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宁一中2007-2008年度第一学期阶段考试试题 语文 第I卷积累与阅读(73分) 、积累(8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每组选做一项,共8分) (1)大行不顾细谨, (司马迁《鸿门宴》) (2)但以日薄西山 ,朝不虑夕。(李密《陈情表》) (3)今臣亡国贱俘, ,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李密《陈情表》) (4)左丘失明, ,《兵法》修列:(司马迁《报任安书》) 古诗文阅读与鉴赏(共47分) (一).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以下问题:(9分)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有人说这是一首极尽繁华之作;有人说这是一 段凄凉无限之吟唱。 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4分) 3.请从艺术手法运用的角度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看法。(5分) 知识与能力 4.下列对活用情况说明有误的一项是() A.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同上,像翅膀一样 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用作动词登记在册 沛公军霸上:军,同上驻扎 C.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名词使动用法使……为王 沛公欲王关中:王,同上 D.素善留侯张良形容词用作动词交好 拔剑撞而破之形容词用作动词击碎、击破
1 普宁一中 2007-2008 年度第一学期阶段考试试题 语文 第Ⅰ卷 积累与阅读(73 分) 一、积累(8 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每组选做一项,共 8 分) (1)大行不顾细谨, 。(司马迁《鸿门宴》) (2)但以日薄西山, , ,朝不虑夕。(李密《陈情表》) (3)今臣亡国贱俘, , , ,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李密《陈情表》) (4)左丘失明, ; ,《兵法》修列;(司马迁《报任安书》) 二、古诗文阅读与鉴赏(共 47 分) (一).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以下问题: (9 分)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有人说这是一首极尽繁华之作;有人说这是一 段凄凉无限之吟唱。 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从艺术手法运用的角度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看法。(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知识与能力 4.下列对活用情况说明有误的一项是 ( ) A.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 像对待兄长一样 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同上, 像翅膀一样 B.籍吏民,封府库: 籍,名词用作动词 登记在册 沛公军霸上:军,同上 驻扎 C.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名词使动用法 使……为王 沛公欲王关中: 王,同上 D.素善留侯张良 形容词用作动词 交好 拔剑撞而破之 形容词用作动词 击碎、击破
5.下列“其”字与其他各项不同的是()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B.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C.距其院东五里 D.其孰能讥之乎 6.选出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所谓前洞也。 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此余之所得也。 7.下列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 绝唱,无韵之离骚》”。 B.本纪记述皇帝,世家记述诸侯王,列传记述各方面的著名人物。项羽虽没做过 皇帝,但他打入咸阳,号令诸侯,因此司马迁把他列入本纪。 C.“秋毫无犯”、“劳苦功高”、“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游刃有余”等成语,均出自本文。 D.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 “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増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 则为侍坐。从座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 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 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 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 之,说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 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8.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夷:平坦
2 5.下列“其”字与其他各项不同的是( )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B.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C.距其院东五里 D.其孰能讥之乎 6.选出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所谓前洞也。 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此余之所得也。 7.下列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 绝唱,无韵之离骚》”。 B.本纪记述皇帝,世家记述诸侯王,列传记述各方面的著名人物。项羽虽没做过 皇帝,但他打入咸阳,号令诸侯,因此司马迁把他列入本纪。 C.“秋毫无犯”、“劳苦功高”、“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游刃有余”等成语,均出自本文。 D.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 “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 则为侍坐。从座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1 题。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 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 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 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 之,说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 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8.