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先、司命、施糜之属:九天巫,祠九天,皆以岁时祠宫中。其河巫祠河于临晋,而 南山巫祠南山秦中”①。武帝即位之后,“尤敬鬼神之祀”®。而道教正是承袭这些 巫风而兴起的,尤其是符箓派的符咒、斋醮、科仪等,多取自这些鬼神祭祀活动和 巫术。 第二,来源于战国至秦汉的神仙传说和方士方术。神仙说多出自荆楚文化与燕 齐文化。《楚辞》中有生动浪漫的神游故事,《庄子》中有关于“神人”、“至人”、 “真人”的描述。《庄子·逍遥游》说:“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 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 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庄子·齐物论》说:“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 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 四海之外”①。这些所谓的神人、至人是对神仙形象的最初生动描述。而后来道教描 绘的神仙生活,大抵如此。 燕齐两地面临大海,海市蜃楼的幻象,航海探险的的艰难神秘,容易引起人们 丰富的思维想象,因而有了蓬莱、方丈、赢洲三神山的传说。《史记·封禅书》载 “三神山者,其傅在勃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 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 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云。”⑧齐威王、齐宜王、燕昭王都曾 派人入海求此三神山。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多次东巡沿海,以期得到神仙的踪迹。 派徐福发数千童男童女入海求仙人仙药,使韩终、侯公、石生求之,终究一无所获。 而汉武帝更加痴心于神仙方术,整日梦想自己能如黄帝一样飞升成仙。因此方士李 少君、少翁、栾大、公孙卿等方士备受其宠信。这些神仙传说和方术是道教丹鼎派 的直接来源,长生成仙说又是整个道教的核心教义,因此它与道教的诞生有最密切 的关系。 第三,来源于荆楚文化的道家哲学,主要是《老子》、《庄子》、《列子》、 《淮南子》等。先秦和秦汉道家是学术派别,不是宗教。《老子》、《庄子》、《列 子》、《淮南子》等书是学术著作,不是宗教典籍。但是道教理论紧紧依托于道家, 与道家有着密切的联系。从东汉后期开始,《老子》被逐渐神学化,老子也被尊奉 @司马迁《史记》卷28封禅书点校本北京:中华书局,1959,1378 年司马迁《史记》卷28封禅书点校本北京:中华书局,1959,1384 王先谦撰沈嘴寰点校.《庄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7,5 王先谦撰·沈啸度点校.《庄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7,23 $司马迁《史记》.卷28封禅书.点校本北京:中华书局,1959,13691370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先、司命、施糜之属;九天巫,祠九天,皆以岁时祠宫中。其河巫祠河于临晋,而 南山巫祠南山秦中"①。武帝即位之后,“尤敬鬼神之祀’’@。而道教正是承袭这些 巫风而兴起的,尤其是符篆派的符咒、斋醮、科仪等,多取自这些鬼神祭祀活动和 巫术。 第二,来源于战国至秦汉的神仙传说和方士方术。神仙说多出自荆楚文化与燕 齐文化。《楚辞》中有生动浪漫的神游故事,《庄子》中有关于“神人"、“至人’’、 “真人’’的描述。《庄子·逍遥游》说:“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 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 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庄子·齐物论》说:“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 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 四海之外"④。这些所谓的神人、至人是对神仙形象的最初生动描述。而后来道教描 绘的神仙生活,大抵如此。 燕齐两地面临大海,海市蜃楼的幻象,航海探险的的艰难神秘,容易引起人们 丰富的思维想象,因而有了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的传说。《史记·封禅书》载 “三神山者,其傅在勃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 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 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云。"囝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都曾 派人入海求此三神山。