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可引导学生从内因和外 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四、建议用讨论的方式完成练习,让学生各抒己见。 ●有关资料 鲁迅小说中对封建文化的批判(杨剑龙)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没有哪一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有 鲁迅这样深刻而又具体,没有哪一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有 鲁迅这样执著而又犀利。鲁迅一针见血地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概 括为奴性文化。他说:“中国的文化,都是侍奉主子的文化 是用很多的人的痛苦换来的。无论中国人,外国人,凡是称赞 中国文化的,都只是以主子自居的一部分。”(《老调子已经 唱完》)鲁迅认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资格,至 多不过是奴隶,中国历史上只有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 做稳了奴隶的时代。鲁迅努力从整体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特 征。在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特征的同时,鲁迅在许多文章 中还十分具体深刻地剖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种种弊病,鲁迅以偏 执的发展观孜孜于对中国传统文化弊病的揭示和批判,“这是 意在复兴,在改善”(《致尤炳圻》),因而鲁迅在他的乡土 小说的创作中也努力解剖、抨击中国传统文化在民族心理性格 方面形成的种种病态 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中,对国民性的卑怯是深恶痛 绝的,他一再针砭在中国传统文化浸淫下国民性的卑怯,他说: “……意图生存,而太卑怯,结果就得死亡。以中国古训中教 人苟活的格言如此之多,而中国人偏多死亡,外族偏多侵入, 结果适得其反,可见我们蔑弃古训,是刻不容缓的了。”(《北 京通信》)鲁迅的乡土小说展示给我们的是一个卑怯者的世界。 李长之在《鲁迅作品之艺术的考察》中就指出:鲁迅的小说创 作“在内容上,写的东西都是一致的,就是写农民的愚和奴性 在鲁迅的乡土小说中,将儿子的命运寄寓在人血馒头上的懦弱 的华老栓(《药》),一心想跻身于长衫客行列的落魄的孔乙 己(《孔乙己》),因丢了辫子被女人当众辱骂的忧愁的七斤
g2 三、对于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可引导学生从内因和外 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四、建议用讨论的方式完成练习,让学生各抒己见。 ●有关资料 一、鲁迅小说中对封建文化的批判(杨剑龙)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没有哪一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有 鲁迅这样深刻而又具体,没有哪一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有 鲁迅这样执著而又犀利。鲁迅一针见血地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概 括为奴性文化。他说:“中国的文化,都是侍奉主子的文化, 是用很多的人的痛苦换来的。无论中国人,外国人,凡是称赞 中国文化的,都只是以主子自居的一部分。”(《老调子已经 唱完》)鲁迅认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资格,至 多不过是奴隶,中国历史上只有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 做稳了奴隶的时代。鲁迅努力从整体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特 征。