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酒高等教有”十一五国家级疯划的材 物理化学简明教程 (第四版) ■印水意美正信蕴何永等的
第四版前言 印永嘉编《物理化学简明教程》1965年问世,中间经过两次修订】 前后历时40余年,至今仍有许多院校化学类及相关专业继续用作基本 教村,总印数已超过0万册,是国内最有影响和最受师生欢迎的物理 化学教材之一。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我国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深入 进行,再次修订是非常必要的。为了做好修订,我们走访了长期使用本 教材的部分教师,同时邀请国内长期从事物理化学课程教学的部分教 师召开“修订研讨会”,出席会议的有姚天扬教授(南京大学),高盘良 教授(北京大学),宋志吊教投(南开大学),陆请教授(复旦大学),万 洪文教授(华中师范大学)等。综合大家的意见,确定如下原则: (1)修订后继续保持“筒明"特色,即保持原书内容筒明,概念清 晰,推理严谨,文字流畅的风格; (2)根据教育部化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化学专业教学基本 内容》的要求,主要明物理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不片面追求“高 深、新”: (3)适当减少化学热力学和统计熟力学部分篇幅,以“开窗口”的 方式适当增加一些学科发展的新内容,特别是有重大应用前景的新内 容,以便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4)按照最新国家标准的要求,进一步规范全书的单位、符号、术 语和标准。 依雨上述原则,本次修订增加的内容主要有:标准态(第一章)、非 平衡态热力学前介(第二章)、PH-电势图、锂离子电池(第七章)、LB 膜、微乳技术制备纳米粒子和高分子溶液(第八章),化学动力学研究 简史(第九章)、分子反应动力学的研究技术简介(第十章)等;删减或 简化的内容主要有:盖斯定律(第一章)、判断过程方向及平衡条件的 总结(第二章)、平衡混合物组战的计算示例(第四章)、理想气体反应副 的平衡常数(第六章)、溶胶的光学及力学性质(第八章)等。第三章化 学势,由于国家标准的原因,作了较多的改写。其余部分均有不同程度
第四版前言 的简化。各章的例题、习题和思考题亦作了相应的调整。增知的新内容随后附 了部分参考文献供读者查阅。随着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各院校、各专业物 理化学课程授课学时数不尽相同,书中带“丰”号的部分可依据学时多少选用, 若不讲也能符合《化学专业教学基本内容》的要求。 ”参与修订的几位老师都想尽可能兑现上迷原则,但效果如何,还有待出版后 经受使用实践的检验。 承担修订任务的有山东大学张忠诚(第一、三、五章及附录)、苑世领(第六 章)、张树永(第七、九、十章)和济南大学奚正楷(第二、四、八章),全书由美正稻 教授统稿,最后由山东大学印永嘉教授审定。本次修订得到高等教有出版社和 山东大学校院两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修订过程中得到山东大学和济 南大学多位老师的具体帮助,更得到物化界多位同仁的关爱、指导和帮助,借此 一并致谢。期盟各位同仁和读者今后能够继续关爱本书,并给予指导和帮助。 编者 2007年2月济南
第三版前言 本书自1965年出版上册以来,下册直到1979年将原稿重新修改 后方才出版,在1985年又根据当时的情况对上册进行了修订,方能勉 强配套使用。这次修订是根据理科高等学校化学教材编审委员会物理 化学编审小组1987年广州会议和1988年济南会议的精神进行的。在 上迷两次会议上,编委们讨论本书的修订方针时,一致的意见是“一定 要保持筒明的特色”,对书中一些不够简明之处提出了中背的意见,并 提出不要受教学大纲的束缚,更不要追求内容的新、高、深,而要面向更 广大的读者,使本书能适应多种学校参考使用。 根据上述精神,这次修订是上、下册同时进行,合并成一册。在绪 论中撒消了“气体"部分,增写了“物理化学学习方法”一节;对原书修 订版中热力学第二定律部分,分散改写为热力学第二定律、化学势两 章;对化学平衡这一章则突出了用热力学方法的处理:对统计热力学这 一章作了较大的删减,只重点介绍了基本概念和配分函数的求算;对动 力学部分考患到是目前物理化学中迅猛发展的一分支,将其分为“化 学动力学基本原理”和“复合反应动力学”两章,原书中“催化作用原 理”一章剧减改写为一节,增写了“光化学概要”一节:其他各章亦均作 了一定的特筒。全书所有物理量的符号和单位一律采用我国国家标准 局1986-05-19发布的《国家标准》事国际单位制(S)。名称则尽可 能与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所公布的《化学名词》一致。 这次修订是由印永嘉、奚正楷(山东大学)和李大珍(北京师范大 学)合作进行的。参加本书审稿工作的有:杨文治教授(北京大学)、博 献彩救授、沈文假散授(南京大学)、邓景发教授(复旦大学)、屈松生教 授(武汉大学)、苏文煅副牧授(厦门大学)、金世助教投(河北师范大 学)。本书中例题和习题中的单位换算和大量的抄写工作,得到王雪 琳同志和山东大学物理化学教研室一些同志的神助,在此一并向他们胃 表示谢意。 本书自初版以来,即受到不少教师和广大读的关怀,历年来他们
第三版前言 对本书提出不少建设性意见,编者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希望广大使用本书的 读者能继续提出意见。 编者 1990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