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莎士比亚与《罗密欧与朱丽叶》 【教学目标】 1.通过《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教学,领会爱情是一种美好的情感。 2.初步了解戏剧的情境与冲突的关系以及“独白”在戏剧中的作用。 教学设想 关于文艺复兴及莎士比亚在世界戏剧史上的重要意义,我们有必要在进 入《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赏析之前,引导学生加以认识,了解它们产生的背景及 要素。由于时间有限,系统展开文艺复兴历史或莎士比亚的生平是不可能的,概 略的介绍则容易流于肤浅。较好的办法可能是由学生中的少数积极分子分头准 备,在课堂上讲述一些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家作品与小故事,然后,由教师进行总 结,指出文艺复兴与莎士比亚在人类思想解放过程中的里程碑意义。 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讲授,从思想层面上讲主要是引导学生进行爱情 观的思考。高中学生处于青春憧憬期,对于“什么是爱情”有着强烈的兴趣,也 有不少来自社会的纷繁认识。要学生领会“爱是一种美好的情感”很不容易。首 先应该使用多种手段(观看录像、倾听名演员的朗诵、听有关的音乐)创造一种 氛围,使学生能够进入“月夜幽会”的诗一般的意境。这一点可能是教学能否成 功的关键。学生只有沉浸于其中,才有可能进一步讨论一些观念问题。在讨论中 也应该提醒学生,爱情仅是人类美好情感之一。年轻人不应该沉迷于“两个人的 世界”,而要走向社会,在改造自然与社会的斗争中,获得更加博大多彩的精神 体验。 三、本单元戏剧理论的学习有两个方面,戏剧情境的设置只需一般性了解 独白”是其中的重点。“独白”是戏剧艺术中卓有特色的一种手段。除了讲解 独白的假定性和多种形态以外,应该通过欣赏名家的朗诵和学生自己的朗诵,领 会独白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赏析举隅 、如何对待爱情和女人,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人文主义 课题。莎士比亚通过他的作品为后世留下了一系列具有温柔、美丽、善良、机智、 热情、高雅等不同性格的妇女形象。他还依照审美规律探讨了爱情感受的多样性 如一见钟情时的触电感,男女之间的神秘感,接触中的喜悦、羞怯、误会、摩擦 和性格撞击,思念的甜蜜和痛苦,爱情髙峰时火焰般的狂烈,“月亮式的爱”与 “太阳式的爱”,失恋的感伤和绝望,自我牺牲的骑士风度等等。马克思说,根 据人们对待爱情的态度“可以判断人的整个文明程度”。莎氏的作品(包括中、 后期的爱情作品)使人确认,性爱已经升华进入审美领域,人的情感已经变为“美 的情感”。它们在读者与观众面前展现了一个充满近代意识的爱的伊甸园。莎士 比亚笔下的那些优秀的青年男女,他们在爱情上表现出一种超脱于功利的忠诚不
第二单元 莎士比亚与《罗密欧与朱丽叶》 【教学目标】 1.通过《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教学,领会爱情是一种美好的情感。 2.初步了解戏剧的情境与冲突的关系以及“独白”在戏剧中的作用。 教学设想 一、关于文艺复兴及莎士比亚在世界戏剧史上的重要意义,我们有必要在进 入《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赏析之前,引导学生加以认识,了解它们产生的背景及 要素。由于时间有限,系统展开文艺复兴历史或莎士比亚的生平是不可能的,概 略的介绍则容易流于肤浅。较好的办法可能是由学生中的少数积极分子分头准 备,在课堂上讲述一些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家作品与小故事,然后,由教师进行总 结,指出文艺复兴与莎士比亚在人类思想解放过程中的里程碑意义。 