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市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 说明: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请将所有答案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第I卷(共66分) 、(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建筑特征 人类建筑起源于木构,这已被中西方建筑考古所证实 中国建筑在黎明期就已经显示出了木构建筑特色。这一方面是适应了自然环境,利 用天然资源的结果。中华文明发祥地地理环境的最大特点是黄土广泛分布,后来夯土 技术发展,使得木质结构获得了稳固的基础。而且,中式建筑长期使用土木混合结构, 造价低廉,取用便利。另一方面从实用性上来看,中式土木结构建筑解决了防水防朽 的问题 中国先民亲近泥土源于古代的土地崇拜及“以农为生”观念。在原始生民的观念中, 广袤大地为人们提供了维持生命的事物,人依赖大地生存,死后又回归大地,不断加 深着人们对土地的依赖感 更重要的是,中国传统建筑在几千年间保持了同一的风格和结构,因为它是和儒家 的伦理观念相致的。中国哲学淡于宗教而浓于伦理的特点,表现在建筑观念上,是 并不信奉形而上学的神灵,也没有宗教超越的观念,而是切切实实地注重现实,为现 实人生提供—个居所。从建筑材料的质地上看,其他任何材料都不会像土木一样朴实 无华,给人带来最大的温馨而使人倍感亲切。同时,根据阴阳五行学说,黄帝位在中 高二语文共10页,第1页
高二语文共10页,第1页 宿州市 2011—2012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 说明:1、本试卷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 2、请将所有答案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第Ⅰ卷(共 66 分) 一、(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建筑特征 人类建筑起源于木构,这已被中西方建筑考古所证实。 中国建筑在黎明期就已经显示出了木构建筑特色。这一方面是适应了自然环境,利 用天然资源的结果。中华文明发祥地地理环境的最大特点是黄土广泛分布,后来夯土 技术发展,使得木质结构获得了稳固的基础。而且,中式建筑长期使用土木混合结构, 造价低廉,取用便利。另一方面从实用性上来看,中式土木结构建筑解决了防水防朽 的问题。 中国先民亲近泥土源于古代的土地崇拜及“以农为生”观念。在原始生民的观念中, 广袤大地为人们提供了维持生命的事物,人依赖大地生存,死后又回归大地,不断加 深着人们对土地的依赖感。 更重要的是,中国传统建筑在几千年间保持了同一的风格和结构,因为它是和儒家 的伦理观念相一致的。中国哲学淡于宗教而浓于伦理的特点,表现在建筑观念上,是 并不信奉形而上学的神灵,也没有宗教超越的观念,而是切切实实地注重现实,为现 实人生提供一个居所。从建筑材料的质地上看,其他任何材料都不会像土木一样朴实 无华,给人带来最大的温馨而使人倍感亲切。同时,根据阴阳五行学说,黄帝位在中
央,中央属土,土居中央,上下四方便会秩序井然,代表了一种四平八稳、有条不紊 的社会秩序。可见土木构造在深层次上是中国伦理观念的体现 木构建筑有它自己固有的形象特征,比较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我国古代木构建 筑最具风姿的大屋顶那微微向上反翘的、甚为柔和美观的曲线的形成,便是古人按照 自己的审美理想,结合建筑的某些使用要求,长期改进后创造出来的。 屋顶反曲线的出现最早大约在汉代。到了宋代,我国建筑屋顶曲线发展到最成熟的 阶段,一个屋顶上几乎找不到一条直线,有着很形象的向上腾起的动势。这种以曲线 为美,追求动感的建筑文化,一直延续到明清。在我国传统美学中,动静交替、虚实 相济等对比法占有较大比重,反曲向上的屋顶可以说是这一美学法则在建筑艺术中的 主要表现。建筑是巨大的、静止的、向下压着地面的庞然大物,而反曲向上的大屋顶, 四角起翘的屋角就赋予它很强的向上动感,也使实的建筑变得更为轻巧,两者相配合, 就创造出一种亦动亦静、静中有动的艺术效果,这与中国人的传统审美心理是完全吻 合的。而这种审美结构的获得,依赖于木质的承重结构。 1.下列有关“中国建筑”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建筑风格、结构一直没改变,原因之一是先民们“以农为主”的观念。 B.中国建筑刚开始就是木构的建筑特色,这主要考虑的是防水、防朽的问题 C.中国建筑的木构特征来源于天然资源,这可以就地取材,使房屋造价低廉。 中国建筑质地朴实无华,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屋顶的特征表现动感特征 2.下列关于中国建筑体现的“处世观”,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的土木建筑,体现了现代人对土地依赖、对泥土的格外偏爱。 中国建筑的木构与儒家的伦理观念一致,体现哲学家的伦理色彩。 注重现实,不考虑宗教超越的观念体现在中国建筑上是木构建筑 D.中国建筑的本质特征是动静交替、虚实相济,吻合了传统的审美。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中西方建筑起源是一样的,都起源于木构,这与人类初始时对虚实的追求有关 B.夯土技术的发展、成熟,是中国建筑的木构稳固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条件 C.对泥土的偏爱,使得中国建筑多选用木构特征,这体现出人们对土地的依赖。 D.木构原因是根据阴阳五行学说,土居中央,代表四平八稳的安定社会的特征。 、(3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高二语文共10页,第2页
