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讲学稿(教师用稿) 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2、通过学习本文,了解骈文的文体特点 3、赏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尤其是音韵美 4、了解相关文言知识及文学典故。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吟诵的方式赏析课文,了解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赏析文章写景的语段并体会作者的情感 2、探究作者的人生观,并学会确立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 重点 学习并背诵本文的特殊句式 难点 文中的语言和大量的典故。 第一课时 令一教学内容 1导入新课 ◆2了解滕王阁和作者的生平及文学成就 令3.了解时代背景 令4.了解什么是骈文 5.学习课文第一段内容重点落实字词句 学习重点:通读全文,疏通文意 研读第一段 、导入 1、中国古代三大名楼与相关诗句 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唐·崔灏《黄鹤楼》 岳阳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滕王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王勃《滕王阁序》 2、介绍滕王阁 ◆滕王阁,为唐永徽四年(657)高祖子滕王李元婴为洪州都督时,于公元653年下令在江西南昌修 建,以封号为名。楼阁面临赣江,处于赣江和抚河交汇处。与黄鹤楼、岳阳楼并称江南三大名楼。 建成之后,历经唐、宋、元、明、清等封建王朝,一千多年来毁而复建几十次。1985年10月8日 又重新建成,全楼九层,高57.5米,背城临江,屹立于鄱阳湖,赣水之滨 令关于滕王阁,历代题咏也很多,但后人的作品无有出王勃右者!如: (1)唐代诗人钱起的《滕王阁诗》 幽怀念烟水,长恨隔龙沙。今日滕王阁,分明见落霞 (2)宋代刘敏求的诗《题滕王阁》 阁中环珮知何处,游子再游舂欲暮。莺啼红树柳摇风,疑是当年旧歌舞。 古来兴废君莫嗟,君看红日西山斜。西山不改旧颜色,换尽行人吟落霞。 (3辛弃疾的词《贺新郎·赋滕王阁》 《滕王阁序》1
《滕王阁序》1 《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讲学稿(教师用稿) 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学习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2、 通过学习本文,了解骈文的文体特点。 3、 赏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尤其是音韵美。 4、 了解相关文言知识及文学典故。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吟诵的方式赏析课文,了解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赏析文章写景的语段并体会作者的情感 2、探究作者的人生观,并学会确立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 重点 1、学习并背诵本文的特殊句式 难点 文中的语言和大量的典故。 第一课时 ❖ 一教学内容: ❖ 1 导入新课 ❖ 2 了解滕王阁和作者的生平及文学成就 ❖ 3.了解时代背景 ❖ 4.了解什么是骈文 ❖ 5.学习课文第一段内容,重点落实字词句 学习重点:通读全文,疏通文意 研读第一段 一、导入: 1、中国古代三大名楼与相关诗句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 唐·崔 灏《黄鹤楼》 岳阳楼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滕王阁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 ·王 勃《滕王阁序》 2、介绍滕王阁 ❖ 滕王阁,为唐永徽四年(657)高祖子滕王李元婴为洪州都督时,于公元 653 年下令在江西南昌修 建,以封号为名。楼阁面临赣江,处于赣江和抚河交汇处。与黄鹤楼、岳阳楼并称江南三大名楼。 建成之后,历经唐、宋、元、明、清等封建王朝,一千多年来毁而复建几十次。1985 年 10 月 8 日 又重新建成,全楼九层,高 57.5 米,背城临江,屹立于鄱阳湖, 赣水之滨。 ❖ 关于滕王阁,历代题咏也很多,但后人的作品无有出王勃右者!如: ⑴唐代诗人钱起的《滕王阁诗》: 幽怀念烟水,长恨隔龙沙。今日滕王阁,分明见落霞。 ⑵宋代刘敏求的诗《题滕王阁》: 阁中环珮知何处,游子再游春欲暮。莺啼红树柳摇风,疑是当年旧歌舞。 古来兴废君莫嗟,君看红日西山斜。西山不改旧颜色,换尽行人吟落霞。 ⑶辛弃疾的词《贺新郎·赋滕王阁》:
