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飘下来的礼物 ①收衣服的时候,发现一个衣架子是空的,探身往楼下一看,果然又被风刮到楼下去了 喊儿子,去,到楼下林奶奶家的院子里把掉下去的衣服捡上来。儿子愉快地答应着,蹦蹦跳 跳地下楼去了。 ②风大的时候,晾晒在阳台上的衣服,常有一两件会被刮到楼下。一楼的林老太太,人 有点孤僻,不太好说话。记得刚搬来的时候,一次衣服刮到她家院子里去了,我下楼敲门, 想进她家院子捡一下。敲了半天,老太太连门都不肯开,“你到院子外去拿 ③奇怪的是,儿子倒是和楼下的林奶奶挺投缘。那天,又一件衣服掉楼下院子里了,我 看看,离栅栏不远,估计拿根竹竿就能挑出来。我让儿子下去挑挑看。儿子趴在栅栏边,用 竹竿往里钩衣服的时候,林老太太突然走进了院子,儿子吓得不知所措,我站在阳台上,也 隐隐约约听见她说,下次衣服再掉下来,你就从我家进来拿,好不好?儿子点点头。就这样, 衣服再被风刮到楼下的院子里,都是儿子去捡。 ④儿子似乎也挺乐意干这活。每次下去捡衣服,都要好大一会儿才回来。问儿子,在林 奶奶家都干什么了?林奶奶喜欢清静,不要打扰了林奶奶。儿子歪着头说,没有啊,林奶奶 可喜欢我了,跟我说了好多话。林奶奶告诉我,她孙子跟我差不多大呢,可是,她只看过他 的照片,孙子在美国,还从来没回来过呢。 ⑤关于林老太太,我也听社区工作人员谈起过。他们告诉我,林老太太唯一的儿子在美 国,很多年没回来过了。老伴去世得早,儿子出国后,老太太就一个人生活。退休后,生活 更孤单了,常常一个人闷在家里,跟外面的联系越来越少了,人也变得越来越乖僻。原来是 这样。难怪那次我去敲门,她连门都不肯开。社区工作人员说,你们住她楼上,帮我们留意 点,也尽量给老人点照顾。我点点头,又摇摇头,真不知道,怎样帮这个孤僻的老太太 ⑥日子平淡地过去,风偶尔会将我们家阳台的衣服刮到楼下去。儿子“噔噔噔”地下楼, 又“噔噔噔”地上楼。他快乐得像一阵风。有时候,我会问儿子,楼下的林奶奶生活得怎么 样啊?儿子想想,说,林奶奶看到我的时候,是很开心的啊。 ⑦一次,儿子下去捡衣服,回来的时候,手上多了一把花花绿绿的糖果。儿子说,这是 林奶奶给的,是林奶奶家的叔叔,从美国寄回来的。儿子还自豪地说,我还帮林奶奶念了信 呢,是叔叔写给林奶奶的。儿子手上拿的衣服,叠得方方正正。儿子说,咱们家的衣服掉下 去后,林奶奶捡起来,帮我们又洗了下,晾干了。我的心里,酸酸的,感动。 ⑧我们和楼下的老太太,仍然没有什么来往。我们的儿子“噔噔噔”地下楼,又“噔噔 噔”地上楼。他快乐得像一阵风。有时候,从楼下林老太太的家里,会传来“咯咯”的笑声, 个童声,另一个很苍老。 ⑨春节,我们一家回老家去了。回来时,才听说楼下的林老太太突然去世了,据说是无 疾而终。我们注意到,儿子的眼圈红了 ⑩人们在整理老人的遗物时,看到了一个日记本,记录下了她最后的日子。基本上是流 水账,但是,老人在日记里多次提到,从楼上刮下来的衣服,以及下来捡衣服的小男孩。老 人的日记里,反复出现这样一句话:“那是从天上飘下来的礼物。”我明白老人的话。那也 许是老人孤寂的生活里,最后一点期盼。 作者:孙道荣 《青年文摘》2011年24期(总494期) 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3分)
