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莫里哀与《伪君子》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达尔杜弗这个人物的分析,引导学生憎恨伪善,远离伪善,认识真 诚的可贵。 2.了解什么是喜剧和喜剧中“揶揄”的手法。 3.了解喜剧人物的“扁平”特征。 教学设想 、《伪君子》是本教材中惟一的一部传统喜剧。应该通过教学让学生对“什 么是喜剧”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有关资料”中摘选了《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的 段,可供参考。在解释这个问题时,宜将喜剧与悲剧相比较。鲁迅关于“悲剧 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的说法虽不 能作为定义,但却抓住了讽刺喜剧的内核,可以提供给学生思考。讽刺与幽默是 人的智慧的最高表现,即使是“正喜剧”也需要借助讽刺与幽默。事实上,悲喜 剧精神是人对待人生的两面:对于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表示愤怒、悲伤和沮丧, 就是一种悲剧的态度;对于生活中无价值的东西被揭露感到高兴,就是喜剧精神。 喜剧中往往包含着悲剧的底蕴:悲剧也渗透着乐观的因素。到了现代,悲喜剧交 相混杂,不仅有悲喜剧,还有荒诞剧、黑色幽默等错综复杂的美学形态。一个喜 剧艺术家可能心底是极其悲哀的。在介绍莫里哀的一生时,应该指出这一点。莫 里哀后期的作品中,悲哀色彩日益明显,从《恨世者》可以看出。我们可以把《恨 世者》当作《伪君子》的姊妹篇来读。前者是揭露伪善者的可憎,而后者却道出 真诚者的孤独。从现代喜剧艺术家卓别林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同样的悲喜互 二、掌握“揶揄”的手法是本单元学习的重点。在弄清什么是喜剧之后,就 要进一步讨论喜剧的手法。这个问题的答案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把重点放在对 于“揶揄”的研讨上。弄懂“嘻笑之怒,甚于裂呲”的道理。课内举了道丽娜对 达尔杜弗的一段话作为例证,可以细心研究。另外,坏人也可以对好人实施揶揄, 如达尔杜弗对艾耳密尔说:“我已经把他(指奥尔贡)摆布到这步田地:看见什 么,不信什么。”还不妨离开教材,要求学生对某一种生活中常见的丑恶和愚昧, 写一段揶揄性的台词。在学习中应该提醒学生对待恶人与有某种瑕疵的好人应该 使用不同的语言。例如,对待达尔杜弗和奥尔贡的揶揄应该是不同的。对于好人 的瑕疵进行揶揄应该有“厚道”作为底蕴。出于个人恩怨而对人尖酸刻薄是不可 取的。 赏析举隅 、关于伪善。在善与恶的交战中,“伪善”是一个不可缺少的中介。从这 个意义上说,只要存在着善与恶的斗争,就有伪善存在,就有达尔杜弗式的人物
