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民”。张鲁投降之后,一方面给予张鲁及其属僚以高官厚爵,一方面,则把他们和 汉中人民大量北迁,以瓦解五斗米道的根据地。 此时,五斗米道开始分化,特别是张鲁死了之后,五斗米道失去了统一的领导。 到两晋南北朝时候,这种分化日益加剧。一部分向上层发展,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 对民间道教进行改造。东晋时期的葛洪便是其中的代表,他总结了战国以来神仙方 术理论,建立了一整套成仙的理论体系,丰富了道教的思想内容,对后世道教发展 影响巨大。他否定了早期道教,诋毁农民起义,将神仙方术与儒家的纲常名教相结 合,强调“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 得长生也”⊙。并把这种纲常名教与道教的戒律融为一体,要求信徒严格遵守。他说: “览诸道戒,无不云欲求长生者,必欲积善立功,慈心于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虫, 乐人之吉,愍人之苦,赒人之急,救人之穷,手不伤生,口不劝祸,见人之得如己 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不自贵,不自誉,不嫉妬胜己,不佞谄阴贼,如此乃为 有德,受福于天,所作必成,求仙可冀也。”®主张神仙养生为内,儒术应世为外。 这些都为上层化的官方道教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高级士族信奉道教的也日益增 多,出现了许多天师道世家。 道教在上层化的同时,民间道教仍然存在并发展着,并不断发动反抗统治阶级 的起义。西晋时期,道士陈瑞在巴蜀键利用天师道发动起义。继之而起的李特、李 雄起义也与民间道教密切相关。东晋末,孙恩、卢循也是利用了天师道发动起义。 南北朝时期,完成了对民间早期道教的成功改造。北魏道士寇谦之在魏太武帝 和大臣崔浩的支持下,自称奉太上老君的意旨,“清整道教,除去三张伪法,租米 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大道清虚,岂有斯事。专以礼度为首,而加之以服食闭练”①, “佐国服命”,代张陵为天师,是为北天师道。在南朝刘宋,则有道士陆修静,“祖 述三张,弘衍二葛”,搜罗经决,创立了在道教史上有深远影响的道教典籍的分类 方法,即将道书分为三洞(洞真,洞玄,洞神),四辅(太玄,太平,太清,正一)七大部类。 又依据封建的宗法思想和制度,并吸收佛教修持仪式,以改革五斗米道,称为南天 师道。 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卷29.方技传点校本北京:中华书局,1959,805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6,53 ⑧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6,3 ®魏收撰.《魏书》卷114释老.点校本.北京:中华书局,1974,3051 10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民”∞。张鲁投降之后,一方面给予张鲁及其属僚以高官厚爵,~方面,则把他们和 汉中人民大量北迁,以瓦解五斗米道的根据地。 , 此时,五斗米道开始分化,特别是张鲁死了之后,五斗米道失去了统一的领导。 到两晋南北朝时候,这种分化日益加剧。一部分向上层发展,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 对民间道教进行改造。东晋时期的葛洪便是其中的代表,他总结了战国以来神仙方 术理论,建立了一整套成仙的理论体系,丰富了道教的思想内容,对后世道教发展 影响巨大。他否定了早期道教,诋毁农民起义,将神仙方术与儒家的纲常名教相结 合,强调“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 得长生也"圆。并把这种纲常名教与道教的戒律融为一体,要求信徒严格遵守。他说: “览诸道戒,无不云欲求长生者,必欲积善立功,慈心于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虫, 乐人之吉,愍人之苦,蜩人之急,救人之穷,手不伤生,口不劝祸,见人之得如己 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不自贵,不自誉,不嫉姑胜己,不佞谄阴贼,如此乃为 有德,受福于天,所作必成,求仙可冀也。”@主张神仙养生为内,儒术应世为外。 这些都为上层化的官方道教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高级士族信奉道教的也日益增 多,出现了许多天师道世家。 