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一年滞后法” 原理:种群在外来压力下,有恢复到平衡状态的能力或趋 势 Y(i+1) / f (i+1) = a — bfi ③“一年滞后法”的推广 5、评述: 优点:不需要鉴定研究对象的年龄、生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和补充率等参数,只要有多年的渔获量和捕捞力量资料,即 可满足计算要求 ,简便,适合一些生活史短,年龄鉴定困难 的种类。 缺点:不易获得数据;人为与自然因素影响较多
②“一年滞后法” 原理:种群在外来压力下,有恢复到平衡状态的能力或趋 势 Y(i+1) / f (i+1) = a — bfi ③“一年滞后法”的推广 5、评述: 优点:不需要鉴定研究对象的年龄、生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和补充率等参数,只要有多年的渔获量和捕捞力量资料,即 可满足计算要求 ,简便,适合一些生活史短,年龄鉴定困难 的种类。 缺点:不易获得数据;人为与自然因素影响较多
动态库模型把种群作为个体的总和,处于连续的补充、生长与死亡之中,通 过分析这些因素与人类捕捞的关系,作出模型,指导捕捞。又称为单位补充群体 产量模型。 (一)同龄群体在生命周期中的数量和生物量变动 原因:平衡状态下,一个种群一年内提供的渔获量等于一个同龄群体一生所提供 的渔获量。 对某一鱼类种群中的同龄群体,其一生中的数量因死亡随年龄增加而减少;各年 龄组的平均体重由于生长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到最大体重。 生物量(数量乘以个体平均重量)呈开始增加,至最大值后又逐渐下降的过程, 同龄群体在其生命周期中所能提供的捕捞量也随之不断变化。 三、动态库模型(dynamic pool model)
动态库模型把种群作为个体的总和,处于连续的补充、生长与死亡之中,通 过分析这些因素与人类捕捞的关系,作出模型,指导捕捞。又称为单位补充群体 产量模型。 (一)同龄群体在生命周期中的数量和生物量变动 原因:平衡状态下,一个种群一年内提供的渔获量等于一个同龄群体一生所提供 的渔获量。 对某一鱼类种群中的同龄群体,其一生中的数量因死亡随年龄增加而减少;各年 龄组的平均体重由于生长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到最大体重。 生物量(数量乘以个体平均重量)呈开始增加,至最大值后又逐渐下降的过程, 同龄群体在其生命周期中所能提供的捕捞量也随之不断变化。 三、动态库模型(dynamic pool model)
图 11.5 鱼类种群同龄群体在其生命期间数量和重量的 变化 同龄群体总体重 数量或重量 最大体重(W∞ ) 补充年 龄(t r) 捕捞年 龄(t c) 年龄(t)
图 11.5 鱼类种群同龄群体在其生命期间数量和重量的 变化 同龄群体总体重 数量或重量 最大体重(W∞ ) 补充年 龄(t r) 捕捞年 龄(t c) 年龄(t)
通过分析补充、生长与死亡选择何时抓,捕捞力量多大。 设某一时期初资源重量为P1,这一时期末资源重量为P2,则: P2 = P1+(R+ G)-(F+ M) R:因繁殖增加的资源量(补充量),G:因生长而增加的重量,F:因捕 捞而减少的生物量,M:因自然死亡而减少的生物量。 要维持持久产量,就要使这种群保持平衡,即P2 = P1,必须: R + G = F + M 在资源未利用时期内,生产量和补充量与自然死亡相平衡。当开始利用资 源时还要考虑捕捞造成的死亡损失
通过分析补充、生长与死亡选择何时抓,捕捞力量多大。 设某一时期初资源重量为P1,这一时期末资源重量为P2,则: P2 = P1+(R+ G)-(F+ M) R:因繁殖增加的资源量(补充量),G:因生长而增加的重量,F:因捕 捞而减少的生物量,M:因自然死亡而减少的生物量。 要维持持久产量,就要使这种群保持平衡,即P2 = P1,必须: R + G = F + M 在资源未利用时期内,生产量和补充量与自然死亡相平衡。当开始利用资 源时还要考虑捕捞造成的死亡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