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年级考试 语文试题 2015.1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试号填涂 在答题卡和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 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 第卷(共36分) 、(每小题3分,共15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那个时候,我混沌无知,尚不谙世事,但每一个毛孔都(飞扬/激扬)着快乐。那条河 叫桃源河,距我家不远。其曲折宽阔,水清透底,经年不息,从大山中蜿蜒而来。河的 拐弯处,是河湾,河湾成了水潭 几乎看不出它的流动。奔向水潭的水,哗哗 地流淌,到了水潭,便无声地静默,宛若一个人的静思,待出了水潭,又是哗哗地流淌, (卷/涌)起雪白的浪花,奔向远方。 正是盛夏,我们奔向河水,游泳,捉鱼,逮虾。我们比赛潜水时间的长短, 有时站在水里,让成群的小鱼贴着皮肤拱来拱去,享受那麻酥酥的柔软感觉;有时,我 们爬上高高的崖石,表演跳水,跳水也只能像木桩一样笔直落入水中,笨拙可笑。 青山、绿竹、山柳、草滩、怪石,一簇簇、一片片的,错落有致,漫布两岸,溶入水声、 鸟鸣、牛哞……蓝天下,青山怀抱中,声色辉映,(心旷神佁/赏心悦目),清神悦耳 文中加点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蜿蜒混沌无知 B.笨拙麻酥酥 C.漫布错落有致 D.溶入 簇簇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飞扬卷心旷神怡B.飞扬涌赏心悦目 C.激扬涌赏心悦目D.激扬卷心旷神怡 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水潭像一口硕大的水塘,深且静/在水里,能看清水底五彩斑斓的石头、水草和游鱼 B.一口硕大的水潭像水塘,深且静/在水里,水底五彩斑斓的石头、水草和游鱼能看清 C.一口硕大的水潭像水塘,深且静/在水里,能看清水底五彩斑斓的石头、水草和游鱼 D.水潭像一口硕大的水塘,深且静/在水里,水底五彩斑斓的石头、水草和游鱼能看清
高三年级考试 语文试题 2015.11 本试卷分第 I 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 8 页。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试号填涂 在答题卡和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第 I 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第Ⅱ卷必须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 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 第 I 卷(共 36 分) 一、(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 1~3 题。 那个时候,我混沌无知 ....,尚不谙世事,但每一个毛孔都(飞扬/激扬)着快乐。那条河, 叫桃源河,距我家不远。其曲折宽阔,水清透底,经年不息,从大山中蜿蜒而来。河的 拐弯处,是河湾,河湾成了水潭。______,几乎看不出它的流动。奔向水潭的水,哗哗 地流淌,到了水潭,便无声地静默,宛若一个人的静思,待出了水潭,又是哗哗地流淌, (卷/涌)起雪白的浪花,奔向远方。 正是盛夏,我们奔向河水,游泳,捉鱼,逮虾。我们比赛潜水时间的长短,_____。 有时站在水里,让成群的小鱼贴着皮肤拱来拱去,享受那麻酥酥 ...的柔软感觉;有时,我 们爬上高高的崖石,表演跳水,跳水也只能像木桩一样笔直落入水中,笨拙..可笑。 青山、绿竹、山柳、草滩、怪石,一簇簇 ...、一片片的,错落有致 ....,漫布..两岸,溶入..水声、 鸟鸣、牛哞……蓝天下,青山怀抱中,声色辉映,(心旷神怡/赏心悦目),清神悦耳。 1.文中加点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蜿蜒 混沌无知 B.笨拙 麻酥酥 C.漫布 错落有致 D.溶入 一簇簇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飞扬 卷 心旷神怡 B.