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自身可以渗入皮肤并可能与皮 肤成分相互作用,改变皮肤透过性质 非离子型主要增加角质层类脂流动性,刺 激性小,透过促进效果也最差,可能是由 于临界胶团浓度(MO较低,药物容易被 增溶在胶束中而较少释放有关。 离子型与皮肤的相互作用较强,但连续应 用后会引起红肿、干燥或粗糙化
1、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自身可以渗入皮肤并可能与皮 肤成分相互作用,改变皮肤透过性质。 非离子型主要增加角质层类脂流动性,刺 激性小,透过促进效果也最差,可能是由 于临界胶团浓度(CMC)较低,药物容易被 增溶在胶束中而较少释放有关。 离子型与皮肤的相互作用较强,但连续应 用后会引起红肿、干燥或粗糙化
2、二甲基亚砜DMSO (DMSO 吸收促进机理:与皮肤相互作用和对药 物增溶。 缺点:具有皮肤刺激性和恶臭 (2)类基甲基亚砜(DCMS) 癱用量较少,对极性药物的促进能力大于 非极性药物
2、二甲基亚砜(DMSO) (1) DMSO 吸收促进机理:与皮肤相互作用和对药 物增溶。 缺点:具有皮肤刺激性和恶臭。 (2)癸基甲基亚砜(DCMS ) 用量较少,对极性药物的促进能力大于 非极性药物
3、氮酮类化合物 对亲水性药物的吸收促进作用强于亲脂 性药物
3、氮酮类化合物 对亲水性药物的吸收促进作用强于亲脂 性药物
4、醇类化合物 含有2~5个碳原子的短链醇能溶胀 和提取角质层中的类脂,增加药物 的溶解度,从而提高极性和非极性 药物的经皮透过
4、醇类化合物 含有2~5个碳原子的短链醇能溶胀 和提取角质层中的类脂,增加药物 的溶解度,从而提高极性和非极性 药物的经皮透过
5其他吸收促进剂 挥发油,如薄荷油、桉叶油、松节油等 氨基酸及其衍生物 磷脂和油酸
5.其他吸收促进剂 挥发油 ,如薄荷油、桉叶油、松节油等 氨基酸及其衍生物 磷脂和油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