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十一四大类微生物菌落形态的比较和识别 一、目的要求 1.熟悉四大类微生物菌落形态的主要特征。 2.掌握识别四大类微生物菌落形态的依据和要点,并应用于识别未知菌落 二、基本原理 菌落是由某一微生物的少数细胞或孢子在固体培养基表面繁殖后所形成的 子细胞群体,因此,菌落形态在一定程度上是个体细胞形态和结构在宏观上的反 映。由于每一大类微生物都有其独特的细胞形态,因而其菌落形态特征也各异。 在四大类微生物的菌落中,细菌和酵母菌的形态较接近,放线菌和霉菌形态较相 似。 1,细菌和酵母菌的异同 细菌和多数酵母菌都是单细胞微生物。菌落中各细胞间都充满毛细管水、养 料和某些代谢产物,因此,细菌和酵母菌的菌落形态具有类似的特征,如湿润、 较光滑、较透明、易挑起、菌落正反面及边缘、中央部位的颜色一致,且菌落质 地较均匀等。它们之间的区别如下: ()细菌:由于细胞小故形成的菌落也较小、较薄、较透明且有“细腻”感。 不同的细菌会产生不同的色素,因此常会出现五颜六色的菌落。此外,有些细菌 具有特殊的细胞结构,因此,在菌落形态上也有所反映,如无鞭毛不能运动的细 菌其菌落外形较圆而凸起;有鞭毛能运动的细菌其菌落往往大而扁平,周缘不整 齐,而运动能力特强的细菌则出现更大、更扁平的菌落,其边缘从不规则、缺刻 状直至出现迁移性的菌落,例如变形杆菌属(P心0s)的菌种。具有荚膜的细菌其 菌落更粘稠、光滑、透明。荚膜较厚的细菌其菌落甚至呈透明的水珠状。有芽饱 的细菌常因其折光率和其他原因而使菌落呈粗糙、不透明、多皱褶等特征。细菌 还常因分解含氮有机物而产生臭味,这也有助于菌落的识别。 (2)酵母菌:由于细胞较大(直径约比细菌约大10倍)且不能运动,故其菌落 一般比细菌大、厚而且透明度较差。酵母菌产生色素较为单一,通常呈矿蜡色, 少数为橙红色,个别为黑色。但也有例外,如假丝酵母因形成藕节状的假菌丝, 故细胞易向外圈蔓延,造成菌落大而扁平和边缘不整齐等特有形态。酵母菌因普 遍能发酵含碳有机物而产生醇类,故其菌落常伴有酒香味。 2.放线菌和霉菌的异同 放线菌和霉菌的细胞都是丝状的,当生长于固体培养基上时有营养菌丝(或 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的分化。气生菌丝向空间生长,菌丝之间无毛细管水,因 此菌落外观呈干燥、不透明的丝状、绒毛状或皮革状等特征。由于营养菌丝伸入
实验十一 四大类微生物菌落形态的比较和识别 一、目的要求 1.熟悉四大类微生物菌落形态的主要特征。 2.掌握识别四大类微生物菌落形态的依据和要点,并应用于识别未知菌落。 二、基本原理 菌落是由某一微生物的少数细胞或孢子在固体培养基表面繁殖后所形成的 子细胞群体,因此,菌落形态在一定程度上是个体细胞形态和结构在宏观上的反 映。由于每一大类微生物都有其独特的细胞形态,因而其菌落形态特征也各异。 在四大类微生物的菌落中,细菌和酵母菌的形态较接近,放线菌和霉菌形态较相 似。 1.细菌和酵母菌的异同 细菌和多数酵母菌都是单细胞微生物。菌落中各细胞间都充满毛细管水、养 料和某些代谢产物,因此,细菌和酵母菌的菌落形态具有类似的特征,如湿润、 较光滑、较透明、易挑起、菌落正反面及边缘、中央部位的颜色一致,且菌落质 地较均匀等。它们之间的区别如下: (1)细菌:由于细胞小故形成的菌落也较小、较薄、较透明且有“细腻”感。 不同的细菌会产生不同的色素,因此常会出现五颜六色的菌落。