飞扬 涌 赏心悦目 C.激扬 涌 赏心悦目 D.激扬 卷 心旷神怡 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水潭像一口硕大的水塘,深且静/在水里,能看清水底五彩斑斓的石头、水草和游鱼 B.一口硕大的水潭像水塘,深且静/在水里,水底五彩斑斓的石头、水草和游鱼能看清 C.一口硕大的水潭像水塘,深且静/在水里,能看清水底五彩斑斓的石头、水草和游鱼 D.水潭像一口硕大的水塘,深且静/在水里,水底五彩斑斓的石头、水草和游鱼能看清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在市场环境愈发复杂的当下,卫浴企业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产品创新与售后 服务两不误,才能如釜底游鱼,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 B.这座建筑密度极低的城市,垂柳袅袅,花香阵阵:置身于这柳暗花明的静谧中,立感 远离了尘世的喧嚣,忘记了工作的疲劳和生活的烦扰 C.她一登场就成了焦点,她那卓尔不群的性格,完全不同于任何一种类型,如同天地精 华滋养的仙界奇葩一样,放在哪里都与尘世格格不入。 D.今日受阅步伐雄,明日沙场建奇功。这一群活灵活现的将军领队,必将带出一支支能 打胜仗的雄师劲旅,昂首阔步踏上强军征程。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面对扑朔迷离的国际国内环境,我们持续推进结构性改革,陆续出台了降准降息、减 税降费和稳定市场等,效应不断显现 B.中信证券表示,公司有几名高级管理人员和员工被公安机关要求协助调查有关问 题,他们的调查工作尚在进行之中,公司将予以积极配合 C.截至目前,中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已突破1.7万公里,动车组列车运营数量达1800 组,每年发送旅客9.1亿人次,均位居世界第一位。 D.哲学家为何离开学术界?一方面是来自现实生活的重重压力造成哲学家受到伤害 方面则是学术界存在的种种弊端令哲学家心灰意冷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中国社会向来以幅员广大、民风殊异为其核心特征。差异的民风营造出差异的地方 秩序进而形成了各地特殊的社会规范体系.这些规范体系又被称为“乡规民约”。这不是 指国家法体系意义上的正式的法律制度,而是在地方上极为有效的规条以及数代沿袭下 来的习惯。这些规条和习惯在一个地方不仅有效而且起着跟法律一样的约束人的行为的 作用 乡规民约在中国历史悠久。据有文字记载的资料,周代就有邦国之内的州长、党正、 族师以及属地里的人民一起听人诵读邦法的记载,不过真正地成为地方制度要从北宋写 作《吕氏乡约》的蓝田四吕兄弟开始算起。明代中后期,社会出现严重的道德崩溃,乡 规民约曾经一度中兴,上下达成倡导“乡约”的共识。到了民国时期。由于严重的农村 危机,里甲制度曾经再度复兴,伴之而出现的就是以地方自治为目标的各个层次的乡规 民约得到蓬勃发展。究其本意,“乡约”一词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乡村城防的民众,以美 俗息讼、安里弭盗为宗旨,或为了抗敌御侮、保耕护林、应付差徭等而自发订立、共同 遵守的乡规民约:二是指建立在自发订立、共同遵守的乡规民约基础上的,伴有一套较 完整的体制,以口头规劝、立誓和乡评载之簿册的形式,对本乡本坊的民众进行彰善、 纠恶的自治组织,这也是乡约的实质 乡约根本上是一套道德教化的仪式,它之所以有效率,在于其相信人性根基于善, 凡违背社会常规的行为都可以经过乡约的宣讲而得到纠正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在市场环境愈发复杂的当下,卫浴企业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产品创新与售后 服务两不误,才能如釜底游鱼 ....,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 B.这座建筑密度极低的城市,垂柳袅袅,花香阵阵;置身于这柳暗花明 ....的静谧中,立感 远离了尘世的喧嚣,忘记了工作的疲劳和生活的烦扰。 C.她一登场就成了焦点,她那卓尔不群 ....的性格,完全不同于任何一种类型,如同天地精 华滋养的仙界奇葩一样,放在哪里都与尘世格格不入。 D.今日受阅步伐雄,明日沙场建奇功。这一群活灵活现 ....的将军领队,必将带出一支支能 打胜仗的雄师劲旅,昂首阔步踏上强军征程。