高二语文共10页,第2页 央,中央属土,土居中央,上下四方便会秩序井然,代表了一种四平八稳、有条不紊 的社会秩序。可见土木构造在深层次上是中国伦理观念的体现。 木构建筑有它自己固有的形象特征,比较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我国古代木构建 筑最具风姿的大屋顶那微微向上反翘的、甚为柔和美观的曲线的形成,便是古人按照 自己的审美理想,结合建筑的某些使用要求,长期改进后创造出来的。 屋顶反曲线的出现最早大约在汉代。到了宋代,我国建筑屋顶曲线发展到最成熟的 阶段,一个屋顶上几乎找不到一条直线,有着很形象的向上腾起的动势。这种以曲线 为美,追求动感的建筑文化,一直延续到明清。在我国传统美学中,动静交替、虚实 相济等对比法占有较大比重,反曲向上的屋顶可以说是这一美学法则在建筑艺术中的 主要表现。建筑是巨大的、静止的、向下压着地面的庞然大物,而反曲向上的大屋顶, 四角起翘的屋角就赋予它很强的向上动感,也使实的建筑变得更为轻巧,两者相配合, 就创造出一种亦动亦静、静中有动的艺术效果,这与中国人的传统审美心理是完全吻 合的。而这种审美结构的获得,依赖于木质的承重结构。 1.下列有关“中国建筑”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国建筑风格、结构一直没改变,原因之一是先民们“以农为主”的观念。 B.中国建筑刚开始就是木构的建筑特色,这主要考虑的是防水、防朽的问题。 C.中国建筑的木构特征来源于天然资源,这可以就地取材,使房屋造价低廉。 D.中国建筑质地朴实无华,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屋顶的特征表现动感特征。 2.下列关于中国建筑体现的“处世观”,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国的土木建筑,体现了现代人对土地依赖、对泥土的格外偏爱。 B.中国建筑的木构与儒家的伦理观念一致,体现哲学家的伦理色彩。 C.注重现实,不考虑宗教超越的观念体现在中国建筑上是木构建筑。 D.中国建筑的本质特征是动静交替、虚实相济,吻合了传统的审美。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中西方建筑起源是一样的,都起源于木构,这与人类初始时对虚实的追求有关。 B.夯土技术的发展、成熟,是中国建筑的木构稳固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条件。 C.对泥土的偏爱,使得中国建筑多选用木构特征,这体现出人们对土地的依赖。 D.木构原因是根据阴阳五行学说,土居中央,代表四平八稳的安定社会的特征。 二、(32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祖茂,武昌太守。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 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日:“先生不知何 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 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 造饮必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 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其自序如此,时 人谓之实录 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 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日:“令吾常醉 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素简贵,不私事上 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 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 顷之,征著作郎,不就。既绝州郡觐谒,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 而已 刺史王弘以元煕中临州,甚钦迟之,至于酒米乏绝,亦时相赡。 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醉,则大适融然。又不营生业 家务悉委之儿仆。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尝言夏月 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性不解音,而畜素琴-张,弦徽不 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日:“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門以宋元嘉中卒,时 年六十三,所有文集并行于世。节选自《晋书·隐逸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博学善属文 属:连接,连缀,引申为写作 B.亦时相赡 赡:赡养老人 高二语文共10页,第3页
