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山东省日照市语文试题及答案 (满分120,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 (共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和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跻(j)身粗犷( guang)呜(yan)坦荡如砥(di) 隔闻(h)贮(zhu)蓄伎俩( liang)咬文嚼(jido)字 取(di)纡(xian)细赃(zong)物沤(ou)心沥血 D.提(t1)防骄奢(she)驥(pan)跚浮想联翩(piao) 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时间都去哪儿了》在唱响我们心灵深处温存记忆的同时,也让我们思索应该怎样度过自 己的一生? 学校对面三、四百米处一家网吧,有的学生考完试就来到这里“减压”,一些家长颇感担 C.中国有句古话:“宁为太平犬,不做离乱人“。这是亲身经历了国破家亡的人的痛切之言。 D.桃花开了,红得像火:梨花开了,白得像雪:郁金香也开了,黄色、紫色交相辉映;好 一派万紫千红的灿烂春光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乌克兰发了近年来最严重的暴力冲突,基辅市中心宛如“战场”,这次冲突致使200 多人受伤。 B.压岁钱,对孩子来说本是一种关爱,但现在有些孩子,不仅不存感恩之心,而且滋生挥 霍之念 C.这本书能直面现实,针砭时弊,批判建设同在,真知灼见频现,令人耳目一新。 D.央视蛇年春晚上,蔡明将一个退休老人的形象演得绘声绘色,博得大家一致好评。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我们要大力发展健康向上的农村文化,积极倡导资源节约型的生产 和生活方式。 B.长篇小说《小时代》,讲述了一个从小感情深厚,有着不同价值观的四位女生先后所经历 的友情、爱情 C.睡姿不当有损眼睛健康,特别是趴着睡觉会造成眼压过高,不仅可能诱发青光眼,严重 的还会影响视力 D.“蛟龙号”潜海成功,对促进我国海洋装备制造业发展,完善海洋科学硏究和开发能力 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共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说“屏” 陈从周 ①“屏”,我们一般都称“屏风”,这是很富有诗意的名词。记得童年与家人在庭院纳凉, 母亲总要背诵唐人“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其情境真够令人销魂的了。 后来每次读到诗词中咏屏的佳句,见到古画中的屏,便不禁心生向往之情。因为研究古代建 筑,接触到这种似隔非隔、在空间中起着神秘作用的东西,更觉得它实在微妙。我们的先人
2014 年山东省日照市语文试题及答案 (满分 120, 时间 120 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 30 分) 一、(共 12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和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跻.(jī)身 粗犷.(guǎng) 呜咽.(yān) 坦荡如砥. (dǐ) B.隔阂.(hé) 贮.(zhù)蓄 伎俩.(liǎng) 咬文嚼.(jiáo)字 C.取缔.(dì) 纤.(xiān)细 赃(zōng)物 沤.(ōu)心沥血 D.提.(tí)防 骄奢.(shē) 蹒.(pán)跚 浮想联翩. (piāo) 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时间都去哪儿了》在唱响我们心灵深处温存记忆的同时,也让我们思索应该怎样度过自 己的一生? B.学校对面三、四百米处一家网吧,有的学生考完试就来到这里“减压”,一些家长颇感担 忧。 C.中国有句古话:“宁为太平犬,不做离乱人“。这是亲身经历了国破家亡的人的痛切之言。 D.桃花开了,红得像火;梨花开了,白得像雪;郁金香也开了,黄色、紫色交相辉映;好 一派万紫千红的灿烂春光。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乌克兰暴发..了近年来最严重的暴力冲突,基辅市中心宛如“战场”,这次冲突致使 200 多人受伤。 B.压岁钱,对孩子来说本是一种关爱,但现在有些孩子,不仅不存感恩之心,而且..滋生挥 霍之念。 C.这本书能直面现实,针砭时弊,批判建设同在,真知灼见频现,令人耳目一新 ....。 D.央视蛇年春晚上,蔡明将一个退休老人的形象演得绘声绘色 ....,博得大家一致好评。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我们要大力发展健康向上的农村文化,积极倡导资源节约型的生产 和生活方式。 B.长篇小说《小时代》,讲述了一个从小感情深厚,有着不同价值观的四位女生先后所经历 的友情、爱情。 C.睡姿不当有损眼睛健康,特别是趴着睡觉会造成眼压过高,不仅可能诱发青光眼,严重 的还会影响视力。 D.“蛟龙号”潜海成功,对促进我国海洋装备制造业发展,完善海洋科学研究和开发能力, 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共 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 说“屏” 陈从周 ①“屏”,我们一般都称“屏风”,这是很富有诗意的名词。记得童年与家人在庭院纳凉, 母亲总要背诵唐人“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其情境真够令人销魂的了。 后来每次读到诗词中咏屏的佳句,见到古画中的屏,便不禁心生向往之情。因为研究古代建 筑,接触到这种似隔非隔、在空间中起着神秘作用的东西,更觉得它实在微妙。我们的先人