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夷:平坦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观:观看 C.而人之所罕至焉 罕:少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名:说明情况 9.“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一句,联系前文,根据“深思 慎取”的精神,作者论述有遗漏的词句吗?如有,试完整地补出来。 10.对本段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一段提示了志、力、物三者的辩证关系,体现了作者既重视主观努力,又重 视客观条件的相互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B.“其孰能讥之乎”是一个反问句,与前面内容联系看,还是说明“尽吾志”的 重要性。 C.用对比和层层深入的方法说理,所阐述的道理具有普遍意义。 D.作者用了象征的手法,深刻地揭示了对人生和事业的追求,也是需要有坚定的 志向 1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②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石钟山记 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 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 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 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 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 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 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 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呔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 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 鞯之声,与向之噌呔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呔者,周景王之 无射也;窾坎镗鞯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3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观:观看 C.而人之所罕至焉 罕:少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名:说明情况 9.“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一句,联系前文,根据“深思 慎取”的精神,作者论述有遗漏的词句吗?如有,试完整地补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对本段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一段提示了志、力、物三者的辩证关系,体现了作者既重视主观努力,又重 视客观条件的相互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B.“其孰能讥之乎”是一个反问句,与前面内容联系看,还是说明“尽吾志”的 重要性。 C.用对比和层层深入的方法说理,所阐述的道理具有普遍意义。 D.作者用了象征的手法,深刻地揭示了对人生和事业的追求,也是需要有坚定的 志向。 1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石钟山记 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 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 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 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 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 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 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 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 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 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 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 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 而笑李渤之陋也。 12.下列加粗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始访其遗踪(访,寻访) B.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坐船:适,到) C.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莫,通“暮”) D.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殆,全、都 13.下列有倒装现象的一项是() A.古之人不余欺也! 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C.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D.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14.用原文回答,作者认为世人不能准确说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是什么? 三、现代文阅读(1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18分) 大树和我们的生活 周涛 如果你的生活中周围没有伟大、高贵的人和有智慧的人怎么办?请不要变得麻木, 不要随波逐流,不要放弃向生活学习的机会。因为,至少在你生活的周围还有树 特别是大树,他会教会你许多东西。一棵大树,那就是人的亲人和老师,而且也可以 毫不夸张的说,它就是伟人、高贵和智慧 树的生命比人的生命更长久,从“阅世”的意义上看,人是比不过树的。所以 你若是到十三陵看到周围静立在那里的松柏,尤其是看到那种虎卧龙盘的老柏,会不 由得生出某种敬畏和感激一一有什么办法,帝王们全都死了,它们却依然活着,默默 地居高临下地看着人间的兴衰更迭、生死荣辱。在某种意义上,它们就是历史,它们 就是帝王 我甚至觉得没有什么哲学比一棵不朽的千年老树给人的启示和教益更多。同样是 生命,树以静以不言而寿,它让自己扎根大地(根据地)并伸出枝叶去拥抱天空,尽 得天地风云之气。树的存在为人们贡献了自己的全部,从枝叶到花果根干,却也从未
