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创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 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 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注:如没有其他 需要特别声明的,本栏可空)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 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马强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 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 权学校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 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 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马编 ne喜b7 签字日期:209年6月b日 字日别29年(月6
独创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 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 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注:如没有其他 一彬魏弓嘱 一幽。已岁.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堂撞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 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静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 权茎夔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 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詹适用本 授权书) 学位论文俸者签名: 马鸦 签字日期:200尹年多月多日 签 1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魏晋南北朝隋唐道医关系探究 前言 一、选题的理论依据及意义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道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支柱之一,二者 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道教重生,以“生道合一”为其基本教义,追求“根深蒂固, 长生久视”之道。因此道教出于习医自救、济世利人之目的,在其创立之初便重视 研习医药方技,故形成崇医尚药的优良传统,即所谓“古之修道者莫不兼修医术”。 而民间也流传着“十道九医”的说法。道教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 献,而中国传统医学同样也影响着道教的发展。然而过去人们在论述中国医药学的 发展史时,往往只注意到道教对传统医学的消极影响,而忽视了道教对中医发展的 积极作用,更有人武断的认为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与道教并无直接关系。因此,正 确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二者相互融通、相互影响的历史,不仅对研究中 国历史,特别是中国医学文化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而且还有助于自然科学和人 文社会科学的交叉研究。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是道教的发展与完善时期,而随着道教的发展与完善,道 教与传统医学的联系更加紧密。魏晋时期,随着葛洪神仙道教体系的建立,以及上 清派、灵宝派的形成,道教逐渐将医学的运用从“以医传教”转向“借医弘道”, 更加促进了道教与医学的关系。而隋唐时期,由于统治阶级崇道重医的影响,以及 道教修仙方式从外丹术向内丹术的转变,使道教与传统医学的联系更加的紧密起来。 而这一时期道医占同时代医家的百分比和其它时期相比也是最高的,因而研究这一 时期的道教与中医的关系更具代表性。 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传统的医学模式一生物医学模式,越来越陷入严重 的困境。人们开始寻求向现代医学模式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即整体的 医学观。而研究道教与中医的相互关系对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研究现状 道教从创教初便和传统医学有着密切的联系。然而在此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 学术界在论述中国医药学发展的史实时,往往有意无意的回避、遮盖道教与传统医 1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魏晋南北朝隋唐道医关系探究 月lJ百 一、选题的理论依据及意义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道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支柱之一,二者 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道教重生,以“生道合一’’为其基本教义,追求“根深蒂固, 长生久视"之道。因此道教出于习医自救、济世利人之目的,在其创立之初便重视 研习医药方技,故形成崇医尚药的优良传统,即所谓“古之修道者莫不兼修医术"。 而民间也流传着“十道九医"的说法。道教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 献,而中国传统医学同样也影响着道教的发展。然而过去人们在论述中国医药学的 发展史时,往往只注意到道教对传统医学的消极影响,而忽视了道教对中医发展的 积极作用,更有人武断的认为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与道教并无直接关系。