第四单元 莫里哀与《伪君子》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达尔杜弗这个人物的分析,引导学生憎恨伪善,远离伪善,认识真 诚的可贵。 2.了解什么是喜剧和喜剧中“揶揄”的手法。 3.了解喜剧人物的“扁平”特征。 教学设想 一、《伪君子》是本教材中惟一的一部传统喜剧。应该通过教学让学生对“什 么是喜剧”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有关资料”中摘选了《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的 一段,可供参考。在解释这个问题时,宜将喜剧与悲剧相比较。鲁迅关于“悲剧 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的说法虽不 能作为定义,但却抓住了讽刺喜剧的内核,可以提供给学生思考。讽刺与幽默是 人的智慧的最高表现,即使是“正喜剧”也需要借助讽刺与幽默。事实上,悲喜 剧精神是人对待人生的两面:对于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表示愤怒、悲伤和沮丧, 就是一种悲剧的态度;对于生活中无价值的东西被揭露感到高兴,就是喜剧精神。 喜剧中往往包含着悲剧的底蕴;悲剧也渗透着乐观的因素。到了现代,悲喜剧交 相混杂,不仅有悲喜剧,还有荒诞剧、黑色幽默等错综复杂的美学形态。一个喜 剧艺术家可能心底是极其悲哀的。在介绍莫里哀的一生时,应该指出这一点。莫 里哀后期的作品中,悲哀色彩日益明显,从《恨世者》可以看出。我们可以把《恨 世者》当作《伪君子》的姊妹篇来读。前者是揭露伪善者的可憎,而后者却道出 真诚者的孤独。从现代喜剧艺术家卓别林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同样的悲喜互 渗。 二、掌握“揶揄”的手法是本单元学习的重点。在弄清什么是喜剧之后,就 要进一步讨论喜剧的手法。这个问题的答案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把重点放在对 于“揶揄”的研讨上。弄懂“嘻笑之怒,甚于裂呲”的道理。课内举了道丽娜对 达尔杜弗的一段话作为例证,可以细心研究。另外,坏人也可以对好人实施揶揄, 如达尔杜弗对艾耳密尔说:“我已经把他(指奥尔贡)摆布到这步田地:看见什 么,不信什么。”还不妨离开教材,要求学生对某一种生活中常见的丑恶和愚昧, 写一段揶揄性的台词。在学习中应该提醒学生对待恶人与有某种瑕疵的好人应该 使用不同的语言。例如,对待达尔杜弗和奥尔贡的揶揄应该是不同的。对于好人 的瑕疵进行揶揄应该有“厚道”作为底蕴。出于个人恩怨而对人尖酸刻薄是不可 取的。 赏析举隅 一、关于伪善。在善与恶的交战中,“伪善”是一个不可缺少的中介。从这 个意义上说,只要存在着善与恶的斗争,就有伪善存在,就有达尔杜弗式的人物
在同伪善人物的斗争中,人们意识到,大密斯那种直来直去、当面揭穿的办法在 道德上是好的,从策略意义上说却是愚蠢,往往把自己置于尴尬境地。对付伪善 的办法之一是“伪善”——这是人们在长期斗争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当全家人都 被置于达尔杜弗奸诈的鹰爪之下时,奥尔贡的年轻妻子终于想出了一个反败为胜 的办法,即剧本第二个令人叫绝的“突转”,这是一个圈套:她约达尔杜弗来幽 会,而让愚蠢的丈夫钻在桌子底下偷听。这回达尔杜弗果然中了圈套,居然厚颜 无耻地让艾耳密尔用“实实在在的好处”来满足他的情欲。当艾耳密尔假意说这 样做会得罪上帝时,达尔杜弗竟说 “如果您自己有上帝和我的爱情作对,去掉这样一种障碍,在我并不费事 您大可不必畏缩不前 不要害怕,满足我的欲望吧! 第四单元莫里哀与《伪君子》第四单元莫里哀与《伪君子》“眼见为实,耳 听是虚”,奥尔贡终于醒悟了。