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勾践灭吴在鲁哀公二十二年(公 ⊙ 元前473年),这番越王称霸后的会面完全是杜撰。但是小说就 这么写了,它让历史上的孔子死而复活,在时空错乱中和春秋五 国 霸之一的勾践同台表演了一出文化剧,从而在历史理性的角度 上检讨了越王勾践的霸业,检讨了以他为代表的强悍尚武的越 文化和孔子代表礼乐教化的周孔文化的异质性。民间传说的介 入和改写了历史,使小说的文化隐义更丰富了。 以上是从小说的角度看史学,它师法史学,甚至想攀附史学 以提高身价;从史学的角度看小说,情形又如何?在一个经史为 尚的国度里,史学是以优势文体的地位歧视小说,把小说视为小 道末技的。它有一点大文体主义,总觉得小说最好像我这样。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把小说视为史学的“外传"和“偏记”,称为“偏 记小说”。他把小说和史学杂著分为十流,即偏记、小录、逸事 琐言、那书、家史、别传、杂记、地理书、都邑簿,以史学的实录标 准衡量其价值,从而取消小说的独立价值。他虽然承认“街谈巷 议,时有可观,小说卮言,犹贤于已,故好事君子,无所弃谐“;但 对于较典型的志人志怪小说,则多有贬词:“逸事者,皆前史所 遗,后人所记,求诸异说,为益实多。乃妄者为之,则苟载传闻而 无铨择,由是真伪不别,是非相乱。如郭子横之《洞冥〉、王子年 之《拾遗),全构虚辞,用惊愚俗,此其为弊之甚者也。琐言者,多 载当时辨对,流俗嘲谑,俾夫枢机者借为舌端,谈话者将为口实。 及蔽者为之,则有诋讦相戏,施诸祖宗,亵狎鄙言,出自床第,莫 不升之记录,用为雅言,固无益风规,有伤名教者矣。”①小说和 历史的文体不分,缺乏独立品格,无论小说冒充历史,还是历史 贬抑小说,都可能导致两败俱伤。 ①刘知几:(史通·杂述)。 18·中国古典小说的本体阐释和文体发生发展论·
小说如海,位低而纳众。它的文体活性表现在抱者一种“你 有的我也应该有”的态度,胸怀坦荡地汲取史学叙事的智慧。中 国小说喜欢讲史,自《三国演义》取得巨大成功之后,讲史之作动 辄数十上百万言,这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堪称奇观。它们在借用 义文存 历史题材的时候,往往把历史叙事智慧也点化过来了。对于这 ⊙ 个文学史过程,以小说为对象的“拟史批评”也起了推波助澜的 中 作用。 国 在古代小说批评领域,“拟史批评”长期具有可观的势力和 实效性。唐代李肇(唐国史补)说:“沈既济撰(枕中记),庄生寓 小 言之类;韩愈撰〈毛颖传》,其文尤高,不下史迁。二篇真良史 说史 也。”《枕中记》以梦幻倒影人生历史,比作庄生寓言颇中肯紫 《毛颖传》为毛笔作传,是对史的戏拟,比作史迁未免有点不伦不 类。如果它们和所谓“真良史”有何等关系,那就是把良史所写 的人变成物、变成幻影,创造出一种“反历史笔法”的虚拟或戏拟 谋略。“拟史批评”方法在对古代最重要的几部章回小说的评点 中,达到了极至。评点家们已经不太满足于把其所喜欢的那些 小说依附于某部史书,而是纷纷把它们凌驾于正史的开山《史 记》之上。明人李开先《一笑散)认为:“〈水浒传》委曲详尽,血脉 贯通,《史记》而下,便是此书。且古来未有一事而二十册者。倘 以奸盗诈伪病之,不知序事之法,学史之妙者也。”但这些话不及 金圣叹的话为世人所知,金氏说:“(水浒传)方法,都从《史记》中 来,却有许多胜似《史记》处。若(史记)妙处,《水浒》已是件件 有。”①金圣叹的这种见地,为毛宗岗评点《三国演义)和张竹坡 评点(金瓶梅》所沿用。毛宗岗说:“《三国》叙事之佳,直与《史 记》仿佛。而其叙事之难,则有倍难于《史记》者.殆合本纪、 ①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 ·中国古典小说史论·19
世家、列传而总成一篇。”①张竹坡说:“《金瓶梅》是一部(史 记)。然而〈史记》有独传,有合传,却是分开做的。(金瓶梅》却 是一百回共成一传,而千百人总合一传,内却又断断续续,各人 自有一传,固知作《金瓶梅》者必能作(史记》也。”心毛、张多从 占典 结构方式立论,戚蓼生的(石头记序》则多从叙事神韵着眼:“第 规其蕴于心而抒于手也,注彼而写此,目送而手挥,似谲而正,似 史论 则而淫,如《春秋)之有微词,史家之多曲笔。.噫!异矣。其 殆稗官中之盲左、腐迁乎?”这种拟史批评虽有牵强附会之处,但 它以史学为参照系而论小说,权衡异同,沟通文史,开跨文体的 叙事理论之先河,自有其独到之处。 晚清开始引进西方理论,轮番关怀着小说的政治价值和审 美价值,但是拟史批评作为一种小说批评的传统,依然延续下来 了。