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面对扑朔迷离的国际国内环境,我们持续推进结构性改革,陆续出台了降准降息、减 税降费和稳定市场等,效应不断显现。 B.中信证券表示,公司有几名高级管理人员和员工被公安机关要求协助调查有关问 题,他们的调查工作尚在进行之中,公司将予以积极配合。 C.截至目前,中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已突破 1.7 万公里,动车组列车运营数量达 1800 组,每年发送旅客 9.1 亿人次,均位居世界第一位。 D.哲学家为何离开学术界?一方面是来自现实生活的重重压力造成哲学家受到伤害, 一方面则是学术界存在的种种弊端令哲学家心灰意冷。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 中国社会向来以幅员广大、民风殊异为其核心特征。差异的民风营造出差异的地方 秩序进而形成了各地特殊的社会规范体系.这些规范体系又被称为“乡规民约”。这不是 指国家法体系意义上的正式的法律制度,而是在地方上极为有效的规条以及数代沿袭下 来的习惯。这些规条和习惯在一个地方不仅有效而且起着跟法律一样的约束人的行为的 作用。 乡规民约在中国历史悠久。据有文字记载的资料,周代就有邦国之内的州长、党正、 族师以及属地里的人民一起听人诵读邦法的记载,不过真正地成为地方制度要从北宋写 作《吕氏乡约》的蓝田四吕兄弟开始算起。明代中后期,社会出现严重的道德崩溃,乡 规民约曾经一度中兴,上下达成倡导“乡约”的共识。到了民国时期。由于严重的农村 危机,里甲制度曾经再度复兴,伴之而出现的就是以地方自治为目标的各个层次的乡规 民约得到蓬勃发展。究其本意,“乡约”一词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乡村城防的民众,以美 俗息讼、安里弭盗为宗旨,或为了抗敌御侮、保耕护林、应付差徭等而自发订立、共同 遵守的乡规民约:二是指建立在自发订立、共同遵守的乡规民约基础上的,伴有一套较 完整的体制,以口头规劝、立誓和乡评载之簿册的形式,对本乡本坊的民众进行彰善、 纠恶的自治组织,这也是乡约的实质。 乡约根本上是一套道德教化的仪式,它之所以有效率,在于其相信人性根基于善, 凡违背社会常规的行为都可以经过乡约的宣讲而得到纠正
实质上,乡规民约是具有跟国家正式颁布的法律有着异曲同工作用的社会约制机制 只是其管辖的范围有限,仅限于乡里的范围。但正是由于其地域范围的有限性,使得其 效率在当地特别的明显。不过应该指出的是,由于乡规民约的地方性特质,其效率是建 立在自发性的基础之上的,离开这一点而越俎代庖地外加一种“乡规民约”,如今天许多 地方写在乡村告示牌上的那些命令式的“乡规民约”,其对于村民的约束力几乎为零。这 同时也提醒国家的政策制定者,他们应该真正地从尊重当地人自发建立起来的社会秩序 这样的高度来重新理解作为建构新乡村法制秩序的乡规民约。因为,确实不能否认,乡 约制度乃是长期发展起来的用以教化、组织以及鼓励人们相互和谐地生活的、老百姓自 己认可和接受下来的行为规则。 这种乡规民约能够持久地起作用是与中国社会的整体结构密不可分的,这种结构就 是已故的费孝通教授所总结出来的“由上而下”以及“由下而上”的两股轨道,对于前 者我们强调过了头,而对于后者又无人问津,近乎凋敝了。但是乡规民约能够发生作用 的土壤恰恰就在这“由下而上”的轨道里,这一轨道能够真正地起作用是因为那里的秩 序是自发生长出来的 (选自赵旭东《乡规民约与新乡村建设》,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社会差异的民风营造出差异的地方秩序,进而形成了各地特殊的社会规范体系 即乡规民约 B.乡规民约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乡约根本上是一套道德教化的仪式,它在社会中起着 重要作用。 C.乡规民约是具有与国家正式颁布的法律有着异曲同工作用的社会约制机制,只是其 管辖的范围有限 D.乡规民约具有地方性特质,它起作用的基础是自发建立的社会秩序,这对新乡村建 设有重要启示 7.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属于“乡规民约”的一项是 A.某村经商议出台了《红白喜事办理办法》,规定凡本村村民,家里有红白喜事,皆由 村里集体操办宴请亲朋,不许大吃大喝,不许攀比、浪费。 B.某村村委会的墙壁上,醒目地写着“努力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 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幅标语。 