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寄生性食物链。它是以大动物为基础的食物链,其构成形式是由小动物寄生到大动物 身上。 (4)腐生性食物链。它是以腐烂性的动植物尸体为基础的食物链,是由腐烂的动植物尸体 被土壤或水中的微生物分解利用以后形成的。 1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是如何构成生态系统的。 答:①生态系统是由以下主要成分构成:无机物质,有机物,气候要素,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联系起来。 ②形成一定食物链(或食物网)和营养级结构。 ③无机物质、有机物、气候要素提供生物组分场所、养分和信总源。 ④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生产有机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提供生态系统需要的所有能源。 ⑤消费者利用初级生产物,参与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并在系统稳定维护方面有重要作用。 ©分解者将进入生态系统的物质分解,释放回环境,结束一次物质在生态系统中流动,使物质有 可能再一次进入生态系统流动。这样,在生物与环境之间实现了物质循环,3个生物功能类群间 能量顺序流动, ⑦并建立起维护系统稳定的反馈调节机制,构成了一个生态功能单位——生态系统。 2、能量是怎样进入到生态系统中的?在生态系统中是如何流动的? 答: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开始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对太阳能的固定。绿色植物周定太阳能是生 态系统的第一次能量固定,所以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或所制造的有机物就称为初级生产量。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的,能量只是单程流经生态系统,是不可逆的。 能量在生态系统内流动的过程是能量不新递减的过程。当能量从一个营养级流向另一个营养级时, 每一个营养级生物的新陈代谢活动(呼吸)都会消耗相当多的能量,这些能量最终都将以热量的形式消 散到周围的空气中。 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的过程中,把较低质的能量转化为另一种较少的高质量能量。 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是以食物链为主线。 3、为什么说生态系统是地球上自然界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答: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的成分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及信息传递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生物与环境密不可分,地球表面是不 同生态系统的镶嵌,任何一自然环境单元就是一个或多个生态系统。一个生态系统就是一个自然结构 单元。 生态系统三大功能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首先是能量流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贮藏在植物体内,然后在转给其
(3)寄生性食物链。它是以大动物为基础的食物链,其构成形式是由小动物寄生到大动物 身上。 (4)腐生性食物链。它是以腐烂性的动植物尸体为基础的食物链,是由腐烂的动植物尸体 被土壤或水中的微生物分解利用以后形成的。 11、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是如何构成生态系统的。 答:①生态系统是由以下主要成分构成:无机物质,有机物,气候要素,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联系起来。 ②形成一定食物链(或食物网)和营养级结构。 ③无机物质、有机物、气候要素提供生物组分场所、养分和信息源。 ④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生产有机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提供生态系统需要的所有能源。 ⑤消费者利用初级生产物,参与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并在系统稳定维护方面有重要作用。 ⑥分解者将进入生态系统的物质分解,释放回环境,结束一次物质在生态系统中流动,使物质有 可能再一次进入生态系统流动。这样,在生物与环境之间实现了物质循环,3 个生物功能类群间 能量顺序流动, ⑦并建立起维护系统稳定的反馈调节机制,构成了一个生态功能单位——生态系统。 12、 能量是怎样进入到生态系统中的?在生态系统中是如何流动的? 答: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开始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对太阳能的固定。绿色植物固定太阳能是生 态系统的第一次能量固定,所以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或所制造的有机物就称为初级生产量。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的,能量只是单程流经生态系统,是不可逆的。 能量在生态系统内流动的过程是能量不断递减的过程。当能量从一个营养级流向另一个营养级时, 每一个营养级生物的新陈代谢活动(呼吸)都会消耗相当多的能量,这些能量最终都将以热量的形式消 散到周围的空气中。 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的过程中,把较低质的能量转化为另一种较少的高质量能量。 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是以食物链为主线。 13、 为什么说生态系统是地球上自然界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答: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的成分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及信息传递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生物与环境密不可分,地球表面是不 同生态系统的镶嵌,任何一自然环境单元就是一个或多个生态系统。一个生态系统就是一个自然结构 单元。 生态系统三大功能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首先是能量流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贮藏在植物体内,然后在转给其
