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 【10题详解】 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 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刺”:指责。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且”作为文言虚词的意思,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11题详解】 D句中加点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都是“不同”之意。A前者“战胜”,后者“优美的”。B前者“对” 后者“比”。C前者助词“的”,后者代词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 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 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且”:尚且。“恶”:厌恶。还有 “战胜于朝廷”介宾短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的翻译。“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判断句的翻译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 结构。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杀人/以梃与刃。译为:用木棍打死人跟用刀杀死人。 此题要注意“以梃与刃”为状语后置。注意把谓语部分(杀人)与状语部分(以梃与刃)之间划开。 【14题详解】 考查对文言文要点内容的概括。乙文从“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 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几句分析,讲的是国 君应施行仁政的道理。所谓“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这也是孟子劝谏的 目的。 【15题详解】 分析两文所使用的类比手法。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 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根据题干中“类比手法奉劝国君”一句,再结合文段分析,甲文是如何类比的, 乙文是如何类比的,写清楚即可。邹忌将生活中“比美”这一现象与齐威王治理国家进行类比。生动委婉 易于让人接受。孟子把用刀杀人和用恶政杀人进行类比,希望梁惠王用施行仁政的方法来治理国家 【16题详解】 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两篇文言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 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两文文的中心,看看两文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然后由这个观点生发 出去,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社会实践,确定一个论点后进行论述。如可从作为国君要从善如流、施行 仁政,作为臣子要勇于劝谏、善于劝谏等角度作答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 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
6 【解析】 【10 题详解】 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 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刺”:指责。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且”作为文言虚词的意思,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11 题详解】 D 句中加点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都是“不同”之意。A 前者“战胜”,后者“优美的”。B 前者“对”, 后者“比”。C 前者助词“的”,后者代词。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 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 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且”:尚且。“恶”:厌恶。还有 “战胜于朝廷”介宾短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的翻译。“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判断句的翻译。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 结构。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杀人/以梃与刃。译为:用木棍打死人跟用刀杀死人。 此题要注意“以梃与刃”为状语后置。注意把谓语部分(杀人)与状语部分(以梃与刃)之间划开。 【14 题详解】 考查对文言文要点内容的概括。乙文从“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 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几句分析,讲的是国 君应施行仁政的道理。所谓“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这也是孟子劝谏的 目的。 【15 题详解】 分析两文所使用的类比手法。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 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根据题干中“类比手法奉劝国君”一句,再结合文段分析,甲文是如何类比的, 乙文是如何类比的,写清楚即可。邹忌将生活中“比美”这一现象与齐威王治理国家进行类比。生动委婉, 易于让人接受。孟子把用刀杀人和用恶政杀人进行类比,希望梁惠王用施行仁政的方法来治理国家。 【16 题详解】 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两篇文言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 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两文文的中心,看看两文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然后由这个观点生发 出去,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社会实践,确定一个论点后进行论述。如可从作为国君要从善如流、施行 仁政,作为臣子要勇于劝谏、善于劝谏等角度作答。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 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
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一)译文: 在这种情况下,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知道自己确实比不上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 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 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 全国范围内的百姓没有一个不有事想求助于大王。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 齐威王说:“你说的很好!”于是就下了命令:“大小的官吏,大臣和百姓们,能够当面批评我 的过错的人,给予上等奖赏:上书直言规劝我的人,给予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 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朵里的人,给予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 集市一样热闹: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 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朝拜齐威王。这就是身居朝廷,不必用兵就战胜了敌国。 (二)译文: 梁惠王说:“我乐意听取您的指教。”孟子回答道:“用木棍打死人跟用刀杀死人,(性质)有什 么不同吗?”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孟子)问:“用刀子杀死人跟用苛政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孟子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棚里有壮实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 野外有饿死的尸体,这如同率领着野兽来吃人啊!野兽自相残食,人们见了尚且厌恶,而身为百姓的父母, 施行政事,却不免于率领野兽来吃人,这又怎能算是百姓的父母呢? 四、【2019届湖北丹江口九年级3月诊】阅读下面文言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 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 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9.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以其境过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皆若空游无所依至若春和景明 C.