在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特征的同时,鲁迅在许多文章 中还十分具体深刻地剖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种种弊病,鲁迅以偏 执的发展观孜孜于对中国传统文化弊病的揭示和批判,“这是 意在复兴,在改善”(《致尤炳圻》),因而鲁迅在他的乡土 小说的创作中也努力解剖、抨击中国传统文化在民族心理性格 方面形成的种种病态。 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中,对国民性的卑怯是深恶痛 绝的,他一再针砭在中国传统文化浸淫下国民性的卑怯,他说: “……意图生存,而太卑怯,结果就得死亡。以中国古训中教 人苟活的格言如此之多,而中国人偏多死亡,外族偏多侵入, 结果适得其反,可见我们蔑弃古训,是刻不容缓的了。”(《北 京通信》)鲁迅的乡土小说展示给我们的是一个卑怯者的世界。 李长之在《鲁迅作品之艺术的考察》中就指出:鲁迅的小说创 作“在内容上,写的东西都是一致的,就是写农民的愚和奴性”。 在鲁迅的乡土小说中,将儿子的命运寄寓在人血馒头上的懦弱 的华老栓(《药》),一心想跻身于长衫客行列的落魄的孔乙 己(《孔乙己》),因丢了辫子被女人当众辱骂的忧愁的七斤
(《风波》),在多子、饥荒、苛税等压榨下苦得像个木偶人 的闰土(《故乡》),都是乡土社会中的卑怯者,他们对于身 受的压迫忍辱受屈逆来顺受。《祝福》中到土地庙捐门槛赎罪 的祥林嫂,《在酒楼上》中敷敷衍衍模模糊糊无聊地生活着的 吕纬甫,《孤独者》中亲手选了独头茧将自己裹在里面的魏连 殳,《离婚》中慑于七大人威光的爱姑,也都是社会生活中的 卑怯者,虽然他们面对坎坷的命运和人生也有过不平和抗争, 但最终都屈服于文化传统和社会环境。鲁迅将国民的卑怯视为 国民性的主要病根之一,他以决绝的姿态予以抨击。鲁迅极力 反对卑怯者半死半生的苟活,他深切地期望人们能挣脱文化传 统的禁锢,有真正的人的生活,他说:“世上如果还有真要活 下去的人们,就先该敢说,敢笑,敢哭,敢怒,敢骂,敢打, 在这可诅咒的地方击退了可诅咒的时代。”(《忽然想到·五》) 鲁迅先生对于卑怯者的恃强凌弱更为痛恨,他曾愤愤地指 出:“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 不可救药的民族中,一定有许多英雄,专向孩子们瞪眼。这些 孱头们!”(《杂感》)鲁迅在其乡土小说创作中一再针砭揭 示卑怯者的凌弱。《孔乙己》中咸亨酒店里酒客们对孔乙己的 奚落哄笑,《药》中老栓茶馆里茶客们对夏瑜的斥责讥嘲,《明 天》中鲁镇上红鼻子老拱、蓝皮阿五对单四嫂子的欺凌,《阿 Q正传》中遭假洋鬼子棒喝的阿Q对小尼姑的侮辱,《祝福》 中鲁镇人对祥林嫂悲剧故事的学舌、对祥林嫂额头伤疤的嘲 弄,《孤独者》中寒石山村人们对魏连殳关于其母丧葬仪式的 胁迫,都可看出鲁迅对乡村社会中卑怯者的恃强凌弱的深恶痛 绝。鲁迅曾愤然地指出:“要除去于人生毫无意义的苦痛。要 除去制造并赏玩别人苦痛的昏迷和强暴。”(《我之节烈观》) 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中,鲁迅对封建节烈观念和等第 思想十分憎恶,在《我之节烈观》中,鲁迅将封建节烈观念视 作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他说“社会上多数古人模模糊糊传 下来的道理,实在无理可讲;能用历史和数目的力量,挤死不 合意的人。这一类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里,古来不晓得死了 多少人物;节烈的女子,也就死在这里。”鲁迅在其乡土小说 中就描述了在封建节烈观念的影响摧残下,“不幸上了历史和 数目的无意识的圈套,做了无主名的牺牲”的乡村社会的人们
