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本 孟子
论民本 孟子
童年 孟子名轲,邹人(今 东邹县 岁时父亲逝 世,孟子便与母亲相依为 命。孟母非常疼爱自己的 曾绎为了替孟子找 舒适的学习环境而三 次搬家。孟子自小便受严 格的管教,据说他自从搬 家以后,便十分认真读书, 稍大一点,孟子变得十分 贪玩。孟母便剪断织机上 的麻布,她要孟子勤奋读 书,要不然将会像那块麻 布般,变成一团废物。孟 子牢记母亲的教诲,立志 成材
童年 孟 子 名 轲 , 邹 人( 今 山 东 邹 县 ), 三 岁 时 父 亲 逝 世 , 孟 子 便 与 母 亲 相 依 为 命 。 孟 母 非 常 疼 爱 自 己 的 儿 子 , 曾 经 为 了 替 孟 子 找 一 个 舒 适 的 学 习 环 境 而 三 次 搬 家 。 孟 子 自 小 便 受 严 格 的 管 教, 据 说 他 自 从 搬 家以后 , 便 十 分 认 真 读 书 , 稍 大 一 点 , 孟 子 变 得 十 分 贪 玩 。 孟 母 便 剪 断 织 机 上 的 麻 布 , 她 要 孟 子 勤 奋 读 书 , 要 不 然 将 会 像 那 块 麻 布 般 , 变 成 一 团 废 物。 孟 子 牢 记 母 亲 的 教 诲 , 立 志 成 材
青 少 年 丛节 子 长儒 被想决孔深是思学孔来是子 孔所定子 孟子吸离的 造孔的 邹乡老孙 子徒 大家于国鲁师子通认类 习子最他的 是伟立思 的引开家其的弟孟有大志想 子人的发 后思是到国正子过为以于孔 人 展
孟 子 长 大 后 , 被 孔 子 的 儒 家 思 想 所 吸 引 , 于 是 决 定 离 开 邹 国 到 孔 子 的 家 乡 鲁 国 深 造 , 其 老 师 正 是 孔 子 的 孙 子 子 思 的 徒 弟 。 通 过 学 习 , 孟 子 认 为 孔 子 是 有 人 类 以 来 最 伟 大 的人,于 是 他 立 志 发 展 孔 子 的 思 想。 青少年
成年与晚年 孟子醉心研究,终于名声大噪,邹 国和鲁国国君也时常向他请教治国之道。 可惜邹、鲁这样的小国,很难实施孟子 “仁政”的抱负。他决定带着学生到东方 大国齐国去。 但是齐国所采取的是锻炼精兵使国 家更为富强的政策,对孟子的思想毫不 理睬。最后,孟子来到膝国,膝国太子 对孟子的“仁政”十分感兴趣,于是孟 子便在膝国实行他“仁政”的思想。遗 憾的是,膝国是个小国,时时有被灭亡 的危险,不可能把仁政推行天下。孟子 于是到其他国家宣扬他的“仁政”思想。 可是没有一位君主愿意实施他的政策。 孟子放弃继续宣扬仁政的念头,决心写 书建立学说
孟 子 醉 心 研 究 , 终 于 名 声 大 噪 , 邹 国 和 鲁 国 国 君 也 时 常 向 他 请 教 治 国 之 道 。 可 惜 邹、 鲁 这 样 的 小 国 , 很 难 实 施 孟 子 “ 仁 政 ” 的 抱 负 。 他 决 定 带 着学 生 到 东 方 大 国 齐 国 去 。 但 是 齐 国 所 采 取 的 是 锻 炼 精 兵 使 国 家 更 为 富 强 的 政 策 , 对 孟 子 的 思 想 毫 不 理 睬 。 最 后 , 孟 子 来 到 膝 国 , 膝 国 太 子 对 孟 子 的 “ 仁 政 ” 十 分 感 兴 趣 , 于 是 孟 子 便 在 膝 国 实 行 他 “ 仁 政 ” 的 思 想 。 遗 憾 的 是 , 膝 国 是 个 小 国 , 时 时 有 被 灭 亡 的 危 险 , 不 可 能 把 仁 政 推 行 天 下 。 孟 子 于 是 到 其 他 国 家 宣 扬 他 的 “ 仁 政 ” 思 想 。 可 是 没 有 一 位 君 主 愿 意 实 施 他 的 政 策 。 孟 子 放 弃 继 续 宣 扬 仁 政 的 念 头 , 决 心 写 书 建 立 学 说。 成年与晚年
蛋子的仁政思熄 1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邦国的主权在民:应由百姓决定立谁为君 3民对不施仁政的暴君是可以不服从的 4政事以民为归宿 5用人以民意为准:选拔、杀掉某些人,应以国人的意见 为出发点,不能只听大臣、大夫之言 6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不扰民、与民同乐 7施仁政应使百姓安居乐业 8反对不义的战争: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的仁政思想 1 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 邦国的主权在民:应由百姓决定立谁为君 3 民对不施仁政的暴君是可以不服从的 4 政事以民为归宿 5 用人以民意为准:选拔、杀掉某些人,应以国人的意见 为出发点,不能只听大臣、大夫之言 6 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不扰民、与民同乐 7 施仁政应使百姓安居乐业 8 反对不义的战争: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