这个圈套是戳穿骗子的决定一环。这种手法就戏 剧技巧而言是常用的,在法文中叫“ Les contre lamps”,也就是“请君入瓮” 之意。在中国传统戏曲乃至现代舞台、银幕上依然是百用不厌。过去是把人藏在 柜子里、桌子下,现代则使用录音机、录像机录下实情,以戳穿伪善者的假面 以‘伪善’对付伪善”不仅是莫里哀的艺术技巧,而且是他所不能不取的 生活哲学。他深知写作《伪君子》鞭挞圣体会的奸诈之徒是一件多么危险的事, 因此,他是极其小心谨慎的,努力表明他绝不是反对教士,而只是反对伪教士 材料需要慎重,我竭尽所能,仔细从事;为了保持人对真信士应有的尊重和崇 敬,我尽量把真信士和我要刻画的性格区别开来;我没有留下模棱两可的东西, 我去掉可能混淆善恶的东西;我描画的时候,也只用鲜明的颜色和主要的特征, 人一接触,立时认出他是一个真正、地道的伪君子来。”剧本中特设一个人物克 莱昂特(奥尔贡的妻兄)多次出场正面阐明真教士与伪君子的区别。显然,莫里 哀为自己定下的这一条“界限”,也许是出于道德上的真诚,更多的可能是防范 圣体会的攻击。无论出于什么动机,这种“界限”,把人物性格单一化、表面化 了。正如我们前面所指出的,伪善源于基督教义的悖逆自然人性,伪善的产生同 基督教义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谨守着真教士的界限,表明莫里哀不认识或不敢 正视伪善与基督教的必然联系,而只能把它当作一种“恶德”来加以鞭挞。为了 不让圣体会的恶徒抓住辫子,惟恐人们把真假混淆,他“没有留下模棱两可的东 西”,“只用鲜明的颜色”。这种内含恐惧的对单一性的追求,使达尔杜弗的性 格更加趋于单一和肤浅。 莫里哀在戏剧冲突已经解决(用骗局使奥尔贡认清了达尔杜弗的丑恶嘴脸) 后,又突起波澜,让达尔杜弗以“秘密文件”相要挟。在危急万分之时,由于国 王明察,使奥尔贡一家获救,骗子伏法。从戏剧艺术的内在发展来看,这是一个 “蛇足”,但作者这一安排的用意是良苦的:他需要路易十四的保护和恩宠,特 别是在他预感到这部作品将会受到圣体会的抨击时
在同伪善人物的斗争中,人们意识到,大密斯那种直来直去、当面揭穿的办法在 道德上是好的,从策略意义上说却是愚蠢,往往把自己置于尴尬境地。对付伪善 的办法之一是“伪善”──这是人们在长期斗争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当全家人都 被置于达尔杜弗奸诈的鹰爪之下时,奥尔贡的年轻妻子终于想出了一个反败为胜 的办法,即剧本第二个令人叫绝的“突转”,这是一个圈套:她约达尔杜弗来幽 会,而让愚蠢的丈夫钻在桌子底下偷听。这回达尔杜弗果然中了圈套,居然厚颜 无耻地让艾耳密尔用“实实在在的好处”来满足他的情欲。当艾耳密尔假意说这 样做会得罪上帝时,达尔杜弗竟说: “如果您自己有上帝和我的爱情作对,去掉这样一种障碍,在我并不费事, 您大可不必畏缩不前。” “不要害怕,满足我的欲望吧!” 第四单元莫里哀与《伪君子》第四单元莫里哀与《伪君子》“眼见为实,耳 听是虚”,奥尔贡终于醒悟了。这个圈套是戳穿骗子的决定一环。这种手法就戏 剧技巧而言是常用的,在法文中叫“Les contre lemps”,也就是“请君入瓮” 之意。在中国传统戏曲乃至现代舞台、银幕上依然是百用不厌。过去是把人藏在 柜子里、桌子下,现代则使用录音机、录像机录下实情,以戳穿伪善者的假面。 “以‘伪善’对付伪善”不仅是莫里哀的艺术技巧,而且是他所不能不取的 生活哲学。