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微生物
认识微生物
微生物家族 微小世界的主角 提起细菌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导致疾病、残害人命的病原菌,事实上病原 菌只是细菌的一部分 大多数细菌能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好处, 生 产味精、积 累氨肥、净化环境都离不开细菌 细菌是一类构造简单的单细胞生物,个体极小,必须用显微镜才能观察 得到。它没有成型的细胞核,只有一些核质分散在原生质中,或以颗粒状态 存在。所以,科学家们称它们是原核生物。 细菌的种 类繁 而且分布极 地球上从1.7万米的高空,到深度达 1.07万米的海洋中到处都有细菌的踪影。 凡是与空气接触的物品就会带菌,而细菌遇到有充足养料之处就能很快 地生长繁殖。通常动物在出生或孵化前,体内是无菌状态的,然而在出生过 程或孵化时很快地污染了母体或卵壳上的细菌,因而在极短的时间内,细菌 就会布满其 这些 绝大多数是有益的 比如 物肠道中的细宝 能协助分解某些食物。动物体内的组织通常是无菌的,除非病时被病原菌侵 入 细菌不仅种类繁多,它们的长相也各有不同,通常我们把细菌依它们的 外形区分为4个类群:球状的细菌称为球菌】 长周柱形的称为杆菌细响脱 呈弯曲或弓形的称为弧菌 呈螺旋状的称为螺旋菌 在球菌中,有的独身只影,称为单球菌,如尿素小球菌;有的成双成对 称为双球菌,如肺炎双球菌;有的四个菌体连在一起,称为四联球菌,如四 联小球菌:有的八个菌体选在一起,似“叠罗汉”,称为八叠球菌,如藤黄 八叠球菌;有的像一串串链珠,称为链球菌,如乳酸链球菌也有的菌体不 规则的聚集在 像 串串葡 ,称为葡萄球菌, 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杆菌,又分为长杆菌,如乳酸杆菌;短杆菌,如谷氨酸生产菌A.S1299: 中型杆菌 介于长杆菌和短杆菌之间,如大肠杆菌等。有的杆状菌体能连 在一起,称为链杆菌,如炭疽杆菌:还有的杆菌体能长出侧枝,称为分枝杆 菌,如结核杆菌。 在弧菌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霍乱弧菌。在螺旋菌中, 常见的是口腔齿 垢中的口腔螺旋体。除了这4类菌外,还有一类丝状细菌,其杆状菌体连成 长链,外面围有共同的粘质衣鞘,形成丝状或毛发状,叫鞘衣细菌,这类菌 常见于下水道或其他有机质丰富的水中。 如果我们把细菌切开来观察,细菌的最外层是结实的保护层, 称为细 壁, 它包裹着整个菌体使细胞有固定的形状。其主要成分是肽聚糖。细胞壁 的里面是一层薄而柔软的富有弹性的半透膜 一细胞膜,它是细胞内外的交 换站,控制着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细胞膜是由脂类、蛋白质和糖类组成的 细胞膜包裹着细菌的所有生命物质 一细胞质,这是由一团粘调的胶状物质 组 是生化反应的场所 也县代时立物的“合 其化学组成主要是水、 蛋白质、核酸和脂类等 。在细胞质内,细菌具有一 核区,不过,这种“核”和高等生物不同,它没有核膜围绕,只是由遗传物 质卷曲缠绕而成,其化学组成主要是核酸