4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 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 而笑李渤之陋也。 12.下列加粗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始访其遗踪(访,寻访) B.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坐船;适,到) C.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莫,通“暮”) D.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殆,全、都) 13.下列有倒装现象的一项是( ) A.古之人不余欺也! B.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C.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D.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14.用原文回答,作者认为世人不能准确说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18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5~17 题。(18 分) 大树和我们的生活 周涛 如果你的生活中周围没有伟大、高贵的人和有智慧的人怎么办?请不要变得麻木, 不要随波逐流,不要放弃向生活学习的机会。因为,至少在你生活的周围还有树—— 特别是大树,他会教会你许多东西。一棵大树,那就是人的亲人和老师,而且也可以 毫不夸张的说,它就是伟人、高贵和智慧。 树的生命比人的生命更长久,从“阅世”的意义上看,人是比不过树的。所以, 你若是到十三陵看到周围静立在那里的松柏,尤其是看到那种虎卧龙盘的老柏,会不 由得生出某种敬畏和感激——有什么办法,帝王们全都死了,它们却依然活着,默默 地居高临下地看着人间的兴衰更迭、生死荣辱。在某种意义上,它们就是历史,它们 就是帝王。 我甚至觉得没有什么哲学比一棵不朽的千年老树给人的启示和教益更多。同样是 生命,树以静以不言而寿,它让自己扎根大地(根据地)并伸出枝叶去拥抱天空,尽 得天地风云之气。树的存在为人们贡献了自己的全部,从枝叶到花果根干,却也从未
向人们索取过什么。许多家畜供人驱使食用,但同样也靠人喂养照料。树本来是用不 着人养的,它在大自然中间活得好好的,姿态优美,出神入化。 等到大树被伐倒了,人们看到了它的心一一年轮,一圈一圈,岁月的波纹荡漾 生命的记忆永存。这时候,略有悟性和良知的人就全明白了:树决不是麻木的,而恰 恰是有灵有智的。它虽不语不行,心里面却比谁都清楚。它与山河大地、飞禽走兽、 风云雨雪雷电雾的关系,比人更深入、更和谐。它是处理这些复杂关系的大师 它不靠捕杀谁、猎获谁而生存,但它活得最长久。这可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 它连草也不吃,连一只小虫子的肉也不吃,但它却能长得最高大、最粗壮、最漂亮 这才是奇迹呢,树不用吃饭。真正有生命活力的大树全都已经与天地风云融为一体了, 他与山河共呼吸,取万物之精气,反过来又养育万物;得日月之灵华,结果又陪衬日 月。若是说什么气功,树才是真懂气功的大师 我在塔克拉玛干边缘的墨玉县见到过一棵八百年的梧桐树王,那样干燥的沙漠边 缘,它得有多大的修行才能活过来呀?何况它不仅活着,而且枝叶繁茂,生机勃勃, 它像一个巨人一样健康的屹立着,襟怀博大,人和梯子在它的脚下显得极其可笑 它的王者风范不是靠什么前呼后拥的虚势造成的,它靠它的是阅历、它的顽强生 命力、它的光辉的生命形态,使人望之而生敬仰之心、爱慕之情,使人认识到伟大、 高贵、智慧这些词语从人类头脑中产生时的本意 我还见到过五百年高龄的无花果王,它占地数亩,落地的无花果使他周围散发着 甜腻的腐败和幽深的清香,它的枝干如同无数巨蟒纠缠盘绕、四处爬伸。它达到了它 这种植物的极致,造就成、编织成一座自已的宫殿 棵树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大大小小的灾难,但它要是都挺过去了, 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它就会成为一棵大树。这样的大树会引起人们特殊的敬意。比如 在哈密,就有一些幸存下来的百年老柳树。它们的形态确实不同凡响,一看就知道 是有特殊生命力和特殊经历的树。它们身上都有编号挂牌,就像勋章一样,代表着特 殊的荣誉。这些柳树就是大名鼎鼎的“左公柳”一一左宗棠平阿古柏后沿途栽下的柳 树。可是当年“遍栽杨柳三千里”,能活到今天的,已经只有这些了 你细细端详这些巨大的柳树,会从他们每一棵树的神态上,找到左宗棠的神韵, 一派大人物风范。我当时就颇感疑惑,心想,难道树也会遗传栽树人的风貌吗?要是 果然如此,那树就是通神通灵的生物了。 (选自《美文十年精华》有删节) 15.下面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6分) A.这是一篇感悟大树和我们的生活的关系的散文,作者认为大树会“教会我们许 多东西”,大树是“我们的亲人和老师”。 B.作者怀着对大树的崇敬之情,叙述大树的生长状况,赞扬他们“长得最高大、 最粗壮、最漂亮”甚至说“他们就是帝王”,字里行间充满了溢美之词
5 向人们索取过什么。许多家畜供人驱使食用,但同样也靠人喂养照料。树本来是用不 着人养的,它在大自然中间活得好好的,姿态优美,出神入化。 等到大树被伐倒了,人们看到了它的心——年轮,一圈一圈,岁月的波纹荡漾, 生命的记忆永存。这时候,略有悟性和良知的人就全明白了:树决不是麻木的,而恰 恰是有灵有智的。它虽不语不行,心里面却比谁都清楚。它与山河大地、飞禽走兽、 风云雨雪雷电雾的关系,比人更深入、更和谐。它是处理这些复杂关系的大师。 它不靠捕杀谁、猎获谁而生存,但它活得最长久。这可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 它连草也不吃,连一只小虫子的肉也不吃,但它却能长得最高大、最粗壮、最漂亮。 这才是奇迹呢,树不用吃饭。真正有生命活力的大树全都已经与天地风云融为一体了, 他与山河共呼吸,取万物之精气,反过来又养育万物;得日月之灵华,结果又陪衬日 月。若是说什么气功,树才是真懂气功的大师。 我在塔克拉玛干边缘的墨玉县见到过一棵八百年的梧桐树王,那样干燥的沙漠边 缘,它得有多大的修行才能活过来呀?何况它不仅活着,而且枝叶繁茂,生机勃勃, 它像一个巨人一样健康的屹立着,襟怀博大,人和梯子在它的脚下显得极其可笑。 它的王者风范不是靠什么前呼后拥的虚势造成的,它靠它的是阅历、它的顽强生 命力、它的光辉的生命形态,使人望之而生敬仰之心、爱慕之情,使人认识到伟大、 高贵、智慧这些词语从人类头脑中产生时的本意。 我还见到过五百年高龄的无花果王,它占地数亩,落地的无花果使他周围散发着 甜腻的腐败和幽深的清香,它的枝干如同无数巨蟒纠缠盘绕、四处爬伸。它达到了它 这种植物的极致,造就成、编织成一座自已的宫殿。 一棵树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大大小小的灾难,但它要是都挺过去了, 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它就会成为一棵大树。这样的大树会引起人们特殊的敬意。比如 在哈密,就有一些幸存下来的百年老柳树。它们的形态确实不同凡响,一看就知道, 是有特殊生命力和特殊经历的树。它们身上都有编号挂牌,就像勋章一样,代表着特 殊的荣誉。这些柳树就是大名鼎鼎的“左公柳”——左宗棠平阿古柏后沿途栽下的柳 树。可是当年“遍栽杨柳三千里”,能活到今天的,已经只有这些了。 你细细端详这些巨大的柳树,会从他们每一棵树的神态上,找到左宗棠的神韵, 一派大人物风范。我当时就颇感疑惑,心想,难道树也会遗传栽树人的风貌吗?要是 果然如此,那树就是通神通灵的生物了。 (选自《美文十年精华》有删节) 15.下面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6 分) A.这是一篇感悟大树和我们的生活的关系的散文,作者认为大树会“教会我们许 多东西”,大树是“我们的亲人和老师”。 B.作者怀着对大树的崇敬之情,叙述大树的生长状况,赞扬他们“长得最高大、 最粗壮、最漂亮”甚至说“他们就是帝王”,字里行间充满了溢美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