高二语文共10页,第3页 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祖茂,武昌太守。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 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 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 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 造饮必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 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其自序如此,时 人谓之实录。 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 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曰:“令吾常醉 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素简贵,不私事上 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 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 顷之,征著作郎,不就。既绝州郡觐谒,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 而已。 刺史王弘以元熙中临州,甚钦迟之,至于酒米乏绝,亦时相赡.。 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又不营生业, 家务悉委之儿仆。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尝言夏月 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 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以宋元嘉中卒,时 年六十三,所有文集并行于世。节选自《晋书·隐逸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博学善属.文 属:连接,连缀,引申为写作 B.亦时相赡. 赡:赡养老人
C.未尝有所造诣 造诣:学问技艺达到的程度 D.而畜素琴一张 畜:蓄养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B.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己。非谢家之宝树 C.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D.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6、下面对文章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陶潜自幼就怀有高尚的品格,博学善文,受到乡邻的重视。 B、陶潜笔下五柳先生的性情、行为及处境是他自己的写照。 C、为了有隐居之资,陶潜先后担任了祭酒、参军、县令等职位。 D、陶潜简慢自尊,因为不愿束带拜见都邮,隐居不仕,写下《归去来兮辞》 7、将下列从文言文阅读文段和课文中选出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3分) (2)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3分) (3)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4分) 阅读王勃的滕王阁诗,完成8-9题(8分) 滕王阁诗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诸,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注释]江:赣江。帝子:指滕王。槛:栏杆 8、诗歌第一句中的“临”字写出了滕王阁怎样的气势?下文的哪些景物是由“高阁临江 渚”引发出来的?(4分) 9、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感慨?结合诗歌首联的下句和尾联对此做简要分析。(4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意做五小题)(5分) (1) 烟光凝而暮山紫。(王勃《滕王阁序》)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李密《陈情表》) 高二语文共10页,第4页
高二语文共10页,第4页 C.未尝有所造诣.. 造诣:学问技艺达到的程度 D.而畜.素琴一张 畜:蓄养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B. 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 非谢家之.宝树 C. 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D. 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6、下面对文章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陶潜自幼就怀有高尚的品格,博学善文,受到乡邻的重视。 B、陶潜笔下五柳先生的性情、行为及处境是他自己的写照。 