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十八中高2011年级2009年春季半期考试 (科目语文总分150分命题语文备课组) 第I卷(选择题共30分) (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埋怨(mai) 刀俎(z) 形骸(hai) 度长絜大(qie) B.睥睨(pi) 胡诌(zhou)谄媚(xian)改弦更张(xudn) C.模样(m 瞠目(chen)回溯(shuo)不胜杯杓(shoo) D.揣测( chudi)畏葸(xi) 聒噪(guo) 泾渭分明(j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元霄磨砺垂诞三尺牛山濯濯揭杆而起 B.国粹醴酪残羹冷炙赢粮景从 穿流不息 C.琐屑鞭笞振聋发聩仓皇失措委曲求全 D.流觞涸辙走头无路哀声叹气 墨守成规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典型的语言描写,把这几个有着不同性格的妇女形象惟妙惟肖地展现在读者 面前。 B.他的画技高超,真可谓妙手回春,令人赞叹不已。 C.他的一席话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许多人接着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 D.我们的周德鸿老师不仅精通数学,还是个计算机专家,我们这些初学计算机的学生要 虚心向他求教,不耻下问。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记者日前通过调查发现,中国人不爱喝牛奶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人们的饮食习惯还没有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相应改善所致 B.月球探测工程是我国进行深空探测所迈出的至关重要的第一步,也是中国航天事业继人 造卫星、载人航天之后的第三个里程碑。 C.在我国现阶段,经济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都要不断巩固和提高经济发展的成果,争取 在2010年前全面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 D.去年以来,由于日方在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和钓鱼岛的问题上接连采取错误的举措,使 中日关系正常发展受到严重干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每题3分,共9分) 何为国学 ①何为国学?学术界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从上个世纪起就争论不休。有的学者认为,国 学这个概念太笼统、太模糊,从“科学”的意义上说本不可用(“学无分中西”),作为一个 时代约定俗成的概念又边界不清,因此建议不用或“缓行"。然而,事实上这个概念已广泛 流行,我们不可能视而不见,与其建议不用或“缓行”,不如在约定俗成的意义上争取对其
1 成都十八中高 2011 年级 2009 年春季半期考试 (科目 语文 总分 150 分 命题 语文备课组) 第Ⅰ卷(选择题 共 30 分) 一、(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埋.怨(mái) 刀俎.(zǔ) 形骸.(hái) 度长絜.大(qiè) B. 睥.睨 (pì) 胡诌.(zhōu) 谄.媚(xiàn) 改弦.更张(xuán) C. 模.样 (mú) 瞠.目 (chēn ) 回溯.(shuò) 不胜杯杓.(sháo) D.揣.测﹙chuǎi﹚ 畏葸. (xǐ) 聒.噪(guō) 泾.渭分明( jīng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元霄 磨砺 垂诞三尺 牛山濯濯 揭杆而起 B.国粹 醴酪 残羹冷炙 嬴粮景从 穿流不息 C.琐屑 鞭笞 振聋发聩 仓皇失措 委曲求全 D.流觞 涸辙 走头无路 哀声叹气 墨守成规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典型的语言描写,把这几个有着不同性格的妇女形象惟妙惟肖 ....地展现在读者 面前。 B.他的画技高超,真可谓妙手回春 ....,令人赞叹不已。 C.他的一席话起到抛砖引玉 ....的作用,许多人接着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 D.我们的周德鸿老师不仅精通数学,还是个计算机专家,我们这些初学计算机的学生要 虚心向他求教,不耻下问 ....。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记者日前通过调查发现,中国人不爱喝牛奶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人们的饮食习惯还没有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相应改善所致。 B.月球探测工程是我国进行深空探测所迈出的至关重要的第一步,也是中国航天事业继人 造卫星、载人航天之后的第三个里程碑。 C.在我国现阶段,经济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都要不断巩固和提高经济发展的成果,争取 在 2010 年前全面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 D.去年以来,由于日方在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和钓鱼岛的问题上接连采取错误的举措,使 中日关系正常发展受到严重干扰。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题。(每题 3 分,共 9 分) 何为国学 ①何为国学?学术界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从上个世纪起就争论不休。有的学者认为,国 学这个概念太笼统、太模糊,从“科学”的意义上说本不可用(“学无分中西”),作为一个 时代约定俗成的概念又边界不清,因此建议不用或“缓行”。然而,事实上这个概念已广泛 流行,我们不可能视而不见,与其建议不用或“缓行”,不如在约定俗成的意义上争取对其
