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三、倒装句式: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一一谓—一宾”“定(状)一一中 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古汉语中所谓 的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四、省略句式: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文言文中的省略现象 更普遍 7.下列诗句与中国传统节日无关的一项是 A.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B.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C.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 D.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査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的前提是需要读懂诗句,根据诗句的内 容,判断所描写的与我国哪一个传统节日有关,每一个选项都确定后,甄别出正确的选项 A项,诗句写的是元宵节 B项,诗句写的是梅子成熟的时节 C项,诗句写的是七夕节 D项,诗句写的是端午节。 故选B 8.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恰当的一项是 托尔斯泰的故事差不多等于大地的故事。他是一个贵族,后来却越来越离不开土地。于是, 他的情感就更为朴实和扎实,精神与身体一样健康。这就启示我们:仅仅是为了保持这种健 也像贵族对待乡下的粗粮一样,带出一份好奇和喜悦。今天,也恰是这 种可恶的姿态阻止我们走向深刻,走向更深广和更辉煌的艺术世界。我们只能在一些纤弱和 虚假的制作中越滑越远,最后不可救药 ①这是不可偏废的重要工作
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三、倒装句式: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 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古汉语中所谓 的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四、省略句式: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文言文中的省略现象 更普遍。 7.下列诗句与中国传统节日无关的一项是 A.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B.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C. 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 D. 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的前提是需要读懂诗句,根据诗句的内 容,判断所描写的与我国哪一个传统节日有关,每一个选项都确定后,甄别出正确的选项。 A 项,诗句写的是元宵节; B 项,诗句写的是梅子成熟的时节; C 项,诗句写的是七夕节; D 项,诗句写的是端午节。 故选 B。 8.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恰当的一项是 托尔斯泰的故事差不多等于大地的故事。他是一个贵族,后来却越来越离不开土地。于是, 他的情感就更为朴实和扎实,精神与身体一样健康。这就启示我们:仅仅是为了保持这种健 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也像贵族对待乡下的粗粮一样,带出一份好奇和喜悦。今天,也恰是这 种可恶的姿态阻止我们走向深刻,走向更深广和更辉煌的艺术世界。我们只能在一些纤弱和 虚假的制作中越滑越远,最后不可救药。 ①这是不可偏废的重要工作
②偶有一点劳作 ③而当时另一些写作者所犯的一个致命错误 ④一个写作者也必须投身于平凡琐碎的日常劳动 ⑤就是将这种日常的劳作与写作绝然分开 A.④①③⑤② B.④②①③⑤ C.②①③⑤④ ②④①③⑤ 【答案】A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査语句连贯的能力。连贯的题目应注意时空语序、逻辑语序、陈述对象一致、 句子结构对称等问题,答题是先确定某几组句子肯定是挨着的,据此排除其它选项,然后总 体审査。解答语句衔接题,要先将题目所给语段读懂,明白其语境:然后再仔细硏究题中五 句话内部的逻辑关联,弄清其先后顺序。语段的上文是“仅仅是为了保持这种健康”,下面 四个选项只有两种衔接:②和④,很显然,选②太突兀,应选④。排除CD两项。①句的“这 是不可偏废的重要工作”指的是第④句“一个写作者也必须投身于平凡琐碎的日常劳动” 而”语义转折,“另一些写作者所犯的致命错误”,第⑤句的“就是……”衔接正常。