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讲授,从思想层面上讲主要是引导学生进行爱情 观的思考。高中学生处于青春憧憬期,对于“什么是爱情”有着强烈的兴趣,也 有不少来自社会的纷繁认识。要学生领会“爱是一种美好的情感”很不容易。首 先应该使用多种手段(观看录像、倾听名演员的朗诵、听有关的音乐)创造一种 氛围,使学生能够进入“月夜幽会”的诗一般的意境。这一点可能是教学能否成 功的关键。学生只有沉浸于其中,才有可能进一步讨论一些观念问题。在讨论中 也应该提醒学生,爱情仅是人类美好情感之一。年轻人不应该沉迷于“两个人的 世界”,而要走向社会,在改造自然与社会的斗争中,获得更加博大多彩的精神 体验。 三、本单元戏剧理论的学习有两个方面,戏剧情境的设置只需一般性了解, “独白”是其中的重点。“独白”是戏剧艺术中卓有特色的一种手段。除了讲解 独白的假定性和多种形态以外,应该通过欣赏名家的朗诵和学生自己的朗诵,领 会独白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赏析举隅 一、如何对待爱情和女人,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人文主义 课题。莎士比亚通过他的作品为后世留下了一系列具有温柔、美丽、善良、机智、 热情、高雅等不同性格的妇女形象。他还依照审美规律探讨了爱情感受的多样性, 如一见钟情时的触电感,男女之间的神秘感,接触中的喜悦、羞怯、误会、摩擦 和性格撞击,思念的甜蜜和痛苦,爱情高峰时火焰般的狂烈,“月亮式的爱”与 “太阳式的爱”,失恋的感伤和绝望,自我牺牲的骑士风度等等。马克思说,根 据人们对待爱情的态度“可以判断人的整个文明程度”。莎氏的作品(包括中、 后期的爱情作品)使人确认,性爱已经升华进入审美领域,人的情感已经变为“美 的情感”。它们在读者与观众面前展现了一个充满近代意识的爱的伊甸园。莎士 比亚笔下的那些优秀的青年男女,他们在爱情上表现出一种超脱于功利的忠诚不
渝的美好感情。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家族的狭隘利益不能阻止他们的爱情; 近在眼前的生命危险不能阻止他们相会;他们互相把对方幻化为人间最美好的偶 像:他们把对方看作是自己身体里不可缺少的部分,没有了对方自己就失去了生 存的意义;他们当得知对方已经离开人世时,自己毫不犹豫地追随而去。这种情 感和精神不仅是对当时存在的封建势力和宗教禁欲主义的强烈冲击,而且在这 片灿烂纯洁的情感星空照耀下,现代社会中那种将男女之情降格为肉欲享乐和金 钱权势等价物的丑陋本质也暴露无遗 第二单元莎士比亚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二单元莎士比亚与《罗密欧与朱 丽叶》西方现代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生的幸福在于获得情感的高峰体验。这 种高峰体验可能发生于父母子女的天伦情感之中,也可能在事业获得成功或为正 义而献身的时刻,也许在饱览自然、浪迹山水的那种“天人合一”的刹那。宗教 学者布伯认为,这种体验只存在于人和上帝之间。总之,这是一种个体与他(她) 周围的人、社会、自然融合为一的自由感。情感的高峰体验可能是炽热的,也可 能是虚静的(如苏轼的《明月几时有》),也可能是一种广阔而虚幻的哀愁,如 个人仰望星空,倾听来自宇宙的虚无飘渺的音乐,然而,更多的高峰体验是在 两性缱绻的爱情之中 莎士比亚在西方文学史上第一次生动而细腻地描绘了这种爱情的高峰体验, 本单元所选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月夜幽会》便是这种髙峰体验的动人描绘。罗 密欧与朱丽叶在对话中所表现出来的“痴”字正是这种高峰体验的突出表征。