此外,有些细菌 具有特殊的细胞结构,因此,在菌落形态上也有所反映,如无鞭毛不能运动的细 菌其菌落外形较圆而凸起;有鞭毛能运动的细菌其菌落往往大而扁平,周缘不整 齐,而运动能力特强的细菌则出现更大、更扁平的菌落,其边缘从不规则、缺刻 状直至出现迁移性的菌落,例如变形杆菌属(Protous)的菌种。具有荚膜的细菌其 菌落更粘稠、光滑、透明。荚膜较厚的细菌其菌落甚至呈透明的水珠状。有芽饱 的细菌常因其折光率和其他原因而使菌落呈粗糙、不透明、多皱褶等特征。细菌 还常因分解含氮有机物而产生臭味,这也有助于菌落的识别。 (2)酵母菌:由于细胞较大(直径约比细菌约大 10 倍)且不能运动,故其菌落 一般比细菌大、厚而且透明度较差。酵母菌产生色素较为单一,通常呈矿蜡色, 少数为橙红色,个别为黑色。但也有例外,如假丝酵母因形成藕节状的假菌丝, 故细胞易向外圈蔓延,造成菌落大而扁平和边缘不整齐等特有形态。酵母菌因普 遍能发酵含碳有机物而产生醇类,故其菌落常伴有酒香味。 2.放线菌和霉菌的异同 放线菌和霉菌的细胞都是丝状的,当生长于固体培养基上时有营养菌丝(或 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的分化。气生菌丝向空间生长,菌丝之间无毛细管水,因 此菌落外观呈干燥、不透明的丝状、绒毛状或皮革状等特征。由于营养菌丝伸入
培养基中使菌落和培养基连接紧密,故菌丝不易被挑起。由于气生菌丝、孢于和 营养菌丝颜色不同,常使菌落正反而呈不同的颜色。丝状菌是以菌丝顶端延长的 方式进行生长的,越近菌落中心的气生菌丝其生理年龄越大,也越早分化出子实 器官或分生袍子,从而反映在菌落颜色上的变化,一般情况下,菌落中心的颜色 常比边缘深。有些菌的营养菌丝还会分泌水溶性色素并扩散到培养基中而使培养 基变色,有些菌的气生菌丝在生长后期还会分泌液滴,因此,在菌落上出现“水 珠”。它们之间的区别如下: ()放线菌:放线菌属原核生物,其菌丝纤细,生长较慢,气生菌丝生长后 期逐渐分化出孢子丝,形成大量的孢子,因此菌落较小,表面呈紧密的绒状或粉 状等特征。由于菌丝伸入培养基中常使菌落边缘的培养基呈凹陷状。不少放线菌 还产生特殊的土腥味或冰片味。 (2)霉菌:霉菌属真核生物,它们的菌丝一般较放线菌粗(几倍)且长(几倍至 几十倍),其生长速度比放线菌快,故菌落大而疏松,或大而紧密。由于气生菌 丝会形成一定形状、构造和色泽的子实器官,所以菌落表面往往有肉眼可见的构 造和颜色。 根据上述要点就可基本上识别大部分未知菌落。由于菌落特征往往还受培养 基成分、培养时间(幼龄菌落和成熟菌落的差别及菌落在平板上分布的疏密等因 素的影响,因而给四大类菌落形态的识别带来了一些困难,况且在自然条件下各 类微生物还存在有过度类型。所以,对于一些难以区别的菌落还应借助显微镜来 观察其细胞形态,以进一步作出正确的判断。 三、实验器材 1.已知南落 细菌类: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枯草杆菌(Bacillus sub1ilis)金 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胶质芽胞杆菌(Bacillus Mucilaginosus, 俗称“钾细菌”)。 酵母菌类: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热带假丝酵母(Candida opicalis)。 放线菌类:细黄链莓菌(Streptomyces microf1avs,又称“5406”抗生菌): 黑化链霉菌(Streptomyces nigrificans). 霉菌类:根霉(Rhi-pus sp.)、青霉(Penicillum sp.)、曲霉(Aspergillus sp.)月 2.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高氏1号培养基, 钾细菌培养基。 四、实验方法和步骤 1、制备己知菌的单菌落
