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五 细菌的荚膜染色 一、目的要求 1、学习并掌握负染色法的染色技术。 2、学会观察细菌的荚膜。 二、实验原理 由于荚膜与染料间的亲和力弱,不易着色,通常采用负染色法染荚膜,即设 法使菌体和背景着色荚膜不着色,因而荚膜在菌体周围呈一透明圈。由于荚膜的 含水量在90%以上,故染色时一般不加热固定,以免荚膜皱缩变形。 推荐的下列三种染色法,其中以湿墨水方法较简便,并且适用于各种有荚膜 的细菌。如用相差显微镜检查则效果更佳。 三、实验器材 1、菌种胶质芽胞杆菌(Bacillus Mucilaginosus,俗称“钾细菌”)。 2、试剂用滤纸过滤后的绘图墨水、6%葡萄糖水溶液、1%甲基紫水溶液、 甲醇,Tyler法染色液:结晶紫0.1g、冰醋酸0.25ml、蒸馏水100mL、20%CuS0 水溶液。 3、器皿载玻片、玻片搁架等。 4、仪器显微镜。 5、其他擦镜纸、香柏油、二甲苯 四、操作步藤 1、湿墨水法 (I)制菌液先加1滴墨水于洁净的玻片上,并挑少量菌体与其充分混合 均匀。 (2)加盖玻片放一清洁盖玻片于混合液上,然后在盖玻片上放一张滤纸, 向下轻压,吸收多余的菌液。 (3)镜检用低倍镜或高倍镜观察。 结果:背景灰色,菌体较暗,在其周围呈现一明亮的透明圈即荚膜。 2、干墨水法 (1)制菌液加1滴6%葡萄糖液于洁净玻片一端,挑少量钾细菌与其充分 混合,再加1环墨水,充分混匀。 (2)制片左手执玻片,右手另拿一光滑的载玻片(作推片用),将推片 端的边缘置于菌液前方,然后稍向后拉。当与菌液接触后,轻轻地向左右移动
实验五 细菌的荚膜染色 一、目的要求 1、学习并掌握负染色法的染色技术。 2、学会观察细菌的荚膜。 二、实验原理 由于荚膜与染料间的亲和力弱,不易着色,通常采用负染色法染荚膜,即设 法使菌体和背景着色荚膜不着色,因而荚膜在菌体周围呈一透明圈。由于荚膜的 含水量在 90%以上,故染色时一般不加热固定,以免荚膜皱缩变形。 推荐的下列三种染色法,其中以湿墨水方法较简便,并且适用于各种有荚膜 的细菌。如用相差显微镜检查则效果更佳。 三、实验器材 1、菌种 胶质芽胞杆菌(Bacillus Mucilaginosus,俗称“钾细菌” )。 2、试剂 用滤纸过滤后的绘图墨水、6%葡萄糖水溶液、1%甲基紫水溶液、 甲醇,Tyler 法染色液:结晶紫 0.1g、冰醋酸 0.25mI、蒸馏水 100mL、20%CuSO4 水溶液。 3、器皿 载玻片、玻片搁架等。 4、仪器 显微镜。 5、其他 擦镜纸、香柏油、二甲苯。 四、操作步骤 1、湿墨水法 (l)制菌液 先加 l 滴墨水于洁净的玻片上,并挑少量菌体与其充分混合 均匀。 (2)加盖玻片 放一清洁盖玻片于混合液上,然后在盖玻片上放一张滤纸, 向下轻压,吸收多余的菌液。 (3)镜检 用低倍镜或高倍镜观察。 结果:背景灰色,菌体较暗,在其周围呈现一明亮的透明圈即荚膜。 2、干墨水法 (l)制菌液 加 l 滴 6%葡萄糖液于洁净玻片一端,挑少量钾细菌与其充分 混合,再加 l 环墨水,充分混匀。 (2)制片 左手执玻片,右手另拿一光滑的载玻片(作推片用),将推片一 端的边缘置于菌液前方,然后稍向后拉。当与菌液接触后,轻轻地向左右移动