C.某村亭内保留着两块乾隆年间的禁约碑,其中一块禁约碑刻有关于大米买卖使用椰 筒作为量具以及操作规范的规定,要求做买卖要童叟无欺。 D.四川隆昌县有着“川南民风民俗的活化石”美誉的“鬼市”延续至今,它遵循着颇具 地方特色的“夜半相聚、鸡鸣则散”的市场规矩。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周代就有邦国之内的州长、党正、族师以及属地里的人民一起听人诵读邦法的记载 但此时尚未形成真正的乡规民约 B.“乡约”一词的第一层含义是指本乡自发订立、共同遵守的规约,第二层含义是指对
实质上,乡规民约是具有跟国家正式颁布的法律有着异曲同工作用的社会约制机制, 只是其管辖的范围有限,仅限于乡里的范围。但正是由于其地域范围的有限性,使得其 效率在当地特别的明显。不过应该指出的是,由于乡规民约的地方性特质,其效率是建 立在自发性的基础之上的,离开这一点而越俎代庖地外加一种“乡规民约”,如今天许多 地方写在乡村告示牌上的那些命令式的“乡规民约”,其对于村民的约束力几乎为零。这 同时也提醒国家的政策制定者,他们应该真正地从尊重当地人自发建立起来的社会秩序 这样的高度来重新理解作为建构新乡村法制秩序的乡规民约。因为,确实不能否认,乡 约制度乃是长期发展起来的用以教化、组织以及鼓励人们相互和谐地生活的、老百姓自 己认可和接受下来的行为规则。 这种乡规民约能够持久地起作用是与中国社会的整体结构密不可分的,这种结构就 是已故的费孝通教授所总结出来的“由上而下”以及“由下而上”的两股轨道,对于前 者我们强调过了头,而对于后者又无人问津,近乎凋敝了。但是乡规民约能够发生作用 的土壤恰恰就在这“由下而上”的轨道里,这一轨道能够真正地起作用是因为那里的秩 序是自发生长出来的。 (选自赵旭东《乡规民约与新乡村建设》,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社会差异的民风营造出差异的地方秩序,进而形成了各地特殊的社会规范体系 即乡规民约。 B.乡规民约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乡约根本上是一套道德教化的仪式,它在社会中起着 重要作用。 C.乡规民约是具有与国家正式颁布的法律有着异曲同工作用的社会约制机制,只是其 管辖的范围有限。 D.乡规民约具有地方性特质,它起作用的基础是自发建立的社会秩序,这对新乡村建 设有重要启示。 7.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属于“乡规民约”的一项是 A.某村经商议出台了《红白喜事办理办法》,规定凡本村村民,家里有红白喜事,皆由 村里集体操办宴请亲朋,不许大吃大喝,不许攀比、浪费。 B.某村村委会的墙壁上,醒目地写着“努力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 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幅标语。 C.某村亭内保留着两块乾隆年间的禁约碑,其中一块禁约碑刻有关于大米买卖使用椰 筒作为量具以及操作规范的规定,要求做买卖要童叟无欺。 D.四川隆昌县有着“川南民风民俗的活化石”美誉的“鬼市”延续至今,它遵循着颇具 地方特色的“夜半相聚、鸡鸣则散”的市场规矩。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周代就有邦国之内的州长、党正、族师以及属地里的人民一起听人诵读邦法的记载, 但此时尚未形成真正的乡规民约。 B.“乡约”一词的第一层含义是指本乡自发订立、共同遵守的规约,第二层含义是指对
本乡本坊的民众进行彰善、纠恶的自治组织。 C.乡规民约有效率的原因在于其相信人性根基于善,实际的情形是通过乡约的宣讲, 那些违背社会常规的行为都能够得到纠正。 D.乡规民约持久发生作用的土壤是在中国社会整体结构中“由下而上”的轨道里,而 现在人们对这一轨道却极不重视 三、(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武侯间曰:“进兵之道何先?”起对曰:“先明四轻、二重、一信。”曰:“何谓也? 对曰:“使地轻马,马轻车,车轻人,人轻战。明知阴阳险易,则地轻马:刍秣以时,则 马轻车;膏锏有余,则车轻人;锋锐甲坚,则人轻战。进有重赏,退有重刑,行之以信。 此,胜之主也 武侯问曰:“兵何以为胜?”起对曰:“以治为胜。”又问曰:“不在众寡?”对曰:“若 法令不明,赏罚不信,金之不止,鼓之不进,虽有百万,何益于用?