道教在上层化的同时,民间道教仍然存在并发展着,并不断发动反抗统治阶级 的起义。西晋时期,道士陈瑞在巴蜀犍利用天师道发动起义。继之而起的李特、李 雄起义也与民间道教密切相关。东晋末,孙恩、卢循也是利用了天师道发动起义。 南北朝时期,完成了对民间早期道教的成功改造。北魏道士寇谦之在魏太武帝 和大臣崔浩的支持下,自称奉太上老君的意旨,“清整道教,除去三张伪法,租米 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大道清虚,岂有斯事。专以礼度为首,而加之以服食闭练"④, “佐国服命",代张陵为天师,是为北天师道。在南朝刘宋,则有道士陆修静,“祖 述三张,弘衍二葛”,搜罗经决,创立了在道教史上有深远影响的道教典籍的分类 方法,即将道书分为三洞(洞真,洞玄,洞神),四辅(太玄,太平,太清,正一)七大部类。 又依据封建的宗法思想和制度,并吸收佛教修持仪式,以改革五斗米道,称为南天 师道。 国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卷29.方技传.点校本.北京:中华书局,1959,805 ⑦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6,53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6,53 @魏收撰.《魏书》卷114释老.点校本.北京:中华书局,1974,3051 lO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到齐梁时期,道士陶弘景继续吸收儒释两家思想,构造道教神仙谱系,叙述道 教传授历史,主张三教合流,对以后的道教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经过这一时期的 改造,使道教成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受到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推崇。 隋唐时期,在统治者的推崇和扶持下,道教的发展十分繁荣。隋场帝,崇信道 士徐则及上清派茅山高道王远知,并迷信金丹仙药。唐王朝崇道方面较之隋朝,变 本加厉。除大立道观、谒祠礼拜、度道士等之外,还以道教教主李耳的后代自居, 大上封号,提高道教在三教中的地位,优礼道士、女冠,大力提倡道教学术,设博 士助教教授道教经典,令天下人皆读老子书,科举考试加试《老子》,给道士官爵、 修《道藏》等。在这种背景下,道教发展迅速,其修仙理论和实践,尤其是导引服 气和内丹学的理论和实践有很大的发展。但是外丹理论则由于在实践中的挫败而逐 渐衰微。这一时期,著名道教学者也大量出现。如孙思邈、王玄览、司马承祯、成 玄英、施肩吾等。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对道教做出了突出贡献。 2、医学的发展情况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其间既有战事连绵、分裂 动荡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有全国统一、政权集中、社会相对稳定的隋唐时期。随 着社会的发展,这一时期医学发展有了新的特点。 临床医学为医学发展的主流:医学实践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无论在对疾病 的病因症候的认识上,还是在医方创制、新药发现等发面都有了突出的进步。 临床医学日趋专科化:不仅表现在唐朝医学机构的明确分科,还产生了一批现 在最早的专科著作,如专讲脉学的《脉经》,专讲病因症候学的《诸病源侯论》等。 服石与反服石的斗争:玄学士大夫们争相服石,导致“舌缩入喉”、“脊肉溃 烂”等严重后果。对此,《诸病源侯论》列有专卷来揭露服石所致26种症候。经医 家努力,服石之风在中唐以后逐步平息。 医学交流新发展:一方面表现在国内少数民族的医学经验被兼收并取,而中原 地区的医学也广泛传播到边远地区。另一方面,中医远传日本、朝鲜等国,并被移 植利用,而国外的医药也传入中国。 兴办医学教育:隋唐两朝设置的太医署,都包括了较完整的医学教育体系,其 机构之严密、规模之庞大,在世界医学史上也是罕见的。 3、道教和医学的相互关系 (1)道者“援医入道” 11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到齐梁时期,道士陶弘景继续吸收儒释两家思想,构造道教神仙谱系,叙述道 教传授历史,主张三教合流,对以后的道教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经过这一时期的 改造,使道教成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受到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推崇。 