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应该看到,作者用了相当多的笔墨,着力描写的,由于 祥林嫂的惨死,在“我”心中引起的系列反应,是寄托了他对 软弱动摇的知识分子的劝喻的。 很有意思,作者笔下的“我”是一个知识分子新派人物。 他能看清社会的黑暗,心中有所不平,对封建守旧派(自己的 “四叔”)产生强烈的憎恶和反感。——从“话不投机”到“决 计要走”。 遇到祥林嫂那样严肃认真地向“我”提问,使“我”措手 不及,敷衍了事地回答之后,心里立刻产生了一连串的不安 但随后又想“我”明明说过“说不清”,已经推翻了答话的全 局,即使发生了什么事,于“我”也毫无关系了。“‘说不清 是一句极有用的话。”给人“解决疑问”“用说不清来作结, 便事事逍遥自在了。 多么圆滑乖巧的一种应世手段啊 待知道祥林嫂的猝死,起初“我”“还似乎有些负疚” 接下去,就不这样了。“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 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 走了事,何必自寻烦恼 城里的“清炖鱼翅”“价廉物美”,对“我”有更大的吸引力。 我”就是以吃点儿喝点儿的行动来求得内心暂时的“平衡” 呜呼!“人和人的感情”,竟是那样的“不相通”。 小说结尾一段,再次借写祝福的气氛,写景中的幻觉: ·我在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 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 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的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 无限的幸福。 这里包含了对封建礼教吃人罪恶的愤懑之情,但更主要的 是通过这自嘲的独白,表现了对社会的黑暗和丑恶无可奈何, 听之任之的颓唐心情。说到底,“我”是在社会斗争面前抱着 玩世不恭的逃遁态度的,一个苟活的知识分子
g2 还应该看到,作者用了相当多的笔墨,着力描写的,由于 祥林嫂的惨死,在“我”心中引起的系列反应,是寄托了他对 软弱动摇的知识分子的劝喻的。 很有意思,作者笔下的“我”是一个知识分子新派人物。 他能看清社会的黑暗,心中有所不平,对封建守旧派(自己的 “四叔”)产生强烈的憎恶和反感。──从“话不投机”到“决 计要走”。 遇到祥林嫂那样严肃认真地向“我”提问,使“我”措手 不及,敷衍了事地回答之后,心里立刻产生了一连串的不安; 但随后又想“我”明明说过“说不清”,已经推翻了答话的全 局,即使发生了什么事,于“我”也毫无关系了。“‘说不清’ 是一句极有用的话。”给人“解决疑问”“用说不清来作结, 便事事逍遥自在了。”──多么圆滑乖巧的一种应世手段啊! 待知道祥林嫂的猝死,起初“我”“还似乎有些负疚”, 接下去,就不这样了。“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 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一走了事,何必自寻烦恼。 城里的“清炖鱼翅”“价廉物美”,对“我”有更大的吸引力。 “我”就是以吃点儿喝点儿的行动来求得内心暂时的“平衡”。 呜呼!“人和人的感情”,竟是那样的“不相通”。 小说结尾一段,再次借写祝福的气氛,写景中的幻觉: ……我在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 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 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的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 无限的幸福。 这里包含了对封建礼教吃人罪恶的愤懑之情,但更主要的 是通过这自嘲的独白,表现了对社会的黑暗和丑恶无可奈何, 听之任之的颓唐心情。说到底,“我”是在社会斗争面前抱着 玩世不恭的逃遁态度的,一个苟活的知识分子