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多次东巡沿海,以期得到神仙的踪迹。 派徐福发数千童男童女入海求仙人仙药,使韩终、侯公、石生求之,终究一无所获。 而汉武帝更加痴心于神仙方术,整日梦想自己能如黄帝一样飞升成仙。因此方士李 少君、少翁、栾大、公孙卿等方士备受其宠信。这些神仙传说和方术是道教丹鼎派 的直接来源,长生成仙说又是整个道教的核心教义,因此它与道教的诞生有最密切 的关系。 第三,来源于荆楚文化的道家哲学,主要是《老子》、 《庄子》、 《列子》、 《淮南子》等。先秦和秦汉道家是学术派别,不是宗教。《老子》、《庄子》、《列 子》、《淮南子》等书是学术著作,不是宗教典籍。但是道教理论紧紧依托于道家, 与道家有着密切的联系。从东汉后期开始, 《老子》被逐渐神学化,老子也被尊奉 。司马迁·《史记》.卷28.封禅书.点校本.北京:中华书局,1959,1378 ②司马迁·《史记》.卷28.封禅书.点校本.北京:中华书局,1959,1384 @王先谦撰·沈啸寰点校.《庄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7,5 ④王先谦撰·沈啸寰点校.《庄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7,23 @司马迁·《史记》.卷28.封禅书.点校本.北京:中华书局,1959,1369·1370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为道教的教主,民间巫术和神仙方术开始依托于《老子》的学说。《太平经》就将 道家与神仙家相糅合,五斗米道则称老子为太上老君,以五千文为经典。唐代尊《老 子》为《道德真经》,《庄子》为《南华真经》,《列子》为《冲虚真经》,《文 子》为《通玄真经》。宋以后编纂的《道藏》,几乎把先秦以来的道家著作统统算 做道教经典,而《老子》始终居于首位。道家一般不讲内外丹和科教符箓,甚至反 对巫术和鬼神,也不追求长生不死、羽化成仙。老子只承认“天长地久”,庄子则 认为“生也有涯”。但道家视“道”为超乎形象的字宙第一法则:道教便进一步夸 大了“道”的神秘性、超越性、绝对性,把“道”变成了具有无限威力的至上神的 代名词。道家宣扬清静无为,追求内心的安宁;道教则发挥了这种离俗超脱的的精 神,形成了出世的心性炼养理论。道家重视养生。老子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门,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 庄子说“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称神人“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 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这些更成为道家直接吸收的思想资料。道教原 本是世俗迷信的杂合,只有在他们依附于道家理论,形成一套独特的道教神学体系 以后,才使自己成为能与儒佛并列的大型宗教。所以道教始终与道家相纠缠。 第四,来源于儒学和阴阳五行思想。道教从开始就是以儒学辅助者的面目出现 的。儒学是它们吸取思想营养的重要来源。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强调为道要忠 君、孝亲、敬长。五斗米道张鲁做《老子想尔注》,提倡忠孝仁义。葛洪指出“求 仙要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北魏寇谦之建新天师道专以礼度为首。在这方面,道 经与儒家经学没有差别。战国时期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五行思想在秦汉之际广为传 播,为道家、儒家、方士们共同吸收。早期道教经典中也充斥着这种思想,《太平 经》以阴阳观考察自然,谓“天地之性,半阴半阳”。《黄庭经》以五脏配五行, 以阴阳之气益身炼形。阴阳五行学说是道教内外丹学说的重要理论根据。 2、中医的渊源 中医是指中国传统医学,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 识。是我国一项民族文化遗产。它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 0任继愈主编.《中国道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13 朱漾之撰.《老子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4,25-27 $朱谦之撰.《老子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4,242 ⑧王先谦撰·沈啸变点校.《庄子集解·胜篾》北京:中华书局,1987,94 而王先谦撰~沈啸瓷点校.《庄子集解齐物论》北京:中华书局,1987,23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为道教的教主,民间巫术和神仙方术开始依托于《老子》的学说。 《太平经》就将 道家与神仙家相糅合,五斗米道则称老子为太上老君,以五千文为经典。唐代尊《老 子》为《道德真经》, 《庄子》为《南华真经》, 《列予》为《冲虚囊经》, 《文 子》为《通玄真经》。宋以后编纂的《道藏》,几乎把先秦以来的道家著作统统算 做道教经熟,而《老子》始终居于首位。