这种批评方法的好处和缺陷,都在于直观,在于简单明了, 但未免简单化了。姑不论林纾以史、汉笔法翻译和解读司各德 狄更斯,黄小配也在〈洪秀全演义·例言)中自称:“读此书胜似读 《史记》。《史记)以文运事,是书以事成文。盖以文运事,即史公 高才,仍有苦处。今以事成文,到处落花流水,无不自然。”这些 话到底也只是拾金圣叹的牙慧,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说: “某尝道(水浒)胜似《史记),人都不肯信,殊不知某却不是乱说。 其实《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以文运事,是先有 事生成如此如此,却要算计出一篇文字来,虽是史公高才,也毕 竞是吃苦事。因文生事即不然,只是顺着笔性去,削高补低都由 我。”黄小配改动金圣叹的地方,主要是他的取材多依史实,而 〈水浒》十九都是虚构。金圣叹开创的拟史批评方法,在史贵于 ①毛来岗:(读三国志法)。 ②张竹拔:《批评第一奇书《金板梅》安法)。 20·中国古典小说的本体陶释和文体发生发展论
文的文化价值系统中给小说以相当崇高的地位,是对传统文学 价值观的极大挑战。他也并非凭空乱说,其批评方法的潜在依 据是史学也是“小说之祖”的一员。在这种意义上,前人所谓“干 古小说祖庭,应归司马(迁)”①,不能说毫无道理。 义文存 ⊙ 六多祖因素和文人诗学灵性的融合 国 从文体发生学的角度看,中国古典小说存在“多祖现象”;然 嬴 而“多祖”所遗传的基因,从小说艺术构成形态着眼,则是多重文 化和文体因素的共构。仔细研究就不能不承认,西方小说多少 小说 年后刻意探索的怪异、荒诞、时空错乱、限知视角,甚至意识流、 论 变形术和反讽、戏拟、元小说之类的叙事谋略,在中国都以独特 的方式被古老的“多祖现象”带入古典小说的构成形态中来了。 这里并非要把中西小说的叙事谋略作简单化的比拟,而是说类 似的某些叙事谋略作为人类智慧之一种,在中西方相对独立的 文学发展历史过程中,是在不同的时代、以不同的方式进入各自 的小说本体的。 到了唐代,小说构成形态开始了相当自觉的多重文化和文 体因素的融合。所谓唐人“始有意为小说”,主要是指这种文体 构成形态融合的自觉程度和成功程度。因为鲁迅在做出这个判 断的开头,说了一句话:“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②他讲 的只是“变”,并不否定唐前有相对独立的小说发展史,正如并不 否定唐前有相对独立的诗歌发展史一样。但是唐代小说,即传 奇,已是多种文化和文体合力的共同创造,已不像六朝时期那样 ①丘炜夔:《客云声小说话)。 ②警迅:《中国小说史咯》第八篇“唐之传奇文《上)”。 ·中国古典小况史论·21
志怪和志人分支发展,多种文化和文体因素还不甚融合,或融合 ⊙ 得还不够成熟。宋代赵彦卫(云麓漫钞》谈论唐传奇,说“此等文 备众体,可见史才、诗笔、议论”。他用“文备众体”来概括这种融 合形态,揭示了唐传奇融合史学、子书和诗赋多重文体因素的秘 密。也就是说,从战国到六朝的小说在多祖现象的作用下,在干 3 年左右的漫长历史中,经历了相互间表现形式相去甚远的分头 发展,到了富有诗人才情的唐传奇作家手中出现了对“多祖”因 素进行融合的历史性转机。细读唐传奇文本,是不难发现这种 ⊙ 从多相到融合的内在踪迹的。唐传奇文本往往并不那么纯粹, 以传奇文本既含志怪和志人,又含史传和神话,在一个文本中嫁 接多种文体成分,这是唐人写小说的一大本事。 《柳毅传)写人神之恋,是一则“仙话”无疑。但它写钱塘龙 君的威猛暴烈,一战而吃掉泾川龙子,杀伤六十万,伤稼八百里, 就令人由他一怒造成尧时九年洪灾,联想到“洪水神话”。龙女 放牧的羊群,竞是“雨工“或“雷霆之类”,也关联着天象神话;但 龙女邂逅落第书生柳毅时,“凝听翔立,若有所伺”的耄涩之态, “嘘唏流涕,悲不自胜”的哀戚之容,都似乎在呈现一个人间弃妇 的悲哀。那些“仪凤”、“开元”一类唐朝的年号,引进了历史记 年;但在龙宫鼓乐宴席上,无论洞庭龙君、钱塘龙君,还是柳毅 都兴致勃勃地即席赋诗,当然是为了把唐人的诗才诗兴引进小 说了。龙女拜托柳毅传书,进入龙官的方法是在“社桔”树叩击 三下,带有巫术的味道;但她离开龙宫,化名与柳毅成婚时,自称 为范阳卢氏女,母为(荥阳)郑氏,未能避免当时民间以崔、卢 李、郑四姓为“甲族”的世俗心理。柳毅传书救出龙女之后,不愿 蒙受杀婿纳妻的恶名,不愿接受钱塘龙君粗暴地为侄女逼婚,颇 有点民间的侠义肝胆;但他最终还是回到洞庭龙宫,得道成仙, 以至(聊斋志异·织成)篇未记录了他接受洞庭龙君的逊位,在书 22·中国古典小说的本体解释和文体发生发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