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统计数据调查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统计调查的意义:掌握统计数据的类型、统计调查的分类、统计 调查方案的设计等。 教学重点:统计报表、专门调查及调查方案设计 教学难点:重点讽查与典型训查的区别。 第一节数据的计量与类型 统计研究客观事物的数量方面,离不开统计数据,统计数据是对客观现象进 行计量的结果。对统计数据的属性、特征进行分类、标示和计算,称为统计测定 或统计度量,有定性测定和定量测定之别,并且可分不同的层次。根据计量学的 一般分类方法,按照对事物计量的精确程度,可将所采用的计量尺度由低级到高 级、由粗略到精确分为四个层次,即:定类尺度、定序尺度、定距尺度和定比尺 度。采用不同计量尺度可以得到不同类型的统计数据,而不同类型的逃难数据又 适用于不同的统计分析方法。 一、数据的计量尺度 (一)、定类尺度(Nominal scale) 定类尺度也称类别尺度或列名尺度,是最粗略、计量层次最低的计量尺度。 它只能按照事物的某种屈性对其进行平行的分类或分组。使用该尺度对事物所作 的分类,各类别之间是平等的并列关系,无法区分优劣或大小,各类别之间的顺 序是可以改变的。由于定类尺度只能区分事物是同类或不同类因此它具有=或子 的数学特性。定类尺度是对事物最基本的测度,是其他计量尺度的基础。 要求:必须符合穷尽性和互斥性的要求。 (二)定序尺度(Ordinal scale) 定序尺度又称顺序尺度,是对事物之间等级差或顺序差别的一种测度。它不 仅可以竞事物分成不同的类别,而且还可以确定这些类别的优劣或顺序。定序尺 度对事物的计量要比定类尺度精确些,但它也只测度了类别之间的顺序,而未测 量出类别之间的准确差值。因此该尺度具有>和<的数学性质,当然也包括了定类 尺度的特性,其计量结果不仅能对事物分门别类,还可以比较大小,但不能进行 加、减、乘、除等数学运算。 (三)定距尺度(Interval scale)
定距尺度也称间隔尺度,它不仅能将事物区分为不同类型并进行排序,而且 可以准确地指出类别之间的差距是多少。它是对事物类别或次序之间间距的测 度,通常使用自然或度量衡单位作为计量尺度,计算结果表现为数值。由于这种 尺度的每一间隔都是相等的,只要给出一个计量单位,就可以准确地指出两个计 数之间的差值。它不仅具有定类尺度和定序尺度的特性,其结果还可以进行加、 减运算。 (四)定比尺度(Ratio scale) 定比尺度也称为比率尺度,它与定距尺度属于一个层次,一般可不作区分, 其计量的结果也表示为数值。它除了句要上述三种计量尺度的全部特性外,还可 以计算两个测度值之间的比值。这就要求定比尺度中必须有一个绝对固定的“零 点”,这也是它与定距尺度的唯一差别。因此采用定比尺度计量的结果通常不会 出现“0”值。现实生活中,大多数情况下使用的都是定比尺度。 定距尺度和定比尺度的区别可以形象的比喻为:定距尺度是从桌面上开始测 量高度,定比尺度则是从地面上开始测量高度。定比尺度中由于“0”表示不存 在,因而其数值不仅可以比较大小、计算差值,还可以计算数值之间的比值。它 可以进行加、减、乘、除运算 定类尺度 定许尺度 定矩尺度 定比尺度 √ X÷ √ 二、数据的类型和分析方法 (一)数据类型与分析方法 统计数据是采用某种计量尺度对事物进行计量的结果,采用不同的计量尺度 会得到不同类型的统计数据,有以下四种类型: 定类数据:表现为类别,但不区分顺序,是有定类尺度计量形成的。 定序数据:表现为类别,但有顺序,是有定序尺度计量形成的
定距数据:表现为数值,可进行加、减运算,是由定距尺度计量形成的。 定比数据:表现为数值,可进行加、减、乘、除运算,是由定比尺度计量形 成的。 前两类数据说明的是事物的品质特征,不能用数值表示,其结果均表现为类 别,也称为定性数据或品质数据(Qualitative data):后两类数据说明的是现 象的数量特征,能够用数值来表现,也称为定量数据或数量数据(Quantitaive date)。由于定距尺度和定比尺度属于同一测度层次,所可以把后两种数据看作 是同一类数据,统称为定量数据或数值型数据。 特别指出:适用于低层次测量数据的统计方法,也适用于较高层次的测量数 据,因为后者具有前者的数学特性:反之,适于较高层次测量数据的统计方法, 则不能用于较低层次的测量数据,因为低层次数据不具有高层次测量数据的数学 特性。 (二)变量及其类型 在统计中,把说明现象某种特征的概念称为变量(Variable),变量的具体 表现称为变量值。统计数据就是统计变量的具体表现,变量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l、定类变量(ominal variable)。如果一个变量由定类数据来计录就称为 定类变量。如… 2、定序变量(Ordinal variable)。如果一个变量由定序数据来计录就称为 定序变量。如… 3、数字变量(Numerical variable)。如果一个变量由数量数据来计录就称 为数字变量。如… 三、统计调查的种类 (一)按调查的组织方式不同,分为统计报表和专门调查。 (二)根据调查对象包括的范围不同,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全面调 查即对调查对象的全部单位无一例外的进行调查,它又包括全面统计报表的普 查:非全面调查即对调查对象中的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包括抽样调查、重点调 查、典型调查和非全血统计报表。 (三)按调查登记时间连续与否,分为经常性调查和一次性调查。经常性调 查也称连续性调查,是指随着被研究现象的变化,连续不断地进行登记,以取得