培养基中使菌落和培养基连接紧密,故菌丝不易被挑起。由于气生菌丝、孢于和 营养菌丝颜色不同,常使菌落正反而呈不同的颜色。丝状菌是以菌丝顶端延长的 方式进行生长的,越近菌落中心的气生菌丝其生理年龄越大,也越早分化出子实 器官或分生袍子,从而反映在菌落颜色上的变化,一般情况下,菌落中心的颜色 常比边缘深。有些菌的营养菌丝还会分泌水溶性色素并扩散到培养基中而使培养 基变色,有些菌的气生菌丝在生长后期还会分泌液滴,因此,在菌落上出现“水 珠”。它们之间的区别如下: (1)放线菌:放线菌属原核生物,其菌丝纤细,生长较慢,气生菌丝生长后 期逐渐分化出孢子丝,形成大量的孢子,因此菌落较小,表面呈紧密的绒状或粉 状等特征。由于菌丝伸入培养基中常使菌落边缘的培养基呈凹陷状。不少放线菌 还产生特殊的土腥味或冰片味。 (2)霉菌:霉菌属真核生物,它们的菌丝一般较放线菌粗(几倍)且长(几倍至 几十倍),其生长速度比放线菌快,故菌落大而疏松,或大而紧密。由于气生菌 丝会形成一定形状、构造和色泽的子实器官,所以菌落表面往往有肉眼可见的构 造和颜色。 根据上述要点就可基本上识别大部分未知菌落。由于菌落特征往往还受培养 基成分、培养时间(幼龄菌落和成熟菌落的差别)及菌落在平板上分布的疏密等因 素的影响,因而给四大类菌落形态的识别带来了一些困难,况且在自然条件下各 类微生物还存在有过度类型。所以,对于一些难以区别的菌落还应借助显微镜来 观察其细胞形态,以进一步作出正确的判断。 三、实验器材 1.已知菌落 细菌类: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枯草杆菌(Bacillus subtilis )金 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胶质芽胞杆菌(Bacillus Mucilaginosus, 俗称“钾细菌” )。 酵母菌类: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热带假丝酵母(Candida tropicalis)。 放线菌类:细黄链霉菌(Streptomyces microflavus,又称“5406”抗生菌); 黑化链霉菌(Streptomyces nigrificans)。 霉菌类:根霉(Rhizpus sp.)、青霉(Penicillum sp.)、曲霉(Aspergillus sp.); 2.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高氏 l 号培养基, 钾细菌培养基。 四、实验方法和步骤 1、制备已知菌的单菌落