微生物家族 微小世界的主角 提起细菌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导致疾病、残害人命的病原菌,事实上病原 菌只是细菌的一部分,大多数细菌能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好处,生产味精、积 累氮肥、净化环境都离不开细菌。 细菌是一类构造简单的单细胞生物,个体极小,必须用显微镜才能观察 得到。它没有成型的细胞核,只有一些核质分散在原生质中,或以颗粒状态 存在。所以,科学家们称它们是原核生物。 细菌的种类繁多,而且分布极广,地球上从 1.7 万米的高空,到深度达 1.07 万米的海洋中到处都有细菌的踪影。 凡是与空气接触的物品就会带菌,而细菌遇到有充足养料之处就能很快 地生长繁殖。通常动物在出生或孵化前,体内是无菌状态的,然而在出生过 程或孵化时很快地污染了母体或卵壳上的细菌,因而在极短的时间内,细菌 就会布满其全身。这些细菌绝大多数是有益的,比如人和动物肠道中的细菌 能协助分解某些食物。动物体内的组织通常是无菌的,除非病时被病原菌侵 入。 细菌不仅种类繁多,它们的长相也各有不同,通常我们把细菌依它们的 外形区分为 4 个类群:球状的细菌称为球菌,长圆柱形的称为杆菌,细胞略 呈弯曲或弓形的称为弧菌,呈螺旋状的称为螺旋菌。 在球菌中,有的独身只影,称为单球菌,如尿素小球菌;有的成双成对, 称为双球菌,如肺炎双球菌;有的四个菌体连在一起,称为四联球菌,如四 联小球菌;有的八个菌体选在一起,似“叠罗汉”,称为八叠球菌,如藤黄 八叠球菌;有的像一串串链珠,称为链球菌,如乳酸链球菌;也有的菌体不 规则的聚集在一起,像一串串葡萄,称为葡萄球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杆菌,又分为长杆菌,如乳酸杆菌;短杆菌,如谷氨酸生产菌 A.S1299; 中型杆菌——介于长杆菌和短杆菌之间,如大肠杆菌等。有的杆状菌体能连 在一起,称为链杆菌,如炭疽杆菌;还有的杆菌体能长出侧枝,称为分枝杆 菌,如结核杆菌。 在弧菌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霍乱弧菌。在螺旋菌中,常见的是口腔齿 垢中的口腔螺旋体。除了这 4 类菌外,还有一类丝状细菌,其杆状菌体连成 长链,外面围有共同的粘质衣鞘,形成丝状或毛发状,叫鞘衣细菌,这类菌 常见于下水道或其他有机质丰富的水中。 如果我们把细菌切开来观察,细菌的最外层是结实的保护层,称为细胞 壁,它包裹着整个菌体使细胞有固定的形状。其主要成分是肽聚糖。细胞壁 的里面是一层薄而柔软的富有弹性的半透膜——细胞膜,它是细胞内外的交 换站,控制着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细胞膜是由脂类、蛋白质和糖类组成的。 细胞膜包裹着细菌的所有生命物质——细胞质,这是由一团粘稠的胶状物质 组成,内含各种酶系统,是生化反应的场所,也是贮藏代谢产物的“仓库”。 其化学组成主要是水、蛋白质、核酸和脂类等。在细胞质内,细菌具有一个 核区,不过,这种“核”和高等生物不同,它没有核膜围绕,只是由遗传物 质卷曲缠绕而成,其化学组成主要是核酸
右些细菊除具右一铅结构外,怀具右特殊的结构:苹膜、芽孢、狮手 细菌的细胞壁 有一层粘液状 像果冻般的荚膜,具有保护细菌 的功能,以阻抗细菌周围的化学物质的侵害。因此有英膜的细菌不易用药物 杀死。荚膜的成份因细菌而异,大多数是多糖或多肽。 某些细菌在其生长的一定阶段,于营养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的 内生孢子,称为芽孢。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其含水量低,壁厚而致密 对 干燥、化学药剂的抵抗能力很强。因此, 在食品、 医药 卫生 工业部 门都以杀死芽孢为标准来衡量灭菌是否彻底。芽孢能脱离细胞独立存在,在 干燥情况下能活10年之久,当条件适宜时,芽孢就发芽长成新的菌体。但是 芽孢并不是细菌繁殖后代的方式,因为一个菌体只能产生一个芽孢。细菌繁 殖后代并不像动物那样是由老子生儿子。它们极为简单,是由 个菌体 平分就变成两个,两个继续平分就变成四个。因此 很难分清楚它们谁是老 子,谁是儿子。在应用中,把它们的菌体细胞分裂 次叫做繁殖一代。 