隋唐时期,在统治者的推崇和扶持下,道教的发展十分繁荣。隋炀帝,崇信道 士徐则及上清派茅山高道王远知,并迷信金丹仙药。唐王朝崇道方面较之隋朝,变 本加厉。除大立道观、谒祠礼拜、度道士等之外,还以道教教主李耳的后代自居, 大上封号,提高道教在三教中的地位,优礼道士、女冠,大力提倡道教学术,设博 士助教教授道教经典,令天下人皆读老子书,科举考试加试《老子》,给道士官爵、 修《道藏》等。在这种背景下,道教发展迅速,其修仙理论和实践,尤其是导引服 气和内丹学的理论和实践有很大的发展。但是外丹理论则由于在实践中的挫败而逐 渐衰微。这一时期,著名道教学者也大量出现。如孙思邈、王玄览、司马承祯、成 玄英、施肩吾等。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对道教做出了突出贡献。 2、医学的发展情况 ’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其间既有战事连绵、分裂 动荡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有全国统一、政权集中、社会相对稳定的隋唐时期。随 着社会的发展,这一时期医学发展有了新的特点。 临床医学为医学发展的主流:医学实践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无论在对疾病 的病因症候的认识上,还是在医方创制、新药发现等发面都有了突出的进步。 临床医学日趋专科化:不仅表现在唐朝医学机构的明确分科,还产生了一批现 在最早的专科著作,如专讲脉学的《脉经》,专讲病因症候学的《诸病源侯论》等。 服石与反服石的斗争:玄学士大夫们争相服石,导致“舌缩入喉"、“脊肉溃 烂"等严重后果。对此,《诸病源侯论》列有专卷来揭露服石所致26种症候。经医 家努力,服石之风在中唐以后逐步平息。 医学交流新发展:一方面表现在国内少数民族的医学经验被兼收并取,而中原 地区的医学也广泛传播到边远地区。另一方面,中医远传日本、朝鲜等国,并被移 植利用,而国外的医药也传入中国。 兴办医学教育:隋唐两朝设置的太医署,都包括了较完整的医学教育体系,其 机构之严密、规模之庞大,在世界医学史上也是罕见的。 3、道教和医学的相互关系 (1)道者“援医入道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盖建民先生在其著作《道教医学》中认为,道门“援医入道”有两个具体表现 形式,一个是“以医传教”,一个是“借医弘道”。@ “以医传教”在早期的一些道派表现的比较明显,如东汉末年张陵所创五斗米 道以及张角的太平道。它们在初创时都是将传教与治病结合起来,采用了带有浓厚 巫医色彩的治病方法如“符水咒说”、“跪拜首过”等为下层贫民医治疾患,并以 此作为重要的传教手段。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医传教”的方式在一些小道派 如李家道、杜子恭道、清水道中也有所反映。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葛洪神仙道教体系的建立,上清派、灵宝派的形成 以及南北朝时期道教本色的进一步改造完善,道教与医学的联系更加紧密。葛洪首 先提出了“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的言论。而上清派、灵宝派的修持理论,更是结 合传统医学理论进行构建的。这一时期道教逐渐将医学这一手段运用的重心转向 “借医弘道”上来。 到了隋唐时期,道教和医学的关系得到了全面的拓展。这一方面是由于道教修 仙模式转换的影响,即由外丹转向内丹,道门中人纷纷“援医入道”,将道法和医 理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则是由于道教养生方法的发展和完善,其临床医疗价值日益 为社会所认识和肯定,引起医学界人士的兴趣和重视,积极汲取这方面的精华,纳 入医药方书,并应用于临床治疗和日常保健。 (2)医者“援仙入医” 盖建民先生认为,与道门“援医入道”相呼应,传统医学也表现出某种形式的 “援仙入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道教重生、贵生的生命哲学观对传统医 学有着深层次的影响:二是道教医家的具体医学成就和养生成果也为医家所重视、 汲取,丰富了传统医学的宝库。 道教重生思想对传统医学的影响可以从唐代医家王冰注释《黄帝内经》中略见 一斑。现在通行本的《黄帝内经素问》的第一篇是《上古天真论》,专论养生。这 一做法便始于王冰。