他深知写作《伪君子》鞭挞圣体会的奸诈之徒是一件多么危险的事, 因此,他是极其小心谨慎的,努力表明他绝不是反对教士,而只是反对伪教士: “材料需要慎重,我竭尽所能,仔细从事;为了保持人对真信士应有的尊重和崇 敬,我尽量把真信士和我要刻画的性格区别开来;我没有留下模棱两可的东西, 我去掉可能混淆善恶的东西;我描画的时候,也只用鲜明的颜色和主要的特征, 人一接触,立时认出他是一个真正、地道的伪君子来。”剧本中特设一个人物克 莱昂特(奥尔贡的妻兄)多次出场正面阐明真教士与伪君子的区别。显然,莫里 哀为自己定下的这一条“界限”,也许是出于道德上的真诚,更多的可能是防范 圣体会的攻击。无论出于什么动机,这种“界限”,把人物性格单一化、表面化 了。正如我们前面所指出的,伪善源于基督教义的悖逆自然人性,伪善的产生同 基督教义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谨守着真教士的界限,表明莫里哀不认识或不敢 正视伪善与基督教的必然联系,而只能把它当作一种“恶德”来加以鞭挞。为了 不让圣体会的恶徒抓住辫子,惟恐人们把真假混淆,他“没有留下模棱两可的东 西”,“只用鲜明的颜色”。这种内含恐惧的对单一性的追求,使达尔杜弗的性 格更加趋于单一和肤浅。 莫里哀在戏剧冲突已经解决(用骗局使奥尔贡认清了达尔杜弗的丑恶嘴脸) 后,又突起波澜,让达尔杜弗以“秘密文件”相要挟。在危急万分之时,由于国 王明察,使奥尔贡一家获救,骗子伏法。从戏剧艺术的内在发展来看,这是一个 “蛇足”,但作者这一安排的用意是良苦的:他需要路易十四的保护和恩宠,特 别是在他预感到这部作品将会受到圣体会的抨击时
事情果如莫里哀所料。《伪君子》刚试演了前三场,圣体会就敏感地意识到 这是指向他们的,便怂恿路易十四的母亲出面禁演。路易十四不能不以“圣上对 宗教一向特别情重”为由,下令《伪君子》暂时不要公演。莫里哀也不能不说“达 尔杜弗之流,暗中施展伎俩,赢得圣上的恩意。他(指攻击莫里哀的教堂堂长卢 莱)看也不看我的喜剧就把它说成魔鬼的制作,把我的脑壳说成魔鬼的脑壳,我 是一个装扮成人,有肉身子的魔鬼,一个自由思想分子,一个应该作为借镜、处 以极刑的不信教的人。拿火把我烧死赎罪,还太便宜了我。这位狡猾高尚的人, 抱着恻隐之心,不肯就此罢休:他不愿意我得到上帝的赦免,一心一意要把我打 入地狱,而且毫不犹豫。”为了争取上演,他不能不改头换面,剧名改为《骗子》, 主人公改名巴女耳弗( Panulphe),着交际家而不是教士的装束。 关于“扁平”人物。在如此众多的敌人的围攻之下坚持对伪善的斗争是 非常感人的。但莫里哀不可能超越他的时代。众多的法规也有形无形地影响着他。 他不可能逃脱道德说教和劝善性艺术的窠臼,在人物塑造上也不可避免地遵循着 古典主义的类型说或定型说。他的全部艺术才华不是集中运用于发掘人物的深 度,而是歌颂美德、鞭挞恶德,人物常常成为某一种品德的形象载体。例如达尔 杜弗是“伪善”的同义语,而阿巴公(《悭吝人》的主人公)则是“吝啬”的代 名词。英国小说评论家福斯特(E.M. Forster,1879-1970)称这种围绕着单一概 念或品质塑造出来的人物为“扁平(flat)人物”,或叫“象征(type)人物”或 “两度( two dimensional)人物”。莫里哀笔下的这类人物易辨、易记,具有惊 人的鲜明性和生动性,然而与此相关的缺点就是肤浅和单调。俄国著名批评家别 林斯基赞美莫里哀的《伪君子》有针砭现实的勇气,却批评他笔下人物的浅薄 “一个能够在伪善的社会面前狠狠地击中虚伪这条多头毒蛇的人,就是伟大的人 物!