擅长在屏上做这种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文章,关键是在一个“巧”字上。怪不得直至今日, 外国人还都齐声称道 ②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过去的院子或天井中,为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必置一屏, 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 称为“流动空间”。小时候厅上来了客人,就躲在屏后望一下。旧社会男女有别,双方不能 见面,只得借助屏风了。古代的画中常见室内置屏,它与帷幕起着同一作用。在古时皇家的 宫廷中,屏就用得更普遍了。 ③从前女子的房中,一般都要有屏,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牡丹亭》“游园” 出中有“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一句,用锦屏人来代指闺中女郎。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 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艺术上有雅 俗之别,同时也显露了使用人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平。 ④屏也有大小之分。从宫殿、厅堂、院子、天井,直到书斋、闺房,皆可置之,因为场 合不同,自然因地制宜,大小由人了。近来我也注意到,屏在许多餐厅、宾馆中用得很普遍, 可是总勾不起我的诗意,原因似乎是造型不够轻巧,色彩又觉伧俗,绘画尚少诗意。这是因 为制作者和使用者没有认识到屏在建筑美中应起的作用,仅仅把它当作活动门板来用的缘 故。其实,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 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⑤屏是真够吸引人的,“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也够得一些闲滋味,未始不能起一 点文化休憩的作用。聪明的建筑师、家具师们,以你们的智慧,必能有超越前人的创作,诚 如是,则我写这篇小文章,也就不为徒劳了。 5.根据第②段内容,下面给“屏”下的定义最恰当的一项是( A.屏是放在院子中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的屏风 屏是安置在院子中有实用性和艺术性的流动空间。 C.屏是能起分隔和挡风作用的绘有书画的流动空间 D.屏是放在室内躲避来客,阻隔男女见面的帷幕。 6.文中多处引用古诗文,对其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引用唐人“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无 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 B.第③段中引用《牡丹亭》中“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一句,说明古代女子长期待在闺 中不能领略自然风光 C.第⑤段引用“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点出“屏”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 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D.作者引用了许多古诗文,使文章内容丰满,富有诗情画意;使语言生动有趣,增强了说 明文的文学色彩 7.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说“这是很有诗意的名词”,“诗意”一词,写出了作者对屏风的美好感觉与印 象 B.第②段说“又是艺术点题”,“点题”一词准确地说明了屏风在居室中所起的衬托和装饰 作用 C.从建造材料和装饰的华丽程度看,屏风的种类很多,虽有雅俗之别,但所起的作用应该 是大同小异的。 D.作者认为,现在许多银行、宾馆中用得很普遍的屏缺少诗意,是因为制作者和使用者没 有艺术品位 三、(共9分,每小题3分)
擅长在屏上做这种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文章,关键是在一个“巧”字上。怪不得直至今日, 外国人还都齐声称道。 ②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过去的院子或天井中,为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必置一屏, 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 称为“流动空间”。小时候厅上来了客人,就躲在屏后望一下。旧社会男女有别,双方不能 见面,只得借助屏风了。古代的画中常见室内置屏,它与帷幕起着同一作用。在古时皇家的 宫廷中,屏就用得更普遍了。 ③从前女子的房中,一般都要有屏,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牡丹亭》“游园” 一出中有“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一句,用锦屏人来代指闺中女郎。