显然,作者对这一人物是有所谴责和批判的。因为,五四 至第一次大革命时期,鲁迅对中国革命的希望,更多的还是寄 托在知识分子身上。在1925年3月写的《通讯》一文中,他 曾说过:“现在”“也只好从知识阶级一面先行设法,民众俟 将来再谈。”(《华盖集》) 《祝福》写祥林嫂的死,一方面固然揭露控诉了封建礼教 对妇女的残酷迫害,另一方面也是通过这一纽结,将不同身份 不同思想状况的两个人物串在一起,发生碰撞,引起对比。让 读者看到,一个是地位卑微,身上有许多封建意识束缚的劳动 妇女,在她那低贱、狭小的天地里,却向来是那样的勇于行动, 勤于思考,临死之前,终能悟出一个对鬼神观念的“疑惑”来。 另一个是“出门人,见识得多”的知识分子,他有清醒的头脑, 有一定的是非爱憎之心。也许是由于经历了过多挫折,磨损了 他的锐气吧,而今变得圆滑世故,遇到现实问题绕着走,更不 爱深思探究,袖手旁观而心安理得了 我认为,作者这样写“我”,其用意是在劝喻中国知识分 子“都摆脱冷气”,不要“自暴自弃”,积极投入到改革社会 的“韧”的战斗中去,“有一分热,发一分光”;而且要更多 地、更深切地了解劳苦大众的苦难,看到他们身上的可贵品质。 继《祝福》之后半个月,鲁迅写了《在酒楼上》;这篇小 说着重刻画了一个青年时代怀抱“改革中国”的壮志,中年成 了苟且敷衍,得过且过的,软弱退缩的知识分子吕纬甫。我想 作者笔下这一人物的出现,也可以反证《祝福》中的“我”是 寄托了鲁迅对知识分子的批评、劝喻的意图的。 (选自《名作欣赏》1986年第4期) 三、祥林嫂的悲剧性到底何在?(沈振煜) 作为革命民主主义的启蒙思想家和伟大的反封建战士,鲁 迅始终以极大的热情关注着中国农民的命运。在脍炙人口的短 篇小说《祝福》中,他又挑开了很少为世人所知晓的生活一角 ˉ农村妇女创伤累累而又麻木愚钝的心灵世界,向读者提供
g2 显然,作者对这一人物是有所谴责和批判的。因为,五四 至第一次大革命时期,鲁迅对中国革命的希望,更多的还是寄 托在知识分子身上。在 1925 年 3 月写的《通讯》一文中,他 曾说过:“现在”“也只好从知识阶级一面先行设法,民众俟 将来再谈。”(《华盖集》) 《祝福》写祥林嫂的死,一方面固然揭露控诉了封建礼教 对妇女的残酷迫害,另一方面也是通过这一纽结,将不同身份, 不同思想状况的两个人物串在一起,发生碰撞,引起对比。让 读者看到,一个是地位卑微,身上有许多封建意识束缚的劳动 妇女,在她那低贱、狭小的天地里,却向来是那样的勇于行动, 勤于思考,临死之前,终能悟出一个对鬼神观念的“疑惑”来。 另一个是“出门人,见识得多”的知识分子,他有清醒的头脑, 有一定的是非爱憎之心。也许是由于经历了过多挫折,磨损了 他的锐气吧,而今变得圆滑世故,遇到现实问题绕着走,更不 爱深思探究,袖手旁观而心安理得了。 我认为,作者这样写“我”,其用意是在劝喻中国知识分 子“都摆脱冷气”,不要“自暴自弃”,积极投入到改革社会 的“韧”的战斗中去,“有一分热,发一分光”;而且要更多 地、更深切地了解劳苦大众的苦难,看到他们身上的可贵品质。 继《祝福》之后半个月,鲁迅写了《在酒楼上》;这篇小 说着重刻画了一个青年时代怀抱“改革中国”的壮志,中年成 了苟且敷衍,得过且过的,软弱退缩的知识分子吕纬甫。我想, 作者笔下这一人物的出现,也可以反证《祝福》中的“我”是 寄托了鲁迅对知识分子的批评、劝喻的意图的。 (选自《名作欣赏》1986 年第 4 期) 三、祥林嫂的悲剧性到底何在?(沈振煜) 作为革命民主主义的启蒙思想家和伟大的反封建战士,鲁 迅始终以极大的热情关注着中国农民的命运。在脍炙人口的短 篇小说《祝福》中,他又挑开了很少为世人所知晓的生活一角 ──农村妇女创伤累累而又麻木愚钝的心灵世界,向读者提供
了祥林嫂这个深受封建主义压迫与残害的悲剧典型。可是,究 竟怎样认识祥林嫂的悲剧?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祥林嫂是一个善良、朴实、淳厚的贫苦农村妇女,她平生 最大的愿望,就是用自己诚实、勤恳的劳动,换取一种最起码 的“人”的生活。然而,诚如鲁迅在杂文《灯下漫笔》中指出 的那样,中国人民在历史上从来只有两种命运:一是“想做奴 隶而不得”,二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祥林嫂的一生,便始 终在这两者之间浮沉。祥林嫂本是卫家山一家以打柴为生的农 户的儿媳,当比她小十岁的丈夫死去后,为了逃避婆家的转卖, 她逃到鲁镇,做了鲁四老爷家的女工。她食物不论,干活不停, “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 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然而她反满足,口角 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这在她,似乎是“暂时 做稳了奴隶”。