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心理学基础 考核要求 考核知识点 识记|领会简单综合 应用应用 1.小学生感知觉的发展特点 (1)触摸觉。由于皮肤觉与动觉在手上的结合,使手成为重要 的认识器官。在视觉的参与下,手眼协调一致的活动就能实现 对客观事物更精确的反映,能更好地辨别客体的各种不同属性, 如大小、形状、轻重、软硬等。儿童1家教1幼儿1教育 (2)视觉。开始能正确地辨别基本色(红、黄、蓝、绿),但 对混合色(紫、橙)或色度不同的颜色(粉红、深红等)辨别 不清,且不能把颜色名称结合起来。小儿的视觉是在摆弄玩具 与使用物体过程中发展的,父母应扩大小儿的生活范围,在实 小 际活动中,要求小儿区别物体的颜色,并教给他们基本色的名 学 生 的(-)感知(3)听觉。在生活与教育的影响下,听觉感受性不断增加,特 认 别是由于言语的发展,小儿可辨别词音,如音调、音强等。要 知 保护小儿的听觉,注意环境安静,避免强音、噪音。 发 2.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 展 观察力是智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智力发展的基础。 观察力的发展不是先天安排好的,而是在实践活动中,教师 通过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中发展起来的。要提高小学生的观 察能力,宜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要使儿童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 要使儿童具有相应的知识准备 3、指导儿童观察的方法,培养观察的技能 (1)加强观察方向的引导。 (2)充分利用感官,勤与思考。 (3)观察时要细致耐心,学会运用比较 4、要重视观察结果的处理和运用
第二部分 心理学基础 考核知识点 考核要求 识记 领会 简单 应用 综合 应用 一、 小 学 生 的 认 知 发 展 (一)感知 1.小学生感知觉的发展特点 (1)触摸觉。由于皮肤觉与动觉在手上的结合,使手成为重要 的认识器官。在视觉的参与下,手眼协调一致的活动就能实现 对客观事物更精确的反映,能更好地辨别客体的各种不同属性, 如大小、形状、轻重、软硬等。儿童 1 家教 1 幼儿 1 教育 (2)视觉。开始能正确地辨别基本色(红、黄、蓝、绿),但 对混合色(紫、橙)或色度不同的颜色(粉红、深红等)辨别 不清,且不能把颜色名称结合起来。小儿的视觉是在摆弄玩具 与使用物体过程中发展的,父母应扩大小儿的生活范围,在实 际活动中,要求小儿区别物体的颜色,并教给他们基本色的名 称。 (3)听觉。在生活与教育的影响下,听觉感受性不断增加,特 别是由于言语的发展,小儿可辨别词音,如音调、音强等。要 保护小儿的听觉,注意环境安静,避免强音、噪音。 √ 2.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 观察力是智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智力发展的基础。 观察力的发展不是先天安排好的,而是在实践活动中,教师 通过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中发展起来的。要提高小学生的观 察能力,宜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要使儿童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 2、要使儿童具有相应的知识准备。 3、指导儿童观察的方法,培养观察的技能。 (1)加强观察方向的引导。 (2)充分利用感官,勤与思考。 (3)观察时要细致耐心,学会运用比较。 4、要重视观察结果的处理和运用。 √
1.小学生记忆的发展特点 种答案 1、无意识记一>有意识记 、机械识记—>意义识记 3、形象记忆一>抽象记忆 第二种答案 (一)有意识记逐渐占主导地位 小学生的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的效果会随年龄的增长而递 增,有意识记的增长速度更为明显。一般来说,小学生入学时, 无意识记占主导地位。随着年级的增长,有意识记效果赶上无 意识记效果,最后有意识记的效果超过无意识记的效果,有意 识记逐渐占主导地位 (二)意义识记在还步发展 从记忆方法上说,小学生意义识记正在逐步发展乃至占主 导地位。一般来说,学前儿童和低年级小学生主要采取机械识 二)记忆|记的方法,中高年级小学生比较多地采用意义识记的方法。小 学低年级的学生由于知识经验比较贫乏,抽象逻辑思维欠缺, 对学习材料不易理解,也不会进行信息加工,因而在学习功课 时较多地运用机械识记。到了中高年级,由于他们知识经验日 益丰富,抽象逻辑思维不断发展,在学习活动中运用意义识记 的比例逐渐增大。 (三)在形象记忆的基础上抽象记忆迅速发展 从识记的内容上说,小学生在形象记忆的基础上,对词的 抽象记忆也在迅速发展。小学低年级学生,由于第一信号系统 活动占优势,在头脑中和第一信号系统相联系的事物的具体形 象容易记住 到了中高年级,学生掌握的语词量不断增加,第二信号系 统的活动逐渐占优势,所学课本的内容大多是些抽象的词、数 字或符号,所以他们的抽象记忆也渐渐地占主导地位。但对小 学生来说,他们在记忆抽象的材料时,主要还是以事物的具体 形象为基础,即形象记忆仍起着重要作用