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 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艺术上有雅 俗之别,同时也显露了使用人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平。 ④屏也有大小之分。从宫殿、厅堂、院子、天井,直到书斋、闺房,皆可置之,因为场 合不同,自然因地制宜,大小由人了。近来我也注意到,屏在许多餐厅、宾馆中用得很普遍, 可是总勾不起我的诗意,原因似乎是造型不够轻巧,色彩又觉伧俗,绘画尚少诗意。这是因 为制作者和使用者没有认识到屏在建筑美中应起的作用,仅仅把它当作活动门板来用的缘 故。其实,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 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⑤屏是真够吸引人的,“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也够得一些闲滋味,未始不能起一 点文化休憩的作用。聪明的建筑师、家具师们,以你们的智慧,必能有超越前人的创作,诚 如是,则我写这篇小文章,也就不为徒劳了。 5.根据第②段内容,下面给“屏”下的定义最恰当 ...的一项是( ) A.屏是放在院子中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的屏风。 B.屏是安置在院子中有实用性和艺术性的流动空间。 C.屏是能起分隔和挡风作用的绘有书画的流动空间。 D.屏是放在室内躲避来客,阻隔男女见面的帷幕。 6.文中多处引用古诗文,对其作用的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第①段引用唐人“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无 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 B.第③段中引用《牡丹亭》中“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一句,说明古代女子长期待在闺 中不能领略自然风光。 C.第⑤段引用“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点出“屏”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 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D.作者引用了许多古诗文,使文章内容丰满,富有诗情画意;使语言生动有趣,增强了说 明文的文学色彩。 7.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说“这是很有诗意的名词”,“诗意”一词,写出了作者对屏风的美好感觉与印 象。 B.第②段说“又是艺术点题”,“点题”一词准确地说明了屏风在居室中所起的衬托和装饰 作用。 C.从建造材料和装饰的华丽程度看,屏风的种类很多,虽有雅俗之别,但所起的作用应该 是大同小异的。 D.作者认为,现在许多银行、宾馆中用得很普遍的屏缺少诗意,是因为制作者和使用者没 有艺术品位。 三、(共 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8-10题。 【甲】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 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扶天 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 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 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上,高祖因 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 之胄,信义薺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 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 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选自陈寿《隆中对》) 【乙】亮少有逸群之才,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 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 诚,厚相结纳。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历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亮时年 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 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备又西取益州。益 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尊号,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 (选自陈寿《进〈诸葛亮集〉表》,有删改) 【注释】①魏武帝:曹操。②举州委质:氢整个荆州作为见面礼送给曹操。③吴会:吴国 8.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利尽南海,东连吴会尽:完全 B.信义菁于四海 著:闻名 C.身使孙权,求援吴会身:亲自 D.