“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注本在第九卷,王氏重次篇第,移冠篇 首。”显然,王冰这一举动与道教影响有极大关系。自王冰之后,历代医家在整理 研究《黄帝内经》时都纷纷效仿,遂成定例。 道教徒的许多具体医学成就和养生手段也为传统医学所汲取。首先一些医学典 籍如《诸病源侯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都吸收了道教养生治病方论: 4盖建民著.《道教医学》.北京:案教出版社,2001,358-381 12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盖建民先生在其著作《道教医学》中认为,道门“援医入道”有两个具体表现 形式,一个是“以医传教”,一个是“借医弘道”。① “以医传教"在早期的一些道派表现的比较明显,如东汉末年张陵所创五斗米 道以及张角的太平道。它们在初创时都是将传教与治病结合起来,采用了带有浓厚 巫医色彩的治病方法如“符水咒说”、“跪拜首过"等为下层贫民医治疾患,并以 此作为重要的传教手段。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医传教’’的方式在一些小道派 如李家道、杜子恭道、清水道中也有所反映。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葛洪神仙道教体系的建立,上清派、灵宝派的形成 以及南北朝时期道教本色的进一步改造完善,道教与医学的联系更加紧密。葛洪首 先提出了“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的言论。而上清派、灵宝派的修持理论,更是结 合传统医学理论进行构建的。这一时期道教逐渐将医学这一手段运用的重心转向 “借医弘道"上来。 到了隋唐时期,道教和医学的关系得到了全面的拓展。这一方面是由于道教修。 仙模式转换的影响,即由外丹转向内丹,道门中人纷纷“援医入道”,将道法和医 理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则是由于道教养生方法的发展和完善,其临床医疗价值日益 为社会所认识和肯定,引起医学界人士的兴趣和重视,积极汲取这方面的精华,纳 入医药方书,并应用于临床治疗和日常保健。 (2)医者“援仙入医" . 盖建民先生认为,与道门“援医入道’’相呼应,传统医学也表现出某种形式的 “援仙入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道教重生、贵生的生命哲学观对传统医 学有着深层次的影响;二是道教医家的具体医学成就和养生成果也为医家所重视、 汲取,丰富了传统医学的宝库。 道教重生思想对传统医学的影响可以从唐代医家王冰注释《黄帝内经》中略见 一斑。现在通行本的《黄帝内经素问》的第一篇是《上古天真论》,专论养生。这 一做法便始于王冰。“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注本在第九卷,王氏重次篇第,移冠篇 首。’’显然,王冰这一举动与道教影响有极大关系。自王冰之后,历代医家在整理 研究《黄帝内经》时都纷纷效仿,遂成定例。 道教徒的许多具体医学成就和养生手段也为传统医学所汲取。首先一些医学典 籍如《诸病源侯论》、 《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等都吸收了道教养生治病方论; 4盎建民著.《道教医学》.北京:宗教出版社,2001,358.381 12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其次,道教的辟谷术、房中术中也蕴涵了许多有价值的医学思想:最后,传统医学 汲取了道教外丹黄白术的丹药制备技术与器具,推动了传统制药学的发展,如我国 历史上第一部制药专书《雷公炮炙论》的问世。 二、道教文化对中医学的影响 (一)道教外丹术与中医药学 1、外丹术的含义 外丹术,是道教的道术之一,亦称炼丹术、金丹术、仙丹术。 那么何谓外丹术呢?《辞海》列外丹一条,谓“炼丹的一种。与“内丹”相对。 即用炉火烧炼药石(用铅汞及其它药物配制)而成的丹药。分“点化”和“服食” 两种。初步炼成的叫“丹头”,只做“点化”用;再进一步,便炼成“服食”的丹 药,叫“金丹”,即道教所谓仙丹,认为服食后可以成仙。”①《道教大辞典》中称 “与内丹相对而言。指用炉鼎烧炼铅汞等矿物药物,以配制所谓服饵长生不死的金 丹。亦称炼丹术、仙丹术、金丹术。”®但是从一些文献记载中,我们可以得知,外 丹术所用药物并非只有金石矿物药,还包括一些植物药和一些动物性的物质。因此, 说外丹术单纯用矿物药做为炼丹药物并不完整和准确。《道教通论-兼论道家学说》 是这样认为的:“外丹相对于内丹而言,它以人体之外的药物如丹砂、铅、汞等矿 物石药为原料,有时也用到动、植物药材,在炉鼎中烧炼,希望最好能得道服之长 生不死的仙丹。”