g2 (《风波》),在多子、饥荒、苛税等压榨下苦得像个木偶人 的闰土(《故乡》),都是乡土社会中的卑怯者,他们对于身 受的压迫忍辱受屈逆来顺受。《祝福》中到土地庙捐门槛赎罪 的祥林嫂,《在酒楼上》中敷敷衍衍模模糊糊无聊地生活着的 吕纬甫,《孤独者》中亲手选了独头茧将自己裹在里面的魏连 殳,《离婚》中慑于七大人威光的爱姑,也都是社会生活中的 卑怯者,虽然他们面对坎坷的命运和人生也有过不平和抗争, 但最终都屈服于文化传统和社会环境。鲁迅将国民的卑怯视为 国民性的主要病根之一,他以决绝的姿态予以抨击。鲁迅极力 反对卑怯者半死半生的苟活,他深切地期望人们能挣脱文化传 统的禁锢,有真正的人的生活,他说:“世上如果还有真要活 下去的人们,就先该敢说,敢笑,敢哭,敢怒,敢骂,敢打, 在这可诅咒的地方击退了可诅咒的时代。”(《忽然想到·五》) 鲁迅先生对于卑怯者的恃强凌弱更为痛恨,他曾愤愤地指 出:“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 不可救药的民族中,一定有许多英雄,专向孩子们瞪眼。这些 孱头们!”(《杂感》)鲁迅在其乡土小说创作中一再针砭揭 示卑怯者的凌弱。《孔乙己》中咸亨酒店里酒客们对孔乙己的 奚落哄笑,《药》中老栓茶馆里茶客们对夏瑜的斥责讥嘲,《明 天》中鲁镇上红鼻子老拱、蓝皮阿五对单四嫂子的欺凌,《阿 Q 正传》中遭假洋鬼子棒喝的阿 Q 对小尼姑的侮辱,《祝福》 中鲁镇人对祥林嫂悲剧故事的学舌、对祥林嫂额头伤疤的嘲 弄,《孤独者》中寒石山村人们对魏连殳关于其母丧葬仪式的 胁迫,都可看出鲁迅对乡村社会中卑怯者的恃强凌弱的深恶痛 绝。鲁迅曾愤然地指出:“要除去于人生毫无意义的苦痛。要 除去制造并赏玩别人苦痛的昏迷和强暴。”(《我之节烈观》) 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中,鲁迅对封建节烈观念和等第 思想十分憎恶,在《我之节烈观》中,鲁迅将封建节烈观念视 作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他说“社会上多数古人模模糊糊传 下来的道理,实在无理可讲;能用历史和数目的力量,挤死不 合意的人。这一类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里,古来不晓得死了 多少人物;节烈的女子,也就死在这里。”鲁迅在其乡土小说 中就描述了在封建节烈观念的影响摧残下,“不幸上了历史和 数目的无意识的圈套,做了无主名的牺牲”的乡村社会的人们
《明天》中的寡妇单四嫂子执意守节,将儿子宝儿视作她人生 的惟一寄托和希望,宝儿的不幸病逝,使她失落了明天。《祝 福》中的祥林嫂守寡后又被婆婆强行嫁到贺家墺,一心守节的 祥林嫂全力反抗,竟一头撞在香案角上。被称作善女人的柳妈 竟认为当初祥林嫂“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并劝祥林嫂去 土地庙捐门槛“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封建 的节烈观念成为摧残乡村妇女的“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 “社会公意不节烈的女人,既然是下品;他在这社会里,是容 不住的”。因而精神上受尽折磨和摧残的祥林嫂在容不住她的 社会里只有走向死路。鲁迅认为应该追悼中国历史上为节烈观 念迫害致死的人们,并说:“我们追悼了过去的人,还要发愿: 要自己和别人,都纯洁聪明勇猛向上。要除去虚伪的脸谱。要 除去世上害己害人的昏迷和强暴。”(《我之节烈观》) 鲁迅将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的历史与传统概括为吃人的 筵宴,这种吃人是建筑在封建的等级制度上的。鲁迅指出:这 种吃人的筵宴,“但我们自己是早己布置妥帖了,有贵贱,有 大小,有上下。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 吃,但也可以吃别人。一级一级的制驭着,不能动弹,也不想 动弹了。”(《灯下漫记》)鲁迅对这种封建的等第思想是极 为憎恶的。他说:“中国人至今还有无数‘等’,还是依赖门 第,还是倚仗祖宗,倘不改造,即永远有无声的或有声的‘国 (《论“他妈的!”》)中国传统的君臣父子等第严 格的礼治秩序成为几千年来规范人们的生活准则和处世方式, 鲁迅的乡土小说中对这种森严的等第思想作了生动的揭示。 《孔乙己》中去咸亨酒店喝酒的人们,长衫客和短衣帮泾渭分 明,短衣帮们是靠柜外站着喝酒的,而长衫客则踱进店面隔壁 的房子里慢慢地坐喝,而落魄的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 的唯一的人”,孔乙己始终未能跻身于长衫客之列,最终脱下 了长衫,穿件破夹袄,盘着两腿来喝酒。《故乡》中回乡寻觅 过去的记忆与情感的主人公“我”,在被岁月和生活压迫得麻 木了的闰土一声“老爷”的称呼中,感到他们“之间已经隔了 层可悲的厚障壁了”,童年时相处得无拘无束的小英雄闰土 消失了,只有辛苦麻木得像木偶般的闰土了。鲁迅十分深刻地 将人之间的这种隔膜归为封建等第的缘由。他说: 在我 自己,总仿佛觉得我们人人之间各有一道高墙,将各个分离
