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精神和形体合一,能不分离吗?聚结精气以致柔和温顺,能像婴儿的无欲状态 吗?清除杂念而深入观察心灵,能没有瑕疵吗?爱民治国能遵行自然无为的规律 吗?感官与外界的对立变化相接触,能宁静吧?明白四达,能不用心机吗?让万 事万物生长繁殖,产生万物、养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作万物之长而不主宰他们 这就叫做“玄德” 注释] ①载营魄抱一:载,用作助语句,相当于夫;营魄,即魂魄;抱-,即合-。 指道,抱一意为魂魄合而为一,二者合一即合于道。又解释为身体与精神合-。 ②专气:专,结聚之意。专气即集气。 ③能如婴儿乎:能像婴儿一样吗? ④涤除玄鉴∶涤,扫除、清除。玄,奥妙深邃。鉴,镜子。玄鉴即指人心灵深处 明澈如镜、深邃灵妙。 ⑤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即无为而治。 ⑥天门开阖:天门,有多种解释。一说指耳目口鼻等人的感官;一说指兴衰治乱 之根源;一说是指自然之理;一说是指人的心神岀入即意念和感官的配合等。此 处依"感官说"。开阖,即动静、变化和运动。 ⑦能为雌:雌,即宁静的意思。 ⑧知:通智,指心智、心机
[译文] 精神和形体合一,能不分离吗?聚结精气以致柔和温顺,能像婴儿的无欲状态 吗?清除杂念而深入观察心灵,能没有瑕疵吗?爱民治国能遵行自然无为的规律 吗?感官与外界的对立变化相接触,能宁静吧?明白四达,能不用心机吗?让万 事万物生长繁殖,产生万物、养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作万物之长而不主宰他们, 这就叫做“玄德”。 [注释] ①载营魄抱一:载,用作助语句,相当于夫;营魄,即魂魄;抱一,即合一。一, 指道,抱一意为魂魄合而为一,二者合一即合于道。又解释为身体与精神合一。 ②专气:专,结聚之意。专气即集气。 ③能如婴儿乎:能像婴儿一样吗? ④涤除玄鉴:涤,扫除、清除。玄,奥妙深邃。鉴,镜子。玄鉴即指人心灵深处 明澈如镜、深邃灵妙。 ⑤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即无为而治。 ⑥天门开阖:天门,有多种解释。一说指耳目口鼻等人的感官;一说指兴衰治乱 之根源;一说是指自然之理;一说是指人的心神出入即意念和感官的配合等。此 处依"感官说"。开阖,即动静、变化和运动。 ⑦能为雌:雌,即宁静的意思。 ⑧知:通智,指心智、心机
⑨畜:养育、繁殖。 ⑩玄德:玄秘而深邃的德性 这一章着重讲修身的功夫。这里写了六名问话,似乎是把“道”在运用于修身治 国方面所做的几条总结,对一般人和统治者提出了概括的要求。本章每句的后半 句似乎是疑问,其实疑问本身就是最好的答案。老子要求人们无论是形体还是精 神,无论是主观努力还是客观实际,都不可能是完全一致的。但是人们在现实生 活中应该将精神和形体合一而不偏离,即将肉体生活与精神生活和谐。这样就必 须做到心境极其静定、洗清杂念、摒除妄见,懂得自然规律加深自身的道德修 养,才能够“爱民治国 评析] 本章继前几章而深入阐述有关修身的问题。开头六句提出六种情况、六个疑问 能无离乎?”“能无为乎?”“能如婴儿乎?”“能无疵乎?”“能为雌乎? 能无知乎?”这六个问题实际上说的就是有关修身、善性、为学、治国诸多方 面的内容。对于这一章的解释,学术界有些分歧。一是对“生之畜之,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这句话的判定,有人认为是与五十一章“道生 之,德畜之”等相雷同,因而系错简;也有人认为,五十一章就道而言,本章就 圣人而言,文句相同,其对象不同。在《道德经》—书中,文相同或近似的情况 前后重复的情况都是常见的现象,不必认定为错简。此外对于“载营魄抱-″的
⑨畜:养育、繁殖。 ⑩玄德:玄秘而深邃的德性。 [引语] 这一章着重讲修身的功夫。这里写了六名问话,似乎是把“道”在运用于修身治 国方面所做的几条总结,对一般人和统治者提出了概括的要求。本章每句的后半 句似乎是疑问,其实疑问本身就是最好的答案。老子要求人们无论是形体还是精 神,无论是主观努力还是客观实际,都不可能是完全一致的。但是人们在现实生 活中应该将精神和形体合一而不偏离,即将肉体生活与精神生活和谐。这样就必 须做到心境极其静定、洗清杂念、摒除妄见,懂得自然规律,加深自身的道德修 养,才能够“爱民治国”。 [评析] 本章继前几章而深入阐述有关修身的问题。开头六句提出六种情况、六个疑问: “能无离乎?”“能无为乎?”“能如婴儿乎?”“能无疵乎?”“能为雌乎?” “能无知乎?”这六个问题实际上说的就是有关修身、善性、为学、治国诸多方 面的内容。对于这一章的解释,学术界有些分歧。一是对“生之畜之,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这句话的判定,有人认为是与五十一章“道生 之,德畜之”等相雷同,因而系错简;也有人认为,五十一章就道而言,本章就 圣人而言,文句相同,其对象不同。在《道德经》一书中,文相同或近似的情况, 前后重复的情况都是常见的现象,不必认定为错简。此外对于“载营魄抱一”的