细菌的繁殖速度一般来说相当快,据科学家计算,按每20分钟细菌分裂 一次.1小时后一个细菊可变成8个,2小时就可以变成64个,24小时内可 秘殖72代,即40多万亿亿个细菌。加果按 .个细菌1×1013曾 那么, 24小时内 个细菌所形成的菌体重量将是4000多吨。 当然, 这种雾 殖速度是我们人为计算出来的。实际上,微生物即便在人工提供的最理想的 条件下,也很难维持很长时间。因为随着微生物数量的急聚增加,营养物质 很快就会被消耗掉,出现“饥饿”现象。同时,在微生物新陈代谢的过程中, h立生了 大量的代谢产物和废物。这些代谢产物和废物达到 定沈度后 会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限于当前的技术条件,我们还不能完全做到及 时地供给微生物所需要的营养,也不能及时地把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取出来 在大自然里,微生物生长繁殖的速度就更慢了。因为外界环境条件复杂 因素多变,微生物往往由干营养缺乏,温度不活,氧气不足,村酸时碱等 使生长繁殖停止 其至死 亡。即使这样,微生物生长繁殖的速度在生物界里 还是绝对冠军。我们把微生物繁殖速度快的这一特性用于生产中,为人类包创 造了不少的财富。 例如,在酒精生产中,人们利用黑曲霉把淀粉糖化,再利用酵母菌把糖 恋成西精。一古小小的试斜面上的里曲 经时4天扩大培养后可得 液体曲30吨。 利用 30吨液体曲能糖化500吨淀粉 再利用酵母菌经过不 到3天(67小时)的发酵, 就可得到200吨酒精 有些杆菌和弧菌,在菌体上还能长出很细很长的丝状物,它能帮助菌体 运动,我们称它为鞭毛。如果你用牙签挑一点自己的牙垢,在载玻片的一谚 下,放在显微镜下观察 你可以看到许多运动着的细菌 它们 各个方向挤、 推 很是热闹。只有长鞭毛 的细菌才能运动,鞭毛菌运动的速度相当快,每秒钟可达200米,相当于菌 体长度的50~100倍。 鞭毛是深植于细胞质中的运动器官,由于鞭毛的旋转,可使细菌讯速运 动 一船的手菌主要在幼拾时可以活跃标动。老的细菌 。海手易脱落 因而失去运动能力。鞭毛日 长度可超过菌体 者十尚 而其直径却只有细胞 径的1/20,因此,不经特殊染色,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难以看到。 通常球菌没有鞭毛,杆菌中有的有鞭毛,有的没有鞭毛,有的生长的某 一阶段有鞭毛。弧菌和螺菌都有鞭毛。有的细菌不借助于鞭毛运动,如螺旋
有些细菌除具有一般结构外,还具有特殊的结构:荚膜、芽孢、鞭毛。 某些细菌的细胞壁外,有一层粘液状、像果冻般的荚膜,具有保护细菌 的功能,以阻抗细菌周围的化学物质的侵害。因此有荚膜的细菌不易用药物 杀死。荚膜的成份因细菌而异,大多数是多糖或多肽。 某些细菌在其生长的一定阶段,于营养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的 内生孢子,称为芽孢。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其含水量低,壁厚而致密,对 热、干燥、化学药剂的抵抗能力很强。因此,在食品、医药、卫生、工业部 门都以杀死芽孢为标准来衡量灭菌是否彻底。芽孢能脱离细胞独立存在,在 干燥情况下能活 10 年之久,当条件适宜时,芽孢就发芽长成新的菌体。但是, 芽孢并不是细菌繁殖后代的方式,因为一个菌体只能产生一个芽孢。细菌繁 殖后代并不像动物那样是由老子生儿子。它们极为简单,是由一个菌体直接 平分就变成两个,两个继续平分就变成四个。因此,很难分清楚它们谁是老 子,谁是儿子。在应用中,把它们的菌体细胞分裂一次叫做繁殖一代。 细菌的繁殖速度一般来说相当快,据科学家计算,按每 20 分钟细菌分裂 一次,1 小时后一个细菌可变成 8 个,2 小时就可以变成 64 个,24 小时内可 以繁殖 72 代,即 40 多万亿亿个细菌。