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去伪存真,就是舍弃公务材料中那些与整体公务本质真实相违背的虚伪现象,而保存符合本 质真实的材料。如上述对某单位财务问题的调查材料,就要抛弃这些材料中好象是财务问题实际上 却是其他问题甚至是成绩的材料,而留下属于财务问题的材料。如全单位办公费用比往年降低的百 分数以及金额,就是如此。 “粗”的、“伪”的材料去掉,就能留下了“精”的、“真”的材料。如上述某单位财务管理问 题的调查材料中,个别商店领导私分“小金库”的材料,个别经理找“三陪”报销大量费用的材 料,以及挪用公款、手续紊乱、虚报收支等等。这些“好”材料,都说明了某单位存在着财务问 题。 三是由此及彼,就是从公务材料彼此的联系中去找寻公务的内在联系。如上述对某单位财务问题 的调查材料,就要在分别弄清它们的实际意义后,探寻它们之间的本质即能证明一个主旨的内在联 系。 四是由表及里,就是透过所有公务材料的表面现象去认识它们各自的本质以及整体公务的本质特 征。如通过上述对某单位财务问题的调查材料的分析,从这些感性的表面材料中认识本质。 最后,经过分析研究的“改造制作工夫”,“飞跃”出来一个主导性的本质认识,即公文(可以 选择报告、通报等文种)主旨:某单位财务管理问题严重。 2、确定主旨的原则 公文主旨的确立,是有基本的要求可言的,这就是确立主旨的原则。不符合 确立原则的主旨,大则导致公文违法乱纪,小则影响公文写作办理。 (1)主旨要符合法律政策,即合法。国家法律,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全国各地必须严 格执行。法规,如条例、办法等形式规范的法规,如命令、公告、决定等包含法规条款、采用行 政公文形式的法规,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党中央、国务院等都可以制定下发。它们是 我们一切工作都要遵循的原则依据。公文主旨更要注意符合法律政策。 这一原则,是非常明晰的,在公文主旨的确立上人们都会普遍遵守。但是,仍然要注意出现问 题。极个别基层单位的公文主旨,会产生不符合党和国家有关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政策法令的问题。 如在“地方保护主义”支配下制止“假冒伪劣”等方面内容的公文主旨,就会出现这类原则上的问 题。又如一些地区的市场经济管理的具体政策规定,也会出现与党和国家的法律政策不一致的问 题。在公文写作中,还往往会在细节上出现一些问题。如在通告、规定、办法等公文中,可能会不 自觉地出现违犯法律如随意审查、搜身等问题。原则是大是大非问题,一定要把好公文主旨提炼这 一关。 (2)主旨要符合领导意图,即合意。领导意图,是发文机关领导对公务的 基本看法。领导意图来自两个主要方面。一是本单位管理工作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 际,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则。公文就是为解决本机关的实际问题而写作的。二是上级机关的指 示,包括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隶属关系中上级机关的公文和领导人的指导。我国的行政管理, 是一个多层次、多方位的网络结构,具有规范性、统一性。领导要将上下、内外多因素的情况加以 思考,以便形成自己的领导意图,并在公文中体现出来。 撰稿者一定要善于领会和把握领导意图。领导意图,大多情况下是形成公文主旨的观念形态,有 的则直接是公文主旨。撰稿者要从中确定一个主旨,或者直接传达主旨。如果公文主旨不符合领导 意图,领导不会签发,而不经主管领导签发就发出去的公文则会对工作造成危害。这里就有撰稿者 可能出现的写作水平或者思想品质等问题
二是去伪存真,就是舍弃公务材料中那些与整体公务本质真实相违背的虚伪现象,而保存符合本 质真实的材料。如上述对某单位财务问题的调查材料,就要抛弃这些材料中好象是财务问题实际上 却是其他问题甚至是成绩的材料,而留下属于财务问题的材料。如全单位办公费用比往年降低的百 分数以及金额,就是如此。 “粗”的、“伪”的材料去掉,就能留下了“精”的、“真”的材料。如上述某单位财务管理问 题的调查材料中,个别商店领导私分“小金库”的材料,个别经理找“三陪”报销大量费用的材 料,以及挪用公款、手续紊乱、虚报收支等等。这些“好”材料,都说明了某单位存在着财务问 题。 三是由此及彼,就是从公务材料彼此的联系中去找寻公务的内在联系。如上述对某单位财务问题 的调查材料,就要在分别弄清它们的实际意义后,探寻它们之间的本质即能证明一个主旨的内在联 系。 四是由表及里,就是透过所有公务材料的表面现象去认识它们各自的本质以及整体公务的本质特 征。