大破其军,乘胜克捷破:打败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曹操比于袁绍 躬耕于野,不求闻达 B.高祖因之身成帝业 益州既定,纵亮为军师将军 C.此可以为援历不可图也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 D.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10.下列对两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诸葛亮分析政治形势认为刘备不可与曹操较量,也不可谋取孙权。 B.甲文中诸葛亮除了分析政治、军事、地理因素外,还特别强调要爱民和用贤。 C.乙文中写诸葛亮“乃建奇策“,这里的奇策就是甲文中“外结好孙权,内此伏彼起政理” D.乙文中孙权因为一向心服刘备同,又敬重诸葛亮的奇才和儒雅,所以派兵帮助刘备。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90分) 四、(共19分) (一)阅读第Ⅰ卷中的文言文,完成11-12题 将两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百姓孰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 8-10 题。 【甲】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 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扶天 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 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 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上,高祖因 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 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 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 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选自陈寿《隆中对》) 【乙】亮少有逸群之才,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 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 诚,厚相结纳。及魏武帝①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②,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亮时年 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③。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 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备又西取益州。益 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尊号,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 (选自陈寿《进〈诸葛亮集〉表》,有删改) 【注释】①魏武帝:曹操。②举州委质:氢整个荆州作为见面礼送给曹操。③吴会:吴国。 8.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利尽.南海,东连吴会 尽:完全 B.信义著.于四海 著:闻名 C.身.使孙权,求援吴会 身:亲自 D.大破.其军,乘胜克捷 破:打败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曹操比于.袁绍 躬耕于野,不求闻达 B.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 C.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 D.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 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10.下列对两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甲文中诸葛亮分析政治形势认为刘备不可与曹操较量,也不可谋取孙权。 B.甲文中诸葛亮除了分析政治、军事、地理因素外,还特别强调要爱民和用贤。 C.乙文中写诸葛亮“乃建奇策“,这里的奇策就是甲文中“外结好孙权,内此伏彼起政理”。 D.乙文中孙权因为一向心服刘备同,又敬重诸葛亮的奇才和儒雅,所以派兵帮助刘备。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 90 分) 四、(共 19 分) (一)阅读第Ⅰ卷中的文言文,完成 11-12 题。 11.将两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1)百姓孰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译文 (2)亮少有逸群之才,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译文: 12.请结合文章内容,比较甲乙两文刻画的诸葛亮形象的异同。