如果按一个细菌重 1×10-13克计算, 那么,24 小时内一个细菌所形成的菌体重量将是 4000 多吨。当然,这种繁 殖速度是我们人为计算出来的。实际上,微生物即便在人工提供的最理想的 条件下,也很难维持很长时间。因为随着微生物数量的急聚增加,营养物质 很快就会被消耗掉,出现“饥饿”现象。同时,在微生物新陈代谢的过程中, 也产生了大量的代谢产物和废物。这些代谢产物和废物达到一定浓度后,就 会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限于当前的技术条件,我们还不能完全做到及 时地供给微生物所需要的营养,也不能及时地把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取出来。 在大自然里,微生物生长繁殖的速度就更慢了。因为外界环境条件复杂, 因素多变,微生物往往由于营养缺乏,温度不适,氧气不足,过酸过碱等, 使生长繁殖停止,甚至死亡。即使这样,微生物生长繁殖的速度在生物界里 还是绝对冠军。我们把微生物繁殖速度快的这一特性用于生产中,为人类创 造了不少的财富。 例如,在酒精生产中,人们利用黑曲霉把淀粉糖化,再利用酵母菌把糖 变成酒精。一支小小的试管斜面上的黑曲霉,经过 4 天扩大培养后,可得到 液体曲 30 吨。利用这 30 吨液体曲能糖化 500 吨淀粉,再利用酵母菌经过不 到 3 天(67 小时)的发酵,就可得到 200 吨酒精。 有些杆菌和弧菌,在菌体上还能长出很细很长的丝状物,它能帮助菌体 运动,我们称它为鞭毛。如果你用牙签挑一点自己的牙垢,在载玻片的一滴 水中,涂抹一下,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你可以看到许多运动着的细菌,它们 不停地向各个方向挤、推、碰,在整个视野中乱串,很是热闹。只有长鞭毛 的细菌才能运动,鞭毛菌运动的速度相当快,每秒钟可达 200 米,相当于菌 体长度的 50~100 倍。 鞭毛是深植于细胞质中的运动器官,由于鞭毛的旋转,可使细菌迅速运 动。一般的鞭毛菌,主要在幼龄时可以活跃运动,衰老的细菌,鞭毛易脱落, 因而失去运动能力。鞭毛的长度可超过菌体若干倍,而其直径却只有细胞直 径的 1/20,因此,不经特殊染色,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难以看到。 通常球菌没有鞭毛,杆菌中有的有鞭毛,有的没有鞭毛,有的生长的某 一阶段有鞭毛。弧菌和螺菌都有鞭毛。有的细菌不借助于鞭毛运动,如螺旋
菌就是借助于细胞中有弹性的轴丝体伸缩而使菌体运动的。 地位难定的病毒 生物界是包罗万象、类型多样的有生命的世界。从千姿百态的虫、鱼、 鸟、兽,到五彩缤纷的菌、藻、草、木,它们以地球为家,水生土养陆栖空 生生不息,洋洋大观。这个有生命的世界是如何演变的?有多少物种? 各种物种之间存在着何种联系?这个问题历来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关于生物界的系统联系与分界有多种提法。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将生 物界化为动物和植物两大类。以后德国学者海克尔从进化的观点出发,在动、 植物之外推演出原生生物界,以包括低等的单细胞生物, 这是三果分法。本 世纪以来 随着微生物学研究的逐渐 按照生物发生史和生物学原理 细菌与植物合为一界已很不合理。1969年魏泰克首先提出了五界系统。 “五界分类系统”同沿用近两个世纪的“两界分类系统”相比,无疑是 一项巨大的、革命的进展。但由于仍未摆脱以有细胞形态的生物为分类对象 的传统观念,致使一些非细胞形态的生物在该系统中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和 反映 因此 1969年以后曾有人提出应成立 “病毒界 的建议,以便能更 好地反映出生物界的全貌。 