髙阁临江渚。访层城、空佘旧迹,黯然怀古。画栋珠帘当日事,不见朝云暮雨。但遗意、西山南 浦。天宇修眉浮新绿,映悠悠、潭影长如故。空有恨,奈何许 王郎健笔夸翘楚,到如今、落霞孤鹜,竞传佳句。物换星移知几度,梦想珠歌翠舞。为徙倚,阑干凝伫。 目断平芜苍波晚,快江风,一瞬澄襟暑。谁共饮?有诗侣! (4)明朝洪武年间的解绍有联语: 滕王阁,阁藏鸽,鸽飞阁不飞。扬子洲,洲停舟,舟行洲不行 (5韩愈在《新修滕王阁记》中说 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则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及得三王所为序、赋、记等, 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吾忧。”“三王”中,王仲舒的“记”与王绪的“赋”均已失传,唯王 勃此“序”独存。 二.关于作者 王勃(649-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初唐文学家。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以诗文齐名.亦“初唐四杰”。王勃才华早露,六岁即善写文章,十四岁便科举中第,被举为神童,授朝散 郎。沛王李贤闻其名声,邀请他作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触怒了唐髙宗而被逐。后补虢 州叁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累贬为交趾令。后来,王勃前往交趾省亲,途经南昌,正赶 上当地都督阎某在腾王阁上欢宴群僚和宾客。王勃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了这篇著名的《腾王阁序》。两个月 后,他渡海溺水,惊悸而死,英年早逝。 、介绍背景 “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客,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岀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 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第一报云:“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阎公说:“亦是老生常谈!” 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阎公闻之,沉吟不言。等报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阎公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 (《新唐书》) 可见当时王勃年轻气盛,才华横溢,挥毫泼墨,语惊四座的情景。 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石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新唐书·王勃传》 《滕王阁序》成为千古绝唱,流传至今,原因何在? 明确:完美的形式(骈文)+充实的内容=动人的文章千古之绝唱 四.关于骈文 是魏晋以后出现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本义即是对偶文的意思。骈文的主要特点是: 句法结构,讲究对仗,多四六句。 在声韵上,运用平仄,音律和谐。 在内容上,多用典故,讲究藻饰。 本文就是一篇骈文,有人形容骈文是:“戴着镣铐的舞蹈”.骈一一两马并行.骈文讲究对偶,多注 重形式技巧,在平仄和辞藻方面也有严格的要求,容易束缚人的思想。但是,就如龙归大海、鹤翔青云 样,它反而成了展示文采的特殊形式.王勃的这篇临别赠言虽为即兴之作,但堪称古代骈文中的精品。 在严格的骈体形式束缚下,作者充分发挥骈文特有表现手段,融对偶、声韵、事典、辞藻于一炉,又运散 文之气于骈偶之中,严整中呈行云流水之势。 完美的形式 ①全文用对偶句②节奏有变化③对仗讲平仄 四四骈四六骈六四骈六六骈 渔舟唱晚平平仄仄 雁阵惊寒仄仄平 了解骈文的诵读特点 《滕王阁序》2
《滕王阁序》2 高阁临江渚。访层城、空余旧迹,黯然怀古。画栋珠帘当日事,不见朝云暮雨。但遗意、西山南 浦。天宇修眉浮新绿,映悠悠、潭影长如故。空有恨,奈何许。 王郎健笔夸翘楚,到如今、落霞孤骛,竞传佳句。物换星移知几度,梦想珠歌翠舞。为徙倚,阑干凝伫。 目断平芜苍波晚,快江风,一瞬澄襟暑。谁共饮?有诗侣! ⑷明朝洪武年间的解缙有联语: 滕王阁,阁藏鸽,鸽飞阁不飞。扬子洲,洲停舟,舟行洲不行。 ⑸韩愈在《新修滕王阁记》中说: “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则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及得三王所为序、赋、记等, 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吾忧。”“三王”中,王仲舒的“记”与王绪的“赋”均已失传,唯王 勃此“序”独存。 二.关于作者 王勃(649-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初唐文学家。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以诗文齐名.亦“初唐四杰”。王勃才华早露,六岁即善写文章,十四岁便科举中第,被举为神童,授朝散 郎。沛王李贤闻其名声,邀请他作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触怒了唐高宗而被逐。