(二)记忆 1.小学生记忆的发展特点 第一种答案: 1、无意识记—>有意识记 2、机械识记—>意义识记 3、形象记忆—>抽象记忆 第二种答案: (一)有意识记逐渐占主导地位 小学生的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的效果会随年龄的增长而递 增,有意识记的增长速度更为明显。一般来说,小学生入学时, 无意识记占主导地位。随着年级的增长,有意识记效果赶上无 意识记效果,最后有意识记的效果超过无意识记的效果,有意 识记逐渐占主导地位。 (二)意义识记在逐步发展 从记忆方法上说,小学生意义识记正在逐步发展乃至占主 导地位。一般来说,学前儿童和低年级小学生主要采取机械识 记的方法,中高年级小学生比较多地采用意义识记的方法。小 学低年级的学生由于知识经验比较贫乏,抽象逻辑思维欠缺, 对学习材料不易理解,也不会进行信息加工,因而在学习功课 时较多地运用机械识记。到了中高年级,由于他们知识经验日 益丰富,抽象逻辑思维不断发展,在学习活动中运用意义识记 的比例逐渐增大。 (三)在形象记忆的基础上抽象记忆迅速发展 从识记的内容上说,小学生在形象记忆的基础上,对词的 抽象记忆也在迅速发展。小学低年级学生,由于第一信号系统 活动占优势,在头脑中和第一信号系统相联系的事物的具体形 象容易记住。 到了中高年级,学生掌握的语词量不断增加,第二信号系 统的活动逐渐占优势,所学课本的内容大多是些抽象的词、数 字或符号,所以他们的抽象记忆也渐渐地占主导地位。但对小 学生来说,他们在记忆抽象的材料时,主要还是以事物的具体 形象为基础,即形象记忆仍起着重要作用。 √
2.小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 增强儿童识记的目的性、积极性 教会儿童识记的方法 1、利用无意识记的规律组织记忆 2、将所学的内容,安排在儿童积极从事着的智力活动中,成为活 动和思考的直接对象。 3、对有意义的材料,尽量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对无 意义的材料,尽量赋予人为意义后加以识记。 4、指导学生采用尝试回忆法进行识记。 5、教给儿童一些记忆策略:(1)把词和形象紧密结合起来识记。 (2)在识记前必须对材料作充分分析 三、合理地组织复习 组织有效的复习 (1)及时与经常复习 (2)复习方式多样化。 (3)复习分量要适当,避免过度疲劳,又要适度“过度学习” (4)复习时要对学过的知识进一步加工,使之条理化、系统化, 形成知识网络 四、掌握一些回忆的策略。 1.小学生想象的特点 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长 二、想象中的创造成分日益增多 三、想象更富于现实性 2.小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创造条件,采用多种手段,丰富儿童的表象和言语。 结合学校的教学活动,进行想象的训练 1、结合各科教学活动,训练学生的想象。 2、通过形式训练,提高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1)对静物做动态想象,变无声为有声想象 (2)对抽象词做具体形象想象 3)对人物做拟人想象。 3、正确引导小学儿童的幻想。 1.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1、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还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 这一过渡,存在着一个转折时期,一般认为关键在四年级(约 10岁~11岁)。儿童思维发展有着巨大的潜力,正确的教育可极大 的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并促使儿童的思维提前从具体形象思维向 以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四)思维2、小学几童思维的基本过程日益完善。 小学低年级儿童只能在直接感知的条件下进行分析综合。随着 知识的积累,小学中、高年级儿童已能在表象和概念的基础上进行 抽象的分析与综合 3、小学儿童抽象逻辑思维的自觉性开始发展 在正确的教育下,儿童逐步学会对自己的思维进行反省,即“对 思维进行思维”,以检查和调节自己的思维