最 后是第②句,“偶有一点劳作”,与文段下面的文字衔接起来。分析可知,正确的排序是 ④①③⑤②。故选A 【点睛】排序类试题要求考生在注意语言表达的整体性、连贯性原则以外,还要多角度地寻 找解决问题的切入口。对语句排序试题一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揣摩语段的整体意义, 理清选项内容所提供的信息和表达内容的主旨。2、分析选项内容与整体语段的语境联系。3、 进行对比分析,排除干扰项。该类试题几个选项在语句的数量或内容上基本相同,只是顺序 不同,或者语句的语调点不同,选择时,找准选项的相异点,以此为突破口,选出最恰当的 ˉ项。4、通读语段,看看整个语段衔接是否紧凑合理。 9.下列对《林黛玉进贾府》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 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胃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 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 三分。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A.《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主要以黛玉的视角来写,但该选段视角转换,变成以宝玉的眼光
②偶有一点劳作 ③而当时另一些写作者所犯 的 一个致命错误 ④一个写作者也必须投身于平凡琐碎 的 日常劳动 ⑤就是将这种日常的劳作与写作绝然分开 A. ④①③⑤② B. ④②①③⑤ C. ②①③⑤④ D. ②④①③⑤ 【答案】A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语句连贯的能力。连贯的题目应注意时空语序、逻辑语序、陈述对象一致、 句子结构对称等问题,答题是先确定某几组句子肯定是挨着的,据此排除其它选项,然后总 体审查。解答语句衔接题,要先将题目所给语段读懂,明白其语境;然后再仔细研究题中五 句话内部的逻辑关联,弄清其先后顺序。语段的上文是“仅仅是为了保持这种健康”,下面 四个选项只有两种衔接:②和④,很显然,选②太突兀,应选④。排除CD两项。①句的“这 是不可偏废的重要工作”指的是第④句“一个写作者也必须投身于平凡琐碎的日常劳动”, “而”语义转折,“另一些写作者所犯的致命错误”,第⑤句的“就是……”衔接正常。最 后是第②句,“偶有一点劳作”,与文段下面的文字衔接起来。分析可知,正确的排序是: ④①③⑤②。故选A。 【点睛】排序类试题要求考生在注意语言表达的整体性、连贯性原则以外,还要多角度地寻 找解决问题的切入口。对语句排序试题一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揣摩语段的整体意义, 理清选项内容所提供的信息和表达内容的主旨。2、分析选项内容与整体语段的语境联系。3、 进行对比分析,排除干扰项。该类试题几个选项在语句的数量或内容上基本相同,只是顺序 不同,或者语句的语调点不同,选择时,找准选项的相异点,以此为突破口,选出最恰当的 一项。4、通读语段,看看整个语段衔接是否紧凑合理。 9.下列对《林黛玉进贾府》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 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 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 三分。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A. 《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主要以黛玉的视角来写,但该选段视角转换,变成以宝玉的眼光
来写他与黛玉初次见面的感受 B.“细看”“笑道”可以看出宝玉的童言无忌、天真憨厚的性格,也能侧面表现宝玉在贾 府中的得宠地位。 C.选段对黛玉的描写主要运用了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刻画出一个美貌多情、体弱多病又 小心谨慎的人物形象。 D.选段运用了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典雅丰富:又以“比干”“西施” 和黛玉进行比较,突出人物特点。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査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要完整地阅读名著,了解名著主要内容,把握名著 脉络,熟悉重要故事情节;能根据相关故事情节,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其形象 能分析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突出主题的作用:同时还要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C项,从选 段的描写中,看不出“小心谨慎”来。