人 们应该珍视这种体验。如果被功利缠身,哪怕腰缠万贯,手握重权,也可能一辈 子得不到这样的情感享受,进入不到这种高尚美丽的境界 从另一方面说,“人生的意义在于五彩缤纷”。有志气的年轻人不应该把自 己最好的时光都交给花前月下和两情相悦。更广大的自然界和社会中,有更加丰 富多彩的精神和情感体验等待着我们去追求。走出两个人的精神小屋,人们会惊 奇地发现,眼前展开的是一片何等美丽迷人的广阔星空 二、关于独白的作用及演变,可参见节选的《关于独白的论述》一文,此处 不再赘述。从上一个单元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古希腊的戏剧同史诗有密切关系 它的悲剧就是“舞台上的史诗”。这一诗的传统一直延续到近代才有所变化。诗 剧的突出特点表现在对话与独白中,特别是抒情对话与抒情独白。从本单元节选 的第二幕第二场和第三幕第二场中,我们看到,用诗的语言写出的独白,它的感 染作用比一般抒情诗要高,原因在于抒情独白大都是在一定的戏剧情境下,矛盾 冲突激化时迸发出来的,因此格外动人心弦。好的抒情独白常常成为全剧的“华 彩唱段”,成为可以单独在舞台上演出的精彩节目。他们是人类语言宝库中的精 品。建议学生不仅要朗诵这些段落,而且最好能做到背诵,这对于他们的写作是 大有裨益的 探究与实践参考答案
渝的美好感情。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家族的狭隘利益不能阻止他们的爱情; 近在眼前的生命危险不能阻止他们相会;他们互相把对方幻化为人间最美好的偶 像;他们把对方看作是自己身体里不可缺少的部分,没有了对方自己就失去了生 存的意义;他们当得知对方已经离开人世时,自己毫不犹豫地追随而去。这种情 感和精神不仅是对当时存在的封建势力和宗教禁欲主义的强烈冲击,而且在这一 片灿烂纯洁的情感星空照耀下,现代社会中那种将男女之情降格为肉欲享乐和金 钱权势等价物的丑陋本质也暴露无遗。 第二单元莎士比亚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二单元莎士比亚与《罗密欧与朱 丽叶》西方现代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生的幸福在于获得情感的高峰体验。这 种高峰体验可能发生于父母子女的天伦情感之中,也可能在事业获得成功或为正 义而献身的时刻,也许在饱览自然、浪迹山水的那种“天人合一”的刹那。宗教 学者布伯认为,这种体验只存在于人和上帝之间。总之,这是一种个体与他(她) 周围的人、社会、自然融合为一的自由感。情感的高峰体验可能是炽热的,也可 能是虚静的(如苏轼的《明月几时有》),也可能是一种广阔而虚幻的哀愁,如 一个人仰望星空,倾听来自宇宙的虚无飘渺的音乐,然而,更多的高峰体验是在 两性缱绻的爱情之中。 莎士比亚在西方文学史上第一次生动而细腻地描绘了这种爱情的高峰体验, 本单元所选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月夜幽会》便是这种高峰体验的动人描绘。罗 密欧与朱丽叶在对话中所表现出来的“痴”字正是这种高峰体验的突出表征。人 们应该珍视这种体验。如果被功利缠身,哪怕腰缠万贯,手握重权,也可能一辈 子得不到这样的情感享受,进入不到这种高尚美丽的境界。 从另一方面说,“人生的意义在于五彩缤纷”。有志气的年轻人不应该把自 己最好的时光都交给花前月下和两情相悦。更广大的自然界和社会中,有更加丰 富多彩的精神和情感体验等待着我们去追求。走出两个人的精神小屋,人们会惊 奇地发现,眼前展开的是一片何等美丽迷人的广阔星空。 二、关于独白的作用及演变,可参见节选的《关于独白的论述》一文,此处 不再赘述。从上一个单元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古希腊的戏剧同史诗有密切关系。 它的悲剧就是“舞台上的史诗”。这一诗的传统一直延续到近代才有所变化。诗 剧的突出特点表现在对话与独白中,特别是抒情对话与抒情独白。