2.小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 一、、增强儿童识记的目的性、积极性 二、教会儿童识记的方法 1、利用无意识记的规律组织记忆。 2、将所学的内容,安排在儿童积极从事着的智力活动中,成为活 动和思考的直接对象。 3、对有意义的材料,尽量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对无 意义的材料,尽量赋予人为意义后加以识记。 4、指导学生采用尝试回忆法进行识记。 5、教给儿童一些记忆策略:(1)把词和形象紧密结合起来识记。 (2)在识记前必须对材料作充分分析。 三、合理地组织复习 组织有效的复习。 (1)及时与经常复习。 (2)复习方式多样化。 (3)复习分量要适当,避免过度疲劳,又要适度“过度学习”。 (4)复习时要对学过的知识进一步加工,使之条理化、系统化, 形成知识网络。 四、掌握一些回忆的策略。 √ (三)想象 1.小学生想象的特点 一、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长 二、想象中的创造成分日益增多 三、想象更富于现实性 √ 2.小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一、、创造条件,采用多种手段,丰富儿童的表象和言语。 二、结合学校的教学活动,进行想象的训练。 1、结合各科教学活动,训练学生的想象。 2、通过形式训练,提高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1)对静物做动态想象,变无声为有声想象。 (2)对抽象词做具体形象想象。 (3)对人物做拟人想象。 3、正确引导小学儿童的幻想。 √ (四)思维 1.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1、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 这一过渡,存在着一个转折时期,一般认为关键在四年级(约 10 岁~11 岁)。儿童思维发展有着巨大的潜力,正确的教育可极大 的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并促使儿童的思维提前从具体形象思维向 以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2、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过程日益完善。 小学低年级儿童只能在直接感知的条件下进行分析综合。随着 知识的积累,小学中、高年级儿童已能在表象和概念的基础上进行 抽象的分析与综合。 3、小学儿童抽象逻辑思维的自觉性开始发展。 在正确的教育下,儿童逐步学会对自己的思维进行反省,即“对 思维进行思维”,以检查和调节自己的思维。 √
2.小学生思维基本过程(分类、比较、概括)的发展 、概括能力的发展 小学儿童的抽象和概括能力,在教学的影响下有了很快的发展。 但是,由于知识经验和智力水平的限制,他们的概括能力又具 有自己的特点 二、比较能力的发展 在教育影响下,儿童的比较能力逐渐发展起来,小学儿童对于 事物的相异点要比相同点容易发现,因此,在教学中,最好从 相异点开始,然后过渡到相同点。进行比较时,应从较为鲜明 的特点入手,然后再比较细微的差异。 三、分类能力的发展 3.小学生思维品质及其培养 1.小学生口头言语的发展与培养 小学生的各科教学,尤其是语文课的教学要促进小学生口 头言语的发展,教师一般要从字、词、句三方面严格训练和提 高学生的口头言语水平。总结广大小学教育工作者的经验,可 通过下列途径对学生加以训练 (一)训练小学生说完整的话 有的小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往往只说半句话,或者只说 个词,甚至用动作或表情来代替。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让 他们重新把话说完整,如果碰上学生说话有困难,可由教师示 范,帮助他们说完整的句子。例如,一个学生对教师说:“老师 头断了。”虽然教师明白他指的是铅笔头断了,但为了引导该生 说完整的话,启发问:“什么头断了?”学生答:“铅笔。”问: “谁的铅笔头?”答:“我的。”然后教师让学生说出“我的铅 笔头断了”的完整句 (二)加强口头造句的练习 教师要善于用教过的词汇进行授课,指导学生用学过的词 进行造句练习。这样不仅丰富了他们的词汇,而且有助于提 五)言语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如学完“我们”这个词,让学生用“我 们”说句话——“我们是学生。”“我们爱国旗。”“我们都喜欢 唱歌、跳舞、做游戏。”