“心较比干多一窍”是说林黛玉比比干还要聪明:“病 如西子胜三分”是说林黛玉也有病。她那种病态的美,比西施更加漂亮。选段没有对林黛玉 “小心谨慎”的描写。故选C。 【点睛】名著阅读的方法:1、感知内容,把握情节。通过阅读首先是要感知作品内容,了 解它写的是和人何地何事,故事的情节是怎样发生、发展、达到高潮且结束的,矛盾又是怎 样解决的等等。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及主题思想都是在情节的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渐展现出来 的,因此阅读小说首先必须熟悉并把握故事情节。小说情节的魅力主要体现在八个字以上, 即“出其不意,写其不备”。2、了解作者、作品背景,把握作品环境。要了解作家的生平 思想、创作倾向,了解一些作品写作的历史时代背景、作者的创作动机以及作品问世以来人 们的评价等。3、分析人物形象。不同的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可能表现的侧重点不同。抓 住人物思想性格的主要特征及个性是分析理解人物形象的关键。4、理解作品思想主题和意 义。小说主题蕴藏于作品的所有艺术形象中,它有待于读者去寻找、去挖掘、去发现、去获 得。5、感悟与收获。在阅读过程中,要及时抓住感悟。除此之外,小说作家创造了丰富多 彩的艺术表现形式,为学习写作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戏曲传统的多义与一致
来写他与黛玉初次见面的感受。 B. “细看”“笑道”可以看出宝玉的童言无忌、天真憨厚的性格,也能侧面表现宝玉在贾 府中的得宠地位。 C. 选段对黛玉的描写主要运用了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刻画出一个美貌多情、体弱多病又 小心谨慎的人物形象。 D. 选段运用了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典雅丰富;又以“比干”“西施” 和黛玉进行比较,突出人物特点。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要完整地阅读名著,了解名著主要内容,把握名著 脉络,熟悉重要故事情节;能根据相关故事情节,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其形象; 能分析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突出主题的作用;同时还要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C 项,从选 段的描写中,看不出“小心谨慎”来。“心较比干多一窍”是说林黛玉比比干还要聪明;“病 如西子胜三分”是说林黛玉也有病。她那种病态的美,比西施更加漂亮。选段没有对林黛玉 “小心谨慎”的描写。故选C。 【点睛】名著阅读的方法:1、感知内容,把握情节。通过阅读首先是要感知作品内容,了 解它写的是和人何地何事,故事的情节是怎样发生、发展、达到高潮且结束的,矛盾又是怎 样解决的等等。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及主题思想都是在情节的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渐展现出来 的,因此阅读小说首先必须熟悉并把握故事情节。小说情节的魅力主要体现在八个字以上, 即“出其不意,写其不备”。2、了解作者、作品背景,把握作品环境。要了解作家的生平、 思想、创作倾向,了解一些作品写作的历史时代背景、作者的创作动机以及作品问世以来人 们的评价等。3、分析人物形象。不同的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可能表现的侧重点不同。抓 住人物思想性格的主要特征及个性是分析理解人物形象的关键。4、理解作品思想主题和意 义。小说主题蕴藏于作品的所有艺术形象中,它有待于读者去寻找、去挖掘、去发现、去获 得。5、感悟与收获。在阅读过程中,要及时抓住感悟。除此之外,小说作家创造了丰富多 彩的艺术表现形式,为学习写作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二、现代文阅读(共 3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戏曲传统的多义与一致