1 天上飘下来的礼物 ①收衣服的时候,发现一个衣架子是空的,探身往楼下一看,果然又被风刮到楼下去了, 喊儿子,去,到楼下林奶奶家的院子里把掉下去的衣服捡上来。儿子愉快地答应着,蹦蹦跳 跳地下楼去了。 ②风大的时候,晾晒在阳台上的衣服,常有一两件会被刮到楼下。一楼的林老太太,人 有点孤僻,不太好说话。记得刚搬来的时候,一次衣服刮到她家院子里去了,我下楼敲门, 想进她家院子捡一下。敲了半天,老太太连门都不肯开,“你到院子外去拿。” ③奇怪的是,儿子倒是和楼下的林奶奶挺投缘。那天,又一件衣服掉楼下院子里了,我 看看,离栅栏不远,估计拿根竹竿就能挑出来。我让儿子下去挑挑看。儿子趴在栅栏边,用 竹竿往里钩衣服的时候,林老太太突然走进了院子,儿子吓得不知所措,我站在阳台上,也 隐隐约约听见她说,下次衣服再掉下来,你就从我家进来拿,好不好?儿子点点头。就这样, 衣服再被风刮到楼下的院子里,都是儿子去捡。 ④儿子似乎也挺乐意干这活。每次下去捡衣服,都要好大一会儿才回来。问儿子,在林 奶奶家都干什么了?林奶奶喜欢清静,不要打扰了林奶奶。儿子歪着头说,没有啊,林奶奶 可喜欢我了,跟我说了好多话。林奶奶告诉我,她孙子跟我差不多大呢,可是,她只看过他 的照片,孙子在美国,还从来没回来过呢。 ⑤关于林老太太,我也听社区工作人员谈起过。他们告诉我,林老太太唯一的儿子在美 国,很多年没回来过了。老伴去世得早,儿子出国后,老太太就一个人生活。退休后,生活 更孤单了,常常一个人闷在家里,跟外面的联系越来越少了,人也变得越来越乖僻。原来是 这样。难怪那次我去敲门,她连门都不肯开。社区工作人员说,你们住她楼上,帮我们留意 点,也尽量给老人点照顾。我点点头,又摇摇头,真不知道,怎样帮这个孤僻的老太太。 ⑥日子平淡地过去,风偶尔会将我们家阳台的衣服刮到楼下去。儿子“噔噔噔”地下楼, 又“噔噔噔”地上楼。他快乐得像一阵风。有时候,我会问儿子,楼下的林奶奶生活得怎么 样啊?儿子想想,说,林奶奶看到我的时候,是很开心的啊。 ⑦一次,儿子下去捡衣服,回来的时候,手上多了一把花花绿绿的糖果。儿子说,这是 林奶奶给的,是林奶奶家的叔叔,从美国寄回来的。儿子还自豪地说,我还帮林奶奶念了信 呢,是叔叔写给林奶奶的。儿子手上拿的衣服,叠得方方正正。儿子说,咱们家的衣服掉下 去后,林奶奶捡起来,帮我们又洗了下,晾干了。我的心里,酸酸的,感动。 ⑧我们和楼下的老太太,仍然没有什么来往。我们的儿子“噔噔噔”地下楼,又“噔噔 噔”地上楼。他快乐得像一阵风。有时候,从楼下林老太太的家里,会传来“咯咯”的笑声, 一个童声,另一个很苍老。 ⑨春节,我们一家回老家去了。回来时,才听说楼下的林老太太突然去世了,据说是无 疾而终。我们注意到,儿子的眼圈红了。 ⑩人们在整理老人的遗物时,看到了一个日记本,记录下了她最后的日子。基本上是流 水账,但是,老人在日记里多次提到,从楼上刮下来的衣服,以及下来捡衣服的小男孩。老 人的日记里,反复出现这样一句话:“那是从天上飘下来的礼物。”我明白老人的话。那也 许是老人孤寂的生活里,最后一点期盼。 作者:孙道荣 《青年文摘》2011 年 24 期(总 494 期) 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3 分)