g2 《明天》中的寡妇单四嫂子执意守节,将儿子宝儿视作她人生 的惟一寄托和希望,宝儿的不幸病逝,使她失落了明天。《祝 福》中的祥林嫂守寡后又被婆婆强行嫁到贺家墺,一心守节的 祥林嫂全力反抗,竟一头撞在香案角上。被称作善女人的柳妈 竟认为当初祥林嫂“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并劝祥林嫂去 土地庙捐门槛“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封建 的节烈观念成为摧残乡村妇女的“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 “社会公意不节烈的女人,既然是下品;他在这社会里,是容 不住的”。因而精神上受尽折磨和摧残的祥林嫂在容不住她的 社会里只有走向死路。鲁迅认为应该追悼中国历史上为节烈观 念迫害致死的人们,并说:“我们追悼了过去的人,还要发愿: 要自己和别人,都纯洁聪明勇猛向上。要除去虚伪的脸谱。要 除去世上害己害人的昏迷和强暴。”(《我之节烈观》) 鲁迅将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的历史与传统概括为吃人的 筵宴,这种吃人是建筑在封建的等级制度上的。鲁迅指出:这 种吃人的筵宴,“但我们自己是早已布置妥帖了,有贵贱,有 大小,有上下。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 吃,但也可以吃别人。一级一级的制驭着,不能动弹,也不想 动弹了。”(《灯下漫记》)鲁迅对这种封建的等第思想是极 为憎恶的。他说:“中国人至今还有无数‘等’,还是依赖门 第,还是倚仗祖宗,倘不改造,即永远有无声的或有声的‘国 骂’。”(《论“他妈的!”》)中国传统的君臣父子等第严 格的礼治秩序成为几千年来规范人们的生活准则和处世方式, 鲁迅的乡土小说中对这种森严的等第思想作了生动的揭示。 《孔乙己》中去咸亨酒店喝酒的人们,长衫客和短衣帮泾渭分 明,短衣帮们是靠柜外站着喝酒的,而长衫客则踱进店面隔壁 的房子里慢慢地坐喝,而落魄的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 的唯一的人”,孔乙己始终未能跻身于长衫客之列,最终脱下 了长衫,穿件破夹袄,盘着两腿来喝酒。《故乡》中回乡寻觅 过去的记忆与情感的主人公“我”,在被岁月和生活压迫得麻 木了的闰土一声“老爷”的称呼中,感到他们“之间已经隔了 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童年时相处得无拘无束的小英雄闰土 消失了,只有辛苦麻木得像木偶般的闰土了。鲁迅十分深刻地 将人之间的这种隔膜归为封建等第的缘由。他说:“……在我 自己,总仿佛觉得我们人人之间各有一道高墙,将各个分离
使大家的心无从相印。这就是我们古代的聪明人,即所谓圣贤, 将人们分为十等,说是高下各不相同。”(《俄文译本〈阿Q 正传〉·序》)。 鲁迅针砭了中庸思想和瞒骗行径。被称为儒家最高美德的 中庸思想倡导不偏不倚执两用中的中和主义,这成为人们道德 修养和处世行事的基本准则和方法。鲁迅将中庸视作国民性卑 怯的根由和阻碍中国人进行改革前行的巨大阻力。鲁迅指出 “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 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 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没有更激烈的主张 他们总连平和的改革也不肯行。”(《无声的中国》)在散文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中,鲁迅就抨击了聪明人的中庸思想 推崇傻子的改革精神和批判了奴才的奴性性格。在散文《立论》 中针砭了执两用中的中庸之道。鲁迅在乡土小说创作中,也生 动地揭示了这种不偏不倚的中庸思想。《明天》中的王九妈, 面对单四嫂子询问宝儿的病情,她只是“端详了一番,把头点 了两点,摇了两摇”。这种不置可否不负责任的回答,与《立 论》中既不谎人也不遭打的回答如出一辙,这显然是为鲁迅所 鄙弃的。