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新教材必修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执信中学董俊/16中学刘虹/75中学程俊昭 本单元以文言散文为教学内容,主要目的是识记与理解文言词语句式,揣摩 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体会骈散结合的结构之美,品味古人丰富深邃的情感,提 高阅读古代散文的能力 值得提醒的是,新课标本模块的核心是体会情感,所以在传统的文言知识传 授和文言能力训练的基础上,要激发学生的情感,以求得与古人情感的共鸣。 《阿房官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 及其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2、懂得赋的特点。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 3、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的罪恶。了解秦亡的原 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喻的目的。 难点、重点解析 1、赋的特点以及本文的艺术特点 2、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解题 指名学生根据注释①解题;学生解题后,教师补充 1、关于“赋”的文体 “赋”:一种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文学体裁。从形式上看,它注重铺叙,语 言华美,文笔绚丽,讲究韵律和句式,善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从内容上看
高一新教材必修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执信中学 董俊 / 16 中学 刘虹 / 75 中学 程俊昭 本单元以文言散文为教学内容,主要目的是识记与理解文言词语句式,揣摩 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体会骈散结合的结构之美,品味古人丰富深邃的情感,提 高阅读古代散文的能力。 值得提醒的是,新课标本模块的核心是体会情感,所以在传统的文言知识传 授和文言能力训练的基础上,要激发学生的情感,以求得与古人情感的共鸣。 《阿房宫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 及其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2、懂得赋的特点。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 色。 3、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的罪恶。了解秦亡的原 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喻的目的。 难点、重点解析 1、赋的特点以及本文的艺术特点。 2、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 指名学生根据注释①解题;学生解题后,教师补充。 1、关于“赋”的文体 “赋”:一种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文学体裁。从形式上看,它注重铺叙,语 言华美,文笔绚丽,讲究韵律和句式,善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从内容上看
赋要通过“体物”达到“写志”的目的,结尾的部分则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 讽喻之意。章法开放流畅,句式错落多变,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 畅快的气势,称作文赋。 2、关于杜牧 杜牧(803—852),晚唐杰出的诗人,但其“赋”和古文也都堪称大家。在 诗歌方面,人称他为“小杜”,以别于杜甫的“老杜”,又把他与李商隐并称, 称“小李杜”。他的古文颇多针砭时事的作品,“纵横奥衍,多切经世之务”(《四 库全书总目》)。他对“赋”这种文体的发展,也有着卓越的贡献。唐宋古文运 动兴起,一些文人用古文的写作方法作赋,使之由骈骊趋向散文化,称为“文赋” 以区别于六朝的“骈赋”和唐代用来科考取士的“律赋”。杜牧的这篇《阿房宫 赋》就是这样的作品之一,历来被人们视为“文赋”的初期典范之作 3、杜牧及《阿房宫赋》的写作缘由 杜牧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藩镇跋扈,吐番、南诏、 回鹘军等纷纷入侵,更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大唐帝国已处于崩溃的前夕。杜牧针 对这种形势,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励精图治、富国强兵,极力主张内平藩镇,加强 统一,外御侵略,巩固国防,而穆宗李恒以沉溺声色送命。接替他的敬宗李湛, 荒淫更甚。本文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 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借古讽今,时23岁。 