从本单元节选 的第二幕第二场和第三幕第二场中,我们看到,用诗的语言写出的独白,它的感 染作用比一般抒情诗要高,原因在于抒情独白大都是在一定的戏剧情境下,矛盾 冲突激化时迸发出来的,因此格外动人心弦。好的抒情独白常常成为全剧的“华 彩唱段”,成为可以单独在舞台上演出的精彩节目。他们是人类语言宝库中的精 品。建议学生不仅要朗诵这些段落,而且最好能做到背诵,这对于他们的写作是 大有裨益的。 探究与实践参考答案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一部诗意浓郁的爱情悲剧,自16世纪末首场演 出以来,一直在世界各国舞台上盛演不衰。剧中男女主人公的名字,几乎成了忠 贞爱情的象征。联系这出悲剧发生的历史背景,谈一谈,在这两个人物身上,寄 予了作者怎样的人文主义理想? 在欧洲中世纪的封建社会中,贵族阶级是社会的统治阶级。他们不仅拥有庄 园(土地),而且依照不同的名衔享有不同的政治权利。贵族阶级对农民、城市 平民的压迫、贵族之间的利益冲突,构成社会的主要阶级矛盾。在西方的史诗 小说、戏剧中,描写贵族生活及他们之间的矛盾乃是一个经久不衰的主题。《罗 密欧与朱丽叶》故事的背景,就是中世纪欧洲频繁出现的贵族之间的争斗,剧中 的蒙太古家族和凯普莱特家族就是两个经常发生械斗的贵族集团。戏剧通过它们 之间的利益冲突如何残忍地扼杀了一对青年人的美好爱情,揭露了封建贵族制度 的反人性的方面。剧作者通过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死以及两个家族的和解,显示了 这样一种希望:美好生命被摧残的代价可以换来人与人之间的友好相处,使有情 人皆成眷属。 二、莎士比亚的剧作是诗剧,原文大部分是无韵诗,小部分是散文,更小部 分是押韵的排偶体。对此,两位不同的译者朱生豪与梁实秋分别做了不同的处理。 下面是第二幕第二场开头部分的原文和梁实秋的译文,与课文对照,体会它们语 言风格上的差异。 答案略。 三、有条件的话,观摩全剧的演出或分角色表演,体现戏剧演出的魅力,也 可以从中选择一段你最喜欢的独白,在课堂上朗诵表演 答案略 参考资料
一、《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一部诗意浓郁的爱情悲剧,自 16 世纪末首场演 出以来,一直在世界各国舞台上盛演不衰。剧中男女主人公的名字,几乎成了忠 贞爱情的象征。联系这出悲剧发生的历史背景,谈一谈,在这两个人物身上,寄 予了作者怎样的人文主义理想? 在欧洲中世纪的封建社会中,贵族阶级是社会的统治阶级。他们不仅拥有庄 园(土地),而且依照不同的名衔享有不同的政治权利。贵族阶级对农民、城市 平民的压迫、贵族之间的利益冲突,构成社会的主要阶级矛盾。在西方的史诗、 小说、戏剧中,描写贵族生活及他们之间的矛盾乃是一个经久不衰的主题。《罗 密欧与朱丽叶》故事的背景,就是中世纪欧洲频繁出现的贵族之间的争斗,剧中 的蒙太古家族和凯普莱特家族就是两个经常发生械斗的贵族集团。戏剧通过它们 之间的利益冲突如何残忍地扼杀了一对青年人的美好爱情,揭露了封建贵族制度 的反人性的方面。剧作者通过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死以及两个家族的和解,显示了 这样一种希望:美好生命被摧残的代价可以换来人与人之间的友好相处,使有情 人皆成眷属。 二、莎士比亚的剧作是诗剧,原文大部分是无韵诗,小部分是散文,更小部 分是押韵的排偶体。对此,两位不同的译者朱生豪与梁实秋分别做了不同的处理。 下面是第二幕第二场开头部分的原文和梁实秋的译文,与课文对照,体会它们语 言风格上的差异。 答案略。 三、有条件的话,观摩全剧的演出或分角色表演,体现戏剧演出的魅力,也 可以从中选择一段你最喜欢的独白,在课堂上朗诵表演。 答案略。 参考资料