如通过上述对某单位财务问题的调查材料的分析,从这些感性的表面材料中认识本质。 最后,经过分析研究的“改造制作工夫”,“飞跃”出来一个主导性的本质认识,即公文(可以 选择报告、通报等文种)主旨:某单位财务管理问题严重。 2、确定主旨的原则 公文主旨的确立,是有基本的要求可言的,这就是确立主旨的原则。不符合 确立原则的主旨,大则导致公文违法乱纪,小则影响公文写作办理。 (1)主旨要符合法律政策,即合法。国家法律,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全国各地必须严 格执行。法规,如条例、办法等形式规范的法规,如命令、公告、决定等包含法规条款、采用行 政公文形式的法规,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党中央、国务院等都可以制定下发。它们是 我们一切工作都要遵循的原则依据。公文主旨更要注意符合法律政策。 这一原则,是非常明晰的,在公文主旨的确立上人们都会普遍遵守。但是,仍然要注意出现问 题。极个别基层单位的公文主旨,会产生不符合党和国家有关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政策法令的问题。 如在“地方保护主义”支配下制止“假冒伪劣”等方面内容的公文主旨,就会出现这类原则上的问 题。又如一些地区的市场经济管理的具体政策规定,也会出现与党和国家的法律政策不一致的问 题。在公文写作中,还往往会在细节上出现一些问题。如在通告、规定、办法等公文中,可能会不 自觉地出现违犯法律如随意审查、搜身等问题。原则是大是大非问题,一定要把好公文主旨提炼这 一关。 (2)主旨要符合领导意图,即合意。领导意图,是发文机关领导对公务的 基本看法。领导意图来自两个主要方面。一是本单位管理工作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 际,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则。公文就是为解决本机关的实际问题而写作的。二是上级机关的指 示,包括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隶属关系中上级机关的公文和领导人的指导。我国的行政管理, 是一个多层次、多方位的网络结构,具有规范性、统一性。领导要将上下、内外多因素的情况加以 思考,以便形成自己的领导意图,并在公文中体现出来。 撰稿者一定要善于领会和把握领导意图。领导意图,大多情况下是形成公文主旨的观念形态,有 的则直接是公文主旨。撰稿者要从中确定一个主旨,或者直接传达主旨。如果公文主旨不符合领导 意图,领导不会签发,而不经主管领导签发就发出去的公文则会对工作造成危害。这里就有撰稿者 可能出现的写作水平或者思想品质等问题
领会领导意图,具体来说有两点要注意。一是认真听取领导对写作任务的指示。最好边记边想, 不明确的问题及时询问清楚。领导一般都会讲出写作的几个要点。撰稿者要问清那是重点,以便由 此形成主旨。二是在写作的过程中不断领会领导意图,有时还要再加请示。还可能出现这样的情 况,领导意图也有不正确的地方,这就需要诚恳而又艺术地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样,就能使公文主 旨更加科学、深刻。 (3)主旨要单一、鲜明、确切。在第二节“公文主旨表达”中已经提出了公文主旨单一的要 求。进一步说,一份公文只能有一个主旨,即一个主旨句(有一个谓语)。文学作品的意蕴,可以 有主题、副主题以及审美情味,写成一个复句。除此以外的文章,都应是一个简单的判断句。 鲜明,就是主旨中作者的态度要清清楚楚。肯定、否定;表扬、批评;都不能模棱两可,含糊 不清。科学文章的主题都要这样。这是和文学作品意蕴的特性截然不同的。 确切,就是主旨包含的意见、主张等,不但要正确,而且要讲究分寸,注意相近句义及词义的 区别选择。确切,还指公文主旨所针对的人员、事件和范围要清楚。针对性要强。 二、公文材料 材料的收集和使用,是公文写作的基础性工作。材料,是文章写作的基础,在公文中属于内容 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类型的文章中,材料有不同的称呼。在文学中,材料被称为从生活中来的 素材和写进作品中的题材。在论文中,材料常常称为资料。公文称为材料较好。但是,要注意的 是,材料一词,在日常工作中习惯作为调查报告一类公文的通称,如“写个材料上来”。特别是, 在公文中,人们容易产生对材料认识不清和忽视材料的问题。本章确认材料的认识,说明收集和使 用材料的方法,阐述材料使用的原则。 (一)公文材料概述 公文材料,是公文写作的基础和公文中的事实、理论和事项。 从写作过程看,对公文材料有两种认识。