文章第③段中“奇怪的是,儿子倒是和楼下的林奶奶挺投缘”,仔细阅读文章,哪些地方 表现出儿子和楼下的林奶奶挺投缘?(4分) 3.第⑤段内容是否可以删除?请说明理由。(3分) 4.文章哪些地方能表现林奶奶性格的孤僻?(3分) 5.第⑦段中“我的心里,酸酸的,感动”。我为什么心里“酸酸的,感动”?(4分) 6.如何理解标题“天上飘下来的礼物”的含义?(3分) 剩下半碗饭 ①14岁那年,父亲给我找了个继母。继母带来了一个男孩,比我大几个月,我叫他“喂”。 ②家里陡然增加了两张嘴与“喂”的学费,父亲的脸开始阴沉起来。每到吃饭时,“喂” 总是低着头一粒粒地扒着碗里的饭,吃完了也不敢再去盛第二碗,因为父亲在旁边冷眼瞪着 只有等我和父亲先后离开桌子后,继母才会趁我们不注意,迅速将我剩下的那半碗饭倒进 “喂”的碗里。 ③一天,我照例剩下半碗饭,但我却悄悄溜进厨房,舀了一勺盐倒进碗里,然后回到桌 边,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放下碗筷。等我走后,继母照例将那半碗饭给了“喂”。这一幕被 幸灾乐祸的我,躲在一旁看得清清楚楚。不知有诈的“喂”猛扒了一大口饭,没嚼几下 就表情痛苦地吐个不停。“哈哈哈!”我终于忍不住笑出声来。然而上了当的“喂”,却并不 生气,只是默默起身倒了些开水在碗里,然后继续埋头吃了起来 ④高中时,我的数理化成绩非常差,排名落到班上的最后几名。我开始颓废起来,索性 连写文章的爱好也放弃了。父亲很着急,却毫无办法。 ⑤就在这时,一个报社的编辑写信给我,告诉我他接到了几个学生的来信,说很喜欢我不 久前发表的某篇文章,鼓励我多写。我迅速振作起来,成绩好了,人也开朗起来。我再度趾 高气扬,每天都与父亲高谈阔论,成心要气气数理化比我好的“喂”,不过“喂”并不在意。 ⑥一个周日,“喂”在学校打篮球,我无意中走进他的房间里,发现他的书桌上散落着 几个信封。我拿起来一看,都是写给报社编辑的。我再抽出信一看,上面说我最近发表的那 篇文章让他深感共鸣,并向编辑打听我的通讯方式。每一封信,笔迹不同,内容不同,落款 也不同,是市里各个学校的名称和地址:一中、二中、三中、职中……我呆呆地看着,有点 糊涂。正好“喂”推门而入,我举着信问他:“谁写的?”他本能地说:“我的一些朋友。”我 忽然明白过来,那位编辑收到的信,一定全是他求朋友写的,然后自己骑着车,去各个学校 附近的邮筒发信,难怪他的自行车最近总是爆胎。 ⑦我发疯似地对他拳打脚踢:“骗子,骗子!原来我的文章没人喜欢。”他情急地大叫: “不是的,我们班就有好多人喜欢。就是他们说要写信给编辑,我才想到这个招的!”我停 2
2 2.文章第③段中“奇怪的是,儿子倒是和楼下的林奶奶挺投缘”,仔细阅读文章,哪些地方 表现出儿子和楼下的林奶奶挺投缘?(4 分) 3.第⑤段内容是否可以删除?请说明理由。(3 分) 4.文章哪些地方能表现林奶奶性格的孤僻?(3 分) 5.第⑦段中“我的心里,酸酸的,感动”。我为什么心里“酸酸的,感动”?(4 分) 6.如何理解标题“天上飘下来的礼物”的含义?(3 分) 剩下半碗饭 ①14 岁那年,父亲给我找了个继母。继母带来了一个男孩,比我大几个月,我叫他“喂”。 ②家里陡然增加了两张嘴与“喂”的学费,父亲的脸开始阴沉起来。每到吃饭时,“喂” 总是低着头一粒粒地扒着碗里的饭,吃完了也不敢再去盛第二碗,因为父亲在旁边冷眼瞪着。 只有等我和父亲先后离开桌子后,继母才会趁我们不注意,迅速将我剩下的那半碗饭倒进 “喂”的碗里。 ③一天,我照例剩下半碗饭,但我却悄悄溜进厨房,舀了一勺盐倒进碗里,然后回到桌 边,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放下碗筷。等我走后,继母照例将那半碗饭给了“喂”。这一幕被 幸灾乐祸的我,躲在一旁看得清清楚楚。