、莎士比亚生平与作品(杨周翰) 莎士比亚,W.( 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英国诗人、剧作家。 )生平1564年4月23日出生于沃里克郡埃文河上的斯特拉特福镇。父 亲约翰是沃里克郡的自耕农,1551年移居斯特拉特福镇,经营羊毛、皮革制造、 谷物买卖等业;有人说他还当过屠户。1565年约翰任斯特拉特福镇的民政官,3 年后被选为镇长。威廉是长子,曾被送到当地的文法学校学习拉丁文和古代历史、 哲学、诗歌、逻辑、修辞等。13岁时,家道中落,可能曾辍学帮助父亲料理生 意。1582年11月同邻乡富裕自耕农的女儿安·哈瑟维结婚,次年5月生女苏珊 娜,1585年生孪生子女珠迪丝(女)和哈姆奈特(子),哈姆奈特11岁时夭折。 从1585至1592年期间,他的生活经历不详,但是后人有不少传说,例如说 他当过乡村教师,又说他在某贵族府邸当过差,又说他当过兵,而传说最广的是 说他偷了附近贵族乡绅托马斯·路希爵士的鹿,逃往伦敦,时间一般推测在1586 年前后。 592年,剧作家、所谓“大学才子”之一的罗伯特·格林有一篇文章攻击当 时的一些演员,告诫剧作家“不要相信他们;其中有一只暴发户式的乌鸦,用我 们的羽毛装点自己,用一张演员的皮包起他的虎狼之心;他写了几句虚夸的无韵 诗就自以为能同你们中最优秀的作家比美;他是个地地道道的打杂工,却恬不知 耻地以为举国只有他能震撼舞台”。“虎狼之心”是从莎剧《亨利六世》下篇中 引来的一句话,而“震撼舞台”则是影射莎士比亚的姓氏( shake意即震撼, spear 意为长矛)。可见莎士比亚在1592年已颇具名望。 从他离开家乡到1592年这一段时期,传说他曾在剧院门前为贵族顾客看马, 逐渐成为剧院的杂役、演员、股东。他开始写剧多半是改编旧剧或同其他剧作家 合作,稍后才独立创作。他在伦敦有同乡世交菲尔德,经营印刷出版业。莎士比 亚发表的第一部作品《维纳斯与阿多尼斯》(1593)就是由菲尔德出版的。这部 作品献给年轻的新贵族南安普敦伯爵。他的剧团从1594年开始一直受宫内大臣 的庇护,称为“宫内大臣剧团”,1603年詹姆斯一世登位又改称“国王的供奉” 他同当时一些新贵族如埃塞克斯伯爵颇有交往。他的剧团也到女王宫廷演出,夏 季或瘟疫流行时期,则到外省演出。1596年他帮助父亲申请并获得“家徽”(象 征乡绅的社会地位)。据推测,他每年回家探望,1597年在家乡购置了房产, 1602年又置了地产(127英亩)。他一生的最后几年在家乡度过。1616年4月 23日去世,葬于镇上的“三一”教堂。 (二)创作莎士比亚在二十多年间共写了37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两首 长诗和其他诗歌。除了两首长诗《维纳斯与阿多尼斯》和《鲁克丽丝受辱记》是 在他生前自己发表外,他的某些剧作则以四开本“盗印版”行世。这些“盗印版” 是由剧团某些演员口授,或在演出时被人速记下来的。当时习惯是剧作家将剧本 卖给剧团,剧团有处理剧本的全权;为了尽量垄断,剧团竭力防止其他剧团得到
一、莎士比亚生平与作品(杨周翰) 莎士比亚,W.(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英国诗人、剧作家。 (一)生平 1564 年 4 月 23 日出生于沃里克郡埃文河上的斯特拉特福镇。父 亲约翰是沃里克郡的自耕农,1551 年移居斯特拉特福镇,经营羊毛、皮革制造、 谷物买卖等业;有人说他还当过屠户。1565 年约翰任斯特拉特福镇的民政官,3 年后被选为镇长。威廉是长子,曾被送到当地的文法学校学习拉丁文和古代历史、 哲学、诗歌、逻辑、修辞等。13 岁时,家道中落,可能曾辍学帮助父亲料理生 意。1582 年 11 月同邻乡富裕自耕农的女儿安·哈瑟维结婚,次年 5 月生女苏珊 娜,1585 年生孪生子女珠迪丝(女)和哈姆奈特(子),哈姆奈特 11 岁时夭折。 从 1585 至 1592 年期间,他的生活经历不详,但是后人有不少传说,例如说 他当过乡村教师,又说他在某贵族府邸当过差,又说他当过兵,而传说最广的是 说他偷了附近贵族乡绅托马斯·路希爵士的鹿,逃往伦敦,时间一般推测在 1586 年前后。 