®此说法较为合理和准确。 2、魏晋南北朝隋唐外丹术发展概况 外丹术在我国起源较早,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产生于汉武帝时代,当时的方 士李少君说“祠灶则致物,致物而丹沙可化为黄金,黄金成以为饮食器则益寿”①就 是炼丹。也有人认为,外丹术发源于秦代的方士,寻求长生不死之药方。东汉魏伯 阳所著《周易参同契》以借阴阳而论烧炼金丹,他对隋唐时期外丹理论的繁荣和实 践的扩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外丹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被道教誉为“万 古丹王”。 ①《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2340 ⑧闵智亨,李养正主编.《道教大辞典》.北京:华夏出版社,1994,390-391 车钟鉴,胡乎琛,王葆弦主编.《道教通论兼论道家学说》济南:齐鲁书社,1991,584 ①司马迁史记卷28.封禅书点校本北京:中华书局,1959,1385 13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其次,道教的辟谷术、房中术中也蕴涵了许多有价值的医学思想;最后,传统医学 汲取了道教外丹黄白术的丹药制备技术与器具,推动了传统制药学的发展,如我国 历史上第一部制药专书《雷公炮炙论》的问世。 二、道教文化对中医学的影响 (一)道教外丹术与中医药学 1、外丹术的含义 外丹术,是道教的道术之一,亦称炼丹术、金丹术、仙丹术。 那么何谓外丹术昵?《辞海》N;'t-丹一条,谓“炼丹的一种。与“内丹"相对。 即用炉火烧炼药石(用铅汞及其它药物配制)而成的丹药。分“点化"和“服食” 两种。初步炼成的叫“丹头”,只做“点化"用;再进一步,便炼成“服食”的丹 药,叫“金丹”,即道教所谓仙丹,认为服食后可以成仙。’’∞《道教大辞典》中称 “与内丹相对而言。指用炉鼎烧炼铅汞等矿物药物,以配制所谓服饵长生不死的金 丹。亦称炼丹术、仙丹术、金丹术。"②但是从一些文献记载中,我们可以得知,外 丹术所用药物并非只有金石矿物药,还包括一些植物药和一些动物性的物质。因此, 说外丹术单纯用矿物药做为炼丹药物并不完整和准确。 《道教通论一兼论道家学说》 是这样认为的: “外丹相对于内丹而言,它以人体之外的药物如丹砂、铅、汞等矿 物石药为原料,有时也用到动、植物药材,在炉鼎中烧炼,希望最好能得道服之长 生不死的仙丹。"@此说法较为合理和准确。 2、魏晋南北朝隋唐外丹术发展概况 外丹术在我国起源较早,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产生于汉武帝时代,当时的方 士李少君说“祠灶则致物,致物而丹沙可化为黄金,黄金成以为饮食器则益寿"@就 是炼丹。也有人认为,外丹术发源于秦代的方士,寻求长生不死之药方。东汉魏伯 阳所著《周易参同契》以借阴阳而论烧炼金丹,他对隋唐时期外丹理论的繁荣和实 践的扩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外丹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被道教誉为“万 古丹王"。 o《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2340 o闵智亭,李养正主编.《道教大辞典》.北京:华夏出版社,1994,390.391 @牟钟鉴,胡孚琛,王葆弦主编.《道教通论.兼论道家学说》.济南:齐鲁书社,1991,584 @司马迁·史记.卷28.封禅书.点校本.北京:中华书局,1959,1385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道教进入魏晋以后,其发展基本上是在神仙道教的轨道上运行,其重心也逐步 向羽化成仙、长生不死转移。特别是以葛洪为代表的道派,重视金液还丹,以之为 学仙修道的第一要务。葛洪在其著作《抱朴子内篇》中系统的总结了以前的神仙学 说,并大力论证了神仙的存在以及常人服饵成仙的理论。他说:“夫金丹之为物, 烧之愈久,变化愈妙。黄金入火,百炼不消,埋之,毕天不朽。服此二物,炼人身 体,故能令人不老不死。”①“余考览养性之书,鸠集久视之方,曾所披涉篇卷, 以千计矣,莫不皆以还丹金液为大要者焉。然则此二事,盖仙道之极也。服此而不 仙,则古来无仙矣。”心大力提倡服食金丹。由于葛洪的推崇,金丹服食便成为道教· 的重要修炼方术。至此,外丹术在道教中快速的发展起来。 南朝齐梁著名道士陶弘景亦是一名著名的炼丹家,他普为梁武帝萧衍炼丹。《南 史·隐逸下》载“弘景既得神符秘诀,以为神丹可成,而苦无药物。帝给黄金、朱砂、 曾青、雄黄等。后合飞丹,色如霜雪,服之体轻。及帝服飞丹有验,益敬重之。每 得其书,烧香虔受。”