后补虢 州叁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累贬为交趾令。后来,王勃前往交趾省亲,途经南昌,正赶 上当地都督阎某在腾王阁上欢宴群僚和宾客。王勃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了这篇著名的《腾王阁序》。两个月 后,他渡海溺水,惊悸而死,英年早逝。 三、介绍背景: “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客,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 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第一报云:“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阎公说:“亦是老生常谈!” 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阎公闻之,沉吟不言。等报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阎公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 (《新唐书》) 可见当时王勃年轻气盛,才华横溢,挥毫泼墨,语惊四座的情景。 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石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新唐书·王勃传》 《滕王阁序》成为千古绝唱,流传至今,原因何在? 明确:完美的形式(骈文) + 充实的内容 = 动人的文章 千古之绝唱 四.关于骈文 是魏晋以后出现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本义即是对偶文的意思。骈文的主要特点是: 句法结构,讲究对仗,多四六句。 在声韵上,运用平仄,音律和谐。 在内容上,多用典故,讲究藻饰。 本文就是一篇骈文,有人形容骈文是: “戴着镣铐的舞蹈”.骈--两马并行.骈文讲究对偶,多注 重形式技巧,在平仄和辞藻方面也有严格的要求,容易束缚人的思想。但是,就如龙归大海、鹤翔青云一 样, 它反而成了展示文采的特殊形式.王勃的这篇临别赠言虽为即兴之作,但堪称古代骈文中的精品。 在严格的骈体形式束缚下,作者充分发挥骈文特有表现手段,融对偶、声韵、事典、辞藻于一炉,又运散 文之气于骈偶之中,严整中呈行云流水之势。 完美的形式: ①全文用对偶句②节奏有变化③对仗讲平仄 四四骈 四六骈 六四骈 六六骈 渔舟唱晚 平平仄仄 雁阵惊寒 仄仄平平 了解骈文的诵读特点
四字句的读法: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六字句的读法 (1)孟学士/之词宗;访风景/于崇阿。 (2)临/帝子之长洲;穷/岛屿之萦 (3)钟鸣/鼎食/之家;谁悲/失路/之人? (4)响穷/彭蠡之滨;气凌/彭泽之樽。 (5)抚/凌云/而自惜:幸/承恩/于伟饯 七字句读法: (1)襟三江/而带五湖;潦水尽/而寒潭清。 (2)龙光/射/牛斗之墟;宾主/尽/东南之美 (3)秋水/共长天/一色。 (4)都督/阎公/之雅望。 五、解题 )序:是写在文章前面的文字,用于说明书籍写作或出版的意图、宗旨、过程、编排体例等内容 由作者本人写,也可由他人代写 (二)初读奇文 1、听读课文朗读全文,把生字找出来,看注释注音、粗通文意 2、初识文章音韵美,注意停顿,学会朗读 (三)检查预习 鷹越u茱费qj懿范y擁帷chan潦1ao俨骖 yancanfei崇阿e汀tng zh凫f 绣郾ta雕夔meng纤y骇廟zh闻阎10 道飞 chuan园 sui sf chuan薺笏zanh盛篮ydn 六、研读第一段 1、思考:第一段是扣住题目中哪个词来写的? 明确:扣住题目中“洪府”二字来写的 2、按提示找出相应的句子 历史之久: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地域之广: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地势之美: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雄州雾列台隍枕夷夏之交 人物之盛: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宾主尽东南之美 第一段,历叙洪州地势之雄伟、物产之珍异、人才之杰出、宾主之尊贵,扣题中“洪府’’二字 3、课文内容讲解: (1)“豫章故郡,洪都新府”,用四字短句起笔,简捷明快,朴实无华,由古及今,道出历史的久远。 (2)洪州都督阎公在闻报“星分奚轸,地接衠庐”时,为什么“沉吟不语”? 这一段描绘了一幅山川秀美与天上星光遥相辉映的景象,视野开阔,气势宏伟 (3接下来的两句,具体写地理位置:“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襟”、“带’,活用为动 词,生动形象,并同“控”、“引”一样,将洪州的气势写出。写“物华天宝”和“人杰地灵”,两个 四六句相对,既扩展了叙述,又升华了情感 (4)“雄州雾列,俊采星驰”两句,又转为四字短句,节奏的变换带来了文意的转折,由赞美“雄州”到称 赏“俊采”,另辟话题,渐近本事。 (5)“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两句,写州城形胜,写宾主才美,作为过渡句,承上启下 (6)下文以六四句式写“都督阎公”和“宇文新州”大驾光临,节奏舒缓,语气雍容,给人一种和乐的感觉。 (7)“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几句,在写法上,由平和的叙述转为抒情:在内容上, 由详写到概写:在结构上,分离上下文,避免单调的罗列。 (8)“腾蛟起风”和“紫电青霜”两句,描摹在前,引介在后,节奏急促,格调高昂,造成“未见其人,先 闻其声”的效果,与前面的人物出场相对应,别有情味 (9)最后又归于四字短句:“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这几句写自己的“闯入”,委 婉含蓄。赞美而又不失身份,谦逊而又不卑不亢,恰到好处 《滕王阁序》3
《滕王阁序》3 四字句的读法: 豫章/故郡, 洪都/新府。 六字句的读法: (1)孟学士/之词宗;访风景/于崇阿。 (2)临/帝子之长洲;穷/岛屿之萦回。 (3)钟鸣/鼎食/之家;谁悲/失路/之人? (4)响穷/彭蠡之滨;气凌/彭泽之樽。 (5)抚/凌云/而自惜;幸/承恩/于伟饯。 七字句读法: (1)襟三江/而带五湖;潦水尽/而寒潭清。 (2)龙光/射/牛斗之墟;宾主/尽/东南之美。 (3)秋水/共长天/一色。 (4)都督/阎公/之雅望。 五、解题 (一) 序:是写在文章前面的文字,用于说明书籍写作或出版的意图、宗旨、过程、编排体例等内容。 由作者本人写,也可由他人代写。 (二)初读奇文 1、听读课文 朗读全文,把生字找出来,看注释注音、粗通文意 2、初识文章音韵美,注意停顿,学会朗读 (三)检查预习 瓯越ōu 棨戟 qǐ jǐ 懿范 yì 襜帷 chān 潦 lǎo 俨骖騑 yáncānfēi 崇阿 ē 汀 tīng 渚 zhǔ 凫 fú 绣闼 tà 雕甍 méng 纡 yū 骇瞩 zhǔ 闾阎 lǘ 遄飞 chuán 睢园 suī 舛 chuǎn 簪笏 zānhù 盛筵 yán 六、研读第一段 1、思考:第一段是扣住题目中哪个词来写的? 明确:扣住题目中“洪府”二字来写的 2、按提示找出相应的句子 历史之久: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地域之广: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地势之美: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雄州雾列 台隍枕夷夏之交 人物之盛: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 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宾主尽东南之美 第一段,历叙洪州地势之雄伟、物产之珍异、人才之杰出、宾主之尊贵,扣题中“洪府’’二字。 3、课文内容讲解: ⑴“豫章故郡,洪都新府”,用四字短句起笔,简捷明快,朴实无华,由古及今,道出历史的久远。 ⑵洪州都督阎公在闻报“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时,为什么“沉吟不语”? 这一段描绘了一幅山川秀美与天上星光遥相辉映的景象,视野开阔,气势宏伟。 ⑶接下来的两句,具体写地理位置:“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襟”、“带’,活用为动 词,生动形象,并同“控”、“引”一样,将洪州的气势写出。写“物华天宝”和“人杰地灵”,两个 四六句相对,既扩展了叙述,又升华了情感。 ⑷“雄州雾列,俊采星驰”两句,又转为四字短句,节奏的变换带来了文意的转折,由赞美“雄州”到称 赏“俊采”,另辟话题,渐近本事。 ⑸“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两句,写州城形胜,写宾主才美,作为过渡句,承上启下。 ⑹下文以六四句式写“都督阎公”和“宇文新州”大驾光临,节奏舒缓,语气雍容,给人一种和乐的感觉。 ⑺“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几句,在写法上,由平和的叙述转为抒情;在内容上, 由详写到概写;在结构上,分离上下文,避免单调的罗列。 ⑻“腾蛟起凤”和“紫电青霜”两句,描摹在前,引介在后,节奏急促,格调高昂,造成“未见其人,先 闻其声”的效果,与前面的人物出场相对应,别有情味。 ⑼最后又归于四字短句:“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这几句写自己的“闯入”,委 婉含蓄。赞美而又不失身份,谦逊而又不卑不亢,恰到好处
4、重点字词:襟、带、下、雾、星、:棨戟、褙帷、腾、起 ①襟三江而带五湖:都为意动,以。 ·为襟、以·· 为带 ②徐儒下陈蕃之榻:使…放下 古代卿大夫受封的土地,此义后来写作“寀”或“埰”。此处以地代官员,“俊采”即风流的不 ③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都为名词作状语,像雾、流星那样用“雾”“星”以状房屋、人才之多。采: 再引申一下,为“杰出的人才”。 ⑦借代:A棨戟遥临:棨戟代阎公。B禱帷暂驻:檐帷代车驾,实代宇文氏 ⑤比喻夸张的手法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极度地形容孟学士有很高的文才 腾:腾空起:起舞 课后作业:背诵课文第一段 第二课时 令教学内容 1.