不知有诈的“喂”,猛扒了一大口饭,没嚼几下, 就表情痛苦地吐个不停。“哈哈哈!”我终于忍不住笑出声来。然而上了当的“喂”,却并不 生气,只是默默起身倒了些开水在碗里,然后继续埋头吃了起来。 ④高中时,我的数理化成绩非常差,排名落到班上的最后几名。我开始颓废起来,索性 连写文章的爱好也放弃了。父亲很着急,却毫无办法。 ⑤就在这时,一个报社的编辑写信给我,告诉我他接到了几个学生的来信,说很喜欢我不 久前发表的某篇文章,鼓励我多写。我迅速振作起来,成绩好了,人也开朗起来。我再度趾 高气扬,每天都与父亲高谈阔论,成心要气气数理化比我好的“喂”,不过“喂”并不在意。 ⑥一个周日,“喂”在学校打篮球,我无意中走进他的房间里,发现他的书桌上散落着 几个信封。我拿起来一看,都是写给报社编辑的。我再抽出信一看,上面说我最近发表的那 篇文章让他深感共鸣,并向编辑打听我的通讯方式。每一封信,笔迹不同,内容不同,落款 也不同,是市里各个学校的名称和地址:一中、二中、三中、职中……我呆呆地看着,有点 糊涂。正好“喂”推门而入,我举着信问他:“谁写的?”他本能地说:“我的一些朋友。”我 忽然明白过来,那位编辑收到的信,一定全是他求朋友写的,然后自己骑着车,去各个学校 附近的邮筒发信,难怪他的自行车最近总是爆胎。 ⑦我发疯似地对他拳打脚踢:“骗子,骗子!原来我的文章没人喜欢。”他情急地大叫: “不是的,我们班就有好多人喜欢。就是他们说要写信给编辑,我才想到这个招的!”我停
下手,泪眼朦胧:“真的?”“千真万确,否则我这个只攻数理化的人,哪里知道你文章的好 坏?” ⑧那天饭桌上,他依然慢慢地数着碗里的饭粒,而很久都不再剩饭的我却端着故意剩下 的半碗饭平静地说:“哥,我吃不完,给你吧。”瞬间,大家都愣住了,为我叫的那声“哥 继母首先反应过来,马上把我的剩饭接过去倒在他碗里。他想笑却嘿咽道:“妹妹的剩饭态 来就底该是哥哥吃的” ⑨他埋头欢快地吃起来。虽然我泪眼模糊,但还是看清了他脸上的喜悦之色。 作者:王韭 《思维与智慧》2011年第22期(11月下)总第248期 理清文章思路,在下面空白处补全情节。(4分) 继母趁我和父亲不注意,将我的剩饭倒进“喂”的碗里→ 我无意间发现“喂”为了帮我树立学习信心,暗中抽同学们写的 信给编辑 2.文中的“喂”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中实例加以说明。(4分,答出两点即可) 3.下面两句是关于“喂”吃饭动作的描写,说说这样写的好处。(4分) ①总是低着头一粒粒地扒着碗里的饭 ②他埋头欢快地吃起来 4.如何理解第⑧段加浪线句子的含义。(4分) 5.如何理解“我”的转变?阅读文章,你有什么收获?(4分) 寻 ①她是个极爱凑热闹的女人,街上一旦有锣鼓钟鸣,叫卖吆喝,她势必会挤到人群中去, 看究竞。 ②三十多岁的时候如此,四十多岁的时候如此五十多岁的时候,她的腿脚都没那般利落 了,却还是如此。有好几次她都被人群挤得差点出事,幸好有好心人拉了她一把,才算是有惊无 险。她当时也吓得不轻,可就是不长记性,再碰到热热闹闹的场景还是要努力地挤进去看个仔 细 ③那一日,我们几家结伴到千里之外的一个小镇寻求一位老中医。说好了,那地方我们大 都人生地不熟的,必须紧紧地走在一块儿,谁都不准远离。她当时也点头如捣蒜不远离绝对不 远离。可刚到小镇第一天,她便走失了 ④当日正逢小镇的一个传统节日,街上舞龙耍狮的、演杂耍的一个接着一个我们不禁捏 了一把汗,生怕她会在汹涌的人潮中走失,所以都紧紧地手牵着手,可人实在太多了,她又拼了 命地往热闹处挤,眨眼的工夫我们便找不到她的影子了 ⑤这可怎么办她身上连个手机也没有更要命的是她一出门就常迷失方向
