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分道转弯式交叉口最小圆曲线半径 当右转弯车辆比较多时,为保证右转车辆能以规定速度分道 行驶,应对最小转弯半径加以限制。在右转车辆计算行车速 度已确定的条件下,取μ=016~0.20,最小圆曲线半径的一般 值采用i=2%计算,极限值用1-6%计算。 分道转弯式交叉口最小圆曲线半径(m) 表8-9 右转弯车速(km/h)80 70 605550454035302520 般值280210150120100806050352515 最小半径 极限值23017012010080655040302012
▪ 当右转弯车辆比较多时,为保证右转车辆能以规定速度分道 行驶,应对最小转弯半径加以限制。在右转车辆计算行车速 度已确定的条件下,取μ=0.16~0.20,最小圆曲线半径的一般 值采用i h =2%计算,极限值用i h =6%计算。 (二)分道转弯式交叉口最小圆曲线半径
(三)加铺转角式交叉口转角半径 为了保证各种右转车辆能以一定速度顺利转弯,交叉口转 角处的缘石或行车道边缘应做成圆曲线或多心复曲线 加铺转角边缘的圆曲线半径: 加铺转角边缘的圆曲线半径 10.3.2-1 二 四 公路等级 平原微丘山岭重丘平原微丘山岭重丘平原微丘山岭重丘 右转弯车速(km/h)20~2515~2015~20 15 10~15 45°27~3525~2725~27 25 27~25 27 60°23~3217~2317~23 17 20~17 20 不同交叉80°20~3013~2013~20 13 12~13 12 角的圆曲 9019~30|12~1912~19 12 10~12 10 线半径 (m) 100°19~2911~1911~19 11 9~11 120°18~2910~1810~18 10 8~10 8 13518~2810~1810~1810 7~10 7
▪ 为了保证各种右转车辆能以一定速度顺利转弯,交叉口转 角处的缘石或行车道边缘应做成圆曲线或多心复曲线。 ▪ 加铺转角边缘的圆曲线半径: (三)加铺转角式交叉口转角半径
第五节交叉口的拓宽设计 定义:在交叉口内增加左、右转车道,以提高交叉口的通 行能力的设计方法。 设置条件 平面交叉符合下列条件时应设右转车道 1)平面交叉角小于60°,且右转车较多时 (2)右转交通量大,且为主要交通方向时; (3)右转车辆所需车速较高时; (4)有特殊需要时 2.平面交叉除下列条件外应设左转车道 (1)不允许左转弯时 (2)道路交通量很小,通行能力有富裕时; (3)相交道路设计速度为40km/h以下,设计小时交通量 小于200辆时 (4)无对向直行交通,且进口道车道数较路段多一条时
▪ 定义:在交叉口内增加左、右转车道,以提高交叉口的通 行能力的设计方法。 ▪ 一、设置条件 ▪ 1.平面交叉符合下列条件时应设右转车道: ▪ (1)平面交叉角小于60° ,且右转车较多时; ▪ (2)右转交通量大,且为主要交通方向时; ▪ (3)右转车辆所需车速较高时; ▪ (4)有特殊需要时。 ▪ 2.平面交叉除下列条件外应设左转车道: (1)不允许左转弯时; (2)道路交通量很小,通行能力有富裕时; (3)相交道路设计速度为40km/h以下,设计小时交通量 小于200辆时; (4)无对向直行交通,且进口道车道数较路段多一条时。 第五节 交叉口的拓宽设计
设置方法 (一)右转车道设置方法 在进口道的右侧或同时在出口道的右侧拓宽右转车道。 出口道 进 道
二、设置方法 (一)右转车道设置方法 在进口道的右侧或同时在出口道的右侧拓宽右转车道
设置方法 (一)右转车道设置方法 在进口道的右侧或同时在出口道的右侧拓宽右转车道。 (二)左转车道设置方法 左转车道是在进口道左侧扩宽出的车道。 1.宽型中间带:当没有较宽中间带(一般不小于5m)时, 将道口一定长度的中间带压缩宽度,由此增辟出左转车道 ZZ77777z
二、设置方法 (一)右转车道设置方法 在进口道的右侧或同时在出口道的右侧拓宽右转车道。 (二)左转车道设置方法 左转车道是在进口道左侧扩宽出的车道。 1.宽型中间带:当没有较宽中间带(一般不小于5m)时, 将道口一定长度的中间带压缩宽度,由此增辟出左转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