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案设计 王小槐工作室广汉中学李丽平 【学习目的要求】 了解《论语》和孔子的思想。 2.学习运用人物语言和行动塑造人物的方法。 3.学习整理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及特殊句式的特点。 【学习重点难点】 1.明文章大意,归纳整理文言知识点。 2.品文中人物的对话、动作,理解志向和性格的一致性 3.思孔子“礼治”的政治理想,分析孔子评判学生的标准。 、知识储备 (一)孔子与《论语》 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鲁定公时 曾任鲁国大司寇,后来私人办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儒家学派的 创始人,被后世尊称为圣人。其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 “入仕。传说晚年整理“六经”(《诗经》、《尚书》、《礼记》、《乐》、《周 易》、《春秋》)。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他又 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影响深远。 2、《论语》: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录孔子的言行,由其门人及再传 弟子辑录。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有关儒家思想的 首要经典,后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论语》共20篇, 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 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 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 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二)了解孔子的有关思想主张 1.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 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饗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 2.在经济方面,孔子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而极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案设计 王小槐工作室 广汉中学李丽平 【学习目的要求】 1.了解《论语》和孔子的思想。 2.学习运用人物语言和行动塑造人物的方法。 3.学习整理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及特殊句式的特点。 【学习重点难点】 1.明文章大意,归纳整理文言知识点。 2.品文中人物的对话、动作,理解志向和性格的一致性。 3.思孔子“礼治”的政治理想,分析孔子评判学生的标准。 一、知识储备 (一)孔子与《论语》 1、孔子:(前 551~前 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鲁定公时, 曾任鲁国大司寇,后来私人办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儒家学派的 创始人,被后世尊称为圣人。其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 “入仕”。传说晚年整理“六经”(《诗经》、《尚书》、《礼记》、《乐》、《周 易》、《春秋》)。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他又 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影响深远。 2、《论语》: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录孔子的言行,由其门人及再传 弟子辑录。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有关儒家思想的 首要经典,后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论语》共 20 篇, 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 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 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 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二)了解孔子的有关思想主张 1.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 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饗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 2.在经济方面,孔子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而极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
3.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 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 路》) 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 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 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5.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 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孔子说:“君子而 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曾子以“忠、恕” 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较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 6.在哲学上,孔子主张天命观。在他看来,“天”是宇宙万物无言的主宰者 孔子认为他自己就是秉承天命而说话做事的。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 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7.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 精神。 8.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 (三)背景补充 孔子一生,积极救世是其思想的主导方面。他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周游列 国,“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他的主张 在各国都行不通,他被“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史记·孔子世家》), 却“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但由于到处碰壁,有时也流露出消极 情绪,特别是晚年回鲁国后恬退避世的思想很突出。 本文所记之事当在孔子晚年,四弟子中公西华最年幼,比孔子小42岁。据 资料,当时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与孔子的年龄分别是51、39、31、18、 60岁,这一顺序就体现了孔子“长幼有序”的思想。他们中有的年纪很大了还 在读书,这是为了“独善其身”,“修身”。孔子主张“入仕”,要求读书人
3.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 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 路》) 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 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 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5.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 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孔子说:“君子而 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曾子以“忠、恕”二 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较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 6.在哲学上,孔子主张天命观。在他看来,“天”是宇宙万物无言的主宰者。 孔子认为他自己就是秉承天命而说话做事的。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 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7.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 精神。 8.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 (三)背景补充: 孔子一生,积极救世是其思想的主导方面。他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周游列 国,“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他的主张 在各国都行不通,他被“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史记•孔子世家》), 却“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但由于到处碰壁,有时也流露出消极 情绪,特别是晚年回鲁国后恬退避世的思想很突出。 本文所记之事当在孔子晚年,四弟子中公西华最年幼,比孔子小 42 岁。据 资料,当时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与孔子的年龄分别是 51、39、31、18、 60 岁,这一顺序就体现了孔子“长幼有序”的思想。他们中有的年纪很大了还 在读书,这是为了“独善其身”,“修身”。 孔子主张“入仕”,要求读书人