4、关于阿房宫 阿房宫是秦始皇所建的宫苑,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郊的阿房村。“阿房 ”的“阿房”旧读“婀旁”(为 epang)。为什么叫“阿房”?一说是地名或 山名,遗址在今西安的西南;一说因宫殿的“四阿”(屋盖四角弯曲处)造得宽 阔得名,“房”同“旁”,宽广的意思。“阿房宫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宫未成 而造亡,始皇广其宫”。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之后,于始皇三十五年(前212) 动工再次修建阿房宫。《史记·秦始皇本纪》对“阿房宫”的记载是很简略的, 大意是:秦始皇以咸阳城小人多,旧建宫廷不够大,决定在渭水以南的上林苑中 兴建大规模的宫殿。首先是在阿房修建前殿,东西五百步(一步六尺),南北五 十丈,殿上可坐万人,殿下可建五丈旗,周边驰道修成阁道,直抵终南山,山巅 是髙耸的宫阙(宫殿正门),再从宫阙兴修复道(上下两层的通道),渡过渭水
赋要通过“体物”达到“写志”的目的,结尾的部分则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 讽喻之意。章法开放流畅,句式错落多变,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 畅快的气势,称作文赋。 2、关于杜牧 杜牧(803—852),晚唐杰出的诗人,但其“赋”和古文也都堪称大家。在 诗歌方面,人称他为“小杜”,以别于杜甫的“老杜”,又把他与李商隐并称, 称“小李杜”。他的古文颇多针砭时事的作品,“纵横奥衍,多切经世之务”(《四 库全书总目》)。他对“赋”这种文体的发展,也有着卓越的贡献。唐宋古文运 动兴起,一些文人用古文的写作方法作赋,使之由骈骊趋向散文化,称为“文赋” 以区别于六朝的“骈赋”和唐代用来科考取士的“律赋”。杜牧的这篇《阿房宫 赋》就是这样的作品之一,历来被人们视为“文赋”的初期典范之作。 3、杜牧及《阿房宫赋》的写作缘由 杜牧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藩镇跋扈,吐番、南诏、 回鹘军等纷纷入侵,更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大唐帝国已处于崩溃的前夕。杜牧针 对这种形势,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励精图治、富国强兵,极力主张内平藩镇,加强 统一,外御侵略,巩固国防,而穆宗李恒以沉溺声色送命。接替他的敬宗李湛, 荒淫更甚。本文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 825 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 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借古讽今,时 23 岁。 4、关于阿房宫 阿房宫是秦始皇所建的宫苑,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郊的阿房村。“阿房 宫”的“阿房”旧读“婀旁”(为ēpáng)。为什么叫“阿房”?一说是地名或 山名,遗址在今西安的西南;一说因宫殿的“四阿”(屋盖四角弯曲处)造得宽 阔得名,“房”同“旁”,宽广的意思。“阿房宫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宫未成 而造亡,始皇广其宫”。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之后,于始皇三十五年(前 212) 动工再次修建阿房宫。《史记•秦始皇本纪》对“阿房宫”的记载是很简略的, 大意是:秦始皇以咸阳城小人多,旧建宫廷不够大,决定在渭水以南的上林苑中 兴建大规模的宫殿。首先是在阿房修建前殿,东西五百步(一步六尺),南北五 十丈,殿上可坐万人,殿下可建五丈旗,周边驰道修成阁道,直抵终南山,山巅 是高耸的宫阙(宫殿正门),再从宫阙兴修复道(上下两层的通道),渡过渭水
直达咸阳。这一巨大工程,直到秦代灭亡都没完成。公元前209年二世胡亥嗣位, 骊山陵复土完毕,集中劳动继续修建,项羽入关以后,将阿房宫及所有附属建筑 付之一炬,化为灰烬。杜牧的《阿房宫赋》就得在上述记载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写 成的 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读 3、齐读课文 三、研读课文1、2两段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学生自读,着重点是理解字句,疏通文意。 2、解释疑难语句: 四、学生读课文1、2段 五、布置作业1、背诵1、2段。2、对照注释,学习其余节段。 第二课时 、检查作业 1、朗读课文。2、翻译1、2段中句子。 、研读课文3、4两段(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串通课文) 三、综合分析全文 1、全文四段可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 筑宏伟、豪华,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第二部分(第3、4段)议论分析,指出“秦爱纷奢”不恤民力自然会导致 灭亡的命运,规劝唐敬宗李湛勿蹈秦王朝之覆辙。 四、分析课文,提问: 1、作者描写阿房宫建筑的宏伟壮丽,仅用了一百多字,却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 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阿房宫的建筑的?