学习课文第二段内容,理解课文中重点字词句,体会并赏析本段内容,背诵第二段 2、学习课文第三段内容,体会作者内心深处的痛苦与失意以及他虽然失意但哀而不伤的 心态.注意重点词句的品析 研读第二段: (一)思考:1、这一段描绘了哪些景?这些景有什么特点?(可从景物描写的视角、顺序、方位等方面 进行分析)原因。可以试着用散文式的语言把你欣赏的诗句描述出来 确:是从不同角度欣赏景物之美色彩变化之美:远近错落之美;上下浑成之美;虚实相应之美 这是一幅雨后滕王阁秋景图。登高所见的,除此自然之景外,还有人文之景一一人烟之胜 2、你认为哪些句子写得好?讲讲原因。可以试着用散文式的语言把你欣赏的诗句描述出来 明确:①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这两句不局限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且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 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 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写出了秋天滕王阁的浓淡冷暖,色彩变化之美 ②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下临无地 仅用十六个字就形容出台阁建筑的壮丽。“上出重霄”“下临无地”,用夸张的笔法突出楼之高,水之 深。“翠”本是翠绿的琉璃瓦色,这里借指瓦,突岀了颜色鲜艳悦目。“飞”字描绘出阁道髙耸如鸟之欲飞, “流”字形容彩画势形貌。这四句,借视角变化,使上下相映成趣,天上地下,城里城外,相与为 不可分离,体现了作者整齐划一的审美观。这一句写出了滕王阁的视角变化,上下浑成之美 ③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作者采用恰当的方法,犹如电影的拍摄技术,由近及远,构成一幅富有层次感和纵深感的全景图。这 种写法,是《滕王阁序》写景的最突出特点,体现了作者立体化的审美观。这一句写出了它的层次分明, 远近变化之美 ④“落震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此句是传诵千古的名句,是本文最为闪光的一句。相传都督阎某拂袖而去后,闻此句矍然而起,说: “此真天才,当传不朽矣。”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一景色。注意意境和谐美,想象要自然生动,色彩要 明丽 评:落霞自天而下,孤鹜自下而上,故曰齐飞;秋水碧而连天,长天净而映水,故曰一色 前人写水天(或天地)相接景象的句子很多,阅读下面前三句子说说王勃的句子好在哪里? 即云似岭,望水若天 (袁宏《东征赋》)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吴均《与朱元思书》) 天与水兮相逼,山与云兮共色 (萧绎《荡妇秋思赋》) 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庾信《马射赋》) 旌旗共云汉齐高,锋锷同霜天比净(释僧懿《平心露布》。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春江花月夜》) 《滕王阁序》4
《滕王阁序》4 4、重点字词:襟、 带、下、雾 、星、:棨戟、襜帷、腾、起 ①襟三江而带五湖:都为意动,以······为襟、以······为带 ②徐儒下陈蕃之榻:使…放下 ③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都为名词作状语,像雾、流星那样用“雾”“星”以状房屋、人才之多。采: 古代卿大夫受封的土地,此义后来写作“寀”或“埰”。此处以地代官员,“俊采”即风流的官员, 再引申一下,为“杰出的人才”。 ④借代:A 棨戟遥临:棨戟代阎公。 B 襜帷暂驻:襜帷代车驾,实代宇文氏。 ⑤比喻夸张的手法: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极度地形容孟学士有很高的文才。 腾:腾空 起:起舞 课后作业 :背诵课文第一段 第二课时 ❖ 教学内容 1.学习课文第二段内容,理解课文中重点字词句,体会并赏析本段内容,背诵第二段. 2、学习课文第三段内容,体会作者内心深处的痛苦与失意以及他虽然失意但哀而不伤的 心态.注意重点词句的品析. 一、研读第二段: (一)思考:1、这一段描绘了哪些景?这些景有什么特点?(可从景物描写的视角、顺序、方位等方面 进行分析)原因。可以试着用散文式的语言把你欣赏的诗句描述出来。 明确:是从不同角度欣赏景物之美色彩变化之美;远近错落之美 ;上下浑成之美;虚实相应之美。 这是一幅雨后滕王阁秋景图。登高所见的,除此自然之景外,还有人文之景——人烟之胜。 2、你认为哪些句子写得好?讲讲原因。可以试着用散文式的语言把你欣赏的诗句描述出来。 明确:①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这两句不局限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且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 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 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写出了秋天滕王阁的浓淡冷暖,色彩变化之美。 ②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下临无地。 仅用十六个字就形容出台阁建筑的壮丽。“上出重霄”“下临无地”,用夸张的笔 法突出楼之高,水之 深。“翠”本是翠绿的琉璃瓦色,这里借指瓦,突出了颜色鲜艳悦目。“飞”字描绘出阁道高耸如鸟之欲飞, “流” 字形容彩画势形貌。这四句,借视角变化,使上下相映成趣,天上地下,城里城外,相与为一, 不可分离,体现了作者整齐划一的审美观。这一句写出了滕王阁的视角变化,上下浑成之美 ③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 体势。 作者采用恰当的方法,犹如电影的拍摄技术,由近及远,构成一幅富有层次感和纵深感的全景图。这 种写法,是《滕王阁序》写景的最突出特点,体现了作者立体化的审美观。这一句写出了它的层次分明, 远近变化之美 ④“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此句是传诵千古的名句,是本文最为闪光的一句。相传都督阎某拂袖而去后,闻此句矍然而起,说: “此真天才,当传不朽矣。”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一景色。注意意境和谐美,想象要自然生动,色彩要 明丽 评:落霞自天而下,孤鹜自下而上,故曰齐飞;秋水碧而连天,长天净而映水,故曰一色。 前人写水天(或天地)相接景象的句子很多,阅读下面前三句子说说王勃的句子好在哪里? 即云似岭,望水若天。 (袁宏《东征赋》)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吴均《与朱元思书》) 天与水兮相逼,山与云兮共色。 (萧绎《荡妇秋思赋》) 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 (庾信《马射赋》) 旌旗共云汉齐高,锋锷同霜天比净 (释僧懿《平心露布》。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春江花月夜》)
王勃把这种景象用对偶句的下句来表现,描绘出一个旷远的背景,在这水天一色的一片青碧之中,点缀 红霞、野鸭,构成色彩明丽的画面。庾信的落花与马射队伍中绘着芝草的车盖齐飞,联想欠自然。 王勃写红霞在天上飘动,野鸭在红霞中翱翔,造成蓝天上一红一白的色彩对照:无生命的晚霞与有生命的 飞鸟并举,构成的画面更为明丽鲜活,超出前人甚远 王勃这句确实脱胎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一句,但王勃的句子较原句更真 实自然,优美动人。落下在天上飘动,白鹭在空中翱翔,红白相映,色彩鲜明:晚霞原本是无生命的自然 景物,他与有生命的飞鸟并提,构成了鲜活有趣的画面。) ⑤渔舟唱晚,响穷彭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这四句,即凭借听觉联想,用虚实手法传达远方的景观,使读者开阔眼界,视通万里。实写虚写,相 互谐调,相互映衬,极尽铺叙写景之能事。宕收开合,虚实相映之美 (二)第二段的重点字词、句 1潦水:雨后的积水; 2俨:通“严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3、骖騑:驾车的马匹俨骖騑于上路 4、舳:通“轴 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5、即:就着 即冈峦之体势 6、销:通“消”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7、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8、层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下临无地。 9、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0、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长天一色。 11、渔舟唱晩,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二、研读第三自然段 (一)思考: 1、第三段是扣住文章题目的哪个词来说的。这两段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明确:扣住题目中的“饯别” 明确:饯别宴会场景管弦之盛音乐之美宴会豪华人物之雅欢饮之乐 (二)课文内容讲解: 开头两个四字句起过渡作用,从写登览之乐回到写宴会。“遥襟甫畅”和“逸兴遄飞”,都表明 兴致高昂,情绪激动。“爽籁发而淸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用清新自然的描述,写管弦之盛,歌 声之美。接着,用两个四六句,铺叙欢饮娱乐的情景。这里交错迭用历史典故,暗示出宴会的豪华, 人物的高雅,含蓄凝练 下面“四美具,二难并”两个三字短句,变换节奏,心绪也为之一转,由喜悦渐生悲慨。“穷睇眄于 中天,极娱游于暇日”,放开一笔,视野又扩展到宴会之外,感情亦随之升华,为下面的抒情张本。接着 的两句,充满哲理玄想,一方面体悟天地之大,宇宙无穷,另一方面感叹人生无常,盛衰有时。“望长安 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两句是虚写,由日落而想到西北的长安,由云海而想到东北的吴会。