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者张荣祖、郑作新(1961)提出了动物地理区划应遵循 “历史发展”、生态适应”和生产实践”等三项原则,认为: 首先任何地区的动物区系都有其历史发展的过程,现代动物分 布格局是动物整个历史发展至现阶段的‘反映 其次,任何地区的动物区系不仅有其历史渊源,且与现今的生 态环境基本适应,动物区系组成和种群密度,是适应程度的反 映,因而在区划中,不仅应分析特有种与残存种,更应注意优 势种及其种群密度
再次,区划应服务于生产实践的需要 对任何地区的动物区系,应分析出有生产价值的动物资源 以及对人类有益和有害的种类 但也应考虑稀有种或特有种,特别是有发展前途的种,在 此基础上进行动物自然保护区的规划,同时考虑人类经济 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在低级区划中尤其应考虑生产实践 的原则
中国科学院动物所的马勇(1987)在进行了修订和补充 各区划阶元的界线都应该以动物区系或某些代表种类的自然分 布为依据,而不能简单地规定某级动物地理区划界线必须与自 然区划的某个阶元相符合 亚区级以上各阶元的划分,应主要依据区系起源和区系组成 中?的特有动物的分类阶元,同时在弄清种的现代分布区的基 础上划分以区域分布为主的动物分布型,把各型中多数种类的 分布界线作为区划界线或参考界线
省与州级区划可较多地考虑生态地理条件的差别。但是数量 指标,特别是优势种类的异同,不宜视为动物地理州级以上 的区划依据 区划工作应结合生产实践的需要;但不可过分强调这一点。 可以在低级区划中指出父些区划单元中具有重要经济意义的 种。然而,决不应该把这一点作为划分某一阶元的依据。实 践证明,任何灭鼠区或野生动物保护区的实际界线都不可能 与某一区划单元的界线相一致
3.1.3世界动物地理分布 整个地球表面的环境,可分为水、陆两大部分,分别生活着 不同的动物,可以归结为两大动物区系:海洋动物区系和大 陆动物区系,海岛和大陆水域也归于大陆动物区系 陆地自然环境复杂多变,存在着众多的影响动物分布的阻 限,致使物种分化激烈,在大约150多万种动物中的80%以上 分布于大陆动物区系 根据百余年采对世界陆地动物区系的研究,可将其分为6个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