《伪君子》的创作者是不会被遗忘的。”但是,“达尔杜弗这个人那么缺少 计谋,他只能欺骗一个人,而那还是因为这个人是一个蠢货,真的,要是和莎士 比亚《奧赛罗》中的伊阿古相比,那就‘小巫见大巫’了。”普希金也曾把莎士 比亚笔下的人物同莫里哀的相比较:“莎士比亚创造的人物不是莫里哀笔下的只 有某种热情或恶行的典型,而是具有多种热情、多处恶行的活生生的人物;环境 把他们形形色色的多方面的性格展现在观众面前。莫里哀笔下的悭吝人只是悭吝 而已:莎士比亚笔下的夏洛克却悭吝、敏捷,怀复仇之念,抱舔犊之情,而又机 智灵活。莫里哀笔下的伪君子追逐自己恩人的妻子,是假仁假义的,接受财产的 继承权是假仁假义的,要一杯水是假仁假义的。莎士比亚笔下的伪君子以虚假的 严厉态度宣读判决书,但他却是公正的,他处心积虑地借对一名绅士的判决来为 自己的残忍作辩解:他用强有力的引人入胜的诡辩而不用杂以虔诚和殷勤的可笑 态度勾引童贞少女 悲剧、正剧、喜剧对人物塑造的要求是不同的,悲剧人物往往是复杂型,而 喜剧人物宜为单一型。这种单一型的人物,英国小说家福斯特称其为“扁平人物”, 他将复杂性格的人物称之为“圆形人物”。两种类型的人物在文艺作品中各有其 存在的价值,无问轩轾。我们可以效法普希金,将中国文学中的伪善人物如《三 国演义》中的曹操同达尔杜弗比较,也会认为曹操更为深刻有力,但曹操属正剧 人物。在喜剧范畴里则不能如此塑造。从这个意义上说,“扁平人物”也可以不 朽 探究与实践参考答案
事情果如莫里哀所料。《伪君子》刚试演了前三场,圣体会就敏感地意识到 这是指向他们的,便怂恿路易十四的母亲出面禁演。路易十四不能不以“圣上对 宗教一向特别情重”为由,下令《伪君子》暂时不要公演。莫里哀也不能不说“达 尔杜弗之流,暗中施展伎俩,赢得圣上的恩意。他(指攻击莫里哀的教堂堂长卢 莱)看也不看我的喜剧就把它说成魔鬼的制作,把我的脑壳说成魔鬼的脑壳,我 是一个装扮成人,有肉身子的魔鬼,一个自由思想分子,一个应该作为借镜、处 以极刑的不信教的人。拿火把我烧死赎罪,还太便宜了我。这位狡猾高尚的人, 抱着恻隐之心,不肯就此罢休:他不愿意我得到上帝的赦免,一心一意要把我打 入地狱,而且毫不犹豫。”为了争取上演,他不能不改头换面,剧名改为《骗子》, 主人公改名巴女耳弗(Panulphe),着交际家而不是教士的装束。 二、关于“扁平”人物。在如此众多的敌人的围攻之下坚持对伪善的斗争是 非常感人的。但莫里哀不可能超越他的时代。众多的法规也有形无形地影响着他。 他不可能逃脱道德说教和劝善性艺术的窠臼,在人物塑造上也不可避免地遵循着 古典主义的类型说或定型说。他的全部艺术才华不是集中运用于发掘人物的深 度,而是歌颂美德、鞭挞恶德,人物常常成为某一种品德的形象载体。例如达尔 杜弗是“伪善”的同义语,而阿巴公(《悭吝人》的主人公)则是“吝啬”的代 名词。英国小说评论家福斯特(E.M.Forster,1879—1970)称这种围绕着单一概 念或品质塑造出来的人物为“扁平(flat)人物”,或叫“象征(type)人物”或 “两度(two dimensional)人物”。莫里哀笔下的这类人物易辨、易记,具有惊 人的鲜明性和生动性,然而与此相关的缺点就是肤浅和单调。俄国著名批评家别 林斯基赞美莫里哀的《伪君子》有针砭现实的勇气,却批评他笔下人物的浅薄: “一个能够在伪善的社会面前狠狠地击中虚伪这条多头毒蛇的人,就是伟大的人 物!《伪君子》的创作者是不会被遗忘的。”但是,“达尔杜弗这个人那么缺少 计谋,他只能欺骗一个人,而那还是因为这个人是一个蠢货,真的,要是和莎士 比亚《奥赛罗》中的伊阿古相比,那就‘小巫见大巫’了。”