3 下手,泪眼朦胧:“真的?”“千真万确,否则我这个只攻数理化的人,哪里知道你文章的好 坏?” ⑧那天饭桌上,他依然慢慢地数着碗里的饭粒,而很久都不再剩饭的我却端着故意剩下 的半碗饭平静地说:“哥,我吃不完,给你吧。”瞬间,大家都愣住了,为我叫的那声“哥”。 继母首先反应过来,马上把我的剩饭接过去倒在他碗里。他想笑却哽咽道:“妹妹的剩饭本 来就应该是哥哥吃的。” ⑨他埋头欢快地吃起来。虽然我泪眼模糊,但还是看清了他脸上的喜悦之色。 作者:王韭 《思维与智慧》2011 年第 22 期(11 月下)总第 248 期 1.理清文章思路,在下面空白处补全情节。(4 分) 继母趁我和父亲不注意,将我的剩饭倒进“喂”的碗里→→→ →→→ 我无意间发现“喂”为了帮我树立学习信心,暗中抽同学们写的 信给编辑→→→ 。 2.文中的“喂”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中实例加以说明。(4 分,答出两点即可) 3.下面两句是关于“喂”吃饭动作的描写,说说这样写的好处。(4 分) ① 总是低着头一粒粒地扒着碗里的饭 ② 他埋头欢快地吃起来 4.如何理解第⑧段加浪线句子的含义。(4 分) 5.如何理解“我”的转变? 阅读文章,你有什么收获?(4 分) 寻 ①她是个极爱凑热闹的女人,街上一旦有锣鼓钟鸣,叫卖吆喝,她势必会挤到人群中去,一 看究竟。 ②三十多岁的时候如此,四十多岁的时候如此,五十多岁的时候,她的腿脚都没那般利落 了,却还是如此。有好几次,她都被人群挤得差点出事,幸好有好心人拉了她一把,才算是有惊无 险。她当时也吓得不轻,可就是不长记性,再碰到热热闹闹的场景,还是要努力地挤进去看个仔 细。 ③那一日,我们几家结伴到千里之外的一个小镇寻求一位老中医。说好了,那地方,我们大 都人生地不熟的,必须紧紧地走在一块儿,谁都不准远离。她当时也点头如捣蒜,不远离,绝对不 远离。可刚到小镇第一天,她便走失了。 ④当日正逢小镇的一个传统节日,街上舞龙耍狮的、演杂耍的一个接着一个,我们不禁捏 了一把汗,生怕她会在汹涌的人潮中走失,所以都紧紧地手牵着手,可人实在太多了,她又拼了 命地往热闹处挤,眨眼的工夫,我们便找不到她的影子了。 ⑤这可怎么办,她身上连个手机也没有,更要命的是她一出门就常迷失方向
⑥我们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死劲儿地踮着脚尖,来回搜寻着,大声呼喊着她的名字。可在 那一片喧闹声中我们的呼喊实在显得太微弱了 ⑦没办法我们只好分头在人群里询问,问他们有没有看见一个六十来岁身着蓝布衫的 老人。得到丁点可能是她的消息我们便冲着所指的方位扒开人群挤进 ⑧近黄昏的时候,演杂耍的都相继收队了,围观的人也散得差不多了,我终于在距我们原 地千米远的地方看到了她。悬着的心,总算放了下来焦灼之情也在顷刻间化作愤怒平生第一 次我忍不住对这个可以做我母亲的女人呵斥不止 ⑨她不说话,只是低着头,时而抬起眼,像个孩子般怯怯地看着我。 ⑩说到口干舌燥的时候我的气也消得差不多了,上前紧紧拉住她的手叹口气,轻声埋怨 起来姨,这些杂耍你都看了大半辈子了,再说,咱是在外地不是说好了都挨在一块儿不远离么? 怎么又往里边挤? ①她看我一眼,轻声说我就是想挤进去看看。 ⑩看看?我的火气蓦地又上来了。