通过平板划线法获得细茵、酵母菌和放线菌的单菌落。用三点接种法获得霉 菌的单菌落。细菌平板放37℃恒温培养24一48h。酵母菌平板置28℃培养2一4 天。霉菌和放线菌置28℃培养5一7天。待长成菌落后,观察并记录四大类微生 物菌落的形态特征。 2.制备未知菌菌落 从环境检测所获得的平板中,挑选若干个菌落逐个编号,作为识别四大类用 的未知菌落 3.辨别未知南落 (1)区分“干”或“湿”:根据菌落是“干”或“湿”及菌落正反面颜色、中 央与边缘颜色是否一致,首先判断某未知菌落是属于细菌、酵母菌类,还是属于 放线菌、霉菌类。 (2)细分菌落:根据上述要点进一步区分未知菌落是属四大类中的哪一类菌 并将判断结果列表填入其中。 五、结果记录 1,菌落形态特征的描述 (1)细菌菌落的描述: 菌落表面形态:有光滑、皱褶、放射状、根状等形态 菌落边缘形状:有整齐、波状、丝状、锯齿状、裂叶状等形态。 菌落隆起形状:有扁平、隆起、草帽状、脐状等。 透明度:可分为透明、半透明、不透明等。 (2)酵母菌菌落形态的描述:可参照细菌。 (3)放线菌和莓菌菌落的描述 菌落表面的形状:粗桅、同心圆、辐射状沟纹、粉状、绒毛状或皮革状等。 菌落颜色:菌落正面颜色(包括气生菌丝或孢子颜色):菌落反面颜色(指营养 菌丝颜色):有否水溶性色素(色素会渗入培养基中,使菌落周围的培养基改变颜 色)。 2.将己知菌落形态的观察和描述记录于表中
通过平板划线法获得细菌、酵母菌和放线菌的单菌落。用三点接种法获得霉 菌的单菌落。细菌平板放 37℃恒温培养 24—48h。酵母菌平板置 28℃培养 2—4 天。霉菌和放线菌置 28℃培养 5—7 天。待长成菌落后,观察并记录四大类微生 物菌落的形态特征。 2.制备未知菌菌落 从环境检测所获得的平板中,挑选若干个菌落逐个编号,作为识别四大类用 的未知菌落 3.辨别未知菌落 (1)区分“干”或“湿”:根据菌落是“干”或“湿”及菌落正反面颜色、中 央与边缘颜色是否一致,首先判断某未知菌落是属于细菌、酵母菌类,还是属于 放线菌、霉菌类。 (2)细分菌落:根据上述要点进一步区分未知菌落是属四大类中的哪一类菌, 并将判断结果列表填入其中。 五、结果记录 1.菌落形态特征的描述 (1)细菌菌落的描述: 菌落表面形态:有光滑、皱褶、放射状、根状等形态。 菌落边缘形状:有整齐、波状、丝状、锯齿状、裂叶状等形态。 菌落隆起形状:有扁平、隆起、草帽状、脐状等。 透明度:可分为透明、半透明、不透明等。 (2)酵母菌菌落形态的描述:可参照细菌。 (3)放线菌和霉菌菌落的描述 菌落表面的形状:粗糙、同心圆、辐射状沟纹、粉状、绒毛状或皮革状等。 菌落颜色:菌落正面颜色(包括气生菌丝或孢子颜色);菌落反面颜色(指营养 菌丝颜色);有否水溶性色素(色素会渗入培养基中,使菌落周围的培养基改变颜 色)。 2.将已知菌落形态的观察和描述记录于表中
实验十二 微生物大小的测定 一、目的要求 掌握镜台测微尺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微生物细胞的大小,是微生物重要的 形态特征之一。由于菌体很小,只能在显 微镜下来测量。用于测量微生物细胞大小 HHAANAN8 的工具有目镜测微尺和镜台测微尺。目镜 W 测微尺(图A)是一块圆形玻片,在玻片 中刻有精确等分的刻度。测量时将其放在 接目镜中的隔板上来测量经显微镜放大 后的细胞物象。由于不同的显微镜放大倍 数不同,同一显微镜在不同的目镜、物镜 组合下,其放大倍数也不相同,而目镜测 微尺是处在目镜的隔板上,每格实际表示 的长度不随显微镜的总放大倍数的放大 图1测微计 而放大,仅与目镜的放大倍数有关,只要 目镜不变,它就是定值。而显微镜下的细胞物象是经过了物镜、目镜两次放大成 象后才进入视野的。