所谓治者,居则有礼, 动则有威,进不可挡,退不可追,前却有节,左右应麾,虽绝成陈,虽散成行。与之安, 与之危,甚众可食而不可离可用顺不可疲投之所往天下墓当名思父子之兵。” 吴子曰:“教战之令,短者持矛戟,长者持弓弩,强者持旌旗,勇者持金鼓,弱者给 厮样,智者为谋主。乡里相比,什伍相保。一鼓整兵,二鼓习陈,三鼓趋食,四鼓严办, 五鼓就行。闻鼓声合,然后举旗 武侯问曰:“三军进止,岂有道乎?” 起对曰:“无当天灶,无当龙头。天灶者,大谷之口:龙头者,大山之端。必左青龙 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招摇在上,从事于下。将战之时,审候风所从来,风顺致呼 而从之,风逆坚陈以待之。” 武侯问曰:“凡畜卒车骑,岂有方乎?” 起对曰:“夫马,必安其处所,适其水草,节其饥饱。冬则温厩,夏则凉庑。刻剔毛 鬣,谨落四下,戢其耳目,无令惊骇,习其驰逐,闲其进止,人马相亲,然后可使。车 骑之具,鞍、勒、衔、辔,必令完坚。凡马不伤于末,必伤于始:不伤于饥,必伤于饱 旦暮道远,必数上下,宁劳于人,慎无劳马,常令有余,备敌覆我。能明此者,横行天 节选自《吴子·治兵》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刍秣以时,则马轻车秣:喂养 B.锋锐甲坚,则人轻战轻:轻视 C.乡里相比,什伍相保比:编排 D.无当天灶,无当龙头当:在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兵何以为胜? B.居则有礼,动则有威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本乡本坊的民众进行彰善、纠恶的自治组织。 C.乡规民约有效率的原因在于其相信人性根基于善,实际的情形是通过乡约的宣讲, 那些违背社会常规的行为都能够得到纠正。 D.乡规民约持久发生作用的土壤是在中国社会整体结构中“由下而上”的轨道里,而 现在人们对这一轨道却极不重视。 三、(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2 题。 武侯问曰:“进兵之道何先?”起对曰:“先明四轻、二重、一信。”曰:“何谓也?” 对曰:“使地轻马,马轻车,车轻人,人轻战。明知阴阳险易,则地轻马;刍秣.以时,则 马轻车;膏锏有余,则车轻人;锋锐甲坚,则人轻.战。进有重赏,退有重刑,行之以信。 此,胜之主也。” 武侯问曰:“兵何以.为胜?”起对曰:“以治为胜。”又问曰:“不在众寡?”对曰:“若 法令不明,赏罚不信,金之不止,鼓之不进,虽有百万,何益于用?所谓治者,居则.有礼, 动则有威,进不可挡,退不可追,前却有节,左右应麾,虽绝成陈,虽散成行。与之安, 与之危,其众可合而不可离可用而不可疲投之所往天下莫当名曰父子之兵。” 吴子曰:“教战之令,短者持矛戟,长者持弓弩,强者持旌旗,勇者持金鼓,弱者给 厮样,智者为谋主。乡里相比.,什伍相保。一鼓整兵,二鼓习陈,三鼓趋食,四鼓严办, 五鼓就行。闻鼓声合,然后举旗。” 武侯问曰:“三军进止,岂有道乎?” 起对曰:“无当天灶,无当.龙头。天灶者,大谷之口;龙头者,大山之端。必左青龙, 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招摇在上,从事于下。将战之时,审候风所从来,风顺致呼 而从之,风逆坚陈以待之。” 武侯问曰:“凡畜卒车骑,岂有方乎?” 起对曰:“夫马,必安其处所,适其.水草,节其饥饱。冬则温厩,夏则凉庑。刻剔毛 鬣,谨落四下,戢其耳目,无令惊骇,习其驰逐,闲其进止,人马相亲,然后可使。车 骑之具,鞍、勒、衔、辔,必令完坚。凡马不伤于末,必伤于始;不伤于饥,必伤于饱。 日暮道远,必数上下,宁劳于人,慎无劳马,常令有余,备敌覆我。能明此者,横行天 下。” 节选自《吴子·治兵》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刍秣.以时,则马轻车 秣:喂养 B.锋锐甲坚,则人轻.战 轻:轻视 C.乡里相比.,什伍相保 比:编排 D.无当.天灶,无当龙头 当:在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兵何以.为胜? B. 居则.有礼,动则有威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C.适其水草 D.凡马不伤于末,必伤于始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众可合而不可离/可用而不可疲/投之所往/天下莫当/名曰父子之兵 B.其众/可合而不可离/可用而不可疲/投之所往天下/莫当名/曰父子之兵 C.