你都多大岁数的人了,怎么还像个孩子似的好奇?要说 好奇也不是坏事,但你得分分场合… ⑩我还要再说下去的时候,她抬起头,喃喃起来听很多人说很多被拐走的孩子,有的是被 卖给了不能生育的夫妇,有的则是被打成了残废逼其沿街乞讨,有的就是被训练成演杂耍的 ①听到这里我的心蓦地柔软起来。 ⑤我知道了,她其实并不是要看热闹,而是看引起热闹的主角儿是谁 ①⑥我曾听母亲说过她还有一个儿子,三岁的时候丢了 作者:崔红玲 《思维与智慧》2010年第23期(10月上)总第221期 1.文章标题“寻”包含哪些含义?(4分) 2.文章第②段有什么作用?(2分) 3.选文第⑦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4.阅读④—一⑩段,体会“我”的感情变化。(4分) 5.读完此文,你能理解“姨”的“极爱凑热闹”吗?(3分) 6.本文结尾情节设置巧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4分) 头顶有把伞 ①窗外哗啦啦地下起了雨雨滴不住地敵打着玻璃窗户溅起片片零乱的水花。陈小雨觉
4 ⑥我们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死劲儿地踮着脚尖,来回搜寻着,大声呼喊着她的名字。可在 那一片喧闹声中,我们的呼喊实在显得太微弱了。 ⑦没办法,我们只好分头在人群里询问,问他们有没有看见一个六十来岁,身着蓝布衫的 老人。得到丁点可能是她的消息,我们便冲着所指的方位,扒开人群,挤进去寻。 ⑧近黄昏的时候,演杂耍的都相继收队了,围观的人也散得差不多了,我终于在距我们原 地千米远的地方看到了她。悬着的心,总算放了下来,焦灼之情也在顷刻间化作愤怒,平生第一 次,我忍不住对这个可以做我母亲的女人呵斥不止。 ⑨她不说话,只是低着头,时而抬起眼,像个孩子般怯怯地看着我。 ⑩说到口干舌燥的时候,我的气也消得差不多了,上前紧紧拉住她的手,叹口气,轻声埋怨 起来,姨,这些杂耍你都看了大半辈子了,再说,咱是在外地,不是说好了都挨在一块儿不远离么? 怎么又往里边挤? ⑪她看我一眼,轻声说,我就是想挤进去看看。 ⑫看看?我的火气蓦地又上来了。你都多大岁数的人了,怎么还像个孩子似的好奇?要说 好奇也不是坏事,但你得分分场合…… ⑬我还要再说下去的时候,她抬起头,喃喃起来,听很多人说,很多被拐走的孩子,有的是被 卖给了不能生育的夫妇,有的则是被打成了残废逼其沿街乞讨,有的就是被训练成演杂耍的 了…… ⑭听到这里,我的心蓦地柔软起来。 ⑮我知道了,她其实并不是要看热闹,而是看引起热闹的主角儿是谁。 ⑯我曾听母亲说过,她还有一个儿子,三岁的时候丢了。 作者:崔红玲 《思维与智慧》2010 年第 23 期(10 月上)总第 221 期 1. 文章标题“寻”包含哪些含义?(4 分) 2.文章第②段有什么作用?(2 分) 3.选文第⑦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3 分) 4.阅读④——⑯段,体会“我”的感情变化。(4 分) 5.读完此文,你能理解“姨”的“极爱凑热闹”吗?(3 分) 6.本文结尾情节设置巧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4 分) 头顶有把伞 ①窗外哗啦啦地下起了雨,雨滴不住地敲打着玻璃窗户,溅起片片零乱的水花。陈小雨觉