但“好”景不常。不久,她就被跟踪而来的婆 家人抢走,捆绑着塞进花轿,以八十千大钱的价格卖给深山里 的农民贺老六做老婆。绑架式的买卖婚姻,以暴力强逼再嫁的 遭遇,再次表明了祥林嫂的奴隶地位。幸而新丈夫“有的是力 气,会做活;房子是自家的”。加上有了孩子,她就又感到满 足了。旁人也认为她“交了好运了”。可这种“满足”和“好 运”,其本身就带有悲剧的性质。因为她所感到满足的,并非 是不受压迫的“人”的地位,而是“安分耐劳”的奴隶式生活。 但即便是这种奴隶式的生活也不得长久。第二个丈夫不久死于 贫病,儿子阿毛又被狼活活地吃掉了,族中的大伯收去了房屋 祥林嫂走投无路,只好再次到鲁家帮工。她虽然蒙受了如此巨 大的不幸,封建宗法势力却不能谅宥她的再醮兼再寡。最后竟 将她当牛做马的资格也剥夺了,使她落到了“想做奴隶而不得 的更加可悲的境地。可见,这种自觉的奴隶性格,正是造成祥 林嫂悲剧的内在原因 祥林嫂的悲剧,还表现在她不仅受到封建主义政治上、经 济上的压迫,更遭致封建礼教与神权迷信的残酷精神虐杀。封 建礼教要求妇女“从一而终”,但封建族权又允许出卖守寡的 媳妇。祥林嫂要遵奉礼教守寡,可宗法势力又强迫她再嫁,她 无论如何行事都是错的。由此可见封建礼教的极端虚伪。小说 中的鲁四老爷 位“讲理学的老监生”,便俨然是封建
g2 了祥林嫂这个深受封建主义压迫与残害的悲剧典型。可是,究 竟怎样认识祥林嫂的悲剧?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祥林嫂是一个善良、朴实、淳厚的贫苦农村妇女,她平生 最大的愿望,就是用自己诚实、勤恳的劳动,换取一种最起码 的“人”的生活。然而,诚如鲁迅在杂文《灯下漫笔》中指出 的那样,中国人民在历史上从来只有两种命运:一是“想做奴 隶而不得”,二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祥林嫂的一生,便始 终在这两者之间浮沉。祥林嫂本是卫家山一家以打柴为生的农 户的儿媳,当比她小十岁的丈夫死去后,为了逃避婆家的转卖, 她逃到鲁镇,做了鲁四老爷家的女工。她食物不论,干活不停, “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 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然而她反满足,口角 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这在她,似乎是“暂时 做稳了奴隶”。但“好”景不常。不久,她就被跟踪而来的婆 家人抢走,捆绑着塞进花轿,以八十千大钱的价格卖给深山里 的农民贺老六做老婆。绑架式的买卖婚姻,以暴力强逼再嫁的 遭遇,再次表明了祥林嫂的奴隶地位。幸而新丈夫“有的是力 气,会做活;房子是自家的”。加上有了孩子,她就又感到满 足了。旁人也认为她“交了好运了”。可这种“满足”和“好 运”,其本身就带有悲剧的性质。因为她所感到满足的,并非 是不受压迫的“人”的地位,而是“安分耐劳”的奴隶式生活。 但即便是这种奴隶式的生活也不得长久。第二个丈夫不久死于 贫病,儿子阿毛又被狼活活地吃掉了,族中的大伯收去了房屋。 祥林嫂走投无路,只好再次到鲁家帮工。她虽然蒙受了如此巨 大的不幸,封建宗法势力却不能谅宥她的再醮兼再寡。最后竟 将她当牛做马的资格也剥夺了,使她落到了“想做奴隶而不得” 的更加可悲的境地。可见,这种自觉的奴隶性格,正是造成祥 林嫂悲剧的内在原因。 祥林嫂的悲剧,还表现在她不仅受到封建主义政治上、经 济上的压迫,更遭致封建礼教与神权迷信的残酷精神虐杀。封 建礼教要求妇女“从一而终”,但封建族权又允许出卖守寡的 媳妇。祥林嫂要遵奉礼教守寡,可宗法势力又强迫她再嫁,她 无论如何行事都是错的。由此可见封建礼教的极端虚伪。小说 中的鲁四老爷── 一位“讲理学的老监生”,便俨然是封建