1592 年,剧作家、所谓“大学才子”之一的罗伯特·格林有一篇文章攻击当 时的一些演员,告诫剧作家“不要相信他们;其中有一只暴发户式的乌鸦,用我 们的羽毛装点自己,用一张演员的皮包起他的虎狼之心;他写了几句虚夸的无韵 诗就自以为能同你们中最优秀的作家比美;他是个地地道道的打杂工,却恬不知 耻地以为举国只有他能震撼舞台”。“虎狼之心”是从莎剧《亨利六世》下篇中 引来的一句话,而“震撼舞台”则是影射莎士比亚的姓氏(shake 意即震撼,spear 意为长矛)。可见莎士比亚在 1592 年已颇具名望。 从他离开家乡到 1592 年这一段时期,传说他曾在剧院门前为贵族顾客看马, 逐渐成为剧院的杂役、演员、股东。他开始写剧多半是改编旧剧或同其他剧作家 合作,稍后才独立创作。他在伦敦有同乡世交菲尔德,经营印刷出版业。莎士比 亚发表的第一部作品《维纳斯与阿多尼斯》(1593)就是由菲尔德出版的。这部 作品献给年轻的新贵族南安普敦伯爵。他的剧团从 1594 年开始一直受宫内大臣 的庇护,称为“宫内大臣剧团”,1603 年詹姆斯一世登位又改称“国王的供奉”。 他同当时一些新贵族如埃塞克斯伯爵颇有交往。他的剧团也到女王宫廷演出,夏 季或瘟疫流行时期,则到外省演出。1596 年他帮助父亲申请并获得“家徽”(象 征乡绅的社会地位)。据推测,他每年回家探望,1597 年在家乡购置了房产, 1602 年又置了地产(127 英亩)。他一生的最后几年在家乡度过。1616 年 4 月 23 日去世,葬于镇上的“三一”教堂。 (二)创作莎士比亚在二十多年间共写了 37 部戏剧,154 首十四行诗,两首 长诗和其他诗歌。除了两首长诗《维纳斯与阿多尼斯》和《鲁克丽丝受辱记》是 在他生前自己发表外,他的某些剧作则以四开本“盗印版”行世。这些“盗印版” 是由剧团某些演员口授,或在演出时被人速记下来的。当时习惯是剧作家将剧本 卖给剧团,剧团有处理剧本的全权;为了尽量垄断,剧团竭力防止其他剧团得到
脚本,秘不发表,才出现了“盗印版”。莎士比亚的全部剧本是在他去世后由同 团演员海明和康德尔搜集成书,1623年用对开本发行,称为“第一对开本” 收了36出戏,其中有一半是他在生前没有出版过的 作品写成的年代当时剧目上演和出版都需要向政府登记批准,莎士比亚剧作 的上演和出版日期都是有案可查的。但上演和出版日期同创作的时间不一定吻 合,可以在上演之前一、二年或同年,也可能在上演后又进行了修改,才最后定 稿。第一对开本的剧目不是按年代排列,而是按喜剧、历史剧、悲剧三类编排的。 从18世纪后期,学者们如马隆就开始研究莎剧的创作年代,经过200年的探索, 基本上取得一致意见,成为研究莎士比亚思想和艺术演变的较为可靠的依据(见 附表)。 戏剧的分类第一对开本把莎剧分为三类,此后学者们又进一步把有关罗马历 史的剧本分出来,称为“罗马剧”,把后期喜剧分出来,称为“浪漫剧”或“传 奇剧” 戏剧的分期1850年德国学者盖尔维努斯研究莎士比亚艺术技巧的发展,根 据对莎剧诗行的研究,把莎剧分为三个时期:1.1590至1600年,即历史剧和喜 剧时期;2.1601至1607年,即悲剧时期;3.1608至1612年,即“浪漫剧”时 期。1870年英国学者道登和弗尼弗尔,也根据诗歌技巧和作品的情调把莎剧又 分为四个时期,即把第一时期又分为:1590至1596年,早期抒情时期:1597 至1600年,历史剧和喜剧时期。 (三)著作者问题19世纪中叶有些学者鉴于莎剧反映的知识面之广(涉及 法律、历史、地理、政治、宫廷贵族的生活方式许多方面),文学成就之高,认 为无论他的出身还是所受的教育,他都不可能写出这些作品,因而认为作者是培 根;也有人认为是牛津伯爵爱德华·德·维尔,以至马洛。但是莎士比亚的剧本 是由他剧团的两位演员收集的,同时代剧作家本·琼森还为此全集写了献诗,仅 此一端就使怀疑派的理论不能成立。怀疑派完全忽视了一个作者向生活学习、向 前人学习的潜力。 (四)作品简介莎士比亚的全部作品的基本思想是人文主义或称人道主义, 用他的语言说,就是“爱”。他的作品就是“爱”的观念多方面的表现。人文主 义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武器。