普希金也曾把莎士 比亚笔下的人物同莫里哀的相比较:“莎士比亚创造的人物不是莫里哀笔下的只 有某种热情或恶行的典型,而是具有多种热情、多处恶行的活生生的人物;环境 把他们形形色色的多方面的性格展现在观众面前。莫里哀笔下的悭吝人只是悭吝 而已;莎士比亚笔下的夏洛克却悭吝、敏捷,怀复仇之念,抱舔犊之情,而又机 智灵活。莫里哀笔下的伪君子追逐自己恩人的妻子,是假仁假义的,接受财产的 继承权是假仁假义的,要一杯水是假仁假义的。莎士比亚笔下的伪君子以虚假的 严厉态度宣读判决书,但他却是公正的,他处心积虑地借对一名绅士的判决来为 自己的残忍作辩解;他用强有力的引人入胜的诡辩而不用杂以虔诚和殷勤的可笑 态度勾引童贞少女。” 悲剧、正剧、喜剧对人物塑造的要求是不同的,悲剧人物往往是复杂型,而 喜剧人物宜为单一型。这种单一型的人物,英国小说家福斯特称其为“扁平人物”, 他将复杂性格的人物称之为“圆形人物”。两种类型的人物在文艺作品中各有其 存在的价值,无问轩轾。我们可以效法普希金,将中国文学中的伪善人物如《三 国演义》中的曹操同达尔杜弗比较,也会认为曹操更为深刻有力,但曹操属正剧 人物。在喜剧范畴里则不能如此塑造。从这个意义上说,“扁平人物”也可以不 朽。 探究与实践参考答案
、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就是把无价值 的东西撕破给人看。你怎样理解?结合学过的剧作谈谈你的看法 鲁迅的这一说法见之于他的《坟·再论雷峰塔的倒掉》,“教学设想”中谈 到的有关意见可供参考。 二、达尔杜弗的主要性格特征是什么?你在生活中或其他文学作品中是否也 看到过类似的人物或行为?说说他们的共同点。 达尔杜弗的主要性格特征就是伪善——这是一种深入骨髓的伪善,就是不自 觉其为伪善的伪善,能够把伪善当作真实的一种伪善。达尔杜弗是一个在伪善中 如同鱼儿在水中游泳那样自如的人。这种老练的伪善家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时而会 看到。 三、《伪君子》在初演时,许多观众觉得它十分有趣,而某些教会人士却怒 不可遏,一点也不觉得可笑。为什么?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有些人觉得可笑,另 些人却觉得可悲、可怒,这又是为什么? 诸如《伪君子》这样的讽刺喜剧,往往带有很尖锐的现实指向性。观众在开 始时,可能不会马上意识到这种指向性,所有的观众会一起笑,一旦某些人意识 到矛头是指向自己或自己所属的社会集团时,他们会立即收起笑容,转喜为怒 并对剧作者发动疯狂的抨击。这是由社会上不同阶层的人们具有不同的“利益” 决定的。果戈里的《钦差大臣》初演时的经历同《伪君子》极其相似。这部引发 了无数笑声的喜剧,最终导致果戈里无法回归自己的祖国。 四、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一个喜剧小品(也可以 组成小组进行创作),在课堂上进行观摩演出。 答案略