“萍水相逢, 尽是他乡之客”这几个句子,透露出怀才不遇的心情,充满了自我悲伤的情调。 (三)名句品析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关山难越”和“萍水相逢”,在意义上本无联系,但一旦组成对偶句后,就顺理成章的表达了作者 在政治上失意后的深沉的悲哀和孤独,也反映了“失路之人”共有的悲哀和孤独有感而发天地之大,宇 宙无穷(反村人之渺小)人生无常怀才不遇 (四)重点句 ①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②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作业:背诵课文第二段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第四第五段内容,注意作者的用典 文章内容讲解 《滕王阁序》5
《滕王阁序》5 王勃把这种景象用对偶句的下句来表现,描绘出一个旷远的背景,在这水天一色的一片青碧之中,点缀 以红霞、野鸭,构成色彩明丽的画面。 庾信的落花与马射队伍中绘着芝草的车盖齐飞,联想欠自然。 王勃写红霞在天上飘动,野鸭在红霞中翱翔,造成蓝天上一红一白的色彩对照;无生命的晚霞与有生命的 飞鸟并举,构成的画面更为明丽鲜活,超出前人甚远。 (王勃这句确实脱胎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一句, 但王勃的句子较原句更真 实自然,优美动人。落下在天上飘动,白鹭在空中翱翔,红白相映,色彩鲜明;晚霞原本是无生命的自然 景物, 他与有生命的飞鸟并提,构成了鲜活有趣的画面。) ⑤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这四句,即凭借听觉联想,用虚实手法传达远方的景观,使读者开阔眼界,视通万里。实写虚写,相 互谐调,相互映衬,极尽铺叙写景之能事。宕收开合,虚实相映之美 (二)第二段的重点字词、句 1 潦水:雨后的积水; 2 俨:通“严”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3、骖騑:驾车的马匹 俨骖騑于上路 4、舳:通“轴” 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5、即:就着 即冈峦之体势。 6、销:通“消”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7、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8、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下临无地。 9、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10、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长天一色。 11、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二、研读第三自然段 (一)思考: 1、第三段是扣住文章题目的哪个词来说的。这两段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明确:扣住题目中的“饯别” 明确:饯别宴会场景 管弦之盛 音乐之美 宴会豪华 人物之雅 ——欢饮之乐; (二)课文内容讲解: 开头两个四字句起过渡作用,从写登览之乐回到写宴会。“遥襟甫畅”和“逸兴遄飞”,都表明 兴致高昂,情绪激动。“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用清新自然的描述,写管弦之盛,歌 声之美。接着,用两个四六句,铺叙欢饮娱乐的情景。这里交错迭用历史典故,暗示出宴会的豪华, 人物的高雅,含蓄凝练。 下面“四美具,二难并”两个三字短句,变换节奏,心绪也为之一转,由喜悦渐生悲慨。“穷睇眄于 中天,极娱游于暇日”,放开一笔,视野又扩展到宴会之外,感情亦随之升华,为下面的抒情张本。接着 的两句,充满哲理玄想,一方面体悟天地之大,宇宙无穷,另一方面感叹人生无常,盛衰有时。“望长安 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两句是虚写,由日落而想到西北的长安,由云海而想到东北的吴会。“萍水相逢, 尽是他乡之客”这几个句子,透露出怀才不遇的心情,充满了自我悲伤的情调。 (三)名句品析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关山难越”和“萍水相逢”,在意义上本无联系,但一旦组成对偶句后,就顺理成章的表达了作者 在政治上失意后的深沉的悲哀和孤独,也反映了“失路之人”共有的悲哀和孤独有感而发 天地之大,宇 宙无穷(反村人之渺小) 人生无常 怀才不遇 (四)重点句 ①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②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作业:背诵课文第二段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第四第五段内容,注意作者的用典 一、文章内容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