莎氏作品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理想。他 生活感受深,善于思考,艺术修养高,作品的形象性强;他吸收了欧洲各国的新 文化、新思想,因而他的作品深刻而生动地反映了16至17世纪的英国现实,集 中地代表了整个欧洲文艺复兴的文学成就。 长诗莎士比亚最早的诗作是《维纳斯与阿多尼斯》,题材来源于罗马诗人奥 维德的《变形记》,写爱情女神维纳斯追求青年阿多尼斯,但阿多尼斯不爱她, 只爱打猎,在一次行猎中为野猪所伤致死。维纳斯十分悲痛。在阿多尼斯死去的 地方,血泊中生出一种花,名为白头翁,维纳斯把它带回塞浦路斯岛。此诗主旨 是说明爱情不可抗拒,文字绮丽。出版后风行一时,至1602年共出了7版,至 1640年累计至16版
脚本,秘不发表,才出现了“盗印版”。莎士比亚的全部剧本是在他去世后由同 团演员海明和康德尔搜集成书,1623 年用对开本发行,称为“第一对开本”, 收了 36 出戏,其中有一半是他在生前没有出版过的。 作品写成的年代当时剧目上演和出版都需要向政府登记批准,莎士比亚剧作 的上演和出版日期都是有案可查的。但上演和出版日期同创作的时间不一定吻 合,可以在上演之前一、二年或同年,也可能在上演后又进行了修改,才最后定 稿。第一对开本的剧目不是按年代排列,而是按喜剧、历史剧、悲剧三类编排的。 从 18 世纪后期,学者们如马隆就开始研究莎剧的创作年代,经过 200 年的探索, 基本上取得一致意见,成为研究莎士比亚思想和艺术演变的较为可靠的依据(见 附表)。 戏剧的分类第一对开本把莎剧分为三类,此后学者们又进一步把有关罗马历 史的剧本分出来,称为“罗马剧”,把后期喜剧分出来,称为“浪漫剧”或“传 奇剧”。 戏剧的分期 1850 年德国学者盖尔维努斯研究莎士比亚艺术技巧的发展,根 据对莎剧诗行的研究,把莎剧分为三个时期:1.1590 至 1600 年,即历史剧和喜 剧时期;2.1601 至 1607 年,即悲剧时期;3.1608 至 1612 年,即“浪漫剧”时 期。1870 年英国学者道登和弗尼弗尔,也根据诗歌技巧和作品的情调把莎剧又 分为四个时期,即把第一时期又分为:1590 至 1596 年,早期抒情时期;1597 至 1600 年,历史剧和喜剧时期。 (三)著作者问题 19 世纪中叶有些学者鉴于莎剧反映的知识面之广(涉及 法律、历史、地理、政治、宫廷贵族的生活方式许多方面),文学成就之高,认 为无论他的出身还是所受的教育,他都不可能写出这些作品,因而认为作者是培 根;也有人认为是牛津伯爵爱德华·德·维尔,以至马洛。但是莎士比亚的剧本 是由他剧团的两位演员收集的,同时代剧作家本·琼森还为此全集写了献诗,仅 此一端就使怀疑派的理论不能成立。怀疑派完全忽视了一个作者向生活学习、向 前人学习的潜力。 (四)作品简介莎士比亚的全部作品的基本思想是人文主义或称人道主义, 用他的语言说,就是“爱”。他的作品就是“爱”的观念多方面的表现。人文主 义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武器。莎氏作品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理想。他 生活感受深,善于思考,艺术修养高,作品的形象性强;他吸收了欧洲各国的新 文化、新思想,因而他的作品深刻而生动地反映了 16 至 17 世纪的英国现实,集 中地代表了整个欧洲文艺复兴的文学成就。 长诗莎士比亚最早的诗作是《维纳斯与阿多尼斯》,题材来源于罗马诗人奥 维德的《变形记》,写爱情女神维纳斯追求青年阿多尼斯,但阿多尼斯不爱她, 只爱打猎,在一次行猎中为野猪所伤致死。维纳斯十分悲痛。在阿多尼斯死去的 地方,血泊中生出一种花,名为白头翁,维纳斯把它带回塞浦路斯岛。此诗主旨 是说明爱情不可抗拒,文字绮丽。出版后风行一时,至 1602 年共出了 7 版,至 1640 年累计至 1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