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种群的进化与选择 一、基因库和基因频率 二、变异和遗传漂变 三、自然选择模型 四、 两种进化动力的比较 五、自然选择的类型 六、渐变群 七、 物种形成 八、进化对策 第三节 种内关系 第四节 种间相互作用
文件格式: PPT大小: 229.5KB页数: 124
一、种群统计学 二、 种群的数量及其动态 三、种群的空间分布
文件格式: PPT大小: 2.51MB页数: 61
第三节 生物与光的关系 一、光的性质 二、光强度的变化 三、光照周期 四、光对生物的作用 (一)光的性质 (二)光强度的变化 (三)光照周期 第四节 生物与温度的关系 一、温度分布的主要决定因素 二、温度的变化 三、 温度与生物的关系 1. 极端温度 2. 生物的适应 3. 有效积温法则 4. 温度与动物寿命的关系 5. 温度与生物的分布 第五节 生物与水的关系 一、地球上的水--水圈 二、水生生物与水的关系 三、陆生生物与水的关系 第六节 生物与土壤的关系
文件格式: PPT大小: 1.82MB页数: 80
一、环境与生态因子的概念 二、生态因子的分类 三、生态因子作用的几个特点 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 一、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限度 二、生物对多种生态因子耐受性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大环境和小环境对生物的不同影响 四、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限度的调整 五、内稳态和非内稳态生物 六、生物保持内稳态的行为机制 七、适应组合
文件格式: PPT大小: 3.09MB页数: 45
一、 生态学的定义 二、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三、生态学发展简史(及发展趋势) (一)发展简史 (二)生态学的发展趋势(展望) 四、生态学的分支
文件格式: PPT大小: 171KB页数: 26
一、碳源(carbon source) (一)定义:凡是可以被微生物用来构成细胞物质的或代谢产物中碳素来源的营养物质 (二)碳源谱:如教材表5-2 (三)碳源特点
文件格式: PPT大小: 743KB页数: 21
凡是细胞核具有核膜,能进行有丝 分裂,胞质中存在线粒体或同时 在叶绿等细胞器的微小生物, 就为真核微生物,包括真菌,原 生动物和螶微藻类三天类中真 菌父为酵箘,霉菌和大型真 覃菌)三类
文件格式: PPT大小: 1.21MB页数: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