®在炼丹方面,他撰有《集金丹黄白方》、《合丹药诸法式》、 《太清玉石丹药要集》、《炼化杂术》、《服云母诸石方》等书。但这些书后来都 亡佚了,只有少量片段见于其它书籍。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也热衷于炼制外丹,《魏书·释老志》载“天兴中,仪曹郎 董谧因献服食仙经数十篇。于是置仙人博士,立仙坊,煮炼百药,封西山以供其薪 蒸。令死罪者试服之,非其本心,多死无验。”⑧世祖太武帝拓跋焘同样热衷于炼丹 成仙,征召方士韦文秀到京,问以金丹方术之事。又遣韦文秀“与尚书崔赜诣王屋 山合丹,竟不能就”⑤。北齐文宣帝时亦有炼制金丹的记载,《北史•艺术传上》说 “又有张远游者,文宣时,令与诸术士合九转金丹。及成,帝置之玉匣云:‘我贪 人间作乐,不能飞上天,待临死时取服。’”@ 有唐一代是道教外丹术发展的鼎盛时期。唐代统治者以老子的后代自居,特别 尊崇道教,很多帝王迷信道教的服饵仙术,支持道士们的炼丹活动,极大的推动了 道教外丹术的发展。而更重要的原因则与唐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炼丹术积累数百 年经验有关。 0王明著.《抱朴子内篇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6,71 王明蓉.《抱朴子内篇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6,70 李延寿撰.《南史》卷76隐逸下.点校本北京:中华书局,1975,1899 年魏收撰.《魏书》卷114释老点校本北京:中华书局,1974,3049 ®魏收撰.《魏书》卷114释老.点校本.北京:中华书局,1974,3054 李延寿撰.《北史》卷89艺术上点校本.北京:中华书局,1974,2931 14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道教进入魏晋以后,其发展基本上是在神仙道教的轨道上运行,其重心也逐步 向羽化成仙、长生不死转移。特别是以葛洪为代表的道派,重视金液还丹,以之为 学仙修道的第一要务。葛洪在其著作《抱朴子内篇》中系统的总结了以前的神仙学 说,并大力论证了神仙的存在以及常人服饵成仙的理论。他说: “夫金丹之为物, 烧之愈久,变化愈妙。黄金入火,百炼不消,埋之,毕天不朽。服此二物,炼人身 体,故能令人不老不死。"∞“余考览养性之书,鸠集久视之方,曾所披涉篇卷, 以千计矣,莫不皆以还丹金液为大要者焉。然则此二事,盖仙道之极也。服此而不 仙,则古来无仙矣。"②大力提倡服食金丹。由于葛洪的推崇,金丹服食便成为道教。 的重要修炼方术。至此,外丹术在道教中快速的发展起来。 南朝齐梁著名道士陶弘景亦是一名著名的炼丹家,他曾为梁武帝萧衍炼丹。《南 史·隐逸下》载“弘景既得神符秘诀,以为神丹可成,而苦无药物。帝给黄金、朱砂、 曾青、雄黄等。后合飞丹,色如霜雪,服之体轻。及帝服飞丹有验,益敬重之。每 得其书,烧香虔受。"@在炼丹方面,他撰有《集金丹黄白方》、《合丹药诸法式》、 《太清玉石丹药要集》、 《炼化杂术》、 《服云母诸石方》等书。但这些书后来都 亡佚了,只有少量片段见于其它书籍。 北魏道武帝拓跋硅也热衷于炼制外丹, 《魏书·释老志》载“天兴中,仪曹郎 董谧因献服食仙经数十篇。于是置仙人博士,立仙坊,煮炼百药,封西山以供其薪 蒸。令死罪者试服之,非其本心,多死无验。’’@世祖太武帝拓跋焘同样热衷于炼丹 成仙,征召方士韦文秀到京,问以金丹方术之事。又遣韦文秀“与尚书崔赜诣王屋 山合丹,竟不能就”@。北齐文宣帝时亦有炼制金丹的记载, 《北史·艺术传上》说 “又有张远游者,文宣时,令与诸术士合九转金丹。及成,帝置之玉匣云: ‘我贪 人间作乐,不能飞上天,待临死时取服。’”固 有唐一代是道教外丹术发展的鼎盛时期。唐代统治者以老子的后代自居,特别 尊崇道教,很多帝王迷信道教的服饵仙术,支持道士们的炼丹活动,极大的推动了 道教外丹术的发展。而更重要的原因则与唐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炼丹术积累数百 年经验有关。 o王明著.《抱朴子内篇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6,71 圆王明著.《抱朴子内篇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6,70 @李延寿撰.《南史》卷76隐逸下.点校本■匕京:中华书局,1975,1899 @魏收撰.《魏书》卷114释老.点校本.北京:中华书局,1974,3049 西魏收撰.《魏书》卷l 14释老.点校本.北京:中华书局,1974,3054 @李延寿撰.《北史》卷89艺术上.点校本.j匕京:中华书局,1974,2931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