一是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情况,如人员、事件、观念和 数据,称为原始材料。二是写进公文中的各种事实和观念,称为文中材料。它们的作用是:原始材 料是形成公文主旨以及写作的基础,文中材料是说明主旨的支柱。 从公文整体看,公文中的材料分为事实、理论和事项3种类型为好。事实材料,是公文中举证的 现实公务和传播媒体包括文字材料中的各种情况,如人员、事件和数据。理论材料,是公文中引用 的思想认识和传播媒体中的观念性认识,如权威言论、科学原理和社会议论等。而事项,则是公文 中的主要部分,作为材料来说具有特殊性。 人所共知,文章写作都要有材料。不过,在不同类型的文章中材料的表现形态是不同的。进一 步说,在不同种类的公文中材料的表现形态也是不同的。我们认为,公文写作都要有材料作为写作 的基础和前提,而写在公文中的材料的表现形态却不一样。在议论表达方式为主的公文如讲话稿、 指示中,材料清晰地分为事实材料和理论材料。在叙述表达方式为主的公文如总结、调查报告及部 分报告中,材料也分为事实材料和理论材料。而在行政公文中,材料的表现形态有特殊之处。在行 政公文正文的原由部分中,材料表现为情况叙述、文件依据和引用观念。这是明晰的。而行政公文 的事项部分也是材料。否则,相当数量只有事项部分的行政公文就无法说清材料在哪里。 例: 关于新白云国际机场净空保护区整治通告
领会领导意图,具体来说有两点要注意。一是认真听取领导对写作任务的指示。最好边记边想, 不明确的问题及时询问清楚。领导一般都会讲出写作的几个要点。撰稿者要问清那是重点,以便由 此形成主旨。二是在写作的过程中不断领会领导意图,有时还要再加请示。还可能出现这样的情 况,领导意图也有不正确的地方,这就需要诚恳而又艺术地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样,就能使公文主 旨更加科学、深刻。 (3)主旨要单一、鲜明、确切。在第二节“公文主旨表达”中已经提出了公文主旨单一的要 求。进一步说,一份公文只能有一个主旨,即一个主旨句(有一个谓语)。文学作品的意蕴,可以 有主题、副主题以及审美情味,写成一个复句。除此以外的文章,都应是一个简单的判断句。 鲜明,就是主旨中作者的态度要清清楚楚。肯定、否定;表扬、批评;都不能模棱两可,含糊 不清。科学文章的主题都要这样。这是和文学作品意蕴的特性截然不同的。 确切,就是主旨包含的意见、主张等,不但要正确,而且要讲究分寸,注意相近句义及词义的 区别选择。确切,还指公文主旨所针对的人员、事件和范围要清楚。针对性要强。 二、公文材料 材料的收集和使用,是公文写作的基础性工作。材料,是文章写作的基础,在公文中属于内容 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类型的文章中,材料有不同的称呼。在文学中,材料被称为从生活中来的 素材和写进作品中的题材。在论文中,材料常常称为资料。公文称为材料较好。但是,要注意的 是,材料一词,在日常工作中习惯作为调查报告一类公文的通称,如“写个材料上来”。特别是, 在公文中,人们容易产生对材料认识不清和忽视材料的问题。本章确认材料的认识,说明收集和使 用材料的方法,阐述材料使用的原则。 (一)公文材料概述 公文材料,是公文写作的基础和公文中的事实、理论和事项。 从写作过程看,对公文材料有两种认识。一是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情况,如人员、事件、观念和 数据,称为原始材料。二是写进公文中的各种事实和观念,称为文中材料。它们的作用是:原始材 料是形成公文主旨以及写作的基础,文中材料是说明主旨的支柱。 从公文整体看,公文中的材料分为事实、理论和事项3种类型为好。事实材料,是公文中举证的 现实公务和传播媒体包括文字材料中的各种情况,如人员、事件和数据。理论材料,是公文中引用 的思想认识和传播媒体中的观念性认识,如权威言论、科学原理和社会议论等。而事项,则是公文 中的主要部分,作为材料来说具有特殊性。 人所共知,文章写作都要有材料。不过,在不同类型的文章中材料的表现形态是不同的。进一 步说,在不同种类的公文中材料的表现形态也是不同的。我们认为,公文写作都要有材料作为写作 的基础和前提,而写在公文中的材料的表现形态却不一样。在议论表达方式为主的公文如讲话稿、 指示中,材料清晰地分为事实材料和理论材料。在叙述表达方式为主的公文如总结、调查报告及部 分报告中,材料也分为事实材料和理论材料。而在行政公文中,材料的表现形态有特殊之处。在行 政公文正文的原由部分中,材料表现为情况叙述、文件依据和引用观念。这是明晰的。而行政公文 的事项部分也是材料。否则,相当数量只有事项部分的行政公文就无法说清材料在哪里。 例: 关于新白云国际机场净空保护区整治通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