使菌液沿推片接触边缘散开,然后以30度角,迅速而均匀地将菌液推向玻片另 一端,使菌液铺成一薄膜。 (3)干燥空气中自然干燥 (4)固定用甲醇浸没涂片,固定1mim,立即倾去甲醇。 (5)干燥在酒精灯上方,用文火干燥。 (6)染色用甲基紫染1~2min。 (7)水洗用自来水轻洗,自然干燥。 (8)镜检用低倍镜或高倍镜观察。 结果:背景灰色,菌体紫色,荚膜呈一清晰透明圈。 3、Tyler法 (1)涂片按常规法涂片,可多挑些菌苔与水充分混合,并将粘稠的菌液 尽量擦开,但涂布的面积不宜过大。 (2)干燥在空气中自然干燥。 (3)染色用yler染色液染5-7min. (4)脱色用20%CuSO4水溶液洗去结晶紫,脱色要适度(约冲洗2遍)。 用吸水纸吸干,并立即加人2滴香柏油于涂片处,以防止CuSO4结晶的形成。 (5)镜检用低倍镜或高倍镜观察。 结果:背景蓝紫色,菌体紫色,荚膜无色或浅紫色 五、注意事项 1、加盖玻片时不可有气泡,否则会影响观察。 2、应用干墨水法时,涂片要放在火焰较高处并用文火干燥,不可使玻片发 热。 3、在采用Tyler法染色时,标本经染色后不可用水洗,必须用20%CuSO4 冲洗
使菌液沿推片接触边缘散开,然后以 30 度角,迅速而均匀地将菌液推向玻片另 一端,使菌液铺成一薄膜。 (3)干燥 空气中自然干燥。 (4)固定 用甲醇浸没涂片,固定 1min,立即倾去甲醇。 (5)干燥 在酒精灯上方,用文火干燥。 (6)染色 用甲基紫染 1~2min。 (7)水洗 用自来水轻洗,自然干燥。 (8)镜检 用低倍镜或高倍镜观察。 结果:背景灰色,菌体紫色,荚膜呈一清晰透明圈。 3、Tyler 法 (l)涂片 按常规法涂片,可多挑些菌苔与水充分混合,并将粘稠的菌液 尽量擦开,但涂布的面积不宜过大。 (2)干燥 在空气中自然干燥。 (3)染色 用 Tyler 染色液染 5~7min。 (4)脱色 用 20%CuSO4 水溶液洗去结晶紫,脱色要适度(约冲洗 2 遍)。 用吸水纸吸干,并立即加 l~2 滴香柏油于涂片处,以防止 CuSO4 结晶的形成。 (5)镜检 用低倍镜或高倍镜观察。 结果: 背景蓝紫色,菌体紫色,荚膜无色或浅紫色。 五、注意事项 1、加盖玻片时不可有气泡,否则会影响观察。 2、应用干墨水法时,涂片要放在火焰较高处并用文火干燥,不可使玻片发 热。 3、在采用 Tyler 法染色时,标本经染色后不可用水洗,必须用 20%CuSO4 冲洗
实验六 细菌的鞭毛染色 一、目的要求 1、学习并掌握鞭毛的染色技术。 2、学会观察细菌的鞭毛。 二、实验原理 细菌的鞭毛极细,直径一般为10-20m,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但 是,如采用特殊的染色法,则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也能看到它。鞭毛染色方法很 多、但其基本原理雷同,即在染色前先用媒染剂处理,让它沉积在鞭毛上,使鞭 毛直径加粗,然后再进行染色。常用的媒染剂由丹宁酸和氯化高铁或钾明矾等配 制而成。现推荐以下两种染色法。 三、实验器材 1、菌种普通变形杆菌(Proteus vulgaris)或粘质赛氏杆菌(Serratia marcescens) 2、仪器显微镜(有油镜)。 3、其他载玻片、香柏油、二甲苯、擦镜纸,吸水纸、记号笔、玻片搁架、 镊子、接种环等。 4、试剂硝酸银染色液(A、B液)、Leifson染色液。 四、操作步骤 1、银染色法 (1)清洗玻片选择光滑无裂痕的玻片,最好选用新的。