一、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就是把无价值 的东西撕破给人看。你怎样理解?结合学过的剧作谈谈你的看法。 鲁迅的这一说法见之于他的《坟·再论雷峰塔的倒掉》,“教学设想”中谈 到的有关意见可供参考。 二、达尔杜弗的主要性格特征是什么?你在生活中或其他文学作品中是否也 看到过类似的人物或行为?说说他们的共同点。 达尔杜弗的主要性格特征就是伪善──这是一种深入骨髓的伪善,就是不自 觉其为伪善的伪善,能够把伪善当作真实的一种伪善。达尔杜弗是一个在伪善中 如同鱼儿在水中游泳那样自如的人。这种老练的伪善家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时而会 看到。 三、《伪君子》在初演时,许多观众觉得它十分有趣,而某些教会人士却怒 不可遏,一点也不觉得可笑。为什么?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有些人觉得可笑,另 一些人却觉得可悲、可怒,这又是为什么? 诸如《伪君子》这样的讽刺喜剧,往往带有很尖锐的现实指向性。观众在开 始时,可能不会马上意识到这种指向性,所有的观众会一起笑,一旦某些人意识 到矛头是指向自己或自己所属的社会集团时,他们会立即收起笑容,转喜为怒, 并对剧作者发动疯狂的抨击。这是由社会上不同阶层的人们具有不同的“利益” 决定的。果戈里的《钦差大臣》初演时的经历同《伪君子》极其相似。这部引发 了无数笑声的喜剧,最终导致果戈里无法回归自己的祖国。 四、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一个喜剧小品(也可以 组成小组进行创作),在课堂上进行观摩演出。 答案略
参考资料 、莫里哀简介(李健吾) 莫里哀( Moliere1622-1673),法国古典主义时期著名剧作家。生于1622 年1月15日。本名让巴蒂斯特·波克兰,莫里哀是他参加剧团以后用的艺名 他的父亲让·波克兰是挂毯商和宫廷室内陈设商。外祖父克洛塞也是挂毯商。两 家可能都有作坊。宫廷陈设商有机会接近国王,每当国王出巡,他们先行一步 布置行宫。莫里哀15岁时取得他父亲的职位的继承权。据说1642年,莫里哀曾 经为路易十三去过南方纳博讷布置行宫。莫里哀10岁丧母,外祖父经常带他去 看闹剧、喜剧和悲喜剧,使他从小就喜爱戏剧。 1635年,他在贵族学校克莱蒙期间,法国文坛出了一件大事。在首相黎塞留 推动下,成立了法兰西学院。文艺理论家布瓦洛当了院士,曾劝说莫里哀放弃演 丑角这个行当,莫里哀谢绝了他的好意。莫里哀去世后,据说路易十四曾问布瓦 洛:在他统治期间,谁在文学上为他带来最大的光荣?布瓦洛回答:“陛下,是 莫里哀。”莫里哀虽非学院的院士,但学院在大厅里为他立了一尊石像,下面写 着这样的话: “他的光荣什么也不少,我们的光荣少了他。” 莫里哀是法国现实主义喜剧的首创者。他的喜剧提出了各种严肃的社会问 题,向后人提供了当时的风俗人情。“现实主义”这一提法最能说明他的战斗精 神。他又是法国唯物主义喜剧的第一人,他以滑稽突梯的形式揭露封建、宗教与 切虚假事物。他不卖弄技巧,而能使喜剧在逗笑中负起教育观众的任务。 1643年路易十四登基,当时他才5岁,由国母摄政。莫里哀在这一年同十几 个青年,特别是贝雅尔一家兄妹,签订合同,组织“盛名剧团”。1649年6月 28日,在一位公证人的文件里,他第一次用莫里哀这个后来举世闻名的名字签 字。他把宫廷室内陈设商的继承权转让给他的兄弟,成为一个被教会驱逐出教的 “戏子”。但是他们的演出完全失败,剧团出面人是莫里哀,债主把他送进监牢, 拘押了三五天,由父亲作保,应许分期偿还债务。剧团宣告解散,他和贝雅尔兄 妹几个人参加了另外一个剧团,离开巴黎,到西南一带去流浪了12年。这位学 生出身的有产者,放弃产业,放弃荣誉,放弃现成的社会享受,到人民中间扎了 根,摆脱书生气,仗着他的人品与才具,锻炼成为一个戏剧事业活动家,成为受 团员爱戴的剧团领导。