傅谨 现代社会急剧变动,传统却经常在不经意中以其变体出现,借此抵抗断裂的威胁。在今 天的中国,广场舞风行一时,传统的秧歌却寥落无声。城市广场舞与传统秧歌的差异清晰可 见,它们一在日常生活,一是节庆活动:一在城镇,一在乡村:一是流动的,一有固定场所 然而在最根本的意义上,它们都是群体性的、仪式化的,甚至同样都追求喧闹,均具备狂欢 化这一明显特征。我不敢肯定广场舞的流行是扭秧歌的传统在当下的变体与延伸,然而它们 之间难道真的没有内在的精神联系吗? 我在戏曲研究领域向来被视为“保守主义者”,“传统”当然是我最常思考的范畴。多 年来我经常面对这样的质疑:戏曲的“传统”究竟指的是什么?京剧从晚清到今天发生了很 大变化,仅以旦行的表演为例,梅兰芳和陈德霖、王瑶卿不一样,杜近芳和梅兰芳不一样, 李维康又不一样,且不说程砚秋、筱翠花,还有今天的李胜素、张火丁。同样一出《玉堂春》, 他们都唱,且都不一样,那么,谁是“传统”?如果陈德霖、王瑶卿是传统,那梅兰芳、程 砚秋是不是就背离了传统?如果梅、程是传统,杜近芳和李维康是不是传统的背离?但我们 说,尽管每一代艺术家都有不同程度的个性表达,传统仍然是个整体,在美学标准与价值尺 度上是一脉相承的,他们对京剧的理解、在表演的美学取向上并没有本质差异。恰恰是这种 内在的认同,才能确保他们在具体手法的差异之上,拥有审美表达的一致性。 所以他们都是传统的组成部分,由此形成传统之流。实际上戏曲诞生近千年,传统还形 成了呈现在时间上的多样性。贾志刚先生曾经说有三个传统,我基本认同他的观点,但做了 些校正。在我看来,如果落实到具体的作品及其演出形态,戏曲的三个传统,一是从昆曲 直到晚清京剧成熟,这一时期包括南戏、杂剧、传奇和明清时期的地方戏:二是从清末到民 国年间,因应这个时代蓬勃发展的商业剧场出现了新剧目与新的表演形态;三是二十世纪五 十年代的“戏改”时期,对传统经典大范围改造后形成了新的传统戏及演出形态。我们今天 所谓“传统戏”,其实基本上是指经过上述两个阶段的传统戏,又经历“戏改”之后所呈现 的形态,只有京剧、昆曲在这场声势浩大的运动中得以幸免。戏曲史上当然有逸出传统规范 的个性表达,比如包括样板戏在内的大量当代戏曲新创作,就没有形成戏曲的第四传统。在 今天的戏曲舞台上,人们谈论继承传统时,指的就是继承前述三个传统(尽管它们也是有差 异的),所谓回归戏曲本体,同样指的是要矫正以样板戏为终点的、背离传统戏曲表演美学 原则的那些舞台手法。因此,人们通常笼统地将戏曲看成“传统艺术”,却从来都没有说要 无条件、无辨别地继承所有过往的艺术作品及其表达,对于那些美学上与之相悖的取向则不 应认可
傅谨 现代社会急剧变动,传统却经常在不经意中以其变体出现,借此抵抗断裂的威胁。在今 天的中国,广场舞风行一时,传统的秧歌却寥落无声。城市广场舞与传统秧歌的差异清晰可 见,它们一在日常生活,一是节庆活动;一在城镇,一在乡村;一是流动的,一有固定场所。 然而在最根本的意义上,它们都是群体性的、仪式化的,甚至同样都追求喧闹,均具备狂欢 化这一明显特征。我不敢肯定广场舞的流行是扭秧歌的传统在当下的变体与延伸,然而它们 之间难道真的没有内在的精神联系吗? 我在戏曲研究领域向来被视为“保守主义者”,“传统”当然是我最常思考的范畴。多 年来我经常面对这样的质疑:戏曲的“传统”究竟指的是什么?京剧从晚清到今天发生了很 大变化,仅以旦行的表演为例,梅兰芳和陈德霖、王瑶卿不一样,杜近芳和梅兰芳不一样, 李维康又不一样,且不说程砚秋、筱翠花,还有今天的李胜素、张火丁。同样一出《玉堂春》, 他们都唱,且都不一样,那么,谁是“传统”?如果陈德霖、王瑶卿是传统,那梅兰芳、程 砚秋是不是就背离了传统?如果梅、程是传统,杜近芳和李维康是不是传统的背离?但我们 说,尽管每一代艺术家都有不同程度的个性表达,传统仍然是个整体,在美学标准与价值尺 度上是一脉相承的,他们对京剧的理解、在表演的美学取向上并没有本质差异。恰恰是这种 内在的认同,才能确保他们在具体手法的差异之上,拥有审美表达的一致性。 所以他们都是传统的组成部分,由此形成传统之流。实际上戏曲诞生近千年,传统还形 成了呈现在时间上的多样性。贾志刚先生曾经说有三个传统,我基本认同他的观点,但做了 一些校正。在我看来,如果落实到具体的作品及其演出形态,戏曲的三个传统,一是从昆曲 直到晚清京剧成熟,这一时期包括南戏、杂剧、传奇和明清时期的地方戏;二是从清末到民 国年间,因应这个时代蓬勃发展的商业剧场出现了新剧目与新的表演形态;三是二十世纪五 十年代的“戏改”时期,对传统经典大范围改造后形成了新的传统戏及演出形态。我们今天 所谓“传统戏”,其实基本上是指经过上述两个阶段的传统戏,又经历“戏改”之后所呈现 的形态,只有京剧、昆曲在这场声势浩大的运动中得以幸免。戏曲史上当然有逸出传统规范 的个性表达,比如包括样板戏在内的大量当代戏曲新创作,就没有形成戏曲的第四传统。在 今天的戏曲舞台上,人们谈论继承传统时,指的就是继承前述三个传统(尽管它们也是有差 异的),所谓回归戏曲本体,同样指的是要矫正以样板戏为终点的、背离传统戏曲表演美学 原则的那些舞台手法。因此,人们通常笼统地将戏曲看成“传统艺术”,却从来都没有说要 无条件、无辨别地继承所有过往的艺术作品及其表达,对于那些美学上与之相悖的取向则不 应认可
(选自《读书》2018年第2期) 10.对戏曲的“传统”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戏曲传统体现出整体性,梅兰芳和程砚秋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有所背离。 B.戏曲传统之流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形成很多,但是传统之源有且只有一个 戏曲传统经过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戏改”,已经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戏曲传统了 D.戏曲传统具有美学标准和价值尺度上的一脉相承性,还形成了呈现在时间上的多样性 11.