为什么会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2、在第2段中“明星荧荧”等四句话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 3、作者写《阿房宫赋》,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谕朝政。但为什 么写阿房宫被焚,却说“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里作者流露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直达咸阳。这一巨大工程,直到秦代灭亡都没完成。公元前 209 年二世胡亥嗣位, 骊山陵复土完毕,集中劳动继续修建,项羽入关以后,将阿房宫及所有附属建筑 付之一炬,化为灰烬。杜牧的《阿房宫赋》就得在上述记载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写 成的。 二、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读。 3、齐读课文。 三、研读课文1、2两段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学生自读,着重点是理解字句,疏通文意。 2、解释疑难语句: 四、学生读课文 1、2 段 五、布置作业 1、背诵 1、2 段。 2、对照注释,学习其余节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朗读课文。 2、翻译 1、2 段中句子。 二、研读课文3、4两段(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串通课文) 三、综合分析全文 1、全文四段可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 筑宏伟、豪华,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第二部分(第3、4段)议论分析,指出“秦爱纷奢”不恤民力自然会导致 灭亡的命运,规劝唐敬宗李湛勿蹈秦王朝之覆辙。 四、分析课文,提问: 1、作者描写阿房宫建筑的宏伟壮丽,仅用了一百多字,却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 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阿房宫的建筑的?为什么会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2、在第2段中“明星荧荧”等四句话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 3、作者写《阿房宫赋》,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谕朝政。但为什 么写阿房宫被焚,却说“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里作者流露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杜牧写这篇赋,既然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借以讽谏时弊,为 何开头要从六国覆灭下笔? 五、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2、对照注释,翻译全文。 第三课时 检查作业 1、齐读课文。 2、翻译句子。 、明确和掌握赋体文章的特点(“赋”的特点是“铺采搞文,体物写志”,试 就本文的内容具体说一说这种特点) 三、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 1、语言精炼,而含意丰富。 2、大胆运用想象、比喻、夸张等手法。 3、骈句散行,错落有致。 四、仿照杜牧《阿房宫赋》中下列句子,用现代汉语描绘出一幅图景 要求①造六个句子,围绕一个中心:②体现出比喻、排比和前后判断的特点。 例句: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 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训练指导】这是一道新型的仿写题目,综合考查了文言翻译和仿写两项能力 答题时必须注意这个特点 1、分析题目要求。语言上的限制一一用现代汉语:仿写内容上的限制一一描绘 出一幅图景;修辞上的要求—一使用比喻和排比两种辞格:句式上的要求一一造 六个句子,体现出前后判断的特点,并要围绕一个中心。 2、研究例句特点。一看标点,弄清例句的结构特点;二看句式,弄清句子内部 的语意关系;三看修辞,弄清使用了哪些修辞以及怎样使用的;四看事理,弄清 几个句子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中心,例句通过形象而又贴切的比喻,不仅写了美人, 而且突出了美人之多,六句话前后贯通,构成排比,增强了气势,突出了中 一秦始皇荒淫到何种程度。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例句。翻译不仅要做到“信”,更要注意“达”“雅” 以利于仿写。试比较下面两段翻译:
4、杜牧写这篇赋,既然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借以讽谏时弊,为 何开头要从六国覆灭下笔? 五、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 2、对照注释,翻译全文。 第三课时 一、检查作业 1、齐读课文。 2、翻译句子。 二、明确和掌握赋体文章的特点(“赋”的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试 就本文的内容具体说一说这种特点) 三、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 1、语言精炼,而含意丰富。 2、大胆运用想象、比喻、夸张等手法。 3、骈句散行,错落有致。 四、仿照杜牧《阿房宫赋》中下列句子,用现代汉语描绘出一幅图景 要求①造六个句子,围绕一个中心;②体现出比喻、排比和前后判断的特点。 例句: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 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训练指导】这是一道新型的仿写题目,综合考查了文言翻译和仿写两项能力, 答题时必须注意这个特点。 1、分析题目要求。语言上的限制——用现代汉语;仿写内容上的限制——描绘 出一幅图景;修辞上的要求——使用比喻和排比两种辞格;句式上的要求——造 六个句子,体现出前后判断的特点,并要围绕一个中心。 2、研究例句特点。一看标点,弄清例句的结构特点;二看句式,弄清句子内部 的语意关系;三看修辞,弄清使用了哪些修辞以及怎样使用的;四看事理,弄清 几个句子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中心,例句通过形象而又贴切的比喻,不仅写了美人, 而且突出了美人之多,六句话前后贯通,构成排比,增强了气势,突出了中心— —秦始皇荒淫到何种程度。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例句。翻译不仅要做到“信”,更要注意“达”“雅”, 以利于仿写。试比较下面两段翻译:
A、(清晨)只见星光闪烁,(原来是宫女们)打开了梳妆的明镜;又见乌云纷 纷扰扰,(原来是宫女们)一早在梳理发鬓;渭水泛起一层油腻,(是宫女们)泼 下的脂粉水呀;轻烟缭绕,香雾弥漫,(是宫女们)焚烧的椒兰异香。忽然雷霆般 的响声震天,(原来是)宫车从这里驰过;辘辘的车轮声渐听渐远,不知它驶向何 方 B、明亮的星光闪烁,那是打开了梳妆镜:墨绿的云彩纷纷扰扰,那是早晨 起来梳理鬟鬓;渭水涨起了油腻,那是洗完脸倒掉的胭脂水;烟雾升腾,那是在 烧椒兰熏香;雷霆忽然震响,那是宫车过去了;辘辘车声越听越远,杳然无声 不知它驶向什么地方。 A段补充了一些词语,便于对句子内容的理解,但在句式和语气贯通上明显 不如B段;B段不仅忠实原文,而且句式整齐,很好地体现了赋的“铺陈事物, 讲究文采”的特点。 4、调出储备的知识,展开想象的翅膀,参照例句译文的形式进行仿写。 【参考答案】 (1)河曲夏夜图:天上擎起神奇的宝境,那是诗国的月宫;地上飘着点点的灯 盏,那是赴会的飞萤;河曲舞着袅娜的倩影,那是婆娑的杨柳;草窠传来精彩的 合奏,那是蟋蟀的管弦。少女似的,夏夜如此动人;清水似的,夏夜如此明澈。 (2)雷电豪雨图:墨黑的帷幕铺开了,那是密布的乌云;银白的光剑劈下了, 那是耀眼的闪电;愤怒的战鼓擂响了,那是炸裂的惊雷;哀痛的汨水滂沱了,那 是无边的暴雨;嘈嘈的大弦渐轻了,那是瓦檐的残滴;七色的拱桥架起了,那是 云端的彩虹。 (3)白雪松梅图:像雄狮,吼醒黎明,那是西风的颂歌;像明镜,晶莹璀璨, 那是冰凌的盛典;像精灵,若即若离,那是飞雪的欢舞;像梨花,千数万树,那 是落雪的严妆;像鹤顶,高洁超卓,那是红梅的芳姿;像战士,威武庄严,那是 青松的身形。 五、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 附一:有关“赋 在古典文学中,诗、词、歌、赋并称。赋是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
A、(清晨)只见星光闪烁,(原来是宫女们)打开了梳妆的明镜;又见乌云纷 纷扰扰,(原来是宫女们)一早在梳理发鬓;渭水泛起一层油腻,(是宫女们)泼 下的脂粉水呀;轻烟缭绕,香雾弥漫,(是宫女们)焚烧的椒兰异香。忽然雷霆般 的响声震天,(原来是)宫车从这里驰过;辘辘的车轮声渐听渐远,不知它驶向何 方。 B、明亮的星光闪烁,那是打开了梳妆镜;墨绿的云彩纷纷扰扰,那是早晨 起来梳理鬟鬓;渭水涨起了油腻,那是洗完脸倒掉的胭脂水;烟雾升腾,那是在 烧椒兰熏香;雷霆忽然震响,那是宫车过去了;辘辘车声越听越远,杳然无声, 不知它驶向什么地方。 A 段补充了一些词语,便于对句子内容的理解,但在句式和语气贯通上明显 不如 B 段;B 段不仅忠实原文,而且句式整齐,很好地体现了赋的“铺陈事物, 讲究文采”的特点。 4、调出储备的知识,展开想象的翅膀,参照例句译文的形式进行仿写。 【参考答案】 (1)河曲夏夜图:天上擎起神奇的宝境,那是诗国的月宫;地上飘着点点的灯 盏,那是赴会的飞萤;河曲舞着袅娜的倩影,那是婆娑的杨柳;草窠传来精彩的 合奏,那是蟋蟀的管弦。少女似的,夏夜如此动人;清水似的,夏夜如此明澈。 (2)雷电豪雨图:墨黑的帷幕铺开了,那是密布的乌云;银白的光剑劈下了, 那是耀眼的闪电;愤怒的战鼓擂响了,那是炸裂的惊雷;哀痛的泪水滂沱了,那 是无边的暴雨;嘈嘈的大弦渐轻了,那是瓦檐的残滴;七色的拱桥架起了,那是 云端的彩虹。 (3)白雪松梅图:像雄狮,吼醒黎明,那是西风的颂歌;像明镜,晶莹璀璨, 那是冰凌的盛典;像精灵,若即若离,那是飞雪的欢舞;像梨花,千数万树,那 是落雪的严妆;像鹤顶,高洁超卓,那是红梅的芳姿;像战士,威武庄严,那是 青松的身形。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附一:有关“赋” 在古典文学中,诗、词、歌、赋并称。赋是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