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2种的分布区 为动物地理学的基本单位,它是一个空间,在这个空间内不仅 能够找到某种动物,而且该种动物在这个空间内能够正常生活 和繁殖。如果有足够的数量,把它的栖息地点标在地图上,就 可以反映出该种分布区的范围 种的分布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大小,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和 现在的生态条件下,以及人类活动等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 下动物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
分布区常见的有连续分布区和隔离分布区 连续分布区是指整个分布区连成一片,中间不存在隔离或断 裂,这是种从发生中心逐渐向外扩展而形成的自然形式 隔离分布区由两个或几个相距很远的地区所组成,中间具有隔 离的障碍,这是由于地球的历史变迁所导致的气候剧变、地势 (山、水、沙漠)对动物分布的阻碍、食物条件、竞争、天敌以 及人类活动对动物分布影响的结果
种在分布区内的配置,取决于生态条件在分布区内的分布特 点和种的生态价 显然,生态条件在分布区内配置越均匀,而种的生态价越 高,则它在自己分布区内的配置也就越均匀;反之如果生态 条件分布不均匀,种的生态价又低,则呈现出不均匀的配 置,因而具有高密度地带、低密度地带和中间密度地带 就啮齿动物的分布来说,只有经常地或周期性地达到高密度 的地区,才具有显著的实际意义
3.1.1.3动物区系 动物区系是指由一定的发展过程,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和在一定 的自然条件下所形成的动物综合体 如果这些动物群,以分类的原则来划分,则有鸟类区系和兽类 区系;如果以景观来划分,则有草原动物区系和森林动物区 系;如果以行政区来划分,则可以称之某省或某县动物区系; 如果以经济意义来划分,则有狩猎动物区系和农田害鼠区系等 我国啮齿动物(包括兔形目和啮齿目)已知有10科、62属、170种
3.1.2动物地理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进行动物地理区划的原则和方法,不同的动物地理学派有所不 同。区系动物地理学派严格地以动物系统发生学为准绳,其主 要着眼点是动物区系名录,特别是其中的特有种与残存种,而 把一些分布广、数量高的优势种置于无足轻重的地位 景观动物地理学派十分强调气候带和现代景观条件对动物分布 的重要意义,把动物地理区划置于综合自然地理区划的从属地 位。认为“动物地理学界线与相应的带、区和景观的界线是一 致的”(库加全,1959)。其主要着眼点是现代景观条件的异 同,动物群落的组成特点及数量,特别注意优势种和广布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