礼教的化身。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家帮工,鲁四老爷就皱起了眉 头,分明“讨厌她是个寡妇”。祥林嫂被婆家抢走,鲁四老爷 只说了句:“可恶!然而……”佣人被绑架,他不免感到有损 自己的尊严和役使的利益,但一想到祥林嫂的婆家有权处置守 寡的媳妇,他也就不好再说什么了。他的一言一行,完全是从 维护封建礼教出发的。因此,当第二次失去丈夫、死了孩子的 祥林嫂再来帮工时,鲁四老爷便视之为“败坏风俗”的“谬种” 吩咐祭祀、祝福之类的事情决不许祥林嫂沾手。祥林嫂周围的 世界,也被封建伦理道德所支配。“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 林嫂,但音调和先前很不同;也还和她讲话,但笑容却冷冷的 了。”祥林嫂全不理会这些事,她心中怀着一位仁慈母亲的巨 大悲哀,只是直着眼睛,和大家讲述儿子阿毛被狼吃掉的惨事。 开始,镇上的人们颇有些同情,但不久,“便是最慈悲的念佛 的老太太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祥林嫂哪里知 道,在那个冷漠的世界里,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赏鉴了许多 天,早已成为渣滓”。正当她被心灵的创痛苦苦地折磨时,迷 信的柳妈又对她讲述阴间的惩罚,这更使她感到极大的恐怖 为了“赎罪”,祥林嫂不惜将积年的工钱到土地庙去捐了一条 门槛,自以为能够恢复“人”的地位。不料,在冬至祭祖时, 她又一次遭到主人的断喝:“你放着罢,祥林嫂!”这一打击 使她的精神趋于崩溃。从此,她的记忆与体力大不如前,终被 鲁家赶走,沦为街头的乞丐。到了这等地步,鬼魂和地狱的梦 魇仍然咬噬着她的心。她不仅生前哀苦无告,还须怀着更大的 恐惧走向死亡。从肉体到精神都被封建礼教与神权迷信摧残虐 杀,正是祥林嫂悲剧的根本所在。 祥林嫂的悲剧还在于,她一生顺从封建礼教,到头来却被 封建礼教活活吞噬;她受尽封建礼教与迷信的迫害,却又被摧 残麻木得自觉和不自觉地去维护封建礼教与迷信。比如,她反 抗再嫁,固然表明不愿被婆家当做牲口一样地出卖,要维护自 己作为“人”的起码的尊严,但支配她采取“出格”的反抗的 内在原因,还是那种“从一而终”的封建观念。祥林嫂花了极 大的代价去捐门槛,也表明她信服了神权迷信,要以门槛作为 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好赎了自己一世的“罪名” 免得死后到阴间再受酷刑。封建势力的高压与愚弄,就是这样 残害、扭曲了祥林嫂的灵魂。通过这一完整的悲剧性格,《祝
g2 礼教的化身。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家帮工,鲁四老爷就皱起了眉 头,分明“讨厌她是个寡妇”。祥林嫂被婆家抢走,鲁四老爷 只说了句:“可恶!然而……”佣人被绑架,他不免感到有损 自己的尊严和役使的利益,但一想到祥林嫂的婆家有权处置守 寡的媳妇,他也就不好再说什么了。他的一言一行,完全是从 维护封建礼教出发的。因此,当第二次失去丈夫、死了孩子的 祥林嫂再来帮工时,鲁四老爷便视之为“败坏风俗”的“谬种”, 吩咐祭祀、祝福之类的事情决不许祥林嫂沾手。祥林嫂周围的 世界,也被封建伦理道德所支配。“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 林嫂,但音调和先前很不同;也还和她讲话,但笑容却冷冷的 了。”祥林嫂全不理会这些事,她心中怀着一位仁慈母亲的巨 大悲哀,只是直着眼睛,和大家讲述儿子阿毛被狼吃掉的惨事。 开始,镇上的人们颇有些同情,但不久,“便是最慈悲的念佛 的老太太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祥林嫂哪里知 道,在那个冷漠的世界里,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赏鉴了许多 天,早已成为渣滓”。正当她被心灵的创痛苦苦地折磨时,迷 信的柳妈又对她讲述阴间的惩罚,这更使她感到极大的恐怖。 为了“赎罪”,祥林嫂不惜将积年的工钱到土地庙去捐了一条 门槛,自以为能够恢复“人”的地位。不料,在冬至祭祖时, 她又一次遭到主人的断喝:“你放着罢,祥林嫂!”这一打击 使她的精神趋于崩溃。从此,她的记忆与体力大不如前,终被 鲁家赶走,沦为街头的乞丐。到了这等地步,鬼魂和地狱的梦 魇仍然咬噬着她的心。她不仅生前哀苦无告,还须怀着更大的 恐惧走向死亡。从肉体到精神都被封建礼教与神权迷信摧残虐 杀,正是祥林嫂悲剧的根本所在。 祥林嫂的悲剧还在于,她一生顺从封建礼教,到头来却被 封建礼教活活吞噬;她受尽封建礼教与迷信的迫害,却又被摧 残麻木得自觉和不自觉地去维护封建礼教与迷信。比如,她反 抗再嫁,固然表明不愿被婆家当做牲口一样地出卖,要维护自 己作为“人”的起码的尊严,但支配她采取“出格”的反抗的 内在原因,还是那种“从一而终”的封建观念。祥林嫂花了极 大的代价去捐门槛,也表明她信服了神权迷信,要以门槛作为 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好赎了自己一世的“罪名”, 免得死后到阴间再受酷刑。封建势力的高压与愚弄,就是这样 残害、扭曲了祥林嫂的灵魂。通过这一完整的悲剧性格,《祝
福》异常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道德极端虚伪、残酷的本质 向整个封建宗法制度提出了强烈的控诉。 (选自《中国现代文学采英》,湖北教育出版社1988年 版) 2边城(节选)78 ●课文鉴赏说明 创作背景 《边城》完成于1934年4月19日,是作者的代表作。关 于这篇小说的创作动机,作者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 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 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 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 其分的说明。”全篇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作为线索,淋漓尽致地 表现了湘西地方的风情美和人性美 、《边城》的情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 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 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 的盛会上,翠翠邂逅了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 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 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 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做个摆渡人 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
g2 福》异常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道德极端虚伪、残酷的本质, 向整个封建宗法制度提出了强烈的控诉。 (选自《中国现代文学采英》,湖北教育出版社 1988 年 版) 2 边城(节选) 78 ●课文鉴赏说明 一、创作背景 《边城》完成于 1934 年 4 月 19 日,是作者的代表作。关 于这篇小说的创作动机,作者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 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 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 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 其分的说明。”全篇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作为线索,淋漓尽致地 表现了湘西地方的风情美和人性美。 二、《边城》的情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 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 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 的盛会上,翠翠邂逅了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 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 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 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做个摆渡人。 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