为了避免玻片相 互重叠,应将玻片插在专用金属架上,然后将玻片置洗衣粉滤过液中(洗衣粉煮 沸后用滤纸过滤,以除去粗颗粒),煮沸20mi。取出稍冷后用自来水冲洗、晾 干,再放入浓洗液中浸泡5~6天。使用前取出玻片,用自来水冲去残酸,再用蒸 馏水洗。将水沥干后,放入95%乙醇中脱水。过火去乙醇,立即使用。 (2)配制染料见附录。 (3)菌液的制备及涂片菌龄较老的细菌容易失落鞭毛,所以在染色前应 将普通变形杆菌在新配制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斜面上(培养基表面湿润,斜面 基部含有冷凝水),连续移接几代,以增强细菌的活动力。最后一代菌种放37℃ 恒温箱中培养15~18h。然后,用接种环挑取斜面与冷凝水交接处的菌液数环, 移至盛有1-2mL无菌水的试管中,使菌液呈轻度混浊。将该试管放27℃恒温箱 中静置10min(放置时间不宜太长,否则鞭毛会脱落),让幼龄菌的鞭毛松展开
实验六 细菌的鞭毛染色 一、目的要求 1、学习并掌握鞭毛的染色技术。 2、学会观察细菌的鞭毛。 二、实验原理 细菌的鞭毛极细,直径一般为 10~20nm,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但 是,如采用特殊的染色法,则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也能看到它。鞭毛染色方法很 多、但其基本原理雷同,即在染色前先用媒染剂处理,让它沉积在鞭毛上,使鞭 毛直径加粗,然后再进行染色。常用的媒染剂由丹宁酸和氯化高铁或钾明矾等配 制而成。现推荐以下两种染色法。 三、实验器材 1、菌种 普通变形杆菌(Proteus vulgaris )或粘质赛氏杆菌(Serratia marcescens) 2、仪器 显微镜(有油镜)。 3、其他 载玻片、香柏油、二甲苯、擦镜纸,吸水纸、记号笔、玻片搁架、 镊子、接种环等。 4、试剂 硝酸银染色液(A、B 液)、Leifson 染色液。 四、操作步骤 1、银染色法 (1)清洗玻片 选择光滑无裂痕的玻片,最好选用新的。为了避免玻片相 互重叠,应将玻片插在专用金属架上,然后将玻片置洗衣粉滤过液中(洗衣粉煮 沸后用滤纸过滤,以除去粗颗粒),煮沸 20min。取出稍冷后用自来水冲洗、晾 干,再放入浓洗液中浸泡 5~6 天。使用前取出玻片,用自来水冲去残酸,再用蒸 馏水洗。将水沥干后,放入 95%乙醇中脱水。过火去乙醇,立即使用。 (2)配制染料 见附录。 (3)菌液的制备及涂片 菌龄较老的细菌容易失落鞭毛,所以在染色前应 将普通变形杆菌在新配制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斜面上(培养基表面湿润,斜面 基部含有冷凝水),连续移接几代,以增强细菌的活动力。最后一代菌种放 37℃ 恒温箱中培养 15~18h。然后,用接种环挑取斜面与冷凝水交接处的菌液数环, 移至盛有 1~2mL 无菌水的试管中,使菌液呈轻度混浊。将该试管放 27℃恒温箱 中静置 10min(放置时间不宜太长,否则鞭毛会脱落),让幼龄菌的鞭毛松展开