因此,正 确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二者相互融通、相互影响的历史,不仅对研究中 国历史,特别是中国医学文化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而且还有助于自然科学和人 文社会科学的交叉研究。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是道教的发展与完善时期,而随着道教的发展与完善,道 教与传统医学的联系更加紧密。魏晋时期,随着葛洪神仙道教体系的建立,以及上 清派、灵宝派的形成,道教逐渐将医学的运用从“以医传教”转向“借医弘道”, 更加促进了道教与医学的关系。而隋唐时期,由于统治阶级崇道重医的影响,以及 道教修仙方式从外丹术向内丹术的转变,使道教与传统医学的联系更加的紧密起来。 而这一时期道医占同时代医家的百分比和其它时期相比也是最高的,因而研究这一 时期的道教与中医的关系更具代表性。 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传统的医学模式一生物医学模式,越来越陷入严重 的困境。人们开始寻求向现代医学模式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即整体的 医学观。而研究道教与中医的相互关系对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研究现状 道教从创教初便和传统医学有着密切的联系。然而在此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 学术界在论述中国医药学发展的史实时,往往有意无意的回避、遮盖道教与传统医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学的融通关系。近年来,关于道教与科学的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而道 教与医学的关系的研究便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上世纪末,关于道教和医学研究的专著不断出现,主要有日本学者吉元昭治所 著《道教与不老长寿医学》(成都出版社1992年出版),王庆余、旷文楠所著《道 医窥秘:道教医学康复术》(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孟乃昌所著《道教与 中国医药学》(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出版)以及盖建民所著《道教医学》(宗教 文化出版社2001年出版)。这几部著作对道教和医学的研究各有侧重。其中《道教 与不老长寿医学》主要论述中国巫医之术及医药神崇拜;《道医窥秘:道教医学康 复术》侧重于道医治疗技术,重点介绍了道医七诊、道医与运气学说、道医点穴、 按摩术、道医气功诊疗及道医方药举要等:孟乃昌《道教与中国医药学》从三个方 面论述了道教对中国医药学的贡献,一是道教内功功理丰富和修改了中医理论的核 心部分,即增加了心肾相交、水火既济、命门学说,二是道教炼丹术影响了历代本 草著述,三是在中医奠基理论中包含道家学说:而《道教医学》则考察了道教医学 流派的渊源及其演变发展的历史轨迹,分析了道教医学的概念内涵、宗教神学色彩、 独特医学模式以及符咒治病术的医学底蕴,并探讨了道教与传统医学发生关联的内 在逻辑。 此外,在一些综合性著作中也有论及道教与医学的相互关系。如在金正耀所著 《道教与科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和张立文、张绪通、刘大椿主 编的《玄境-道学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以及姜生、汤伟侠主编 的《中国道教科学技术史·汉魏两晋卷》等。 除以上所列举的国内外关于道教与医学研究的著作外,还有大量涉及道教与医 学相互关系的论文,这里不再赘述。这些已取得的成果,为我们继续深入研究道教 与医学的相互关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本文涉及到史学、宗教、医学等多种学科。因此,在研究方法上,多学科研究 方法的综合运用是本文的一个方法论特点。首先,从宏观上,对魏晋南北朝隋唐时 期的道教和医学的发展情况做了论述。对道教和医学做了一次纵向的考察。其次, 从微观上讲,对道教外丹术、内丹术及其与医学的相互作用做了重点的论述。这样 更使本文的阐发更加真实可靠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学的融通关系。近年来,关于道教与科学的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而道 教与医学的关系的研究便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上世纪末,关于道教和医学研究的专著不断出现,主要有日本学者吉元昭治所 著《道教与不老长寿医学》(成都出版社1992年出版),王庆余、旷文楠所著《道 医窥秘:道教医学康复术》(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孟乃昌所著《道教与 中国医药学》(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出版)以及盖建民所著《道教医学》(宗教 文化出版社2001年出版)。这几部著作对道教和医学的研究各有侧重。其中《道教 与不老长寿医学》主要论述中国巫医之术及医药神崇拜; 《道医窥秘:道教医学康 复术》侧重于道医治疗技术,重点介绍了道医七诊、道医与运气学说、道医点穴、 按摩术、道医气功诊疗及道医方药举要等;孟乃昌《道教与中国医药学》从三个方 面论述了道教对中国医药学的贡献,一是道教内功功理丰富和修改了中医理论的核 心部分,即增加了心肾相交、水火既济、命门学说,二是道教炼丹术影响了历代本 草著述,三是在中医奠基理论中包含道家学说;而《道教医学》则考察了道教医学 流派的渊源及其演变发展的历史轨迹,分析了道教医学的概念内涵、宗教神学色彩、 独特医学模式以及符咒治病术的医学底蕴,并探讨了道教与传统医学发生关联的内 在逻辑。 此外,在一些综合性著作中也有论及道教与医学的相互关系。如在金正耀所著 《道教与科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和张立文、张绪通、刘大椿主 编的《玄境一道学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以及姜生、汤伟侠主编 的《中国道教科学技术史·汉魏两晋卷》等。 除以上所列举的国内外关于道教与医学研究的著作外,还有大量涉及道教与医 学相互关系的论文,这里不再赘述。这些已取得的成果,为我们继续深入研究道教 与医学的相互关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本文涉及到史学、宗教、医学等多种学科。因此,在研究方法上,多学科研究 方法的综合运用是本文的一个方法论特点。首先,从宏观上,对魏晋南北朝隋唐时 期的道教和医学的发展情况做了论述。对道教和医学做了一次纵向的考察。其次, 从微观上讲,对道教外丹术、内丹术及其与医学的相互作用做了重点的论述。这样 更使本文的阐发更加真实可靠。 2