潭中鱼可百许头可远观不可亵玩焉 D.似与游者相乐 乐之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7 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一)译文: 在这种情况下,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知道自己确实比不上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 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 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 全国范围内的百姓没有一个不有事想求助于大王。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 齐威王说:“你说的很好!”于是就下了命令:“大小的官吏,大臣和百姓们,能够当面批评我 的过错的人,给予上等奖赏;上书直言规劝我的人,给予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 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朵里的人,给予下等奖赏。” 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 集市一样热闹;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 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朝拜齐威王。这就是身居朝廷,不必用兵就战胜了敌国。 (二)译文: 梁惠王说:“我乐意听取您的指教。”孟子回答道:“用木棍打死人跟用刀杀死人,(性质)有什 么不同吗?”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孟子)问:“用刀子杀死人跟用苛政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孟子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棚里有壮实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 野外有饿死的尸体,这如同率领着野兽来吃人啊!野兽自相残食,人们见了尚且厌恶,而身为百姓的父母, 施行政事,却不免于率领野兽来吃人,这又怎能算是百姓的父母呢? 四、【2019 届湖北丹江口九年级 3 月诊】阅读下面文言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 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 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9.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其境过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皆若.空游无所依 至若.春和景明 C.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远观不可.亵玩焉 D.似与游者相乐. 心乐.之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1.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点明小石潭的人来人往,为下文写 环境“寂寥无人”“其境过清”打伏笔。这里的写景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 B.作者游小石潭时感情随所见所闻而变化,开头心情快乐,这从作者“心乐之”及对游鱼的那种“似 与游者相乐”的描写可知;最后心情又是凄凉忧伤的,作者借“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直接说出。 C.本文中,作者的乐是忧的另一种形式。他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 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触发,忧伤、 悲凉的心情就又流露出来。 D.作者将小石潭景物的幽静与自己心境的凄清进行对比,有力地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 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22.作者对小石潭中游鱼活动状态进行了细致描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19.A20.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 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21.A 22.运用对比手法,将鱼儿自由快乐地游来游去与作者当时的生活境遇进行对比,表达了对自由快乐 生活的向往 【解析】 【19题详解】 A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都是“因为”之意。B前者“好像”,后者“至若”为“至于”之意。 C前者“大约”,后者“可以”。D前者“取乐”,后者“以……为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 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 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西南”:向西南。“斗”:像北斗 星那样。“蛇”:像蛇那样。“明灭”:忽明忽暗。 【21题详解】 A“点明小石潭的人来人往”错。小石潭是幽静的景致。 【22题详解】 考查对文章写作手法的把握。正面写鱼,侧面写水,为了反衬水的清澈。突出前文描写水清的“水尤 清冽”。写潭中游鱼的笔法极妙,无一笔涉及水,但水的澄澈透明由游鱼的生动形态反映出来,还写鱼儿 好像在和游人嬉戏,将鱼儿自由快乐地游来游去与作者当时的生活境遇进行对比,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 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表达了对自由快乐生活的向往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 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
8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1.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点明小石潭的人来人往,为下文写 环境“寂寥无人”“其境过清”打伏笔。这里的写景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 B.作者游小石潭时感情随所见所闻而变化,开头心情快乐,这从作者“心乐之”及对游鱼的那种“似 与游者相乐”的描写可知;最后心情又是凄凉忧伤的,作者借“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直接说出。 C.本文中,作者的乐是忧的另一种形式。他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 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触发,忧伤、 悲凉的心情就又流露出来。 D.作者将小石潭景物的幽静与自己心境的凄清进行对比,有力地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 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22.作者对小石潭中游鱼活动状态进行了细致描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19.A20.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 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21.A 22.运用对比手法,将鱼儿自由快乐地游来游去与作者当时的生活境遇进行对比,表达了对自由快乐 生活的向往 【解析】 【19 题详解】 A 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都是“因为”之意。B 前者“好像”,后者“至若”为“至于”之意。 C 前者“大约”,后者“可以”。D 前者“取乐”,后者“以……为乐”。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 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 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西南”:向西南。“斗”:像北斗 星那样。“蛇”:像蛇那样。“明灭”:忽明忽暗。 【21 题详解】 A“点明小石潭的人来人往”错。小石潭是幽静的景致。 【22 题详解】 考查对文章写作手法的把握。正面写鱼,侧面写水,为了反衬水的清澈。突出前文描写水清的“水尤 清冽”。写潭中游鱼的笔法极妙,无一笔涉及水,但水的澄澈透明由游鱼的生动形态反映出来,还写鱼儿 好像在和游人嬉戏,将鱼儿自由快乐地游来游去与作者当时的生活境遇进行对比,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 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表达了对自由快乐生活的向往。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 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