《祝福》中回归鲁镇的游子,在祥林嫂关于灵魂地狱 有无的叩问中,只能以“也许有”,“也未必”和“说不清” 搪塞,这种中庸之道的处世态度,鲁迅在小说中阐释道:“‘说 不清’是一句极有用的话。不更事的勇敢的少年,往往敢于给 人解决疑问,选定医生,万一结果不佳,大抵反成了怨府,然 而一用这说不清来作结束,便事事逍遥自在了。”这显然是为 鲁迅所针砭的调和折衷的中庸之道,是一种摆脱责任和道义的 中和主义。《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在社会和环境的压迫下, 从一个关心国家前途命运敢作敢为的青年,变为一个教教“子 曰诗云”敷衍模糊无聊随便的弱者,他以中庸之道调和规范自 我的人生。这显然也是为鲁迅所不满的 鲁迅憎恶中国人的奴性性格,更憎恶他们以瞒和骗造出奇 妙的逃路。他说:“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 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 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一天天的满足着,即一天一天的堕 落着,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论睁了眼看》)鲁迅憎
g2 使大家的心无从相印。这就是我们古代的聪明人,即所谓圣贤, 将人们分为十等,说是高下各不相同。”(《俄文译本〈阿 Q 正传〉·序》)。 鲁迅针砭了中庸思想和瞒骗行径。被称为儒家最高美德的 中庸思想倡导不偏不倚执两用中的中和主义,这成为人们道德 修养和处世行事的基本准则和方法。鲁迅将中庸视作国民性卑 怯的根由和阻碍中国人进行改革前行的巨大阻力。鲁迅指出: “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 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 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没有更激烈的主张, 他们总连平和的改革也不肯行。”(《无声的中国》)在散文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中,鲁迅就抨击了聪明人的中庸思想、 推崇傻子的改革精神和批判了奴才的奴性性格。在散文《立论》 中针砭了执两用中的中庸之道。鲁迅在乡土小说创作中,也生 动地揭示了这种不偏不倚的中庸思想。《明天》中的王九妈, 面对单四嫂子询问宝儿的病情,她只是“端详了一番,把头点 了两点,摇了两摇”。这种不置可否不负责任的回答,与《立 论》中既不谎人也不遭打的回答如出一辙,这显然是为鲁迅所 鄙弃的。《祝福》中回归鲁镇的游子,在祥林嫂关于灵魂地狱 有无的叩问中,只能以“也许有”,“也未必”和“说不清” 搪塞,这种中庸之道的处世态度,鲁迅在小说中阐释道:“‘说 不清’是一句极有用的话。不更事的勇敢的少年,往往敢于给 人解决疑问,选定医生,万一结果不佳,大抵反成了怨府,然 而一用这说不清来作结束,便事事逍遥自在了。”这显然是为 鲁迅所针砭的调和折衷的中庸之道,是一种摆脱责任和道义的 中和主义。《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在社会和环境的压迫下, 从一个关心国家前途命运敢作敢为的青年,变为一个教教“子 曰诗云”敷衍模糊无聊随便的弱者,他以中庸之道调和规范自 我的人生。这显然也是为鲁迅所不满的。 鲁迅憎恶中国人的奴性性格,更憎恶他们以瞒和骗造出奇 妙的逃路。他说:“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 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 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一天天的满足着,即一天一天的堕 落着,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论睁了眼看》)鲁迅憎