内涵和外延达成基本的共识。在我看来,学界目前所讲的“国学”,就其指称对象和时空范 围来说,多数学者实际上已取得基本一致的看法,即以其指称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这就是 狭义的国学概念。广义的国学是“一国所有之学”,还包括西学和马克思主义传入后的中国 近现代学术文化,与海外“中国学”或“汉学”研究的对象、范围大体相同。 ②将国学界定为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其实也是一个相当笼统、内涵十分丰富复杂的概 念,略同于“古学”、“旧学”或“国故学”,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总和、总称。我们通常 说的国学,是指近代分科之学形成之前的经、史、子、集“四部”之学,传统的义理、考据、 辞章、经世之学,或者如马一浮先生所言“六艺统四部”,“国学者六艺之学也"。中国古代 的学问是“通人之学”,主张天地人贯通、文史哲贯通、儒释道贯通、真善美贯通、道学政 贯通……而以成人之道为中心。“通”是以类分为前提的,中国传统学术分类集中体现在图 书典籍分类中。《汉书艺文志》将中国古代的书籍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 技六类,《隋书经籍志》形成了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的雏形,以后不断调整、完善, 至清代编定《四库全书总目》,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中国传统学问的知识系统。 ③台湾诗人余光中说:国学是一座山,我等不过是蚍蜉而已。不仅国学是山,而且其中 的每类都是一座山。就其内容之宏博而言,事实确实如此。就以四部中的“子部”来说 《四库全书总目》又分为十四类,其中每一类都内涵丰富,比如“医家”,最近出版的一部 《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收录历代中医古籍13000余种,说它是“一座山”,并非夸张之言。 ④国学不是一个学科,而是一个学科体系,一个不同于现代学科体系的传统学科体系。 国学有自己独特的学术分类,现代学科体系是从它转型发展而来的,因此就学术内涵来说 二者存在大量交叉重合。如果将国学与文、史、哲并列设立为一级学科,似乎连逻辑上的种 属关系都忽略了,其学科内容势必也要大大窄化,难以使人们对国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这 实际上不是提高而是降低了国学的地位 ⑤对于作为中华民族文化根源和血脉的国学,我们一方面要心存敬意,另一方面又要以 分析的态度、开放的态度和前瞻的态度来对待它,创建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国学,让它在当代 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和积极参与人类文明对话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5.下列关于“国学”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学概念之所以暂时不用,有观点认为这个概念太笼统、太模糊,作为一个时代约定 俗成的概念又边界不清,而且从“科学”的意义上说也本不可用 B.国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国学是指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这是多数学者所取得 的基本一致的看法:广义的国学是指“一国所有之学”。 C.国学不是一个学科,而是一个学科体系,一个有别于现代学科体系的传统学科体系, 在学术分类上有自己独特的一面。 D.广义的国学与海外的“中国学”或“汉学”研究的对象、范围上大体相同,即西学和 马克思主义传入后的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 6.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当务之急不是国学这个概念是不用还是“缓行”的问题,而是在约定俗成的意义上争 取对其内涵和外延达成基本的共识 B.“通”是中国传统学术分类的前提,这种分类到《隋书·经籍志》时形成了经、史、子、 2
2 内涵和外延达成基本的共识。在我看来,学界目前所讲的“国学”,就其指称对象和时空范 围来说,多数学者实际上已取得基本一致的看法,即以其指称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这就是 狭义的国学概念。广义的国学是“一国所有之学”,还包括西学和马克思主义传入后的中国 近现代学术文化,与海外“中国学”或“汉学”研究的对象、范围大体相同。 ②将国学界定为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其实也是一个相当笼统、内涵十分丰富复杂的概 念,略同于“古学”、“旧学”或“国故学”,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总和、总称。我们通常 说的国学,是指近代分科之学形成之前的经、史、子、集“四部”之学,传统的义理、考据、 辞章、经世之学,或者如马一浮先生所言“六艺统四部”,“国学者六艺之学也”。中国古代 的学问是“通人之学”,主张天地人贯通、文史哲贯通、儒释道贯通、真善美贯通、道学政 贯通……而以成人之道为中心。“通”是以类分为前提的,中国传统学术分类集中体现在图 书典籍分类中。《汉书·艺文志》将中国古代的书籍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 技六类,《隋书·经籍志》形成了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的雏形,以后不断调整、完善, 至清代编定《四库全书总目》,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中国传统学问的知识系统。 ③台湾诗人余光中说:国学是一座山,我等不过是蚍蜉而已。不仅国学是山,而且其中 的每一类都是一座山。就其内容之宏博而言,事实确实如此。就以四部中的“子部”来说, 《四库全书总目》又分为十四类,其中每一类都内涵丰富,比如“医家”,最近出版的一部 《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收录历代中医古籍 13000 余种,说它是“一座山”,并非夸张之言。 ④国学不是一个学科,而是一个学科体系,一个不同于现代学科体系的传统学科体系。 国学有自己独特的学术分类,现代学科体系是从它转型发展而来的,因此就学术内涵来说, 二者存在大量交叉重合。如果将国学与文、史、哲并列设立为一级学科,似乎连逻辑上的种 属关系都忽略了,其学科内容势必也要大大窄化,难以使人们对国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这 实际上不是提高而是降低了国学的地位。 ⑤对于作为中华民族文化根源和血脉的国学,我们一方面要心存敬意,另一方面又要以 分析的态度、开放的态度和前瞻的态度来对待它,创建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国学,让它在当代 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和积极参与人类文明对话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5.