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 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 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 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 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 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 而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 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 一个叫做奉壹。 五、【2019届广西钦州九年级下学科素养测试】 河中石兽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千,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 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 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 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浙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 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洋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 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3.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阅十余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B.寻十余里,无迹 未果,寻病终 C.必于石下边水处啮沙为坎穴 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D.是非木柿 斯是陋室 14.下列句了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当求之于上流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B.求石兽于水中 躬耕于南阳
9 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 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 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 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 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 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 而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 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 一个叫做奉壹。 五、【2019 届广西钦州九年级下学科素养测试】 河中石兽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千,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 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 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 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浙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 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洋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 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3.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阅.十余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B.寻.十余里,无迹 未果,寻.病终 C.必于石下边水处啮沙为.坎穴 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D.是.非木杮 斯是.陋室 14.下列句了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当求之.于上流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B.求石兽于.水中 躬耕于.南阳
C.然则天下之事 入则无法家拂士 D.盖石性坚重 盖竹柏影也 15.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说明了“天下事既有一般规律,也有特殊规 律,切不可按照常理主观臆断”的道理。 B.文章写僧人们打捞石兽时,连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事情经过,以“无 迹”交待结果,简洁之至,又很生动 C.文章对讲学家和老河兵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闻之笑日”四字刻画出讲学家自负而又 轻蔑的神态,而老河兵的“笑”则显示出他的胸有成竹 D.文章叙事,脉络分明,逐层深入,结构严谨。叙事之后,以简洁的抒情结束全篇,揭示题旨,有画 龙点睛的作用。 16.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②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答案】13.C14.B15.D 16.(1)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它离开原地呢?(2)到石头一半深的时候,石 头必定向后倾倒在空洞里。 【解析】 【13题详解】 C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都翻译为“成为”。A经历/阅读。B寻找/不久。D这/判断动词“是” 【14题详解】 B加点词用法相同,都是介词“在”之意。A代词,代石兽/助词,放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那 么/如果。D语气词,承接上文,表示申说理由或推测原因/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是”。 【15题详解】 D“叙事之后,以简洁的抒情结束全篇”对文章理解有误。应是“叙事之后,以简洁的议论结束全篇 【16题详解】 本题考査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 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 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是”:这。“木柿”:木片。“去”: 离开。“倒掷”:向后倾倒。“坎穴”:坑洞 【点睛】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经过十多年,僧 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 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10 C.然则.天下之事 入则.无法家拂士 D.盖.石性坚重 盖.竹柏影也 15.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说明了“天下事既有一般规律,也有特殊规 律,切不可按照常理主观臆断”的道理。 B.文章写僧人们打捞石兽时,连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事情经过,以“无 迹”交待结果,简洁之至,又很生动。 C.文章对讲学家和老河兵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闻之笑日”四字刻画出讲学家自负而又 轻蔑的神态,而老河兵的“笑”则显示出他的胸有成竹。 D.文章叙事,脉络分明,逐层深入,结构严谨。叙事之后,以简洁的抒情结束全篇,揭示题旨,有画 龙点睛的作用。 16.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②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答案】13.C14.B15.D 16.(1)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它离开原地呢? (2)到石头一半深的时候,石 头必定向后倾倒在空洞里。 【解析】 【13 题详解】 C 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都翻译为“成为”。A 经历/阅读。B 寻找/不久。D 这/判断动词“是”。 【14 题详解】 B 加点词用法相同,都是介词“在”之意。A 代词,代石兽/助词,放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 那 么/如果。D 语气词,承接上文,表示申说理由或推测原因/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是”。 【15 题详解】 D“叙事之后,以简洁的抒情结束全篇”对文章理解有误。应是“叙事之后,以简洁的议论结束全篇”。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 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 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是”:这。“木杮”:木片。“去”: 离开。“倒掷”:向后倾倒。“坎穴”:坑洞。 【点睛】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经过十多年,僧 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 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