他学习人民喜爱的闹剧,学习靠演技取胜的意大利职业喜 剧。西南各省原为孔提亲王统治,他于1653年从巴黎监狱出来,跟黎塞留首相 的后继人马萨林的侄女结婚,成为剧团的保护人。 1655年,莫里哀在剧团的根据地里昂,上演他的诗体喜剧《冒失鬼》,剧情 轻快,风格清新,这次演出标志着喜剧正式诞生。1656年,他在贝济耶上演他 的诗体喜剧《爱情的埋怨》,同样得到好评。可是剧团的保护人孔提亲王却变成 位“虔诚”的信士,1657年5月,他正式声明不再做剧团的保护人。他后来
参考资料 一、莫里哀简介(李健吾) 莫里哀(Molière 1622—1673),法国古典主义时期著名剧作家。生于 1622 年 1 月 15 日。本名让巴蒂斯特·波克兰,莫里哀是他参加剧团以后用的艺名。 他的父亲让·波克兰是挂毯商和宫廷室内陈设商。外祖父克洛塞也是挂毯商。两 家可能都有作坊。宫廷陈设商有机会接近国王,每当国王出巡,他们先行一步, 布置行宫。莫里哀 15 岁时取得他父亲的职位的继承权。据说 1642 年,莫里哀曾 经为路易十三去过南方纳博讷布置行宫。莫里哀 10 岁丧母,外祖父经常带他去 看闹剧、喜剧和悲喜剧,使他从小就喜爱戏剧。 1635 年,他在贵族学校克莱蒙期间,法国文坛出了一件大事。在首相黎塞留 推动下,成立了法兰西学院。文艺理论家布瓦洛当了院士,曾劝说莫里哀放弃演 丑角这个行当,莫里哀谢绝了他的好意。莫里哀去世后,据说路易十四曾问布瓦 洛:在他统治期间,谁在文学上为他带来最大的光荣?布瓦洛回答:“陛下,是 莫里哀。”莫里哀虽非学院的院士,但学院在大厅里为他立了一尊石像,下面写 着这样的话: “他的光荣什么也不少,我们的光荣少了他。” 莫里哀是法国现实主义喜剧的首创者。他的喜剧提出了各种严肃的社会问 题,向后人提供了当时的风俗人情。“现实主义”这一提法最能说明他的战斗精 神。他又是法国唯物主义喜剧的第一人,他以滑稽突梯的形式揭露封建、宗教与 一切虚假事物。他不卖弄技巧,而能使喜剧在逗笑中负起教育观众的任务。 1643 年路易十四登基,当时他才 5 岁,由国母摄政。莫里哀在这一年同十几 个青年,特别是贝雅尔一家兄妹,签订合同,组织“盛名剧团”。1649 年 6 月 28 日,在一位公证人的文件里,他第一次用莫里哀这个后来举世闻名的名字签 字。他把宫廷室内陈设商的继承权转让给他的兄弟,成为一个被教会驱逐出教的 “戏子”。但是他们的演出完全失败,剧团出面人是莫里哀,债主把他送进监牢, 拘押了三五天,由父亲作保,应许分期偿还债务。剧团宣告解散,他和贝雅尔兄 妹几个人参加了另外一个剧团,离开巴黎,到西南一带去流浪了 12 年。这位学 生出身的有产者,放弃产业,放弃荣誉,放弃现成的社会享受,到人民中间扎了 根,摆脱书生气,仗着他的人品与才具,锻炼成为一个戏剧事业活动家,成为受 团员爱戴的剧团领导。他学习人民喜爱的闹剧,学习靠演技取胜的意大利职业喜 剧。西南各省原为孔提亲王统治,他于 1653 年从巴黎监狱出来,跟黎塞留首相 的后继人马萨林的侄女结婚,成为剧团的保护人。 1655 年,莫里哀在剧团的根据地里昂,上演他的诗体喜剧《冒失鬼》,剧情 轻快,风格清新,这次演出标志着喜剧正式诞生。1656 年,他在贝济耶上演他 的诗体喜剧《爱情的埋怨》,同样得到好评。可是剧团的保护人孔提亲王却变成 一位“虔诚”的信士,1657 年 5 月,他正式声明不再做剧团的保护人。他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