… (三)加强朗读训练 朗读的质量标准是正确、流利、有感情。正确,即不读错 字、不添字、不丢字、不颠倒、不重复字句,并能用普通话朗 读。流利,即不读断句,快慢近乎平时讲话,但不等于快,不 是越快越好。应当允许低年级学生一字一顿地读,但要求连读 要纠正有些学生的口吃、嗫嚅和乱加“口头语”等不良的口语 习惯。有感情,即在理解的基础上把言语方面的思想感情表达 出来,主要凭借讲话的语调、节奏等。 (四)课堂提问和练习 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师生对话,这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 统地培养小学生口头言语表达能力的极好形式。教师在组织课 堂师生对话时应注意启发学生的思想,把完整的文句表达出来 同时要多照顾口头言语表达能力差的学生,鼓励他们多练习 给他们练习的机会 2.小学生书面言语的发展与培养
2.小学生思维基本过程(分类、比较、概括)的发展 一、概括能力的发展 小学儿童的抽象和概括能力,在教学的影响下有了很快的发展。 但是,由于知识经验和智力水平的限制,他们的概括能力又具 有自己的特点。 二、比较能力的发展 在教育影响下,儿童的比较能力逐渐发展起来,小学儿童对于 事物的相异点要比相同点容易发现,因此,在教学中,最好从 相异点开始,然后过渡到相同点。进行比较时,应从较为鲜明 的特点入手,然后再比较细微的差异。 三、分类能力的发展 √ 3.小学生思维品质及其培养 √ (五)言语 1.小学生口头言语的发展与培养 小学生的各科教学,尤其是语文课的教学要促进小学生口 头言语的发展,教师一般要从字、词、句三方面严格训练和提 高学生的口头言语水平。总结广大小学教育工作者的经验,可 通过下列途径对学生加以训练。 (一)训练小学生说完整的话 有的小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往往只说半句话,或者只说一 个词,甚至用动作或表情来代替。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让 他们重新把话说完整,如果碰上学生说话有困难,可由教师示 范,帮助他们说完整的句子。例如,一个学生对教师说:“老师, 头断了。”虽然教师明白他指的是铅笔头断了,但为了引导该生 说完整的话,启发问:“什么头断了?”学生答:“铅笔。”问: “谁的铅笔头?”答:“我的。”然后教师让学生说出“我的铅 笔头断了”的完整句子。 (二)加强口头造句的练习 教师要善于用教过的词汇进行授课,指导学生用学过的词 汇进行造句练习。这样不仅丰富了他们的词汇,而且有助于提 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如学完“我们”这个词,让学生用“我 们”说句话──“我们是学生。”“我们爱国旗。”“我们都喜欢 唱歌、跳舞、做游戏。”…… (三)加强朗读训练 朗读的质量标准是正确、流利、有感情。正确,即不读错 字、不添字、不丢字、不颠倒、不重复字句,并能用普通话朗 读。流利,即不读断句,快慢近乎平时讲话,但不等于快,不 是越快越好。应当允许低年级学生一字一顿地读,但要求连读。 要纠正有些学生的口吃、嗫嚅和乱加“口头语”等不良的口语 习惯。有感情,即在理解的基础上把言语方面的思想感情表达 出来,主要凭借讲话的语调、节奏等。 (四)课堂提问和练习 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师生对话,这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 统地培养小学生口头言语表达能力的极好形式。教师在组织课 堂师生对话时应注意启发学生的思想,把完整的文句表达出来。 同时要多照顾口头言语表达能力差的学生,鼓励他们多练习, 多给他们练习的机会。 √ 2.小学生书面言语的发展与培养 √
1.注意的类型及小学生注意的特点 注意的类型: 1、无意注意,又称不随意注意 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并且不需要意志努力 的注意 2、有意注意,又称随意注意 有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定目的,在必要时需要作出意志努力 的注意。 3、有意后注意,又称继有意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与目的任务 联系在一起、但又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小学生注意的特点: (1)无意注意占主导,有意注意有一定的发展 (2)注意不够稳定,常常带有情结色彩 (3)注意的品质较差 2.注意规律在小学教学中的运用 学习是一种紧张艰苦和持久性的活动,会遇到困难和干扰 (六)注意只依靠无意注意就难以完成学习任务。