下列关于“国学”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学概念之所以暂时不用,有观点认为这个概念太笼统、太模糊,作为一个时代约定 俗成的概念又边界不清,而且从“科学”的意义上说也本不可用。 B.国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国学是指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这是多数学者所取得 的基本一致的看法;广义的国学是指“一国所有之学”。 C.国学不是一个学科,而是一个学科体系,一个有别于现代学科体系的传统学科体系, 在学术分类上有自己独特的一面。 D.广义的国学与海外的“中国学”或“汉学”研究的对象、范围上大体相同,即西学和 马克思主义传入后的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 6.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当务之急不是国学这个概念是不用还是“缓行”的问题,而是在约定俗成的意义上争 取对其内涵和外延达成基本的共识。 B.“通”是中国传统学术分类的前提,这种分类到《隋书·经籍志》时形成了经、史、子
集四部这样一套完整体现中国传统学问知识系统的分类法。 C.狭义的国学概念既是一个相当笼统,同时内涵又十分丰富复杂的概念,是近代分科之 学形成之前的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总和、总称。 D.以成人之道为中心的中国古代的学问其实就是“通人之学”,包括天地人贯通、文史哲 贯通、儒释道贯通、真善美贯通、道学政贯通等等。 7.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四库全书总目》包括经、史、子、集四部,每部又分为若干类,每类都内涵丰富,譬 如“子部”的“医家”,内容可谓宏大广博。 国学是一个不同于现代学科体系的传统学科体系,将国学与文学、史学、哲学等并列 设立为一级学科的做法是不正确的,因为国学的地位更高,影响力更大 C.现代学科体系与国学存在着大量交叉重合的现象,这是现代学科相互渗透的结果,说 明现代学科具有很强的交融性。 D.对于中国的国学,我们唯一正确的态度就是要对它进行分析、开放、前瞻、批判和创 新,从而创建适应我们时代需要的新国学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8-10题。(每小题3分,共9分 柳宗元传 《旧唐书》 ①宗元少聪警绝众,尤精西汉、《诗》《骚》。下笔构思,与古为侔。精裁密致,璨若 珠贝,当时流辈咸推之。登进土士第,应举宏辞,授校书郎、蓝田尉。贞元十九年,为监察御 ②顺宗继位,王叔文、韦执谊用事,尤奇待宗元。与监察吕温密引禁中,与之图事。转 尚书礼部员外郎。叔文欲大用之,会居位不久,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宗元为邵州刺史 在道,再贬为永州司马,即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堙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 以文。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 ③元和十年,例移为柳州刺史。时郎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 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 诀,吾与禹锡执友,胡忍见其若是?″即草奏章,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州。会裴度亦奏 其事,禹锡终易连州
3 集四部这样一套完整体现中国传统学问知识系统的分类法。 C.狭义的国学概念既是一个相当笼统,同时内涵又十分丰富复杂的概念,是近代分科之 学形成之前的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总和、总称。 D.以成人之道为中心的中国古代的学问其实就是“通人之学”,包括天地人贯通、文史哲 贯通、儒释道贯通、真善美贯通、道学政贯通等等。 7.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四库全书总目》包括经、史、子、集四部,每部又分为若干类,每类都内涵丰富,譬 如“子部”的“医家”,内容可谓宏大广博。 B.国学是一个不同于现代学科体系的传统学科体系,将国学与文学、史学、哲学等并列 设立为一级学科的做法是不正确的,因为国学的地位更高,影响力更大。 C.现代学科体系与国学存在着大量交叉重合的现象,这是现代学科相互渗透的结果,说 明现代学科具有很强的交融性。 D.对于中国的国学,我们唯一正确的态度就是要对它进行分析、开放、前瞻、批判和创 新,从而创建适应我们时代需要的新国学。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8—10 题。(每小题 3 分,共 9 分) 柳 宗 元 传 《旧唐书》 ①宗元少聪警绝众,尤精西汉、《诗》《骚》。下笔构思,与古为侔。精裁密致,璨若 珠贝,当时流辈咸推之。登进士第,应举宏辞,授校书郎、蓝田尉。贞元十九年,为监察御 史。 ②顺宗继位,王叔文、韦执谊用事,尤奇待宗元。与监察吕温密引禁中,与之图事。转 尚书礼部员外郎。叔文欲大用之,会居位不久,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宗元为邵州刺史, 在道,再贬为永州司马,即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堙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 以文。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 ③元和十年,例移为柳州刺史。时郎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 “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 诀,吾与禹锡执友,胡忍见其若是?”即草奏章,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州。会裴度亦奏 其事,禹锡终易连州