1979年,我国陈世骧提出了他拟定的“六界分类系统” 。他的“六果分 类系统”是在界的前面设立总界,即:真核总界、原核总界和非细胞总界, 而把“病毒界”置于非细胞总界中。 旧这 一合理建议似未受到人们的重视 病毒这 类非细胞形态的生命物质与我们的生命活动及工农业生产密切 相关,对于病毒的研究已成为 门独立的学科。 病毒是一类个体极其微小的个体,通常用纳米作为测量其大小的单位。 某些最小的病毒,其直径只有20纳米左右,.比最小的细菌还要小100多倍 不用说我们用肉眼看不到它们,就是放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也很难看到,只 有在放大到几万倍到几十万倍的电子显微镜下,人们才能看洋 它们的真面 然而,在用电子显微镜最后看到病毒以前的几十年前,人们就已猜测有 病毒的存在了。巴斯德在研究狂犬病的时候,在人体内没有发现可能引起这 种病的生物。但是,巴斯德并不认为他关于疾病由病菌引起的学说不正确, 而认为 一定是这种病的病菌太小,所以没法看到 他的推测是正确的 1892年,俄国的细菌学家伊凡诺夫斯基曾研究过一种使烟叶生斑点的 “烟草花叶病 。他发现,把感染了的叶子的液汁滴在健康的烟叶上,就能 使后者传染上这种病。为了抓到这种病的病菌,他用孔隙细小到连最小的细 菌也通不过的陶过滤器来过滤液汁。可是过滤后的液汁仍然具感染力, 伊凡 诺夫斯基当时认为,他的过滤器一定出了毛病,使得病菌通过了。 1897年,荷兰的细菌学家贝杰林克,重复了这个实验,得到了同样的结 果。于是,他断定病原菌很小,小到能通过过滤器。他把病原菌称为“滤过 性病毒”。直到1935年,美国的生物化学家斯坦利从烟草的提取液汁中获得 了病贵的结 证实了病毒的存在 本世纪30年代末,电子显微镜的发明,使人们看清了病毒的模样 原来,病毒的结构非常简单,它们无细胞结构,主要是由核酸和蛋白质 组成的。核酸只有一种类型(DNA或RNA),这是它与其他微生物的区别
菌就是借助于细胞中有弹性的轴丝体伸缩而使菌体运动的。 地位难定的病毒 生物界是包罗万象、类型多样的有生命的世界。从千姿百态的虫、鱼、 鸟、兽,到五彩缤纷的菌、藻、草、木,它们以地球为家,水生土养陆栖空 游,生生不息,洋洋大观。这个有生命的世界是如何演变的?有多少物种? 各种物种之间存在着何种联系?这个问题历来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关于生物界的系统联系与分界有多种提法。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将生 物界化为动物和植物两大类。以后德国学者海克尔从进化的观点出发,在动、 植物之外推演出原生生物界,以包括低等的单细胞生物,这是三界分法。本 世纪以来,随着微生物学研究的逐渐开展,按照生物发生史和生物学原理, 细菌与植物合为一界已很不合理。1969 年魏泰克首先提出了五界系统。 “五界分类系统”同沿用近两个世纪的“两界分类系统”相比,无疑是 一项巨大的、革命的进展。但由于仍未摆脱以有细胞形态的生物为分类对象 的传统观念,致使一些非细胞形态的生物在该系统中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和 反映。因此,在 1969 年以后曾有人提出应成立“病毒界”的建议,以便能更 好地反映出生物界的全貌。 1979 年,我国陈世骧提出了他拟定的“六界分类系统”。他的“六界分 类系统”是在界的前面设立总界,即:真核总界、原核总界和非细胞总界, 而把“病毒界”置于非细胞总界中。但这一合理建议似未受到人们的重视。 病毒这一类非细胞形态的生命物质与我们的生命活动及工农业生产密切 相关,对于病毒的研究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病毒是一类个体极其微小的个体,通常用纳米作为测量其大小的单位。 