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 2、凡士林取洁净无油的盖玻片1块,在其四周涂少量的凡士林。 3、滴加碘液加1滴茵液于盖玻片的中央,并用削尖的记号笔在菌液的边 缘做一记号,以便在显微镜观察时,易于寻找菌液的位置。 4、盖凹玻片将凹玻片的凹槽对准盖玻片中央的菌液,并轻轻地盖在盖玻片 上,使两者粘在一起,然后翻转凹玻片,使菌液正好悬在凹槽的中央,再用火柴 棒轻压盖破片四周使边缘闭合,以防菌液干燥。 5、镜检先用低倍镜找到标记,再稍移动凹玻片即可找到菌滴的边缘,然 后将菌液移到视野中央,由于菌体是透明的,镜检时可适当缩小光圈或降低聚光 器,以增大反差,便于观察。镜检时要仔细辨别是细菌的运动还是分子运动(即 布朗运动),前者在视野下可见细菌自一处游动至他处,而后者仅在原处左右摆 动。细菌的运动速度依菌种不同而异,应仔细观察。 五、注意事项 1、检查细菌运动的载玻片和盖玻片都要洁净无油,否则将影响细菌的运动。 2、制水封片时菌液不可加得太多,否则当用油镜调焦时,过多的菌液会在 盖玻片下流动,因而在视野内只见大量的细菌朝一个方向运动,从而影响了对细 菌正常运动的观察
液。 2、凡士林 取洁净无油的盖玻片 l 块,在其四周涂少量的凡士林。 3、滴加碘液 加 1 滴菌液于盖玻片的中央,并用削尖的记号笔在菌液的边 缘做一记号,以便在显微镜观察时,易于寻找菌液的位置。 4、盖凹玻片 将凹玻片的凹槽对准盖玻片中央的菌液,并轻轻地盖在盖玻片 上,使两者粘在一起,然后翻转凹玻片,使菌液正好悬在凹槽的中央,再用火柴 棒轻压盖破片四周使边缘闭合,以防菌液干燥。 5、镜检 先用低倍镜找到标记,再稍移动凹玻片即可找到菌滴的边缘,然 后将菌液移到视野中央,由于菌体是透明的,镜检时可适当缩小光圈或降低聚光 器,以增大反差,便于观察。镜检时要仔细辨别是细菌的运动还是分子运动(即 布朗运动),前者在视野下可见细菌自一处游动至他处,而后者仅在原处左右摆 动。细菌的运动速度依菌种不同而异,应仔细观察。 五、注意事项 1、检查细菌运动的载玻片和盖玻片都要洁净无油,否则将影响细菌的运动。 2、制水封片时菌液不可加得太多,否则当用油镜调焦时,过多的菌液会在 盖玻片下流动,因而在视野内只见大量的细菌朝一个方向运动,从而影响了对细 菌正常运动的观察
实验八 霉菌的形态观察 一、目的要求 掌握莓菌的制片方法,观察霉菌的基本形态。 二、实验原理 霉菌的营养体是分枝的丝状体,称菌丝体。其个体一般比细菌和放线菌大得 多,分为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气生菌丝中又可分化出繁殖丝。不同霉菌其繁殖 菌丝可以形成不同的孢子。 霉菌菌丝较粗大,细胞易收缩变形,且其孢子容易飞散,所以制标本时常用 乳酸石炭酸棉蓝染色液。此染色液制成的霉菌标本片的特点是:细胞不变形:具 有杀菌防腐作用,且不易干燥,能保持较长时间:溶液本身呈蓝色,有一定染色 效果。 利用培养在玻璃纸上的霉菌作为观察材料,可以得到清晰、完整、保持自然 状态的霉菌形态:也可以直接挑取生长在平板中的霉菌菌体制片观察。 三、实验器材 1、在马铃薯琼脂平板上或用玻璃纸透析培养法培养2~5天的根霉(Rhi-pus sp.)、入青霉(Penicillum sp.)、曲霉(Aspergillus sp.): 2、剪刀、镊子、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解剖针、50%酒精(VN)、乳 酸石炭酸棉蓝染色液。 四、操作步骤 1、直接制片观察法在载玻片上滴加一滴乳酸石炭酸棉蓝染色液,用解剖 针从生长有霉菌的平板中挑取少量带有孢子的霉菌菌丝,置50%的乙醇中浸一 下,再放入载玻片上的液滴中,仔细地用解剖针将菌丝分散开来。