得雨滴不像是打在玻璃上,倒像是滴落在自己的心里。望着外面的大雨,陈小雨再也静不下心 来听课了,她看了一眼手表还有10分钟就放学了。正好这时老师的课也讲完了,她便托着下 巴,听着杂乱的雨声,胡思乱想起来 ②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每逢下雨天,陈小雨的心情就十分糟糕。不为别的就因为别的同 学有父母送伞,而自己却没人送伞。每每看到同学撑开父母送来的雨伞时,她就羡慕得要命, 紧接着就是一阵莫明的失落。其实,每次下雨前她都有所准备,包括今天,她的书包里就放着 把折叠的雨伞。可是,她仍然期盼能打着母亲送来的雨伞 ③在陈小雨的记忆中,父母从没来学校给她送过伞。记得上小学二年级时,有一次临近放 学天空下起了瓢泼大雨,许多家长都手持雨伞焦急地等在学校门口,她以为母亲也一定夹在 其中。可是,人群散了,她也没有看到母亲的身影。回到家里她浑身都淋透了,委屈地哭着质问 母亲:“同学的妈妈都来送伞,你怎么不给我送呢?” ④母亲听后歉意地说:“宝贝,对不起!妈妈要上班,没有时间你得学着自己想办法。”从那 以后陈小雨每天都要关注天气预报如果预报第二天有雨,她就事先放一把折叠伞在书包里 有时,她还会提醒母亲不要忘记带伞。 ⑤不知不觉放学铃声响了起来,陈小雨木然地站起身到了校门口,她还是忍不住朝人群 中望了望,尽管她知道母亲是不可能来给自己送伞的。就在这时,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了她 的眼前。怎么可能呢?她难以置信,使劲地揉了揉眼睛,的确是自己的母亲。她惊喜地朝母亲挥 挥手,并喊道:“妈妈我在这里。” ⑥撑开母亲送来的雨伞陈小雨觉得是那么激动那么高兴,那么幸福。这么多年来母亲是 第一次主动给自己送伞而且还是在自己带了伞的情况下。她问母亲:“今天怎么有空,想起给 我送伞呢 ⑦母亲望着远处答非所问地说:“怕你失望,怕你难过,更怕你自卑 ⑧原来母亲是懂自己心的陈小雨的心里不禁一颤。一直以来她都觉得母亲不太关心自 己,更不理解自己。但当她听到母亲刚才说的话时,才发现一切并非这样 ⑨虽然如此陈小雨还是不解地问母亲“小时候我特别盼望你能给我送伞,可是你总说忙 而现在我长大了,你却把我当成了小孩。” ⑩母亲叹了口气说“因为小的时候,你不懂得自卑,那时妈妈只想让你学会独立,事事都要 靠自己。其实,每次下雨,妈妈都悄悄地躲在不远处默默地注视着你。哪一位母亲能忍心看着 自己的孩子受苦呢?看到你淋雨时,妈妈的心如同被针刺一般,无数次想跑到你的面前为你遮 风挡雨,为你排除一切困难。可是妈妈心里明白,你需要成长。在妈妈的庇护下,你永远也长不 大。所以妈妈才狠下心不给你送伞。” ①母亲的声音有些哽咽,顿了顿又接着说:“现在,你长大了,已经养成了独立自主的习惯, 而且有了爱的需求。如果妈妈再不出现,你就会在同学面前很没面子,并觉得妈妈不够爱你。 其实,在妈妈的心目中,你永远都是最重要的。” ⑩听了母亲的诉说陈小雨不禁热泪盈眶。她没想到,一件微乎其微的小事,竟包含着母亲 这样的良苦用心 ③街上的雨仍然淅淅沥沥地下着,但陈小雨的心里却晴空一片。因为她明白无论自己走 到哪里无论是雨天还是晴天她的头顶始终有一把撑开的大伞 作者:周礼 《思维与智慧》2010年第25期(11月上)总第223期 1.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4分)