山东师范大学颐士学位论文 学术研究贵在创新。本文对道教和医学的研究与以往的相关成果相比,主要有 如下创新点: 首先,本文将魏晋至隋唐时期的“道教与中医关系”放在一个历史大环境中, 对医道渊源,发生关系的历史背景都做了全面的论述,更具立体感。 其次,对道教和医学的相互关系着重从外丹术和内丹术两个方面加以论述,试 图从这两个方面揭示道教与医学的相互关系。 3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学术研究贵在创新。本文对道教和医学的研究与以往的相关成果相比,主要有 如下创新点: 首先,本文将魏晋至隋唐时期的“道教与中医关系"放在一个历史大环境中, 对医道渊源,发生关系的历史背景都做了全面的论述,更具立体感。 其次,对道教和医学的相互关系着重从外丹术和内丹术两个方面加以论述,试 图从这两个方面揭示道教与医学的相互关系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概论 (一)道教与医学的渊源 1、道教的渊源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一种宗教,它形成于东汉末年,是我国文化中不可缺少 的有机组成部分。 道教内容丰富,追究其来源可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来源于古代的民间巫术。在原始社会时,由于人类所认识的知识比较少, 对这个社会中出现的某些状况不了解,把自然界的打雷、闪电、下雨、火山喷发、 地震等现象误以为是某个神在发怒,整天诚惶诚恐,怕天神降灾患于身上,就如同 疾病、瘟疫等。所以原始人类就把某些东西用来参拜,因为他们觉得这些东西是神 的化身,神是由这些东西衍变而成的,也就由此而产生了“图腾崇拜”。崇拜就有 某些仪式,通过这些仪式,人们向神表达自己的虔诚之心,也表达了自己的某些愿 望,比如生子、长寿、希望风调雨顺以求获得丰收等等愿望。于是巫便出现了,它 以宗教为职业,专门负责官方和民间的祭祀活动,沟通神与人之间的思想,传达神 意,用种种手段调动鬼神之力为人求福消灾。《说文解字》谓“巫,祝也。女能事无 形,以舞降神者也”①。《国语·楚语》日“在男曰觋,在女曰巫”⑧,巫觋亦合称巫。 巫做为人与神之间的中介者,能降神、解梦、预言、祈雨、医病、占星等,是古代 社会不可缺少的职业。先民以为疾病等是恶鬼附体所致,需用巫术加以解除,由此 而有了符咒驱鬼的法术。《论语·子路》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做巫医”®, 《吕氏春秋·审分览第五·勿躬》曰“巫彭做医,巫咸作筮”①。由此可知,古代巫 者兼医。后来道教用符水治病,以及祈禳、禁咒等,皆起源于民间消疫去病的巫术。 殷人尚鬼而重巫,故以巫咸、巫贤为相。春秋战国时期荆楚重巫,《国语·楚语》 载观射父赞美巫觋之语,《楚辞》中亦多有巫觋降神的的描述。楚文化的这种祈祷、 降神、禁咒之风,当是道教的一个源头。汉初刘邦“长安置祠祝官、女巫。其梁巫, 祠天、地、天社、天水、房中、堂上之属:晋巫,祠五帝、东君、云中、司命、巫 社、巫祠、族人、先炊之属;秦巫,祠社主、巫保、族累之属:荆巫,祠堂下、巫 年威克和,王平校订.《说文解字新订》.北京:中华书局,2002304 ①徐元诰撰·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国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2,513 s程树德撰·程俊英,蒋见元点校.《论语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90,932 ®王利器.《吕氏春秋注疏》.成都:巴蜀书社,2002,2004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道教与医学的渊源 一、概论 1、道教的渊源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一种宗教,它形成于东汉末年,是我国文化中不可缺少 的有机组成部分。 · 道教内容丰富,追究其来源可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来源于古代的民间巫术。在原始社会时,由于人类所认识的知识比较少, 对这个社会中出现的某些状况不了解,把自然界的打雷、闪电、下雨、火山喷发、 地震等现象误以为是某个神在发怒,整天诚惶诚恐,怕天神降灾忠于身上,就如同 疾病、瘟疫等。所以原始人类就把某些东西用来参拜,因为他们觉得这些东西是神 的化身,神是由这些东西衍变而成的,也就由此而产生了“图腾崇拜"。崇拜就有 某些仪式,通过这些仪式,人们向神表达自己的虔诚之心,也表达了自己的某些愿 望,比如生子、长寿、希望风调雨顺以求获得丰收等等愿望。于是巫便出现了,它 以宗教为职业,专门负责官方和民间的祭祀活动,沟通神与人之间的思想,传达神 意,用种种手段调动鬼神之力为人求福消灾。《说文解字》谓“巫,祝也。女能事无 形,以舞降神者也"∞。《国语·楚语》日“在男日觋,在女日巫’’②,巫觋亦合称巫。 巫做为人与神之间的中介者,能降神、解梦、预言、祈雨、医病、占星等,是古代 社会不可缺少的职业。先民以为疾病等是恶鬼附体所致,需用巫术加以解除,由此 而有了符咒驱鬼的法术。《论语·子路》日“南人有言日:人而无恒不可以做巫医’’@, 《吕氏春秋·审分览第五·勿躬》日“巫彭做医,巫成作筮"④。由此可知,古代巫 者兼医。后来道教用符水治病,以及祈禳、禁咒等,皆起源于民间消疫去病的巫术。 殷人尚鬼而重巫,故以巫咸、巫贤为相。春秋战国时期荆楚重巫, 《国语·楚语》 载观射父赞美巫觋之语, 《楚辞》中亦多有巫觋降神的的描述。楚文化的这种祈祷、 降神、禁咒之风,当是道教的一个源头。汉初刘邦“长安置祠祝官、女巫。其梁巫, 祠天、地、天社、天水、房中、堂上之属;晋巫,祠五帝、东君、云中、司命、巫 社、巫祠、族人、先炊之属;秦巫,祠社主、巫保、族累之属;荆巫,祠堂下、巫 @臧克和,王平校订.《说文解字新订》.北京:中华书局,2002,304 圆徐元诰撰·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国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2,513 @程树德撰·程俊英,蒋见元点校.《论语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90,932 国王利器.《吕氏春秋注疏》.成都:巴蜀书社,2002,2004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