-”,有学者认为此一为“一身”的意思,即精神与躯体合而为一身,不可分 离;有人认为“一”即“道”,“抱一”即统一于道;也有人认为“-”可以当 专—″解释,此句译为人要安居于常居之所,专一慎独,须臾也不能受物欲的 诱惑。本书依从前种观点。 第十一章 第十一章 [原文] 三十辐①共一毂②,当其无,有车之用③。埏埴以为器④,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⑥。 [译文]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 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 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 发挥了它的作用 注释] ①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代的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所构成。此数 取法于每月三十日的历次。 ②毂:音gu,是车轮中心的木制圆圈,中有圆孔,即插轴的地方
“一”,有学者认为此一为“一身”的意思,即精神与躯体合而为一身,不可分 离;有人认为“一”即“道”,“抱一”即统一于道;也有人认为“一”可以当 “专一”解释,此句译为人要安居于常居之所,专一慎独,须臾也不能受物欲的 诱惑。本书依从前种观点。 第十一章 第十一章 [原文] 三十辐①共一毂②,当其无,有车之用③。埏埴以为器④,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⑥。 [译文]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 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 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 发挥了它的作用。 [注释] ①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代的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所构成。此数 取法于每月三十日的历次。 ②毂:音 gu,是车轮中心的木制圆圈,中有圆孔,即插轴的地方
③当其无,有车之用: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无"指毂的中间空 的地方 ④埏植:埏,和;植,土。即和陶土做成供人饮食使用的器皿。 ⑤户牖:门窗。 ⑥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给人便利,“无"也发挥了作用。 [引语]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一般人只注意实有的东西及其作用,而忽略了虚空的东西及 其作用。对此,老子在本章里论述了“有”与“无”即实在之物与空虚部分之间 的相互关系。他举例说明“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为用的;无形的东 西能产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容易被一般人所觉察。他特别把“无"”的作用向人 们显现出来。老子举了三个例子:车子的作用在于载人运货;器皿的作用在于盛 装物品;房屋的作用在于供人居住,这是车、皿、室给人的便利。车子是由辐和 毂等部件构成的,这些部件是“有”,毂中空虛的部分是“无″,没有“无″车 子就无法行驶,当然也就无法载人运货,其“有”的作用也就发挥不出来了。器 皿没有空虚的部分,即无“无”,就不能起到装盛东西的作用,其外壁的“有 也无法发挥作用。房屋同样如此,如果没有四壁门窗之中空的地方可以出入、采 光、流通空气,人就无法居住,可见是房屋中的空的地方发挥了作用。本章所讲 的“有”与“无”是就现象界而言的,与第一章所说有“有”与“无”不同,后 者是就超现象界而言的,读者应注意加以区别
