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七个常考文言虚词易混用法辨析 湖南省永州市第一中学刘小忠 2010年高考共有9套试卷直接对文言虚词进行了设题考查,而在这9套试 卷中,共考查了考纲规定的常用的18个文言虚词中的15个:之(6次),以(5 次),而(5次),于(4次),其(3次),为(2次),且(2次),乃(1 次),因(1次),所(1次),焉(1次),者(1次),也(1次),乎(1 次),则(1次)。并且都选用了教材中的文言词句与新选阅读材料中的语句比 较进行考查,同时,淡化词义的确定而强调用法的区别。有的文言虚词这种意义 和用法与另一种意义和用法差别细微,较难辨别,如果不仔细推敲,就会出现判 断失误。下面举例说明 (一)以(因为)—介词?连词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①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 ②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③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 ④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分析:四句中的“以”都解释为“因为”,①②句中的“以”后面是名词性 短语,作介词;③④句中的“以”后是分句,作连词。 【辨析方法】 以+短语(名词短语或代词前,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 作介词 以+分句(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 作连词 【迁移练习】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 ②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
高考七个常考文言虚词易混用法辨析 湖南省永州市第一中学 刘小忠 2010 年高考共有 9 套试卷直接对文言虚词进行了设题考查,而在这 9 套试 卷中,共考查了考纲规定的常用的 18 个文言虚词中的 15 个:之(6 次),以(5 次),而(5 次),于(4 次),其(3 次),为(2 次),且(2 次),乃(1 次),因(1 次),所(1 次),焉(1 次),者(1 次),也(1 次),乎(1 次),则(1 次)。并且都选用了教材中的文言词句与新选阅读材料中的语句比 较进行考查,同时,淡化词义的确定而强调用法的区别。有的文言虚词这种意义 和用法与另一种意义和用法差别细微,较难辨别,如果不仔细推敲,就会出现判 断失误。下面举例说明。 (一)以(因为)——介词?连词?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①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 ②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③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 ④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分析:四句中的“以”都解释为“因为”,①②句中的“以”后面是名词性 短语,作介词;③④句中的“以”后是分句,作连词。 【辨析方法】 以+短语(名词短语或代词前,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 作介词 以+分句(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 作连词 【迁移练习】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 ②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
④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答案:四句中的“"以”都解释为“因为”,①②句中的“以”后面是名词性 短语,作介词;③④句中的“以”后是分句,作连词。 (二)动+以十动—修饰?目的?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②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③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④作《师说》以贻之。 分析:①②句“以”前的动词短语表动作的方式,作状语,两个动作同时发 生,表修饰;③④句“以”前后的动作有先后之分,表目的 【辨析方法】 1、看“以”前后的两个动作是否同时发生,是则表修饰,否则表目的。 2、看“以”前后的两个动词或动词短语在意义上是否有主次之分,如果前 者是次,后者是主,前者表示动作的方式,做状语,则是表修饰;否则表目的 3、看翻译,表修饰时可译成“着”,表目的时可译成“来”或“用来”。 【迁移练习】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①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 ②各各竦立以听 ③敛赀财以送其行。 ④举匏樽以相属。 答案:①②④句中“以”连词,表修饰;③句中“以”作连词,表目的。 (三)与(和)——介词?连词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①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④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答案:四句中的“以”都解释为“因为”,①②句中的“以”后面是名词性 短语,作介词;③④句中的“以”后是分句,作连词。 (二)动+以+动——修饰?目的?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②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③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④作《师说》以.贻之。 分析:①②句“以”前的动词短语表动作的方式,作状语,两个动作同时发 生,表修饰;③④句“以”前后的动作有先后之分,表目的。 【辨析方法】 1、看“以”前后的两个动作是否同时发生,是则表修饰,否则表目的。 2、看“以”前后的两个动词或动词短语在意义上是否有主次之分,如果前 者是次,后者是主,前者表示动作的方式,做状语,则是表修饰;否则表目的。 3、看翻译,表修饰时可译成“着”,表目的时可译成“来”或“用来”。 【迁移练习】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①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 ②各各竦立以.听。 ③敛赀财以.送其行。 ④举匏樽以.相属。 答案:①②④句中“以”连词,表修饰;③句中“以” 作连词,表目的。 (三)与(和)——介词?连词?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①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②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 ③怀王与诸将约曰。 ④吾今与汝无言矣。 分析:四句中的“与”都解释为“和”,①②句“与”前后两项合起来作 个成分,作连词:③④句“与”前后是两项不能同作一个成分,作介词。 【辨析方法】 1、看“与”前后的词语或短语能否并列起来共作一个成分,能则是连词, 否则是介词。 2、看“与”前后的词语或短语能否对调,能则是连词,否则是介词 3、看“与”前后的词语或短语同全句的谓语动词之间的关系,如果前者是 动作发出者,后者是动作涉及对象,则是介词。 4、看“与”前后的词或短语表示的人或事物在表达中是否有主次之分,有 则是介词,无则是连词。 5、看“与”前是否有能愿动词或其它状语,有则是介词,无则是可能是连 (四)动+而+动—修饰?承接?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①简能而任之。 ②景公乃下席而谢之曰 ③余扃牖而居。 ④吾尝跛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分析:①②句中的“而”作连词,表承接;③④句中的“而”作连词,表修 【辨析方法】 1、看“而”前后的动词或动词短语表示的动作是否同时发生,是则表修饰, 有先后关系则表承接