盖上盖玻片(勿 使产生气泡,且不要再移动盖玻片),先用低倍镜,必要时转换高倍镜镜检并记 录观察结果。 2、玻璃纸透析培养观察法 ()玻璃纸的选择与处理要选择能够允许营养物质透过的玻璃纸,但市 售者多无此特性。可收集商品包装用的玻璃纸,加水煮沸,然后用冷水冲洗。经 此处理后的玻璃纸若变硬,必定是不可用的,只有那些软的可用。将那些可用的 玻璃纸剪成适当大小,用水浸湿后,夹于圆形滤纸中,然后一起放入平板内121℃ 灭菌30min备用。 (2)菌种的培养按无菌操作法,倒平板,冷凝后用灭菌的镊子夹取无菌 玻璃纸贴附于平板上,再用接种环沾取少许霉菌孢子,在玻璃纸上方轻轻抖动
实验八 霉菌的形态观察 一、目的要求 掌握霉菌的制片方法,观察霉菌的基本形态。 二、实验原理 霉菌的营养体是分枝的丝状体,称菌丝体。其个体一般比细菌和放线菌大得 多,分为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气生菌丝中又可分化出繁殖丝。不同霉菌其繁殖 菌丝可以形成不同的孢子。 霉菌菌丝较粗大,细胞易收缩变形,且其孢子容易飞散,所以制标本时常用 乳酸石炭酸棉蓝染色液。此染色液制成的霉菌标本片的特点是:细胞不变形;具 有杀菌防腐作用,且不易干燥,能保持较长时间;溶液本身呈蓝色,有一定染色 效果。 利用培养在玻璃纸上的霉菌作为观察材料,可以得到清晰、完整、保持自然 状态的霉菌形态;也可以直接挑取生长在平板中的霉菌菌体制片观察。 三、实验器材 1、在马铃薯琼脂平板上或用玻璃纸透析培养法培养 2~5 天的根霉(Rhizpus sp.)、青霉(Penicillum sp.)、曲霉(Aspergillus sp.); 2、剪刀、镊子、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解剖针、50%酒精(V/V)、乳 酸石炭酸棉蓝染色液。 四、操作步骤 1、直接制片观察法 在载玻片上滴加一滴乳酸石炭酸棉蓝染色液,用解剖 针从生长有霉菌的平板中挑取少量带有孢子的霉菌菌丝,置 50%的乙醇中浸一 下,再放入载玻片上的液滴中,仔细地用解剖针将菌丝分散开来。盖上盖玻片(勿 使产生气泡,且不要再移动盖玻片),先用低倍镜,必要时转换高倍镜镜检并记 录观察结果。 2、玻璃纸透析培养观察法 (l)玻璃纸的选择与处理 要选择能够允许营养物质透过的玻璃纸,但市 售者多无此特性。可收集商品包装用的玻璃纸,加水煮沸,然后用冷水冲洗。经 此处理后的玻璃纸若变硬,必定是不可用的,只有那些软的可用。将那些可用的 玻璃纸剪成适当大小,用水浸湿后,夹于圆形滤纸中,然后一起放入平板内 121℃ 灭菌 30min 备用。 (2)菌种的培养 按无菌操作法,倒平板,冷凝后用灭菌的镊子夹取无菌 玻璃纸贴附于平板上,再用接种环沾取少许霉菌孢子,在玻璃纸上方轻轻抖动
使孢子抖落于纸上。然后将平板置28~30℃下培养35天,曲霉菌和青霉菌即可 在玻璃纸上长出单个菌落(根霉菌的气生性强,不能形成单个菌落)。 (3)制片与观察剪取玻璃纸透析法培养2~5天后长有根霉菌菌丝和孢子 的玻璃纸一小块,先放在50%乙醇中浸一下,洗掉脱落下来的孢子,并赶走菌 体上的气泡,然后正面向上贴附于干净载玻片上,滴加2滴乳酸石炭酸棉蓝液, 小心地盖上盖玻片(注意不要产生气泡)。且不要移动盖玻片,以免搞乱菌丝。 对于曲霉菌和青霉菌,应选用发育完全(长有孢子)的菌落,从其边缘剪取 一小块长有孢子(一定要带有孢子)和菌丝的玻璃纸,用上述的同样方法制片。 标本片制好后,先用低倍镜观察,必要时再换高倍镜。注意观察其菌丝有无 隔膜,有无假根、足细胞等特殊形态的菌丝:注意其无性繁殖器官的形状和构造, 孢子着生的方式和孢子的形态、大小等。按比例绘出根霉、青霉、曲霉的形态图, 并加以比较说明其异。 如需制成封闭标本,可选择理想的标本片置温室中存放数日,使水分蒸发一 部分,然后用清洁的布将盖玻片周围擦净(但不能触动盖玻片),再在盖玻片周 围涂一圈合成树胶,风干后即可保存
