和某些地区污染的严重性,为我国农药的更新 换代提供了科学依据
1980s3前后,调查研究了三氯乙醛、三氯乙酸、苯并(a)芘 二苯醚和酞酸酯等工业废物对农田的污染。采用同位素示踪 扫描电镜和GC-MS等现代测试技术,研究了有机物在农田土 壤中的环境行为,系统研究了在我国10多个省市引起大面积农 作物污染事故的三氯乙醛在土壤和作物中的代谢过程、致害浓 度与症状,阐明了三氯乙醛在农田土壤环境中的转化机制,提 岀污染物极限浓度指标,为制定磷肥质量标准、灌溉水质标准 和污染防治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1980s前后,研究了土壤对DDT、有机磷、杀虫双和沙蚕
1980s’前后,调查研究了三氯乙醛、三氯乙酸、苯并(a)芘、 二苯醚和酞酸酯等工业废物对农田的污染。采用同位素示踪、 扫描电镜和GC-MS等现代测试技术,研究了有机物在农田土 壤中的环境行为,系统研究了在我国10多个省市引起大面积农 作物污染事故的三氯乙醛在土壤和作物中的代谢过程、致害浓 度与症状,阐明了三氯乙醛在农田土壤环境中的转化机制,提 出污染物极限浓度指标,为制定磷肥质量标准、灌溉水质标准 和污染防治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1980s’前后,研究了土壤对DDT、有机磷、杀虫双和沙蚕
毒等农药的吸附作用,氟乐灵等农药在土壤中的结合与残留。 1983年,我国禁用DDT等有机氯农药后,对几十种进口农 药和10多种我国自主开发的新农药进行环境影响研究,采用实 验室模拟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参照OECD的农药试验规 则,开展了农药降解和环境毒理学研究,建立了我国农用化学 品等有毒化学物质的安全评价体系 1990s’以后,重点研究了单甲眯、乙草胺、丁草胺和吡虫 啉等农药的环境化学行为和生态效应
毒等农药的吸附作用,氟乐灵等农药在土壤中的结合与残留。 1983年,我国禁用DDT等有机氯农药后,对几十种进口农 药和10多种我国自主开发的新农药进行环境影响研究,采用实 验室模拟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参照OECD的农药试验规 则,开展了农药降解和环境毒理学研究,建立了我国农用化学 品等有毒化学物质的安全评价体系。 1990s’以后,重点研究了单甲脒、乙草胺、丁草胺和吡虫 啉等农药的环境化学行为和生态效应
当前土壤中PAHS、PCBs等POPs的浓度水平、来源、环 境行为和影响因素、区城环境过程及其生态效应已成为环境化 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初步研究表明:土壤中苯并(a)芘等 PAHs主要来自大气沉降、污水灌溉等,表面活性剂对土壤环 境中PAHs等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及生态效应有重要的影响。 土壤中表面活性剂本身的生态安全也引起人们的重视
当前土壤中PAHs、PCBs等POPs的浓度水平、来源、环 境行为和影响因素、区域环境过程及其生态效应已成为环境化 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初步研究表明:土壤中苯并(a)芘等 PAHs主要来自大气沉降、污水灌溉等,表面活性剂对土壤环 境中PAHs等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及生态效应有重要的影响。 土壤中表面活性剂本身的生态安全也引起人们的重视
2.土壤中重金属存在形态及其转化过程 进入土壤后的重金属可被土壤吸附或与土壤有机质形成配 合物,也可与土壤中其它物质形成难溶盐或水解为羟基化合物。 重金属的存在形态受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及环境条件所控制,其 生物毒性及生物有效性与存在形态密切相关,因此土壤中重金 属的总量并不能反映其生物有效性。1960以来,人们一直注 意研究土壤中重金属的存在形态及其迁移转化规律
2. 土壤中重金属存在形态及其转化过程 进入土壤后的重金属可被土壤吸附或与土壤有机质形成配 合物,也可与土壤中其它物质形成难溶盐或水解为羟基化合物。 重金属的存在形态受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及环境条件所控制,其 生物毒性及生物有效性与存在形态密切相关,因此土壤中重金 属的总量并不能反映其生物有效性。1960s’以来,人们一直注 意研究土壤中重金属的存在形态及其迁移转化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