其众可/合而不可/离可用而不可疲/投之所往/天下莫当/名曰父子之兵 D.其众可合而不可离/可用而不可疲/投之所往天下/莫当名/曰父子之兵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起与武侯谈论征战之道,吴起认为进军之道要懂得进有重赏,退有重罚,且赏罚 必信,这是军队取得胜利的重要条件之 B.吴起认为军队上下应同甘共苦,团结一心才能够形成合力:武侯深表赞同,并认为 只有上下一心的军队,才能称作父子兵。 C.训练部队作战的法则是根据士兵自身的不同条件分配给他们不同的任务,赋予他 们不同的职责,且要号令严整,令行禁止。 D.本文通过武侯与吴起的问答,阐释了军队进军之道、取胜之道、教战之道、进止之道 及蓄马之道,体现了吴起卓越的军事才干。 第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将战之时,审候风所从来,风顺致呼而从之,风逆坚陈以待之。(5分) (2)日暮道远,必数上下,宁劳于人,慎无劳马,常令有余,备敌覆我。(5分) 译文 14.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8分) 月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1)首句中“更深”二字在诗中有何作用?请作简要赏析。(4分) (2)“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4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孔子语录》中强调要向贤者学习,看到不好的现象应该自我对照的名句是 (2)《滕王阁序》善用典故,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非无圣主 岂乏明时?四个典故连用,隐喻作者命运坎坷,虽心怀愤懑之情,却含而不露
C. 适其.水草 D. 凡马不伤于.末,必伤于始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众可合而不可离/可用而不可疲/投之所往/天下莫当/名曰父子之兵 B.其众/可合而不可离/可用而不可疲/投之所往天下/莫当名/曰父子之兵 C.其众可/合而不可/离可用而不可疲/投之所往/天下莫当/名曰父子之兵 D.其众可合而不可离/可用而不可疲/投之所往天下/莫当名/曰父子之兵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起与武侯谈论征战之道,吴起认为进军之道要懂得进有重赏,退有重罚,且赏罚 必信,这是军队取得胜利的重要条件之一。 B.吴起认为军队上下应同甘共苦,团结一心才能够形成合力;武侯深表赞同,并认为 只有上下一心的军队,才能称作父子兵。 C.训练部队作战的法则是根据士兵自身的不同条件分配给他们不同的任务,赋予他 们不同的职责,且要号令严整,令行禁止。 D.本文通过武侯与吴起的问答,阐释了军队进军之道、取胜之道、教战之道、进止之道 及蓄马之道,体现了吴起卓越的军事才干。 第Ⅱ卷(共 114 分) 四、(24 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将战之时,审候风所从来,风顺致呼而从之,风逆坚陈以待之。(5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日暮道远,必数上下,宁劳于人,慎无劳马,常令有余,备敌覆我。(5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8 分) 月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1)首句中“更深”二字在诗中有何作用?请作简要赏析。(4 分) (2)“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4 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在《孔子语录》中强调要向贤者学习,看到不好的现象应该自我对照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滕王阁序》善用典故,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________,非无圣主;________, 岂乏明时?四个典故连用,隐喻作者命运坎坷,虽心怀愤懑之情,却含而不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