④柳州土俗,以男女质钱,过期则没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其以没者,仍出私钱赎之 归其父母。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干里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著述之盛,名动 于时,时号“柳州”云。有文集四十卷。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观察使裴行 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 《旧唐书·柳宗元传》 注:侔(mou,匹敌)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时流辈咸推之咸,都 不远千里随宗元师法师,学习 C.禹锡终易连州 易:改任 D.还于京师,时人义之义 道义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蕴骚人之郁 B.览之者为之凄恻 杳不知其所之也 身死人手,为天 下笑者 C.请以柳州授禹锡 述之盛,名动于时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不拘于时,学于余 10.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柳宗元参加科举考试,考中进士,又被推荐为宏辞科,因此被授予校书郎、永州司马 等职。 B.王叔文想重用,但他任职不久就失败了,柳宗元也随之被贬 C.柳宗元在文学上的才华得到世人的称赞,但政治上的才能却没有显示出来,表现在还 没被重用就遭贬了 D.长江至岭南之间,想考进士的人,不远千里都来跟着柳宗元学习,结果那些人都出了 名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120分)
4 ④柳州土俗,以男女质钱,过期则没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其以没者,仍出私钱赎之, 归其父母。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著述之盛,名动 于时,时号“柳州”云。有文集四十卷。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观察使裴行 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 《旧唐书•柳宗元传》 注:侔(móu,匹敌)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时流辈咸.推之 咸,都 B.不远千里随宗元师法 师,学习 C.禹锡终易.连州 易:改任 D.还于京师,时人义.之 义, 道义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蕴骚人之.郁 悼 B.览之者为.之凄恻 杳不知其所之.也 身死人手,为.天 下笑者 C.请以.柳州授禹锡 D.著 述之盛,名动于.时 揺其本以.观其疏密 不拘于.时,学于余 10.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柳宗元参加科举考试,考中进士,又被推荐为宏辞科,因此被授予校书郎、永州司马 等职。 B.王叔文想重用,但他任职不久就失败了,柳宗元也随之被贬。 C.柳宗元在文学上的才华得到世人的称赞,但政治上的才能却没有显示出来,表现在还 没被重用就遭贬了。 D.长江至岭南之间,想考进士的人,不远千里都来跟着柳宗元学习,结果那些人都出了 名。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120 分)
四.(共28分) 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与禹锡执友,胡忍见其若是?(3分) 译文: (2)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4分) 译文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3分) 译 12.默写。(10分) 天下云集响应 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2)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兰亭集 序》) (3) 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 入 。(《归去来兮辞》 (4)韩愈引述孔子的言行,得出的论断是: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 。(《师说》) (5) 金块珠砾, 秦人视之,亦不甚惜。(《阿 房宫赋》) 1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送柴侍御 丹阳送韦参军 王昌龄 严维 流水通波接武冈, 丹阳郭里送行舟, 送君不觉有离伤 别心知两地秋 青山一道同云雨, 日晚江南望江北 明月何曾是两乡 寒鸦飞尽水悠悠。 ①从体裁角度看,这两首诗都是 从题材角度看,这两首诗都是 (2分) ②王诗中,诗人为什么说“送君不觉有离伤”?(2分) ③请概括写出两首诗不同的感情色彩,并具体分析每首诗后两句的表现手法。(4分)
5 四.(共 28 分) 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与禹锡执友,胡忍见其若是?(3 分) 译文: (2)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4 分) 译文: (3)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3 分) 译文: 12.默写。(10 分) (1) , ,天下云集响应, 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2) ,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兰亭集 序》) ( 3 ) , 鸟倦飞而知还 。 景翳翳以将 入, 。(《归去来兮辞》 (4)韩愈引述孔子的言行,得出的论断是: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 子, , 。(《师说》) (5) ,金块珠砾, ,秦人视之,亦不甚惜。(《阿 房宫赋》) 1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8 分) 送柴侍御 丹阳送韦参军 王昌龄 严维 流水通波接武冈, 丹阳郭里送行舟, 送君不觉有离伤。 一别心知两地秋。 青山一道同云雨, 日晚江南望江北, 明月何曾是两乡。 寒鸦飞尽水悠悠。 ①从体裁角度看,这两首诗都是______________; 从题材角度看,这两首诗都是______________。(2 分) ②王诗中,诗人为什么说“送君不觉有离伤”?(2 分) ③请概括写出两首诗不同的感情色彩,并具体分析每首诗后两句的表现手法。(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