某些最小的病毒,其直径只有 20 纳米左右,比最小的细菌还要小 100 多倍, 不用说我们用肉眼看不到它们,就是放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也很难看到,只 有在放大到几万倍到几十万倍的电子显微镜下,人们才能看清它们的真面 目。 然而,在用电子显微镜最后看到病毒以前的几十年前,人们就已猜测有 病毒的存在了。巴斯德在研究狂犬病的时候,在人体内没有发现可能引起这 种病的生物。但是,巴斯德并不认为他关于疾病由病菌引起的学说不正确, 而认为一定是这种病的病菌太小,所以没法看到。他的推测是正确的。 1892 年,俄国的细菌学家伊凡诺夫斯基曾研究过一种使烟叶生斑点的 “烟草花叶病”。他发现,把感染了的叶子的液汁滴在健康的烟叶上,就能 使后者传染上这种病。为了抓到这种病的病菌,他用孔隙细小到连最小的细 菌也通不过的陶过滤器来过滤液汁。可是过滤后的液汁仍然具感染力,伊凡 诺夫斯基当时认为,他的过滤器一定出了毛病,使得病菌通过了。 1897 年,荷兰的细菌学家贝杰林克,重复了这个实验,得到了同样的结 果。于是,他断定病原菌很小,小到能通过过滤器。他把病原菌称为“滤过 性病毒”。直到 1935 年,美国的生物化学家斯坦利从烟草的提取液汁中获得 了病毒的结晶,证实了病毒的存在。 本世纪 30 年代末,电子显微镜的发明,使人们看清了病毒的模样。 原来,病毒的结构非常简单,它们无细胞结构,主要是由核酸和蛋白质 组成的。核酸只有一种类型(DNA 或 RNA),这是它与其他微生物的区别
核酸位干病毒颗粒中心、。物成核蕊子。外面则由蛋白质构成衣壳。右些病 毒的衣壳外 还有 一层包膜包裹 称为被膜,被膜上有刺窦。核酸是病毒选 传变异和具有感染性的物质基础。 由于病毒的构造过于简单,甚至连生活中需要的最起码的酶系统都不完 备,又不含水分,所以病毒缺少独立生活的本领,只有钻到别的生物的活细 胞内,依赖于宿主细胞进行复制、繁殖。脱离宿主细胞便不能进行任何形式 的代谢,在体外不具备任何生命特征 病毒的种类很多, 一定种类的病毒只能寄生在某种特定的细胞中才能生 活。在生物界中,不论是动物、植物、还是细菌、放线菌,都可作为病毒的 寄主。根据寄主的不同,可过把病毒分成3种: 寄生在动物细胞里的病毒,称为动物病毒。如人的天花、麻疹、流行性 感冒病毒,以及马的传染性贫血病,鸡的瘟疫等等 寄生在植物细胞里的病毒,称为植物病毒。如大豆花叶病、烟草花叶病、 水稻矮缩病等。 寄生在细菊和放线菊细胞内的病毒,称为蝶菊体 噬菌体是在1915年被发现的 它们像其他病毒一样能够通过细菌过滤 器。许多噬菌体都具有像蚪一样的形状,有一个圆形或多角形的头部以及 管状的尾部,末梢还有6枚尾丝。 噬菌体在侵染细菌细胞时,尾丝先吸附在细菌的细胞壁上,分泌一种酶 把细菌的细胞壁溶解成一个洞,然后尾鞘芽到细胞中,像注射器一样的动作 将头部的核酸注入到菌体中。这些噬菌体的核酸进入细菌的细胞后, 便“ 了权” ,由它们发号施令,指挥细菌细胞停止原来物质的合成,而制造噬菌 体后代所需要的蛋白质和核酸,然后噬菌体的蛋白质和核酸装配成新的噬菌 体,当噬菌体的数量增殖到一定程度后,细菌就会发生膨胀、破裂,进而死 亡。这时大量的噬菌体“破壳”而出.蜂拥着四处游离, 另寻其他细菌寄主 这个过程, 包括从吸附到释放 般只需要20分钟的时间, 在 个菌体的细 胞内就能复制出约150个噬菌体 噬菌体虽然是吞食细菌的能手,但它们的吞噬技艺并非样样精通。一种 噬菌体只能吞噬相应的一种细菌,例如,伤寒杆菌的噬菌体只能侵袭伤寒杆 菌.对其他的细菌于能为力。利用做菌休容菌力品,专性寄生的特性」 以对病人进行细菌学诊断 在临庆医学 口服或外敷噬菌体制剂 T治折 或预防细菌感染。如用绿脓杆菌的噬菌体来预防某些疾病 例如,在医治炼 伤病人时,最耽心的是绿脓杆菌感染烧伤面,就可以防患于未然。 