(2分)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3-14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3.《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 尾联抒发了作者的感情。(2分) 14.古人写诗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之妙,试简要分析“山随平野尽”中“随”字的表达 效果。(3分) (三)古诗文默写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子曰 ,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2)问君何能尔? (陶渊明《饮酒》) (3) 草色入帘青。(刘禹锡《陋室铭》) (4)安得广厦千万间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 弓如霹雷弦惊,(辛弃疾《破阵子》) (6)江山如此多娇, 。(毛泽东《沁园春·雪》) 五、(共8分) 16.根据要求,回答后面问题 与中华文明共存共荣的古老汉字,具有独特的形式和经久不息的生命力。但是,随着 越来越多的人使用键盘书写,人们手写汉字的能力越来越退化,针对汉字手写危机,2013 年,央视强势推出了《汉字听写大会》电视节目,河南卫视的《汉字英雄》也相继热播。汉 字书写的问题又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一股“汉字热”在中国悄然兴起 (1)汉字不仅字形优美,还意蕴丰富。请仿照实例,说说“舒”字的意蕴。(2分) 示例:“值”,“人”站得“直”,身价才高:告诉人们为人要正直 (2)你认为,人们手写汉字的能力越来越退化的原因,除了上述材料中的 外,还 有 。(2分) (3)学校准备组织一次汉字书写大赛,请你为这次大赛拟写一幅宣传标语,至少使用一种 修辞手法,不少于10个字。(2分) 六、(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菊事 丁立梅 ①去年冬天,我把一盆开过花的菊,随手丢弃在屋旁,连同装它的瓦盆。 ②屋旁有巴掌大的空地,没人理它,它便自作主张地在里面长婆婆纳,长狗尾巴草,长 车前子,长蒲公英,还长荠菜。我挑过一回荠菜,满像那回事的,把一份野趣挑进篮子里
译文: (2)亮少有逸群之才,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译文: 12.请结合文章内容,比较甲乙两文刻画的诸葛亮形象的异同。(2 分) 答: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13-14 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3.《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 ,尾联抒发了作者 的感情。(2 分) 14.古人写诗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之妙,试简要分析“山随平野尽”中“随”字的表达 效果。(3 分) 答: (三)古诗文默写。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子曰: ,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2)问君何能尔? 。(陶渊明《饮酒》) (3) ,草色入帘青。(刘禹锡《陋室铭》) (4)安得广厦千万间,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 ,弓如霹雷弦惊,(辛弃疾《破阵子》) (6)江山如此多娇, 。(毛泽东《沁园春·雪》) 五、(共 8 分) 16.根据要求,回答后面问题。 与中华文明共存共荣的古老汉字,具有独特的形式和经久不息的生命力。但是,随着 越来越多的人使用键盘书写,人们手写汉字的能力越来越退化,针对汉字手写危机,2013 年,央视强势推出了《汉字听写大会》电视节目,河南卫视的《汉字英雄》也相继热播。汉 字书写的问题又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一股“汉字热”在中国悄然兴起。 (1) 汉字不仅字形优美,还意蕴丰富。请仿照实例,说说“舒”字的意蕴。(2 分) 示例:“值”,“人”站得“直”,身价才高:告诉人们为人要正直。 舒: (2)你认为,人们手写汉字的能力越来 越退化的原因,除了上述材料中的 外,还 有 。(2 分) (3)学校准备组织一次汉字书写大赛,请你为这次大赛拟写一幅宣传标语,至少使用一种 修辞手法,不少于 10 个字。(2 分) 六、(共 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20 题。 菊事 丁立梅 ①去年冬天,我把一盆开过花的菊,随手丢弃在屋旁,连同装它的瓦盆。 ②屋旁有巴掌大的空地,没人理它,它便自作主张地在里面长婆婆纳,长狗尾巴草,长 车前子,长蒲公英,还长荠菜。我挑过一回荠菜,满像那回事的,把一份野趣挑进篮子里