即目镜测微尺上刻度的放大比例与显微镜下细胞的放大比例 不同,只是代表相对长度,所以使用前须用置于镜台上的镜台测微尺校正,以求 得在一定放大倍数下实际测量时的每格长度。 镜台测微尺(图B)是中央部分刻有精确等分线的载玻片。一般将1mm等 分为100格,每格长10μm(即0.01mm),是专用于校正目镜微测尺每格长度的。 校正时,将镜台测微尺放在载物台上。由于镜台测微尺与细胞标本是处于同一位 置,都要经过物镜和目镜的两次放大成象进入视野,即镜台测微尺随着显微镜总 放大倍数的放大而放大,因此从镜台测微尺上得到的读数就是细胞的真实大小, 所以用镜台测微尺的己知长度在一定放大倍数下校正目镜测微尺,即可求出目镜 测微尺每格所代表的长度,然后移去镜台测微尺,换上待测标本片,用标定好的 目镜测微尺在同样放大倍数下测量微生物大小。 三、实验器材 I、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的斜面菌种、枯草杆菌(Bacillus subuilis)染色标本片:
实验十二 微生物大小的测定 一、目的要求 掌握镜台测微尺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微生物细胞的大小,是微生物重要的 形态特征之一。由于菌体很小,只能在显 微镜下来测量。用于测量微生物细胞大小 的工具有目镜测微尺和镜台测微尺。目镜 测微尺(图 A)是一块圆形玻片,在玻片 中刻有精确等分的刻度。测量时将其放在 接目镜中的隔板上来测量经显微镜放大 后的细胞物象。由于不同的显微镜放大倍 数不同,同一显微镜在不同的目镜、物镜 组合下,其放大倍数也不相同,而目镜测 微尺是处在目镜的隔板上,每格实际表示 的长度不随显微镜的总放大倍数的放大 而放大,仅与目镜的放大倍数有关,只要 目镜不变,它就是定值。而显微镜下的细胞物象是经过了物镜、目镜两次放大成 象后才进入视野的。即目镜测微尺上刻度的放大比例与显微镜下细胞的放大比例 不同,只是代表相对长度,所以使用前须用置于镜台上的镜台测微尺校正,以求 得在一定放大倍数下实际测量时的每格长度。 镜台测微尺(图 B)是中央部分刻有精确等分线的载玻片。一般将 1mm 等 分为 100 格,每格长 10μm(即 0.01mm),是专用于校正目镜微测尺每格长度的。 校正时,将镜台测微尺放在载物台上。由于镜台测微尺与细胞标本是处于同一位 置,都要经过物镜和目镜的两次放大成象进入视野,即镜台测微尺随着显微镜总 放大倍数的放大而放大,因此从镜台测微尺上得到的读数就是细胞的真实大小, 所以用镜台测微尺的已知长度在一定放大倍数下校正目镜测微尺,即可求出目镜 测微尺每格所代表的长度,然后移去镜台测微尺,换上待测标本片,用标定好的 目镜测微尺在同样放大倍数下测量微生物大小。 三、实验器材 1、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的斜面菌种、枯草杆菌(Bacillus subtilis)染色标本片; B C 图 1 测微计
2、显微镜、目镜测微尺、镜台测微尺、盖玻片、载玻片、滴管。 四、操作步骤 1、目镜测微尺的校准把目镜上的透镜旋下,将目镜测微尺的刻度朝下轻 轻地装入目镜的隔板上,把镜台测微尺置于载物台上,使刻度朝上。先用低倍镜 观察,对准焦距,视野中看清镜台测微尺的刻度后,转动目镜,使目镜测微尺与 镜台测微尺的刻度平行,移动推动器,使两尺重叠,再使两尺的“0”刻度完全 重合,定位后,仔细寻找两尺第二个完全重合的刻度(图C)。计数两重合刻度 之间目镜测微尺的格数和镜台测微尺的格数。