然后,吸取少量菌液滴在洁净玻片的一端,立即将玻片倾斜,使菌液缓慢地流向 另一端,用吸水纸吸去多余的菌液,涂片放空气中干燥。 (4)染色 ①滴加A液,染46min ②用蒸馏水充分洗净A液。 ③用B液冲去残水,再加B液于玻片上,用微火加热至冒气约维持0.5Imim (加热时应随时补充蒸发掉的染料,不可使玻片出现干调区)。 ④用蒸馏水洗,自然干燥 ⑤镜检用油镜检查。 结果细胞和鞭毛均呈深褐色至黑色。 2、Leifson染色法(改良法) (1)清洗玻片法同1。 (2)配制染料见附录 (3)菌液的制备及涂片 ①菌液的制备同1。 ②用削尖的蜡笔在洁净的玻片上划分3~4个相等的区域。 ③放1滴菌液于每个小区的一端,将玻片倾斜,让菌液流向另一端,并用滤 纸吸去多余的菌液。 ④干燥在空气中自然干燥。 (4)染色 ①加染色液第一区,使染料覆盖涂片。隔数分钟后再将染料加入第二区,以 后以此类推(相隔时间可自行决定),其目的是确定最合适的染色时间,而且节 约材料 在染色过程中要仔细观察。当整个玻片出现铁锈色沉淀和染料表面出现金色 膜时,即用水轻轻地冲洗。一般约染10min。 ②水洗:在没有倾去染料的情况下,就用蒸馏水轻轻地冲去染料,否则会增 加背景的沉淀。 ③干燥:自然干燥。 (5)镜检用油镜观察。 结果:细胞和鞭毛均染成红色。 五、注意事项 1、银染色法比较容易掌握,但染色液必须每次配制,比较麻烦。 2、Leifson染色法受菌种、菌龄和室温等因素的影响,要掌握好染色条件必 须经过一些摸索
然后,吸取少量菌液滴在洁净玻片的一端,立即将玻片倾斜,使菌液缓慢地流向 另一端,用吸水纸吸去多余的菌液,涂片放空气中干燥。 (4)染色 ①滴加 A 液,染 4~6min。 ②用蒸馏水充分洗净 A 液。 ③用 B 液冲去残水,再加 B 液于玻片上,用微火加热至冒气约维持 0.5~1min (加热时应随时补充蒸发掉的染料,不可使玻片出现干涸区)。 ④用蒸馏水洗,自然干燥。 ⑤镜检 用油镜检查。 结果 细胞和鞭毛均呈深褐色至黑色。 2、Leifson 染色法(改良法) (1)清洗玻片法同 1。 (2)配制染料 见附录。 (3)菌液的制备及涂片 ①菌液的制备同 l。 ②用削尖的蜡笔在洁净的玻片上划分 3~4 个相等的区域。 ③放 l 滴菌液于每个小区的一端,将玻片倾斜,让菌液流向另一端,并用滤 纸吸去多余的菌液。 ④干燥 在空气中自然干燥。 (4)染色 ①加染色液第—区,使染料覆盖涂片。隔数分钟后再将染料加入第二区,以 后以此类推(相隔时间可自行决定),其目的是确定最合适的染色时间,而且节 约材料。 在染色过程中要仔细观察。当整个玻片出现铁锈色沉淀和染料表面出现金色 膜时,即用水轻轻地冲洗。一般约染 10min。 ②水洗:在没有倾去染料的情况下,就用蒸馏水轻轻地冲去染料,否则会增 加背景的沉淀。 ③干燥:自然干燥。 (5)镜检 用油镜观察。 结果: 细胞和鞭毛均染成红色。 五、注意事项 1、银染色法比较容易掌握,但染色液必须每次配制,比较麻烦。 2、Leifson 染色法受菌种、菌龄和室温等因素的影响,要掌握好染色条件必 须经过一些摸索