道家一般不讲内外丹和科教符篆,甚至反 对巫术和鬼神,也不追求长生不死、羽化成值。老子只承认“天长地久’’,庄子则 认为“生也有涯’’。但道家视“道”为超乎形象的宇宙第一法则;道教便进一步夸 大了“道"的神秘性、超越性、绝对性,把“道”变成了具有无限威力的至上神的 代名词学。道家宣扬清静无为,追求内心的安宁;道教刚发挥了这种离俗超脱的的藕 享孛,形成了出世的心性炼养理论。道家重视养生。老子说“谷享睾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门,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④,“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 庄子说“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蛰,称神入“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 云气,御飞龙,。丽游乎飚海之外’’@。这些更成为道家直接吸收的思想资料。道教原 本是世俗迷信的杂合,只有在他们依附于道家理论,形成一套独特的道教神学体系 以后,才使自己成为能与儒佛并列的大型宗教。所以道教始终与道家相纠缠。 第四,来源予儒学和阴期五行思想。道教从开始就是以孺学辅助者麓瑟瑟出现 的。儒学是它们吸取思想营养的重要来源。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强调为道要忠 君、孝亲、敬长。五斗米道张鲁做《老子想尔注》,提倡忠孝仁义。葛洪指出“求 仙要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北魏寇谦之建新天师道专以袍度为首。在这方面,道 经与儒家经学没有差别。战国时期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五行思想在秦汉之际广为传 播,为道家、儒家、方士们共同吸收。早期道教经典中也充斥者这种思想, 《太平 经》以阴网观考察鲁然,谓“天缝之性,半阴半阳"。《黄庭经》以五脏配五行, 以阴阳之气益身炼形。阴阳五行学说是道教内外丹学说的重要理论根据。 2、中医的渊源 中医题指中溺传统医学,它承载著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 识。是我困一项民族文化遗产。它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 。谩继愈主编.《孛嚣遂教史》.上海:上海入琵爨舨毒主,1990,13 o朱谦之撰.《老子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4,25.27 @朱谦之撰.《老子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4,242 露至笼谦撰·沈噱囊点按,《盎子集解·酝簇》。j|:寨:孛华书局,1987,94 @王先谦撰·沈啸寰点校.《庄子集解·齐物论》.北京:中华书局,1987,23 6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为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学是如何起源 的呢? 在原始社会,人们处于蒙味状态,把疾病看成是一种看不见的,触摸不到的原 因造成的,而且这原因是以许多各不相同的方式来被想象的,因而魔鬼、游魂、疫 疠、瘟神便成了人类的灾星,招致疾患的“罪魁”,人们或用咒语、或用催吐、导 泄等一类峻猛之药或驱邪逐魔、敬神拜鬼之法去驱除疾病。《广雅疏证》考,因巫 与医皆所以除疾,故医字或从巫作。《山海经·大荒西经》记有大荒之中“有灵山, 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 百药爱在”①,《黄帝内经·灵柩》亦记有“先巫者,因知百病之胜,先知其病之所 生者,可祝而已也”®。由此可见,中医的产生与“巫”有着一定的关系。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还极大的受到了易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等的影 响。 《周易》中的独特思维方式和丰富的思想内容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中 国古代各种思想和科学技术都受到了易学的极大影响。而关于易学与中医的关系, 明代著名医家张介宾提出“医易同源”,他在其著作《类经图翼·医易义》中说到“易 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虽阴阳已备于内经, 而变化莫大于周易。故日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同原者,同此变化也。岂 非医易相通,理无二致,可以医而不知易乎?”而近年来,学术界一些人又提出了 “医源于易”或者“医本于易”的说法①。 阴阳五行学说,本是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它既为古代科学所运用,也为古代 医学所运用。真正系统地将阴阳五行学说引入医学的,当首推《黄帝内经》。