使孢子抖落于纸上。然后将平板置 28~30℃下培养 3~5 天,曲霉菌和青霉菌即可 在玻璃纸上长出单个菌落(根霉菌的气生性强,不能形成单个菌落)。 (3)制片与观察 剪取玻璃纸透析法培养 2~5 天后长有根霉菌菌丝和孢子 的玻璃纸一小块,先放在 50%乙醇中浸一下,洗掉脱落下来的孢子,并赶走菌 体上的气泡,然后正面向上贴附于干净载玻片上,滴加 l~2 滴乳酸石炭酸棉蓝液, 小心地盖上盖玻片(注意不要产生气泡)。且不要移动盖玻片,以免搞乱菌丝。 对于曲霉菌和青霉菌,应选用发育完全(长有孢子)的菌落,从其边缘剪取 一小块长有孢子(一定要带有孢子)和菌丝的玻璃纸,用上述的同样方法制片。 标本片制好后,先用低倍镜观察,必要时再换高倍镜。注意观察其菌丝有无 隔膜,有无假根、足细胞等特殊形态的菌丝;注意其无性繁殖器官的形状和构造, 孢子着生的方式和孢子的形态、大小等。按比例绘出根霉、青霉、曲霉的形态图, 并加以比较说明其异。 如需制成封闭标本,可选择理想的标本片置温室中存放数日,使水分蒸发一 部分,然后用清洁的布将盖玻片周围擦净(但不能触动盖玻片),再在盖玻片周 围涂一圈合成树胶,风干后即可保存
实验九酵母菌的形态观察 一、目的要求 1、学习酵母菌的制片方法,观察酵母菌的基本形态。 2、了解酵母菌的繁殖方式 二、实验原理 酵母菌的有性繁殖一般产生子囊孢子,其形成过程为:两营养细胞各伸出一 个小突起而相接触,使两个细胞结合起来,而后接触处的细胞溶解,经质配和核 配后,形成双倍体核,原来的细胞形成合子。此双倍体细胞可以进行芽殖。在适 宜条件下、合子减数分裂,双倍体核分裂48个单倍体核,核外再围以原生质逐 渐形成子囊孢子,包含在由母细胞壁演变而来的子囊(即原来的二倍体细胞)中。 子囊孢子的形成与否及其数量和形状,是鉴定酵母菌的依据之一。 将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从营养丰富的培养基上移植到含有 醋酸钠和葡萄糖(或棉子糖)的产孢培养基上,于适温下培养,即可诱导其子囊 孢子的形成。本实验即以酿酒酵母为材料观察酵母菌的子囊孢子。 三、实验器材 l、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斜面菌种。 2、克氏培养基或麦氏培养基的试管斜面、石炭酸复红染色液、美蓝染色液、 3%的酸性酒精、载玻片、显微镜、接种环、蒸馏水、滴管等。 四、操作步骤 1、孢子的培养将酿酒酵母用马铃薯培养基活化2~3代后,接种于克氏或 麦氏斜面培养基上,于25℃培养3~7天,即可形成子囊孢子。 2、制片与观察于载玻片上加蒸馏水一滴,取子囊孢子培养体少许放入水 滴中制成涂片,让其干固后用石炭酸复红染色液加热染色5~I0mn(不能沸腾), 倾去染液,用酸性酒精冲洗30~60s脱色,再用水洗去酒精,最后加美蓝染色液 染色,数秒后用水洗去,用吸水纸吸干后置显微镜下镜检。子囊孢子为赤色,菌 体为青色,绘图加以说明之