恶他们能以瞒和骗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鲁迅的《阿Q 正传》立意写出国人的魂灵,阿Q是以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 来的典型人物,不管处于何等不利和不愉快的境地,阿Q都能 从中摆脱出来,处于精神上胜利的不败之地。《故乡》中麻木 辛苦生活着的闰土,在香炉和烛台里寻觅人生的希望,寻求精 神的寄托和慰藉。《祝福》中受尽折磨的祥林嫂,到镇西头的 土地庙捐门槛赎罪,求得精神的平衡与解脱。《孤独者》中作 茧自缚的魏连殳,躬行其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拒斥其先 前所崇仰所主张的一切,在失败中找到了精神上的胜利。鲁迅 深深地憎恶国民的奴性性格,真诚地期昐能创造出中国历史上 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真正争取到做人的资格和权益 (选自《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有删节) 二、关于祥林嫂的死(唐荣昆) 我认为,祥林嫂的死,是《祝福》情节发展的主线,可以 说,《祝福》的整个情节内容,都是围绕着一个“死”字开展 的。这样,也正好体现了鲁迅所指出的,短篇小说艺术表现的 特点:“借一斑略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 且看,小说的开头便这样写道:“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 底……”这话从表面看似有语病——同义重复;其实,它是有 深刻的意义的。联系下面关于鲁镇年关祝福习俗的生动、逼真 的描写,便可以使读者体会到,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封建统 治下的中国城乡每一块土地,都是鬼神观念牢牢统治着的地 方。而这一点,往往是在旧历的年底显示得最充分,最集中, 小说的主人公祥林嫂,很大程度上就是被鬼神宗教观念, 这种为封建统治的合理性辩护的,极端野蛮、荒诞的意识形态 残害致死的。 可见,小说开头的关于“祝福”气氛的描写,就为祥林嫂 的死,提供了一个最恰切的环境
g2 恶他们能以瞒和骗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鲁迅的《阿 Q 正传》立意写出国人的魂灵,阿 Q 是以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 来的典型人物,不管处于何等不利和不愉快的境地,阿 Q 都能 从中摆脱出来,处于精神上胜利的不败之地。《故乡》中麻木 辛苦生活着的闰土,在香炉和烛台里寻觅人生的希望,寻求精 神的寄托和慰藉。《祝福》中受尽折磨的祥林嫂,到镇西头的 土地庙捐门槛赎罪,求得精神的平衡与解脱。《孤独者》中作 茧自缚的魏连殳,躬行其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拒斥其先 前所崇仰所主张的一切,在失败中找到了精神上的胜利。鲁迅 深深地憎恶国民的奴性性格,真诚地期盼能创造出中国历史上 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真正争取到做人的资格和权益。 (选自《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5 年第 3 期,有删节) 二、关于祥林嫂的死(唐荣昆) 我认为,祥林嫂的死,是《祝福》情节发展的主线,可以 说,《祝福》的整个情节内容,都是围绕着一个“死”字开展 的。这样,也正好体现了鲁迅所指出的,短篇小说艺术表现的 特点:“借一斑略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 且看,小说的开头便这样写道:“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 底……”这话从表面看似有语病──同义重复;其实,它是有 深刻的意义的。联系下面关于鲁镇年关祝福习俗的生动、逼真 的描写,便可以使读者体会到,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封建统 治下的中国城乡每一块土地,都是鬼神观念牢牢统治着的地 方。而这一点,往往是在旧历的年底显示得最充分,最集中。 小说的主人公祥林嫂,很大程度上就是被鬼神宗教观念, 这种为封建统治的合理性辩护的,极端野蛮、荒诞的意识形态 残害致死的。 可见,小说开头的关于“祝福”气氛的描写,就为祥林嫂 的死,提供了一个最恰切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