此后, 阴阳五行学说便成了中医分析人的生理、病理,进行辩证治疗的一种思维方法和哲 学基础,并成了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帝内经》把阴阳的对立统一看成万事万物的普遍规律。《素问·阴阳应象大 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本之始,什么之 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素问·阴阳离合论》也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 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这都是把阴阳的对 0袁珂校译.《山海经校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270 4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编著.《黄帝内经灭枢译释》,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350 。张介宾.《类经图翼·附类经附翼》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390-391 。邹学嘉.《中国医易学》.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1992 7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为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学是如何起源 的呢? 在原始社会,人们处于蒙昧状态,把疾病看成是一种看不见的,触摸不到的原 因造成的,而且这原因是以许多各不相同的方式来被想象的,因而魔鬼、游魂、疫 疠、瘟神便成了人类的灾星,招致疾患的“罪魁",人们或用咒语、或用催吐、导 泄等一类峻猛之药或驱邪逐魔、敬神拜鬼之法去驱除疾病。 《广雅疏证》考,因巫 与医皆所以除疾,故医字或从巫作。《山海经·大荒西经》记有大荒之中“有灵山, 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 百药爰在"①, 《黄帝内经·灵柩》亦记有“先巫者,因知百病之胜,先知其病之所 生者,可祝而已也’’圆。由此可见,中医的产生与“巫"有着一定的关系。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还极大的受到了易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等的影 响。 《周易》中的独特思维方式和丰富的思想内容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中 国古代各种思想和科学技术都受到了易学的极大影响。而关于易学与中医的关系, 明代著名医家张介宾提出“医易同源",他在其著作《类经图翼·医易义》中说到“易 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虽阴阳已备于内经, 而变化莫大于周易。故日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同原者,同此变化也。岂 非医易相通,理无二致,可以医而不知易乎?’’@而近年来,学术界一些人又提出了 “医源于易”或者“医本于易”的说法锄。 阴阳五行学说,本是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它既为古代科学所运用,也为古代 医学所运用。真正系统地将阴阳五行学说引入医学的,当首推《黄帝内经》。此后, 阴阳五行学说便成了中医分析人的生理、病理,进行辩证治疗的一种思维方法和哲 学基础,并成了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帝内经》把阴阳的对立统一看成万事万物的普遍规律。《素问·阴阳应象大 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本之始,什么之 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素问·阴阳离合论》也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 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这都是把阴阳的对 。袁珂校译.《山海经校译》.上海:上海古籍H{版社,1985,270 国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编著.《黄帝内经灵枢译释》.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350 @张介宾.《类经图翼·刚类经附翼》.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390.391 @邹学嘉.《中国医易学》.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1992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立统一,看成宇宙间万事万物产生、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人的生理、病理变化 也不例外。