学生要搞好学习,必须学习 那些没有兴趣,但又必须学习的知识,这就得靠有意注意来引起和 维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遵循有意注意的规律去组织教学 提高活动的目的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培养间接 兴趣。(1)教学活动中要做到“教有方向”,“学有目标”。(2) 对于那些学生没有直接兴趣的学科和教材,或者学习中遇到的新问 题、新任务、新要求,更要引导学生对学习结果的向往和追求,以 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2、加强组织纪律教育,建立教学常规。(1)建立正常的教 学常规,使学生养成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学习活动,这有利于增强 学生有意注意的力量,从而减少注意的分散。(2)培养学生在家 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严格遵守纪律和作息制度,养成自觉组织和 安排学习、休息和娱乐活动的习惯,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3、严密组织课堂教学。这是维持学生有意注意的一个重要条 件。(1)教师讲授的内容和时间的安排必须严密紧骤,使教学 环扣一环,环环相扣。(2)教师要善于面向全体学生,安排与提 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所有学生都积极投入紧张的学习活动,减 少注意分散的机会,从而保证有意注意长时间地处于稳定的状态 小学生情感发展的基本特点 小 学/(一)情绪一、情感自控性的发展 生与情感 、情感稳定性的发展 的 三、情感的内容日益丰富和深化
(六)注意 1.注意的类型及小学生注意的特点 一、注意的类型: 1、无意注意,又称不随意注意 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并且不需要意志努力 的注意。 2、有意注意,又称随意注意 有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定目的,在必要时需要作出意志努力 的注意。 3、有意后注意,又称继有意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与目的任务 联系在一起、但又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二、小学生注意的特点: (1)无意注意占主导,有意注意有一定的发展 (2)注意不够稳定,常常带有情结色彩 (3)注意的品质较差 √ 2.注意规律在小学教学中的运用 学习是一种紧张艰苦和持久性的活动,会遇到困难和干扰, 只依靠无意注意就难以完成学习任务。学生要搞好学习,必须学习 那些没有兴趣,但又必须学习的知识,这就得靠有意注意来引起和 维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遵循有意注意的规律去组织教学。 1、提高活动的目的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培养间接 兴趣。(1)教学活动中要做到“教有方向”,“学有目标”。(2) 对于那些学生没有直接兴趣的学科和教材,或者学习中遇到的新问 题、新任务、新要求,更要引导学生对学习结果的向往和追求,以 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2、加强组织纪律教育,建立教学常规。(1)建立正常的教 学常规,使学生养成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学习活动,这有利于增强 学生有意注意的力量,从而减少注意的分散。(2)培养学生在家 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严格遵守纪律和作息制度,养成自觉组织和 安排学习、休息和娱乐活动的习惯,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3、严密组织课堂教学。这是维持学生有意注意的一个重要条 件。(1)教师讲授的内容和时间的安排必须严密紧骤,使教学一 环扣一环,环环相扣。(2)教师要善于面向全体学生,安排与提 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所有学生都积极投入紧张的学习活动,减 少注意分散的机会,从而保证有意注意长时间地处于稳定的状态。 √ 二、 小 学 生 的 (一)情绪 与情感 1. 小学生情感发展的基本特点 一、情感自控性的发展 二、情感稳定性的发展 三、情感的内容日益丰富和深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