实验九 酵母菌的形态观察 一、目的要求 1、学习酵母菌的制片方法,观察酵母菌的基本形态。 2、了解酵母菌的繁殖方式。 二、实验原理 酵母菌的有性繁殖一般产生子囊孢子,其形成过程为:两营养细胞各伸出一 个小突起而相接触,使两个细胞结合起来,而后接触处的细胞溶解,经质配和核 配后,形成双倍体核,原来的细胞形成合子。此双倍体细胞可以进行芽殖。在适 宜条件下、合子减数分裂,双倍体核分裂 4~8 个单倍体核,核外再围以原生质逐 渐形成子囊孢子,包含在由母细胞壁演变而来的子囊(即原来的二倍体细胞)中。 子囊孢子的形成与否及其数量和形状,是鉴定酵母菌的依据之一。 将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从营养丰富的培养基上移植到含有 醋酸钠和葡萄糖(或棉子糖)的产孢培养基上,于适温下培养,即可诱导其子囊 孢子的形成。本实验即以酿酒酵母为材料观察酵母菌的子囊孢子。 三、实验器材 1、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斜面菌种。 2、克氏培养基或麦氏培养基的试管斜面、石炭酸复红染色液、美蓝染色液、 3%的酸性酒精、载玻片、显微镜、接种环、蒸馏水、滴管等。 四、操作步骤 1、孢子的培养 将酿酒酵母用马铃薯培养基活化 2~3 代后,接种于克氏或 麦氏斜面培养基上,于 25℃培养 3~7 天,即可形成子囊孢子。 2、制片与观察 于载玻片上加蒸馏水一滴,取子囊孢子培养体少许放入水 滴中制成涂片,让其干固后用石炭酸复红染色液加热染色 5~10min(不能沸腾), 倾去染液,用酸性酒精冲洗 30~60s 脱色,再用水洗去酒精,最后加美蓝染色液 染色,数秒后用水洗去,用吸水纸吸干后置显微镜下镜检。子囊孢子为赤色,菌 体为青色,绘图加以说明之
实验十 放线菌的形态观察 一、目的要求 掌握放线菌的制片方法,观察放线菌的基本形态, 二、实验原理 将培养于高氏平板上的放线菌压印在载玻片上,最容易印在玻片上的是处于 菌体生长先端、且易于脱落的孢子,其次是孢子丝,在印片较深时,也有少量气 生菌丝被印在玻片上。将印片染色后镜检,可以清楚地看到末受扰乱的放线菌分 生孢子的排列状况 三、实验器材 1、用高氏琼脂平板培养35天的链霉菌(Streptmoyces sp.)菌落。 2、显微镜、香柏油、二甲苯、擦镜纸、尖头镊子、剪刀、载玻片、石炭酸 复红染色液、树胶。 四、操作步骤 1、制片取干净载玻片一块,在玻片中央加1滴加拿大树胶(不加亦可)) 使树胶摊成一薄层,放置数分钟,使略微晾干(但不要过分干燥)。 用小刀挖取链霉菌完整菌落一块,将菌落表面贴在涂有树胶的玻片上,用另一块 载玻片轻轻按压,然后将菌落小心移去,注意不要使闲落在玻片上滑动。 2、固定通过火焰加热固定。 3、染色用石炭酸复红染色液染色人2min,水洗、晾干。 4、镜检先用低倍镜,后用高倍镜和油镜观察。油镜观察,注意孢子和孢 子丝的形态及排列方式
实验十 放线菌的形态观察 一、目的要求 掌握放线菌的制片方法,观察放线菌的基本形态。 二、实验原理 将培养于高氏平板上的放线菌压印在载玻片上,最容易印在玻片上的是处于 菌体生长先端、且易于脱落的孢子,其次是孢子丝,在印片较深时,也有少量气 生菌丝被印在玻片上。将印片染色后镜检,可以清楚地看到末受扰乱的放线菌分 生孢子的排列状况。 三、实验器材 1、用高氏琼脂平板培养 3~5 天的链霉菌(Streptmoyces sp.)菌落。 2、显微镜、香柏油、二甲苯、擦镜纸、尖头镊子、剪刀、载玻片、石炭酸 复红染色液、树胶。 四、操作步骤 1、制片 取干净载玻片一块,在玻片中央加 l 滴加拿大树胶(不加亦可)) 使树胶摊成一薄层,放置数分钟,使略微晾干(但不要过分干燥)。 用小刀挖取链霉菌完整菌落一块,将菌落表面贴在涂有树胶的玻片上,用另一块 载玻片轻轻按压,然后将菌落小心移去,注意不要使菌落在玻片上滑动。 2、固定 通过火焰加热固定。 3、染色 用石炭酸复红染色液染色 l~2min,水洗、晾干。 4、镜检 先用低倍镜,后用高倍镜和油镜观察。油镜观察,注意孢子和孢 子丝的形态及排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