②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 ③怀王与.诸将约曰。 ④吾今与.汝无言矣。 分析:四句中的“与”都解释为“和”,①②句“与”前后两项合起来作一 个成分,作连词;③④句“与”前后是两项不能同作一个成分,作介词。 【辨析方法】 1、看“与”前后的词语或短语能否并列起来共作一个成分,能则是连词, 否则是介词。 2、看“与”前后的词语或短语能否对调,能则是连词,否则是介词。 3、看“与”前后的词语或短语同全句的谓语动词之间的关系,如果前者是 动作发出者,后者是动作涉及对象,则是介词。 4、看“与”前后的词或短语表示的人或事物在表达中是否有主次之分,有 则是介词,无则是连词。 5、看“与”前是否有能愿动词或其它状语,有则是介词,无则是可能是连 词。 (四)动+而+动——修饰?承接?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①简能而.任之。 ②景公乃下席而.谢之曰。 ③余扃牖而.居。 ④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分析:①②句中的“而”作连词,表承接;③④句中的“而”作连词,表修 饰。 【辨析方法】 1、看“而”前后的动词或动词短语表示的动作是否同时发生,是则表修饰, 有先后关系则表承接
2、看“而”前后的动词或动词短语意义上有否主次关系,如果前一个动作 表示后一动作的方式,即有主次之分,表修饰。如果只两个贯的动作,则表承接。 【迁移练习】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②扣舷而歌之。 ③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④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答案:①③句中的“而”作连词,表承接;②④句中的“而”作连词,表修 饰。 (五)则(就)一假设?承接?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①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②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③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④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分析:四句中的“则”都译为“就”,①④句中的“则”作连词,表假设; ②③句中的“而”作连词,表承接。 【辨析方法】 1、看句意。“则”前的短语或分句表示虚拟的情况,表假设;“则”前的 短语或分句表示一种事实,表承接。 2、看呼应。有时候,表假设时,前一分句有与“则”相呼应的连词“若” 表承接时,前面一定没有相呼应的连词 3、看翻译。表假设时,“则”可译成“就”,也可译成“那么就”,表承 接只能译成“就”。 【迁移练习】
2、看“而”前后的动词或动词短语意义上有否主次关系,如果前一个动作 表示后一动作的方式,即有主次之分,表修饰。如果只两个贯的动作,则表承接。 【迁移练习】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②扣舷而.歌之。 ③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④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答案:①③句中的“而”作连词,表承接;②④句中的“而”作连词,表修 饰。 (五)则(就)——假设?承接?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①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②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③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④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分析:四句中的“则”都译为“就”,①④句中的“则” 作连词,表假设; ②③句 中的“而” 作连词,表承接。 【辨析方法】 1、看句意。“则”前的短语或分句表示虚拟的情况,表假设;“则”前的 短语或分句表示一种事实,表承接。 2、看呼应。有时候,表假设时,前一分句有与“则”相呼应的连词“若”; 表承接时,前面一定没有相呼应的连词。 3、看翻译。表假设时,“则”可译成“就”,也可译成“那么就”,表承 接只能译成“就”。 【迁移练习】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①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②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③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④若弗与,则请除之。 答案:四句中的“则”都译为“就”,①④句中的“则”作连词,表假设; ②③句中的“则”作连词,表承接 (六)乃(才)一顺承?限制?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①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②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③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分析:三句中的“乃”都译为“才”,①②句中的“乃”作副词,表顺承: ③句中的“乃”作副词,表范围限制。 【辨析方法】 1、看作用。表顺承时,“乃”实际上连接了两个分句,前一分往往表示具 备的条件,后一分句表示结果。表范围限制时,不连接分句,只限制后面的动词 2、看翻译。表顺承时,“乃”只能译成“才(这才)”;表限制时,可译 成“才”,也可译成“只”。 3、看呼应。表范围限制时,“乃”后面往往有表示数量的短语;而表顺承 时没有 【迁移练习】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②良久,乃许之。 ③计其征调之费,终岁乃有七缣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①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②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③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④若弗与,则.请除之。 答案:四句中的“则”都译为“就”,①④句中的“则”作连词,表假设; ②③句中的“则” 作连词,表承接。 (六)乃(才)——顺承?限制?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①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②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③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分析:三句中的“乃”都译为“才”,①②句中的“乃” 作副词,表顺承; ③句中的“乃”作副词,表范围限制。 【辨析方法】 1、看作用。表顺承时,“乃”实际上连接了两个分句,前一分往往表示具 备的条件,后一分句表示结果。表范围限制时,不连接分句,只限制后面的动词。 2、看翻译。表顺承时,“乃”只能译成“才(这才)”;表限制时,可译 成“才”,也可译成“只”。 3、看呼应。表范围限制时,“乃”后面往往有表示数量的短语;而表顺承 时没有。 【迁移练习】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②良久,乃.许之。 ③计其征调之费,终岁乃.有七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