5 得雨滴不像是打在玻璃上,倒像是滴落在自己的心里。望着外面的大雨,陈小雨再也静不下心 来听课了,她看了一眼手表,还有 10 分钟就放学了。正好这时老师的课也讲完了,她便托着下 巴,听着杂乱的雨声,胡思乱想起来。 ②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每逢下雨天,陈小雨的心情就十分糟糕。不为别的,就因为别的同 学有父母送伞,而自己却没人送伞。每每看到同学撑开父母送来的雨伞时,她就羡慕得要命, 紧接着就是一阵莫明的失落。其实,每次下雨前,她都有所准备,包括今天,她的书包里就放着一 把折叠的雨伞。可是,她仍然期盼能打着母亲送来的雨伞。 ③在陈小雨的记忆中,父母从没来学校给她送过伞。记得上小学二年级时,有一次,临近放 学,天空下起了瓢泼大雨,许多家长都手持雨伞,焦急地等在学校门口,她以为母亲也一定夹在 其中。可是,人群散了,她也没有看到母亲的身影。回到家里,她浑身都淋透了,委屈地哭着质问 母亲:“同学的妈妈都来送伞,你怎么不给我送呢?” ④母亲听后歉意地说:“宝贝,对不起!妈妈要上班,没有时间,你得学着自己想办法。”从那 以后,陈小雨每天都要关注天气预报,如果预报第二天有雨,她就事先放一把折叠伞在书包里。 有时,她还会提醒母亲不要忘记带伞。 ⑤不知不觉,放学铃声响了起来,陈小雨木然地站起身,到了校门口,她还是忍不住朝人群 中望了望,尽管她知道母亲是不可能来给自己送伞的。就在这时,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了她 的眼前。怎么可能呢?她难以置信,使劲地揉了揉眼睛,的确是自己的母亲。她惊喜地朝母亲挥 挥手,并喊道:“妈妈,我在这里。” ⑥撑开母亲送来的雨伞,陈小雨觉得是那么激动,那么高兴,那么幸福。这么多年来,母亲是 第一次主动给自己送伞,而且还是在自己带了伞的情况下。她问母亲:“今天怎么有空,想起给 我送伞呢?” ⑦母亲望着远处,答非所问地说:“怕你失望,怕你难过,更怕你自卑。” ⑧原来母亲是懂自己心的,陈小雨的心里不禁一颤。一直以来,她都觉得母亲不太关心自 己,更不理解自己。但当她听到母亲刚才说的话时,才发现一切并非这样。 ⑨虽然如此,陈小雨还是不解地问母亲“小时候 : ,我特别盼望你能给我送伞,可是你总说忙, 而现在我长大了,你却把我当成了小孩。” ⑩母亲叹了口气说“因为小的时候 : ,你不懂得自卑,那时妈妈只想让你学会独立,事事都要 靠自己。其实,每次下雨,妈妈都悄悄地躲在不远处,默默地注视着你。哪一位母亲能忍心看着 自己的孩子受苦呢?看到你淋雨时,妈妈的心如同被针刺一般,无数次想跑到你的面前,为你遮 风挡雨,为你排除一切困难。可是妈妈心里明白,你需要成长。在妈妈的庇护下,你永远也长不 大。所以,妈妈才狠下心不给你送伞。” ⑪母亲的声音有些哽咽,顿了顿又接着说:“现在,你长大了,已经养成了独立自主的习惯, 而且有了爱的需求。如果妈妈再不出现,你就会在同学面前很没面子,并觉得妈妈不够爱你。 其实,在妈妈的心目中,你永远都是最重要的。” ⑫听了母亲的诉说,陈小雨不禁热泪盈眶。她没想到,一件微乎其微的小事,竟包含着母亲 这样的良苦用心。 ⑬街上的雨,仍然淅淅沥沥地下着,但陈小雨的心里却晴空一片。因为她明白,无论自己走 到哪里,无论是雨天还是晴天,她的头顶始终有一把撑开的大伞。 作者:周礼 《思维与智慧》2010 年第 25 期(11 月上)总第 223 期 1. 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