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广场舞与扭秧歌冋样具备群体性、仪式性和狂欢化特点,毋庸置疑,它们属于同一传统 B.在急剧变动的现代生活中,传统会经常以它的变体或者以延伸方式来抵抗断裂的威胁 C.京剧、昆曲几乎没有受声势浩大的“戏改”运动影响,依然保持了它原来的表演形式。 D.回归戏曲本体,不意味戏曲不能发展,而是矫正背离传统戏曲表演美学原则的舞台手法。 12.联系全文,在文章结尾处填上一句话,揭示戏曲传统的多义性与一致性的关系。不超过 40个字。 【答案】10.D11.A 12.传统确实有多义性,而它的生命力恰在多义中形成的一致性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査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及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做题前要通读全文,读 懂文章内容。然后将选项内容和原文逐一比照分析。 A项,“梅兰芳和程砚秋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有所背离”分析错误,“梅兰芳、程砚秋是不 是就背离了传统?”这只是文章提出的问题,经过分析,得出“尽管每一代艺术家都有不同 程度的个性表达,传统仍然是个整体,在美学标准与价值尺度上是一脉相承的”。可知,梅 兰芳和陈砚秋没有背离传统 B项,“但是传统之源有且只有一个”分析错误,传统之源不止一个,文章指出“在今天的 戏曲舞台上,人们谈论继承传统时,指的就是继承前述三个传统(尽管它们也是有差异的)” C项,“已经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戏曲传统了”分析错误,文中指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 ‘戏改’时期,对传统经典大范围改造后形成了新的传统戏及演出形态”,也即,戏改之后 形成了新的传统 D项分析正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自《读书》2018 年第 2 期) 10. 对戏曲的“传统”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戏曲传统体现出整体性,梅兰芳和程砚秋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有所背离。 B. 戏曲传统之流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形成很多,但是传统之源有且只有一个。 C. 戏曲传统经过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戏改”,已经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戏曲传统了。 D. 戏曲传统具有美学标准和价值尺度上的一脉相承性,还形成了呈现在时间上的多样性。 11. 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A. 广场舞与扭秧歌同样具备群体性、仪式性和狂欢化特点,毋庸置疑,它们属于同一传统。 B. 在急剧变动的现代生活中,传统会经常以它的变体或者以延伸方式来抵抗断裂的威胁。 C. 京剧、昆曲几乎没有受声势浩大的“戏改”运动影响,依然保持了它原来的表演形式。 D. 回归戏曲本体,不意味戏曲不能发展,而是矫正背离传统戏曲表演美学原则的舞台手法。 12. 联系全文,在文章结尾处填上一句话,揭示戏曲传统的多义性与一致性的关系。不超过 40 个字。 【答案】10. D 11. A 12. 传统确实有多义性,而它的生命力恰在多义中形成的一致性。 【解析】 【10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及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做题前要通读全文,读 懂文章内容。然后将选项内容和原文逐一比照分析。 A 项,“梅兰芳和程砚秋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有所背离”分析错误,“梅兰芳、程砚秋是不 是就背离了传统?”这只是文章提出的问题,经过分析,得出“尽管每一代艺术家都有不同 程度的个性表达,传统仍然是个整体,在美学标准与价值尺度上是一脉相承的”。可知,梅 兰芳和陈砚秋没有背离传统。 B 项,“但是传统之源有且只有一个”分析错误,传统之源不止一个,文章指出“在今天的 戏曲舞台上,人们谈论继承传统时,指的就是继承前述三个传统(尽管它们也是有差异的)”。 C 项,“已经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戏曲传统了”分析错误,文中指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 ‘戏改’时期,对传统经典大范围改造后形成了新的传统戏及演出形态”,也即,戏改之后 形成了新的传统。 D 项分析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