正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所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在正常情况 下,人体的阴阳两方面是平衡的,一旦这种平衡遭到破坏,人体就会生病。“阴平 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由阴阳偏盛偏衰所造 成的疾病很多,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同是热证, 也有阳盛或阴虚之异:同是寒证,又有阳虚阴盛之别。《素问•调经论》曰:“阳虚 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治病 就是调整阴阳,使人体恢复到“阳平阴秘”的健康状态。所以,《内经》强调医生 必须掌握阴阳这个总纲,做到“瑾熟阴阳,无与众谋”。它还说“善诊者,察色按 脉,先别阴阳”。由此可见阴阳学说在祖国医学中的地位。 五行学说引进医学,其关键不在五种物质的本身,而在于它们的不同属性和相 生相克的关系。根据《黄帝内经》记载,世间万物,包括四季气候变化、人的生理、 病理乃至精神情志状态,都可以拿五行相配。如下图所示: 自然界 五 人体 五 五 五 五 五 五 五 行 五 五 五 五 五 五 五 音 味 色 化 气 方 季 脏 腑 宫 液 志 声 神 角 酸 青 生 风 东 春 木 肝 胆 目 泪 怒 呼 魂 徵 苦 赤 长 暑 南 夏 火 心 小 舌 汗 喜 笑 神 肠 宫 甘 黄 化 湿 中 长 土 脾 胃 口 涎 思 歌 意 夏 商 辛 白 收 燥 西 秋 金 肺 大 鼻 涕 悲 哭 魄 肠 羽 咸 黑 藏 寒 北 冬 水 肾 膀 耳 唾 恐 呻 志 当然,如此之类还有很多,不可尽举。 而根据五行生克的关系,《内经》认为人的脏腑器官也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的。《素问•六微旨大论》“相火之下,水气承之;水位之下,土气承之:土位之下, 风气承之:风位之下,金气承之;金位之下,火气承之:君火之下,阴精承之”, 表示各个脏腑之间的功能都要维持平衡,既不能不及,也不能太过。为了防止某一 8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立统一,看成宇宙间万事万物产生、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人的生理、病理变化 也不铡外。正如《素闻·宝命全形论》所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在正常情况 下,人体的阴阳两方面是平衡的,一旦这种平衡遭到破坏,人体就会生瘸。“阴平 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由阴阳偏盛偏衰所造 成的疾病很多,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同是热证, 也有阳盛或阴虚之异;同是寒证,又有阳虚阴盛之别。《素阀·调经论》圜:“阳虚 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治病 就是调整阴阳,使人体恢复到“阳平阴秘”的健康状态。所以, 《内经》强调医生 必须掌握麓雕这个总缨,傲到“瑾熟阴阳,无与众谍"。它还说“善诊者,察色按 脉,先别阴阳"。由此可见阴阳学说在祖国医学中的地位。 五行学说引进医学,其关键不在五种物质的本身,而在于它们的不同属性和相 生相克的关系。根据《黄帝内经》记载,世间万物,包括透季气候变化、人的生理、 病理乃至精神情志状态,都可以拿五行相配。如下图所示: 自然界 五 人体 五 五 五 直 血 五 血 行 五 五 血 五 五 血 五 ·=i} 神 立 味 锤 佬 气 方 菱 脏 臆 宫 液 ,l:_}l £口 鑫 角 酸 撇冈 生 风 东 春 木 肝 胆 目 泪 怒 呼 魂 徵 苦 赤 长 暑 南 夏 火 心 小 舌 汗 暑 笑 神 肠 宙 甘 黄 化 湿 中 长 土 膊 目 口 涎 思 歌 =敝 日 月 感 夏 商 牵 崮 收 澡 嚣 秋 金 肺 大 鼻 涕 悲 哭 魄 肠 羽 咸 黑 藏 寒 北 冬 水 肾 膀 耳 唾 恐 呻 ■= ,C}一 当然,如此之类还有很多,不可尽举。 露根据五行生壳豹关系, 《起经》认力人的脏腑器害也是相互依存、楣互制约 的。《素问·六微旨大论》“相火之下,水气承之;水位之下,土气承之;士位之下, 风气承之;风位之下,金气承之;金位之下,火气承之;君火之下,阴精承之’’, 表示各个脏腑之闯的功能都要维持平衡,既不能不及,也不麓太过。为了防壹巢一 8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脏器功能太过,就得有所“承”,也就是有所制约,否则便会产生疾病。因此,《内 经》又强调医生必须掌握五行生克的规律。 3、医道同源 从以上道教和中医学的渊源中我们不滩看出,道教的创兴与中国传统医学的起 源、体系的建立有其共通之处。两者都汲取了先秦诸子的哲学思想,特别是易学思 想和阴阳五行学说:古代的巫术、秦汉神仙方士的实践活动,都曾为中国传统医学 和道教的萌生、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所以我们可以说“医道同源”。 (二)魏晋隋唐道教和医学的发展概况及其相互关系 1、道教的发展情况 中国道教正式诞生于东汉末年,其标志便是五斗米道和太平道两大民间道教组 织的出现。五斗米道为天师道的前身,由张陵于东汉顺帝时(126-144)在西蜀鹤鸣 山创立,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张陵自称“天师”,假托 太上老君口授,造作“道书”,传授教徒。据《三国志·张鲁传》记载,因“从受道 者,出五斗米”①,所以人们称其为“五斗米道”。张陵传其子张衡,张衡传其子张 鲁,号称“三张”。经过张陵到张鲁三代的传道,又加上与地方军阀势力的结合, 五斗米道在北川、汉中有很大的势力。据《三国志·张鲁传》记载,张鲁“雄踞巴、 汉垂三十年”①,境内汉族与少数民族人民皆信向之,影响十分大。直到建安二十年 (215),五斗米道政权才被曹操所灭。太平道是由信奉黄老道的张角于东汉灵帝时 (167-189)所创,以《太平青领书》为主要经典,奉“中黄太一”为最高神,以跪 拜首过、符水呪语为人治病。十余年间,发展教众数十万人,遍布青徐幽冀荆扬兖 豫八州。设立三十六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各设渠帅统领其事。他们声称: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⑧,发动了著名的黄巾起义,“旬日 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这场起义,前后持续了十余年,虽然最后被统治者残 酷镇压,但也加速了东汉王朝的灭亡。 曹操统治时期,吸取东汉的教训,对道教采取了镇压与利用、限制与改造相结 合的政策。把道徒方士“集之于魏国,诚恐斯人之徒,接奸究以欺众,行妖慝以惑 ①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卷8点校本北京:中华书局,1959,263 ⑦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卷8点校本.北京:中华书局,1959,263 范晔撰•李贤等注.《后汉书》卷71.点校本.北京:中华书局,1965,2299 ®范晔撰李贤等注.《后汉书》卷71.点校本.北京:中华书局,1965,2299 9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脏器功能太过,就得有所“承",也就是有所制约,否则便会产生疾病。因此,《内 经》又强调医生必须掌握五行生克的规律。 3、医道同源 从以上道教和中医学的渊源中我们不难看出,道教的创兴与中国传统医学的起 源、体系的建立有其共通之处。两者都汲取了先秦诸子的哲学思想,特别是易学思 想和阴阳五行学说;古代的巫术、秦汉神仙方士的实践活动,都曾为中国传统医学 和道教的萌生、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所以我们可以说“医道同源’’。 (二)魏晋隋唐道教和医学的发展概况及其相互关系 l、道教的发展情况 中国道教正式诞生于东汉末年,其标志便是五斗米道和太平道两大民间道教组 织的出现。五斗米道为天师道的前身,由张陵于东汉顺帝时(126—144)在西蜀鹤鸣 山创立,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张陵自称“天师",假托 太上老君口授,造作“道书",传授教徒。据《三国志·张鲁传》记载,因“从受道 者,出五斗米”①,所以人们称其为“五斗米道”。张陵传其子张衡,张衡传其子张 鲁,号称“三张"。经过张陵到张鲁三代的传道,又加上与地方军阀势力的结合, 五斗米道在北川、汉中有很大的势力。据《三国志·张鲁传》记载,张鲁“雄踞巴、 汉垂三十年"②,境内汉族与少数民族人民皆信向之,影响十分大。直到建安二十年 (215),五斗米道政权才被曹操所灭。太平道是由信奉黄老道的张角于东汉灵帝时 (167-189)所创,以《太平青领书》为主要经典,奉“中黄太一"为最高神,以跪 拜首过、符水睨语为人治病。十余年间,发展教众数十万人,遍布青徐幽冀荆扬兖 豫八州。设立三十六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各设渠帅统领其事。他们声称: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发动了著名的黄巾起义,“旬日 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回。这场起义,前后持续了十余年,虽然最后被统治者残 酷镇压,但也加速了东汉王朝的灭亡。 曹操统治时期,吸取东汉的教训,对道教采取了镇压与利用、限制与改造相结 合的政策。把道徒方士“集之于魏国,诚恐斯人之徒,接奸宄以欺众,行妖慝以惑 ①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卷8.点校本.北京:中华书局,1959,263 G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卷8.点校本.北京:中华书局,1959,263 @范晔撰·李贤等注.《后汉书》卷71.点校本.j匕京:中华书局,1965,2299 。范晔撰·李贤等注.《后汉书》卷71.点校本.北京:中华书局,1965,2299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