3、细菌鞭毛极细,很易脱落,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必须仔细小心,以防鞭 毛脱落。 4、染色用玻片干净无油污是鞭毛染色成功的先决条件。 实验七细菌的运动性观察 一、目的要求 学习悬滴法标本片的制作方法,并观察细菌的运动。 二、实验原理 细菌是否具有鞭毛是细菌分类鉴定的重要特征之一。采用鞭毛染色法虽能观 察到鞭毛的形态、着生位置和数目,但此法既费时又麻烦。如果仅须了解某菌是 否有鞭毛,对采用悬滴法或水封片法(即压滴法)直接在光学显微镜下检查活细 菌是否具有运动能力,以此来判断细菌是否有鞭毛,此法较快速、简便。此外, 这两种方法也可用来检查微生物对各种化学物质的反应。 悬滴法就是将菌液滴加在洁净的盖玻片中央,在其四周涂上凡士林,然后将 它覆盖在凹玻片上,使菌液对准凹槽中央,即可放置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 水封片法是将菌液滴在普通的载玻片上,然后盖上盖玻片,置显微镜下观察。 大多数球菌不生鞭毛,杆菌中有的有鞭毛有的无鞭毛,弧菌和螺菌都有鞭毛。 有鞭毛的细菌在幼龄时具有较强的运动力,衰老的细胞鞭毛易脱落,故观察时应 选用幼龄茵。 三、实验器材 1、菌种普通变形杆菌(Proteus vulgari心)(菌龄15~18h)、金黄色葡萄球 菌(Staphylococcus aureus、铜绿色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ginosa)(菌龄 1418h) 2、器皿凹载玻片、盖玻片、镊子、接种环、滴管。 3、其他擦镜纸,香柏油、二甲苯、凡士林等。 四、操作步骤 采用悬滴法,具体步骤如下: 1、制备菌液在幼龄菌斜面上,滴加1-~2mL无菌水,制成轻度混浊的菌悬
3、细菌鞭毛极细,很易脱落,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必须仔细小心,以防鞭 毛脱落。 4、染色用玻片 干净无油污是鞭毛染色成功的先决条件。 实验七 细菌的运动性观察 一、目的要求 学习悬滴法标本片的制作方法,并观察细菌的运动。 二、实验原理 细菌是否具有鞭毛是细菌分类鉴定的重要特征之一。采用鞭毛染色法虽能观 察到鞭毛的形态、着生位置和数目,但此法既费时又麻烦。如果仅须了解某菌是 否有鞭毛,对采用悬滴法或水封片法(即压滴法)直接在光学显微镜下检查活细 菌是否具有运动能力,以此来判断细菌是否有鞭毛,此法较快速、简便。此外, 这两种方法也可用来检查微生物对各种化学物质的反应。 悬滴法就是将菌液滴加在洁净的盖玻片中央,在其四周涂上凡士林,然后将 它覆盖在凹玻片上,使菌液对准凹槽中央,即可放置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 水封片法是将菌液滴在普通的载玻片上,然后盖上盖玻片,置显微镜下观察。 大多数球菌不生鞭毛,杆菌中有的有鞭毛有的无鞭毛,弧菌和螺菌都有鞭毛。 有鞭毛的细菌在幼龄时具有较强的运动力,衰老的细胞鞭毛易脱落,故观察时应 选用幼龄菌。 三、实验器材 1、菌种 普通变形杆菌(Proteus vulgaris)(菌龄 15~18h)、金黄色葡萄球 菌(Staphylococcus aureus)、铜绿色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ginosa )(菌龄 14~18h) 2、器皿 凹载玻片、盖玻片、镊子、接种环、滴管。 3、其他 擦镜纸,香柏油、二甲苯、凡士林等。 四、操作步骤 采用悬滴法,具体步骤如下: 1、制备菌液 在幼龄菌斜面上,滴加 1~2mL 无菌水,制成轻度混浊的菌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