能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而实现自我价值,他还主张读书人要“穷 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并说“学而优则仕”,主张“仁政”,主张“以 礼治国”。 (四)语基梳理 1字音: 哂(shen)之饥馑(jn)铿(keng)尔小相(xang)比及(bi) (guan)者沂(yi)水舞雩(yu)喟(kui)然撰 (zhuan) 2.辨义:潼 (1)通假字潼 ①鼓瑟希,铿尔(“希”通“稀”,稀疏)潼 ②莫春者,春服既成(“莫通“暮”)潼 ③唯求则非邦也与(“与”通“欤”,表示反问的语气词) (2)词类活用 撰(动作名:为政的才能)端(名作动:穿着礼服)章甫(名作动:戴 着礼帽) 鼓(名作动:弹奏) 风(名作动:吹风) 小(形作动:小事, 做小相) 大(形作动:大事,治国为政) (3)掌握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连词,假如,如果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连词,于,至于 宗庙之事,如会同或者 求,尔何如 “何如”即“如何”,怎么样 夫三子者之言何如这,那 夫战,勇气也发语词,用在句首引出议论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那么,就 《论语》六则 指分项或分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能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而实现自我价值,他还主张读书人要“穷 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并说“学而优则仕”,主张“仁政”,主张“以 礼治国”。 (四)语基梳理 1.字音: 哂.(shěn)之 饥馑.(jĭn) 铿.(kēng)尔 小相.(xiànɡ) 比.及(bì) 冠.(guàn)者 沂.(yí)水 舞雩.(yú) 喟.(kuì)然 撰 (zhuàn) 2.辨义: (1)通假字 ①鼓瑟希,铿尔(“希”通“稀”,稀疏) ②莫春者,春服既成(“莫”通“暮”) ③唯求则非邦也与(“与”通“欤”,表示反问的语气词) (2)词类活用 撰(动作名:为政的才能) 端(名作动:穿着礼服) 章甫(名作动:戴 着礼帽) 鼓(名作动:弹奏) 风(名作动:吹风) 小(形作动:小事, 做小相) 大(形作动:大事,治国为政) (3)掌握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连词,假如,如果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连词,于,至于 宗庙之事,如.会同 或者 求,尔何如. “何如”即“如何”,怎么样 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这,那 夫.战,勇气也 发语词,用在句首引出议论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那么,就 《论语》六则. 指分项或分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就是 居则曰:“不吾知也!”同“辄”,总是,常常 求,尔何如? 第二人称代词 问君何能尔。 这、那、这样、如此 子路率尔对曰 词尾,可不翻译 以吾一日长乎尔 因为,由于 毋吾以也 (动词)用 3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句 ①毋吾以也:即“毋以吾也。”(这一句还是省略句,还原为“毋吾以于此 而不言也。”) ②不吾知也:即“不知吾也。”(译:不了解我) ③则何以哉:即“则以何哉?”(译:你们打算做点什么呢? 介词结构后置 ①浴乎沂:“乎”相当于“于”,即“于沂浴”。在沂水中洗澡 ②为国以礼:即“以礼为国”。用礼来治国。 4.重点句子翻译 ①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译:(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 做人的道理 ②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原为小相焉。 译:在宗庙祭祀的工作中,或者在同别国会盟中,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 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③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译:治理国家要讲礼让,可是他说话一点也不谦让,所以我笑他 问题探究 主问题: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全文围绕什么线索展开的?请结合内容理 清课文结构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就是 居则.曰:“不吾知也!” 同“辄”,总是,常常 求,尔.何如? 第二人称代词 问君何能尔.。 这、那、这样、如此 子路率尔.对曰 词尾,可不翻译 以.吾一日长乎尔 因为,由于 毋吾以.也 (动词)用 3.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句 ①毋吾以也:即“毋以吾也。”(这一句还是省略句,还原为“毋吾以于此 而不言也。”) ②不吾知也:即“不知吾也。”(译:不了解我) ③则何以哉:即“则以何哉?”(译:你们打算做点什么呢?) 介词结构后置 ①浴乎沂:“乎”相当于“于”,即“于沂浴”。在沂水中洗澡。 ②为国以礼:即“以礼为国”。用礼来治国。 4.重点句子翻译 ①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译:(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 做人的道理。 ②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原为小相焉。 译:在宗庙祭祀的工作中,或者在同别国会盟中,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 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③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译:治理国家要讲礼让,可是他说话一点也不谦让,所以我笑他。 二、问题探究 主问题: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全文围绕什么线索展开的?请结合内容理 清课文结构
明确:本文讲述了孔子和四个弟子的谈话,话题是谈理想。具体围绕“孔子问 志、弟子述志、孔子评志”三部分内容来写的。所以“言志”是贯穿全文始终的线 索 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孔子问志(问 第二部分(“子路率尔”一一“吾与点也”):学生应答(答) 第三部分(“三子者出”一—文末):孔子点评(评) 子问题1: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四个弟子的“志”,即政治理想有何不同? 明确子路一一治理“千乘之国”一—“可使有勇,且知方也”。(以勇治 国) 冉有一一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一一“可使足民”,不过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以富治国) 公西华一一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以礼治 国) 曾皙一—“莫春者,春服既成一一咏而归。” (以美治 国) 子问题2:提炼文中描写四弟子的语言、行动,结合孔子态度分析四弟子性格。 填写下表。 人物 性 子路“可使有勇,且知方“率尔”哂之|直率、信心十足,但莽撞 也 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 叹之谦虚、实事求是 公西华“愿为小相 惜之|更谦虚、敏而好学,墨守成 曾皙“咏而归。” 舍瑟而与之洒脱、淡泊于功名、从容不
明确:本文讲述了孔子和四个弟子的谈话,话题是谈理想。具体围绕“孔子问 志、弟子述志、孔子评志”三部分内容来写的。所以“言志”是贯穿全文始终的线 索。 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 1 段):孔子问 志 (问 ) 第二部分(“子路率尔”——“吾与点也”):学生应答 (答) 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末):孔子点评 (评) 子问题 1: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四个弟子的“志”,即政治理想有何不同? 明确 子路——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以勇治 国)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民”,不过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以富治国) 公西华——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 (以礼治 国) 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咏而归。” (以美治 国) 子问题 2:提炼文中描写四弟子的语言、行动,结合孔子态度分析四弟子性格。 填写下表。 人 物 语 言 行 动 孔子态 度 性 格 子路 “可使有勇,且知方 也” “率尔” 哂之 直率、信心十足,但莽撞 冉有 “如其礼乐,以俟君 子” 叹之 谦虚、实事求是 公西华 “愿为小相” 惜之 更谦虚、敏而好学,墨守成 规 曾皙 “咏而归。” 舍瑟而 作 与之 洒脱、淡泊于功名、从容不 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