后来,这一小撮荠菜,被我切碎了,烙进糯米饼里。饼烙得点点金黄,配了糯米的糯白,配 了荠菜的嫩绿,不用吃,光看看,就很享受了。咬一口,鲜透牙。很是感动了一回,有泥 土的地方,总会生长着我的故乡。 ③现在,这块地里,多出一大丛的菊来。是被我丢弃的那一盆。谁想到呢,它的花萎了 叶萎了,心竞是活的。它搂着这颗心,落地生根,不声不响地,勤勤勉勉地生长。最终,它 不单自己活了下来,还子孙满堂的样子,一一去冬不过一小瓦盆的花,今秋己繁衍成一大丛 了。它让我想到柳暗花明,想到天无绝人之路,想到苦尽甘来,只要心没有死,总有出头之 日的。 ④风一场,雨一场,秋季翻过,已是冬了,它还没开够,朵朵灿烂。满世界的萧条, 唯它,一簇新亮,是李商隐诗里的“融融冶冶黄”,是童年乡下屋檐下的那抹明黄,打老远 就看得见。路过的人,有的站着远远瞅。有的看不过瘾,走近了细细瞧。一律的惊叹,好漂 亮的花!它倒是沉得住气,面对众人的赞赏,不动声色,不慌不忙地,只管把奷颜色往外掏 瓣金黄,再一瓣,还是金黄。如历尽世事的女子,参透人生无常,倒让自己有了一份坚守, 那就是,守住自己,守住心。所以,冷落也好,繁华亦罢,它都能安然相待,不急不躁。 ⑤孤寡老人程爹,在小区的小径旁长菊。小径旁的空地,原是狭长的一小块,小区人家 装修房子,把一些碎砖碎玻璃倒在里面。路过的人都小心不去碰触,以免被玻璃划伤了。连 调皮的小猫,也绕着那块地走。老人清理掉碎砖碎玻璃,在里面长青菜和菊。几棵青菜,几 朵菊花。再几棵青菜,几朵菊花。绿配紫,绿配红,绿配白,绿配黄,小块的地,让人看过 去,竟有花园般的感觉。 ⑥这些天,老人除了吃饭睡觉,几乎都围着他的菊在转。我上班时看见他,下班时还看 见他,背着双手,很有成就感地在小径上漫步,来来回回。一旁,他的菊,如同被惯坏的孩 子,正满地打着滚,撒泼似的,把些紫的、红的、白的、黄的颜色,泼洒得四处飞溅。哪 朵,都是硕大丰腴的,都上得了美人头 ⑦天冷,菊越发的艳丽,直艳到人的心里去。小区的人,每日里行色匆匆,虽是久住, 彼此却毫不关己地陌生着。而今,因为这些菊,一个个舒缓了脚步,脸上僵硬的线条,渐渐 柔敦起来。话搭话地闲聊几句,说着花真好看之类的。或者不聊,仅仅站着,看一眼菊,相 互笑笑,自有一份亲切,入了心头。再遇见,便是老相识了。清寒疏离的日子,因菊,变得 脉脉温情 (选自《扬子晚报》) 17.本文围绕着菊写了几件事?请简要概括。(4分) 答 8.品味语言,回答下面的问题。(4分) (1)结合语境,谈谈你对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 因为这些菊,一个个舒缓了脚步,脸上僵硬的线条,渐渐柔款起来。 答 (2)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④段画线句的妙处。 它倒是沉得住气,面对众人的赞赏,不动声色,不慌不忙地,只管把好颜色往外掏, 19.文章第②段写层旁巴掌大的空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20.通读全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作者笔下的菊给了你哪些启示。(4分) 答 七、(50分) 21.人的一生中会有许多个“第一次”:第一次获奖,第一次受挫,第一次帮助他人,第一次
后来,这一小撮荠菜,被我切碎了,烙进糯米饼里。饼烙得点点金黄,配了糯米的糯白,配 了荠菜的嫩绿,不用吃,光看看,就 很享受了。咬一口,鲜透牙。很是感动了一回,有泥 土的地方,总会生长着我的故乡。 ③现在,这块地里,多出一大丛的菊来。是被我丢弃的那一盆。谁想到呢,它的花萎了, 叶萎了,心竟是活的。它搂着这颗心,落地生根,不声不响地,勤勤勉勉地生长。最终,它 不单自己活了下来,还子孙满堂的样子,——去冬不过一小瓦盆的花,今秋已繁衍成一大丛 了。它让我想到柳暗花明,想到天无绝人之路,想到苦尽甘来,只要心没有死,总有出头之 日的。 ④风一场,雨一场,秋季翻过, 已是冬了,它还没开够,朵朵灿烂。满世界的萧条, 唯它,一簇新亮,是李商隐诗里的“融融冶冶黄”,是童年乡下屋檐下的那抹明黄,打老远 就看得见。路过的人,有的站着远远瞅。有的看不过瘾,走近了细细瞧。一律的惊叹,好漂 亮的花!它倒是沉得住气,面对众人的赞赏,不动声色,不慌不忙地,只管把好颜色往外掏。 一瓣金黄,再一瓣,还是金黄。如历尽世事的女子,参透人生无常,倒让自己有了一份坚守, 那就是,守住自己,守住心。所以,冷落也好,繁华亦罢,它都能安然相待,不急不躁。 ⑤孤寡老人程爹,在小区的小径旁长菊。小径旁的空地,原是狭长的一小块,小区人家 装修房子,把一些碎砖碎玻璃倒在里面。路过的人都小心不去碰触,以免被玻璃划伤了。连 调皮的小猫,也绕着那块地走。老人清理掉碎砖碎玻璃,在里面长青菜和菊。几棵青菜,几 朵菊花。再几棵青菜,几朵菊花。绿配紫,绿配红,绿配白,绿配黄,小块的地,让人看过 去,竟有花园般的感觉。 ⑥这些天,老人除了吃饭睡觉,几乎都围着他的菊在转。我上班时看见他,下班时还看 见他,背着双手,很有成就感地在小径上漫步,来来回回。一旁,他的菊,如同被惯坏的孩 子,正满地打着滚,撒泼似的,把些紫的、红的、白的、黄的颜色,泼洒得四处飞溅。哪一 朵,都是硕大丰腴的,都上得了美人头。 ⑦天冷,菊越发的艳丽,直艳到人的心里去。小区的人,每日里行色匆匆,虽是久住, 彼此却毫不关己地陌生着。而今,因为这些菊,一个个舒缓了脚步,脸上僵硬的线条,渐渐 柔软..起来。话搭话地闲聊几句,说着花真好看之类的。或者不聊,仅仅站着,看一眼菊,相 互笑笑,自有一份亲切,入了心头。再遇见,便是老相识了。清寒疏离的日子,因菊,变得 脉脉温情。 (选自《扬子晚报》) 17.本文围绕着菊写了几件事?请简要概括。(4 分) 答: 18.品味语言,回答下面的问题。(4 分) (1)结合语境,谈谈你对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 因为这些菊,一个个舒缓了脚步,脸上僵硬的线条,渐渐柔软..起来。 答: (2)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④段画线句的妙处。 它倒是沉得住气,面对众人的赞赏,不动声色,不慌不忙地,只管把好颜色往外掏。 答: 19.文章第②段写层旁巴牚大的空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 分) 答: 20.通读全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作者笔下的菊给了你哪些启示。(4 分) 答: 七、(50 分) 21.人的一生中会有许多个“第一次”:第一次获奖,第一次受挫,第一次帮助他人,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