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有助于我们树立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 为我们进一步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有助于我们确立正确 的思想路线和思想方法,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 发。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在现实生活中和实际工作中的生动体现, 是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立足点。特别是在推 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我们要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国情出 发,既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也要看到我国 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 发展之间的矛盾,从而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过程中又呈现出更加具体的阶段性特征。 第二节事物的联系和发展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普遍联系引起事物的运动 发展。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恩格斯在谈到事物普遍联系的“辩证图景”时指出,“当我们通过思维来考察自然界 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 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 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 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在与其他事物 的联系之中存在的,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联系的客观性要 求我们从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出发去认识事物。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在联系的观 点上坚持了唯物论。 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其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 和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其二,任何事物 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联系之中。其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 整体。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交互作用之 中。实践作为人的生命活动和社会存在的形式,实质上是人类所特有的联系形式,即人类 社会与自然界、社会中人与人的一切现实联系的基本方式和途径,这己为人类的实践经验 和科学发展所证明。任何事物都是统一的联系之网上的一个网结,并通过这个联系之网体 现出联系的普遍性。需要指出的是,事物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是通过中间性 的联系和过渡性环节而实现的。 再次,联系具有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事物之间的联系也是多样的。事物 联系的主要方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 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 最后,联系具有条件性。条件是对事物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对条件 要唯物辩证地去看待。其一,条件对事物发展和人的活动具有支持或制约作用。有利条件 支持和促进事物的发展和人的活动,不利条件制约和阻碍事物的发展和人的活动。其二, 条件是可以改变的。人在条件面前并非消极无为,经过努力,可以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 推动事物的发展。其三,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必须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不 能强行去改变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否则就是揠苗助长。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唯物辩证法 的条件论,就必须反对唯心主义的无条件论和唯条件论。既善于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又善 于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这才是科学的态度
7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有助于我们树立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 为我们进一步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有助于我们确立正确 的思想路线和思想方法,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 发。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在现实生活中和实际工作中的生动体现, 是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立足点。特别是在推 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我们要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国情出 发,既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也要看到我国 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 发展之间的矛盾,从而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过程中又呈现出更加具体的阶段性特征。 第二节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普遍联系引起事物的运动 发展。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恩格斯在谈到事物普遍联系的“辩证图景”时指出,“当我们通过思维来考察自然界 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 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 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 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在与其他事物 的联系之中存在的,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联系的客观性要 求我们从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出发去认识事物。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在联系的观 点上坚持了唯物论。 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其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 和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其二,任何事物 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联系之中。其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 整体。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交互作用之 中。实践作为人的生命活动和社会存在的形式,实质上是人类所特有的联系形式,即人类 社会与自然界、社会中人与人的一切现实联系的基本方式和途径,这已为人类的实践经验 和科学发展所证明。任何事物都是统一的联系之网上的一个网结,并通过这个联系之网体 现出联系的普遍性。需要指出的是,事物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是通过中间性 的联系和过渡性环节而实现的。 再次,联系具有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事物之间的联系也是多样的。事物 联系的主要方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 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 最后,联系具有条件性。条件是对事物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对条件 要唯物辩证地去看待。其一,条件对事物发展和人的活动具有支持或制约作用。有利条件 支持和促进事物的发展和人的活动,不利条件制约和阻碍事物的发展和人的活动。其二, 条件是可以改变的。人在条件面前并非消极无为,经过努力,可以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 推动事物的发展。其三,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必须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不 能强行去改变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否则就是揠苗助长。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唯物辩证法 的条件论,就必须反对唯心主义的无条件论和唯条件论。既善于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又善 于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这才是科学的态度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 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二)事物的变化发展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使事物原有的状态和性质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地球和 太阳的相互作用构成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并引起地球上事物和现象的变化,比如昼夜交替、 四季更迭等。一定形式的运动都意味着一定的变化:最简单的机械运动会引起物体位置的 变化,物理运动是物质分子状态的变化,化学运动是物质化学成分及其结构的变化,生物 运动是生物机体的变化,社会运动会引起社会有机体的变化等。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 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 西。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这是因为:第一,就新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 新,是因为有新的要素、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己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 是因为它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经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 的。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 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适应新条件的因素,并 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这也正是新事物在本质上优越于旧事物、具有强大生 命力的原因所在。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 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 战胜旧事物。尤其在社会急剧变革时期,新事物战胜旧事物表现得特别明显。把握这一规 律,对于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蹄疾步稳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具 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事物的发展是一个 过程,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事物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 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 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过程。从原始社会发展到奴隶社会,再从奴隶社会发展到封 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有的国家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表现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总趋 势。社会主义社会本身也是不断发展的,从较低的发展阶段到更高的发展阶段,从不成熟 到更加成熟,并在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从我国的现实看, 我们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过程中,我们 也在不断向前迈进。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和更加成熟,我们将会进入更高的 发展阶段。 二、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联系和发展是通过一系列基本环节得以实现的。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原因与结 果、必然与偶然、现实与可能构成了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一)内容与形式 内容与形式是从构成要素和表现方式上反映事物的一对基本范畴。内容指构成事物的 一切要素的总和,形式指把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 任何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一方面,内容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对形式具有决定 作用。有什么样的内容,就有什么样的形式;内容发生了变化,其形式也要发生相应的变 化。另一方面,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适合内容的形式,对内容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 用:不适合内容的形式,对内容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表明,形 8
8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 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二)事物的变化发展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使事物原有的状态和性质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地球和 太阳的相互作用构成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并引起地球上事物和现象的变化,比如昼夜交替、 四季更迭等。一定形式的运动都意味着一定的变化:最简单的机械运动会引起物体位置的 变化,物理运动是物质分子状态的变化,化学运动是物质化学成分及其结构的变化,生物 运动是生物机体的变化,社会运动会引起社会有机体的变化等。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 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 西。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这是因为:第一,就新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 新,是因为有新的要素、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 是因为它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经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 的。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 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适应新条件的因素,并 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这也正是新事物在本质上优越于旧事物、具有强大生 命力的原因所在。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 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 战胜旧事物。尤其在社会急剧变革时期,新事物战胜旧事物表现得特别明显。把握这一规 律,对于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蹄疾步稳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具 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事物的发展是一个 过程,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事物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 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 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过程。从原始社会发展到奴隶社会,再从奴隶社会发展到封 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有的国家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表现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总趋 势。社会主义社会本身也是不断发展的,从较低的发展阶段到更高的发展阶段,从不成熟 到更加成熟,并在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从我国的现实看, 我们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过程中,我们 也在不断向前迈进。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和更加成熟,我们将会进入更高的 发展阶段。 二、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联系和发展是通过一系列基本环节得以实现的。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原因与结 果、必然与偶然、现实与可能构成了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一)内容与形式 内容与形式是从构成要素和表现方式上反映事物的一对基本范畴。内容指构成事物的 一切要素的总和,形式指把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 任何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一方面,内容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对形式具有决定 作用。有什么样的内容,就有什么样的形式;内容发生了变化,其形式也要发生相应的变 化。另一方面,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适合内容的形式,对内容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 用;不适合内容的形式,对内容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表明,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