除了噬菌体的应用给人类带来益处外,利用一些动物病毒(如脊髓灰质 炎病毒、麻疹病毒等) ,经过人工处理后制成的疫苗, 用干预防接种 为N 类带来了巨大 另外, 利用症 剂防 台农业和林业 的 虫害,不仅安全有效,而且减少了污染,有利于环境的保护。有些病毒还可 用来提高植物的经济价值。例如,菊花中的“绿菊”、牡丹中的“绿牡丹 黄杨中的“金心黄杨”】 它们都是遭受病毒侵害的花和树,通过无性繁殖可 以保持它们各自的颜色特点,增加它们的观赏价值,因为这些遭受病毒侵染 的植物 长发育并不 到严重的影 。由此可见 花卉园艺 利用果种植物柄每去创造动的、美丽的、有视赏价直的植物“变种 ,还是 一个有希望的发展途径。 然而,多数病毒是重要的致病因子,人和动物的传染病约有0%是由病
核酸位于病毒颗粒中心,构成核酸蕊子,外面则由蛋白质构成衣壳。有些病 毒的衣壳外,还有一层包膜包裹,称为被膜,被膜上有刺窦。核酸是病毒遗 传变异和具有感染性的物质基础。 由于病毒的构造过于简单,甚至连生活中需要的最起码的酶系统都不完 备,又不含水分,所以病毒缺少独立生活的本领,只有钻到别的生物的活细 胞内,依赖于宿主细胞进行复制、繁殖。脱离宿主细胞便不能进行任何形式 的代谢,在体外不具备任何生命特征。 病毒的种类很多,一定种类的病毒只能寄生在某种特定的细胞中才能生 活。在生物界中,不论是动物、植物、还是细菌、放线菌,都可作为病毒的 寄主。根据寄主的不同,可过把病毒分成 3 种: 寄生在动物细胞里的病毒,称为动物病毒。如人的天花、麻疹、流行性 感冒病毒,以及马的传染性贫血病,鸡的瘟疫等等。 寄生在植物细胞里的病毒,称为植物病毒。如大豆花叶病、烟草花叶病、 水稻矮缩病等。 寄生在细菌和放线菌细胞内的病毒,称为噬菌体。 噬菌体是在 1915 年被发现的,它们像其他病毒一样能够通过细菌过滤 器。许多噬菌体都具有像蝌蚪一样的形状,有一个圆形或多角形的头部以及 管状的尾部,末梢还有 6 枚尾丝。 噬菌体在侵染细菌细胞时,尾丝先吸附在细菌的细胞壁上,分泌一种酶 把细菌的细胞壁溶解成一个洞,然后尾鞘芽到细胞中,像注射器一样的动作 将头部的核酸注入到菌体中。这些噬菌体的核酸进入细菌的细胞后,便“夺 了权”,由它们发号施令,指挥细菌细胞停止原来物质的合成,而制造噬菌 体后代所需要的蛋白质和核酸,然后噬菌体的蛋白质和核酸装配成新的噬菌 体,当噬菌体的数量增殖到一定程度后,细菌就会发生膨胀、破裂,进而死 亡。这时大量的噬菌体“破壳”而出,蜂拥着四处游离,另寻其他细菌寄主。 这个过程,包括从吸附到释放,一般只需要 20 分钟的时间,在一个菌体的细 胞内就能复制出约 150 个噬菌体。 噬菌体虽然是吞食细菌的能手,但它们的吞噬技艺并非样样精通。一种 噬菌体只能吞噬相应的一种细菌,例如,伤寒杆菌的噬菌体只能侵袭伤寒杆 菌,对其他的细菌则无能为力。利用噬菌体溶菌力强、专性寄生的特性,可 以对病人进行细菌学诊断。在临床医学上,口服或外敷噬菌体制剂,可治疗 或预防细菌感染。如用绿脓杆菌的噬菌体来预防某些疾病。例如,在医治烧 伤病人时,最耽心的是绿脓杆菌感染烧伤面,就可以防患于未然。 除了噬菌体的应用给人类带来益处外,利用一些动物病毒(如脊髓灰质 炎病毒、麻疹病毒等),经过人工处理后制成的疫苗,用于预防接种,为人 类带来了巨大的好处。另外,在农业上,利用病毒制剂防治农业和林业的病 虫害,不仅安全有效,而且减少了污染,有利于环境的保护。有些病毒还可 用来提高植物的经济价值。例如,菊花中的“绿菊”、牡丹中的“绿牡丹”、 黄杨中的“金心黄杨”,它们都是遭受病毒侵害的花和树,通过无性繁殖可 以保持它们各自的颜色特点,增加它们的观赏价值,因为这些遭受病毒侵染 的植物,它们的生长发育并不受到严重的影响。由此可见,在花卉园艺中, 利用某种植物病毒去创造新的、美丽的、有观赏价值的植物“变种”,还是 一个有希望的发展途径。 然而,多数病毒是重要的致病因子,人和动物的传染病约有 60%是由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