因为镜台测微尺的刻度每格长10 μm,所以由下列公式可以算出目镜测微尺每格所代表的长度。 目镜测微尺每格长度=两重合线间镜台测微尺格数×10m 两重合线间目镜测微尺格数 例如目镜测微尺5小格等于镜台测微尺2小格,已知镜台测微尺每小格为 10μm,则2小格的长度为2×10μm=20μm,那么相应地在目镜测微尺上每小 格长度为 2×10m=4pm 用同法分别校正在高倍镜下和油镜下目镜测微尺每小格所代表的长度。 由于不同显微镜及附件的放大倍数不同,因此校正目镜测微尺必须针对特定 的显微镜和附件(特定的物镜、目镜、镜筒长度)进行,而且只能在这特定的情 况下重复使用。当更换不同放大倍数的目镜或物镜时,必须重新校正目镜测微尺 每一格所代表的长度。 2、酵母菌细胞大小的测定 (1)将酵母菌斜面制成一定浓度的菌悬液(如102)。 (2)取一滴酵母菌悬液制成水没片。 (3)移去镜台测微尺,换上酵母菌水浸片,先在低倍镜下找到目的物,然 后在高倍镜下用目镜测微尺来测量酵母菌茵体的长、宽各占几格(不足一格的部 分估计到小数点后一位数)。测出的格数乘上目镜测微尺每格的长度,即等于该 菌的大小。 一般测量菌的大小要在同一个涂片上测定10~20个菌体,求出平均值,才能 代表该菌的大小。而且一般是用对数生长期的菌体进行测定。 3、同法用油镜测定枯草杆菌染色标本的长和宽。 五、结果记录 将实验结果填入下列空格
2、显微镜、目镜测微尺、镜台测微尺、盖玻片、载玻片、滴管。 四、操作步骤 1、目镜测微尺的校准 把目镜上的透镜旋下,将目镜测微尺的刻度朝下轻 轻地装入目镜的隔板上,把镜台测微尺置于载物台上,使刻度朝上。先用低倍镜 观察,对准焦距,视野中看清镜台测微尺的刻度后,转动目镜,使目镜测微尺与 镜台测微尺的刻度平行,移动推动器,使两尺重叠,再使两尺的“0”刻度完全 重合,定位后,仔细寻找两尺第二个完全重合的刻度(图 C)。计数两重合刻度 之间目镜测微尺的格数和镜台测微尺的格数。因为镜台测微尺的刻度每格长 10 μm,所以由下列公式可以算出目镜测微尺每格所代表的长度。 两重合线间目镜测微尺格数 两重合线间镜台测微尺格数 目镜测微尺每格长度 10m = 例如目镜测微尺 5 小格等于镜台测微尺 2 小格,已知镜台测微尺每小格为 10μm,则 2 小格的长度为 2×10μm=20μm,那么相应地在目镜测微尺上每小 格长度为 m m 4 5 2 10 = 用同法分别校正在高倍镜下和油镜下目镜测微尺每小格所代表的长度。 由于不同显微镜及附件的放大倍数不同,因此校正目镜测微尺必须针对特定 的显微镜和附件(特定的物镜、目镜、镜筒长度)进行,而且只能在这特定的情 况下重复使用。当更换不同放大倍数的目镜或物镜时,必须重新校正目镜测微尺 每一格所代表的长度。 2、酵母菌细胞大小的测定 (l)将酵母菌斜面制成一定浓度的菌悬液(如 10-2)。 (2)取一滴酵母菌悬液制成水浸片。 (3)移去镜台测微尺,换上酵母菌水浸片,先在低倍镜下找到目的物,然 后在高倍镜下用目镜测微尺来测量酵母菌菌体的长、宽各占几格(不足一格的部 分估计到小数点后一位数)。测出的格数乘上目镜测微尺每格的长度,即等于该 菌的大小。 一般测量菌的大小要在同一个涂片上测定 10~20 个菌体,求出平均值,才能 代表该菌的大小。而且一般是用对数生长期的菌体进行测定。 3、同法用油镜测定枯草杆菌染色标本的长和宽。 五、结果记录 将实验结果填入下列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