③当其无,有车之用: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无"指毂的中间空 的地方。 ④埏植:埏,和;植,土。即和陶土做成供人饮食使用的器皿。 ⑤户牖:门窗。 ⑥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给人便利,"无"也发挥了作用。 [引语]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一般人只注意实有的东西及其作用,而忽略了虚空的东西及 其作用。对此,老子在本章里论述了“有”与“无”即实在之物与空虚部分之间 的相互关系。他举例说明“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为用的;无形的东 西能产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容易被一般人所觉察。他特别把“无”的作用向人 们显现出来。老子举了三个例子:车子的作用在于载人运货;器皿的作用在于盛 装物品;房屋的作用在于供人居住,这是车、皿、室给人的便利。车子是由辐和 毂等部件构成的,这些部件是“有”,毂中空虚的部分是“无”,没有“无”车 子就无法行驶,当然也就无法载人运货,其“有”的作用也就发挥不出来了。器 皿没有空虚的部分,即无“无”,就不能起到装盛东西的作用,其外壁的“有” 也无法发挥作用。房屋同样如此,如果没有四壁门窗之中空的地方可以出入、采 光、流通空气,人就无法居住,可见是房屋中的空的地方发挥了作用。本章所讲 的“有”与“无”是就现象界而言的,与第一章所说有“有”与“无”不同,后 者是就超现象界而言的,读者应注意加以区别
评析 在《道德经》一开始,老子用大部分篇章,通过认识天地、刍狗、风箱、山谷、 水、土、容器、锐器、车轮、房屋等具体的东西去发现抽象的道理。他的学说往 往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而并非总在故弄玄虚。冯友兰先生 曾说:“老子所说的“道’,是有′与无’的统一,因此它虽然是以‘无 为主,但是也不轻视“有′,它实在也很重视‘有′,不过不把它放在第-位就 是了。老子第二篇说‘有无相生′,第十一章说‘三十辐共-毂,当其无,有车 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一段话很巧妙地说明‘有′和‘无′的辩证关系。 一个碗或茶盅中间是空的,可正是那个空的部分起了碗或茶盅的作用。房子里面 是空的,可正是那个空的部分起了碗或茶盅的作用。如果是实的,人怎么住进去 呢?老子作出结论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它把“无”作为主要的对立 面。老子认为碗、茶盅、房子等是“有′和‘无′的辩证的统一,这是对的;但 是认为无′是主要对立面,这就错了。毕竟是有了碗、茶盅、房子等,其中空 的地方才能发挥作用。如果本来没有茶盅、碗、房子等,自然也就没有中空的地 方,任何作用都没有了。”(《老子哲学讨论集》第117页) 第十二章 第十二章 [原文]
[评析] 在《道德经》一开始,老子用大部分篇章,通过认识天地、刍狗、风箱、山谷、 水、土、容器、锐器、车轮、房屋等具体的东西去发现抽象的道理。他的学说往 往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而并非总在故弄玄虚。冯友兰先生 曾说:“老子所说的‘道’,是‘有’与‘无’的统一,因此它虽然是以‘无’ 为主,但是也不轻视‘有’,它实在也很重视‘有’,不过不把它放在第一位就 是了。老子第二篇说‘有无相生’,第十一章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 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一段话很巧妙地说明‘有’和‘无’的辩证关系。 一个碗或茶盅中间是空的,可正是那个空的部分起了碗或茶盅的作用。房子里面 是空的,可正是那个空的部分起了碗或茶盅的作用。如果是实的,人怎么住进去 呢?老子作出结论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它把“无”作为主要的对立 面。老子认为碗、茶盅、房子等是‘有’和‘无’的辩证的统一,这是对的;但 是认为‘无’是主要对立面,这就错了。毕竟是有了碗、茶盅、房子等,其中空 的地方才能发挥作用。如果本来没有茶盅、碗、房子等,自然也就没有中空的地 方,任何作用都没有了。”(《老子哲学讨论集》第 117 页) 第十二章 第十二章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