这些现象在一段时期内发展的总量。一次性调查又称不连续性调查,是指对被研 究现象每间隔异端相当长的时间所进行的登记,以取得这些现象在一定时点状况 上的总量。 (四)按搜集资料的方法不同,分为直接观察法、凭证(报告)法、询问(采 访)法。直接观察法由调查人员亲临现场对被调查单位进行观察、点数、计量: 凭证法是以各种原始记录和核算凭证为基础,依据统一的表格形式和要求,按照 隶书关系逐机向有关部门提供统计资料的方法:询问法只指派调查员对被调查者 询问、采访,提出所要了解的问题,根据被调查者的答复来搜集统计资料的方法。 第二节统计数据搜集的组织形式 统计数据主要来源于两种渠道:一是直接的调查和科学实验:二是别人调查 和科学实验。 一、统计数据的直接来源 统计数据的直接来源是指由直接的调查和科学实验获得第一手资料,主要有 两个渠道:专门组织的调查和科学试验 (一)统计调查方式 统计调查是取得时候经济数据的主要来源,也是获得直接统计数据的重要手 段。常用的统计调查方式有以下几种 1、普查。普查市委某一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如…, 它是使用于特定目的、特定对象的一种调查方式,主要用于搜集处于某一时点状 态上的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摸底是掌握特定社会经济现象的基本全貌,为国家 提供有关政策或措施提供依据。 普查的特点:(1)普查通常是一次性的或周期性的:(2)普查一般须要规定 统一的标准时点:(3)普查的数据一般比较准确,规范化程度较高,可以为其它 调查提供依据:(4)普查的使用范围比较窄,只能调查一些最基本及特定的现象。 2、统计报表。统计报表是所统计数据的一种重要形式,在我国几十年的政 府统计工作中,己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备的统计报表制度,它已成为国家和地方 玫府部门统计数据的主要来源。统计报表是按国家有关法规的规定,自上而下地
统一布置、自下而上地逐级提供基本统计数据的一种调查方式。它要以一定的圆 熟数据为基础,按照统一的表式、统一的指标、统一的报送时间和报送程序进行 填报。 种类:按调查对象所包括的范围不同可分为全面报表和非全面报表:按报送 时间不同可分为日报、月报、季报、半年报和年报等:按报表的内容和实施范围 的不同可分为国家统计报表(国民经济基本统计报表)、部门统计报表和地方统 计报表:按填报单位不同,可分为基层统计报表和综合统计报表等 优点:统计数据的统一性和时效性、全面性、连续性、相对可靠性。 3、抽样调查。它是实际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调查方式和方法,它是从调查 对象的总体中随机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并根据样本调查的结果来 推晰总体数量特征的一种非全面调查。 抽样调查的特点:(1)经济性:(2)时效性强:适用面广:(4)准确性高。 4、重点调查。它是专门组织的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在调查对象中只选择 一部分重点单位所进行的调查,借以了解总体的基本情况。 重点单位:是指在总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的单位。这些单位虽然数目较 少,但就调查的标志值来说在懊恼共同标志总量中占有绝大的比重,能够反映出 总体的基本情况。如·,它可以四一次性调查也可以是经常性调查。通常情况 下,可以同统计报表制度想结合,采用统计报表取得所需要的资料。 5、典型调查。它也是专门组织的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根据调查研究的目 的和要求,在对总体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典型 单位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借以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因果关系和发展变化的趋 势。 典型单位:是指那些最充分、最集中地体现总体某一方面共性的单位。 选典的方法:(1)“解剖麻雀”式的方法。它适用于总体内各单位差别不太 大的情况。通过对个别代表性单位的调查,即可估计总体的一般情况。(2)“划 类选典”的方法。总体内部差异明显,但可以划分出若干个类型组,使各类型组 内部差异较小。从各类性组中抽选一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调查,即为划类 选典。(3)“抓两头”的方法。既分别从先进单位和落后单位中选择典型,以便 总结经验和教训,带动中间状态的单位,推动整体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