C、为了有隐居之资,陶潜先后担任了祭酒、参军、县令等职位。 D、陶潜简慢自尊,因为不愿束带拜见都邮,隐居不仕,写下《归去来兮辞》。 7、将下列从文言文阅读文段和课文中选出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3 分) (2)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3 分) (3)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4 分) 阅读王勃的滕王阁诗,完成 8-9 题(8 分) 滕王阁诗 王 勃 滕王高阁临江诸,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注释] 江:赣江。 帝子:指滕王。槛: 栏杆 8、诗歌第一句中的“临”字写出了滕王阁怎样的气势?下文的哪些景物是由“高阁临江 渚”引发出来的?(4 分) 9、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感慨?结合诗歌首联的下句和尾联对此做简要分析。(4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意做五小题)(5 分) (1) ,烟光凝而暮山紫。(王勃《滕王阁序》)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李密《陈情表》)
(3)倚南窗以寄傲,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 ,儿女共沾襟。(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川》) (5)久在樊笼里, 。(陶渊明《归园田居》) (6)臣欲奉诏奔驰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李密《陈情表》) (7) ,风飘飘而吹衣。(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8)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 (王勃《滕王阁序》) 、(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瓦尔特施那夫斯奇遇记 (法)莫泊桑 自从随军入侵法国以来,瓦尔特·施那夫斯觉得自己处处背时不顺。他身体肥胖 走起路来很费劲,老是喘气,他那双又肥又厚的平脚板,痛得他苦不堪言。 每当夜幕降临,他裹着大衣躺在地上睡觉,这时,他总要久久地思念着留在家乡 的妻子儿女。碰到好吃的东西,他总是细嚼慢咽,仔细品尝。他常这样想,人一死 世上一切良辰美景、欢快幸福岂不立即就化为乌有。 他所属的那个兵团向诺曼底进发。有一天,他奉命跟一支小分队外出侦察。田野 里一切似乎都毫无动静,这些普鲁士人放心大胆走进一个沟壑纵横的小山谷。突然 枪声大作,猛烈的火力阻挡了他们的去路,他们队伍中立即有二十来人被撂倒。一支 游击队从一个巴掌大的小林子里直扑而来 瓦尔特施那夫斯起初愣在那里没动,他一时不知所措,竟忘了赶快逃命。随后他 才拔腿就逃,但立即又意识到自己慢得像一只乌龟。这时,他看见,在他前方六步开 外有一道宽宽的地沟,上面长满荆棘并有枝叶掩盖,他猛然双脚一并,纵身往沟里- 跳,正如从桥上往河里一跳那样 他像—枝箭,穿过一层厚厚的藤叶与尖利的荆棘,沉沉地跌坐在一堆石子上,脸 与双手都被荆棘划破了。靠头顶上缠绕的藤枝当掩护,他尽可能地快爬,想离开战场 高二语文共10页,第5页
高二语文共10页,第5页 (3)倚南窗以寄傲,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 ,儿女共沾襟。(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川》) (5)久在樊笼里, 。(陶渊明《归园田居》) (6)臣欲奉诏奔驰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李密《陈情表》) (7) ,风飘飘而吹衣。(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8)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 。(王勃《滕王阁序》) 三、(2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4 题。 瓦尔特·施那夫斯奇遇记 (法)莫泊桑 自从随军入侵法国以来,瓦尔特·•施那夫斯觉得自己处处背时不顺。他身体肥胖, 走起路来很费劲,老是喘气,他那双又肥又厚的平脚板,痛得他苦不堪言。 每当夜幕降临,他裹着大衣躺在地上睡觉,这时,他总要久久地思念着留在家乡 的妻子儿女。碰到好吃的东西,他总是细嚼慢咽,仔细品尝。他常这样想,人一死, 世上一切良辰美景、欢快幸福岂不立即就化为乌有。 他所属的那个兵团向诺曼底进发。有一天,他奉命跟一支小分队外出侦察。田野 里一切似乎都毫无动静,这些普鲁士人放心大胆走进一个沟壑纵横的小山谷。突然, 枪声大作,猛烈的火力阻挡了他们的去路,他们队伍中立即有二十来人被撂倒。一支 游击队从一个巴掌大的小林子里直扑而来。 瓦尔特·施那夫斯起初愣在那里没动,他一时不知所措,竟忘了赶快逃命。随后他 才拔腿就逃,但立即又意识到自己慢得像一只乌龟。这时,他看见,在他前方六步开 外有一道宽宽的地沟,上面长满荆棘并有枝叶掩盖,他猛然双脚一并,纵身往沟里一 跳,正如从桥上往河里一跳那样。 他像一枝箭,穿过一层厚厚的藤叶与尖利的荆棘,沉沉地跌坐在一堆石子上,脸 与双手都被荆棘划破了。靠头顶上缠绕的藤枝当掩护,他尽可能地快爬,想离开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