他动物,这样营养就从一个取食类群转移到另一个取食类群,最后由分解者重新释放到环境中。生态 系统能量流动的实现是生态系统中各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结果。 其次,在生态系统内部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不断的进行者复杂而有序的物质交换, 这种交换是周而复始和不断地进行着。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生态系统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各要素结合而成一个统一的整体,集中表现在系统的整体性。 生态系统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进行的基本单位。 最后,生态系统中某一要素的改变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例如,在生态系统中关键种 的消失会影响整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性。生态系统中某一要素作用的发挥都离不开生态系统其它耍素的 支持,离开生态系统的谈某一要素的功能是不完全的。 另外,生态系统中各个要素的功能发挥都以生态系统的信总传递相关的。以信息传递为基础建立 起了正负反馈调节功能,保障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稳定 14、什么是生态平衡? 答: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始终是在不断地进行着。在一个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之间保持一种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这种平衡状态就是生态平衡。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生态平衡的建 立,还反映为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的相对稳定。 15、生态破坏原因是什么? 答:从科学的角度来认识,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系统内部的因素和外界因素的变化,都可能使 系统因受到影响而发生相应的变化,甚至破坏生态平衡。生态平衡的破坏,一般可以归咎于两方面, 即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是指自然界发生的异常变化,由自然因素而引起的生态平衡的 破坏称为第一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如火山爆发、地震、台风等自然原因所导致的生态平衡的 破坏。人为因素主要是指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由于工农业的发展而带来的环境污染等, 由这类因素而引起的生态平衡的破坏称为第二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第二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以 下三种情况造成的:一是由于人类有意或无意地使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成分的改变:二是由于工农业 的发展而产生的大量污染物质,进入环境后,使生态系统的环境要素发生改变,这是第二环境问题的 主要方面:三是由于人类把一些污染物质排放到环境中去,使某些动物的信总系统遭到破坏,影响这 些动物的紫殖,改变了生物种群的组成。 第三章:人口与资源 一、知识体系 人口的膨胀和资源质量及数量的下降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两大问题,世界人口数量仍然呈上升趋势 而有限的资源却日益减少,从而使人口对资源的压力日益尖锐,而适度人口环境容量及资源的有效保
他动物,这样营养就从一个取食类群转移到另一个取食类群,最后由分解者重新释放到环境中。生态 系统能量流动的实现是生态系统中各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结果。 其次,在生态系统内部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不断的进行着复杂而有序的物质交换, 这种交换是周而复始和不断地进行着。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生态系统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各要素结合而成一个统一的整体,集中表现在系统的整体性。 生态系统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进行的基本单位。 最后,生态系统中某一要素的改变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例如,在生态系统中关键种 的消失会影响整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性。生态系统中某一要素作用的发挥都离不开生态系统其它耍素的 支持,离开生态系统的谈某一要素的功能是不完全的。 另外,生态系统中各个要素的功能发挥都以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相关的。以信息传递为基础建立 起了正负反馈调节功能,保障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稳定 14、什么是生态平衡? 答: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始终是在不断地进行着。在一个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之间保持一种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这种平衡状态就是生态平衡。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生态平衡的建 立,还反映为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的相对稳定。 15、生态破坏原因是什么? 答:从科学的角度来认识,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系统内部的因素和外界因素的变化,都可能使 系统因受到影响而发生相应的变化,甚至破坏生态平衡。生态平衡的破坏,一般可以归咎于两方面, 即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是指自然界发生的异常变化,由自然因素而引起的生态平衡的 破坏称为第一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如火山爆发、地震、台风等自然原因所导致的生态平衡的 破坏。人为因素主要是指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由于工农业的发展而带来的环境污染等, 由这类因素而引起的生态平衡的破坏称为第二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第二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以 下三种情况造成的:一是由于人类有意或无意地使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成分的改变;二是由于工农业 的发展而产生的大量污染物质,进入环境后,使生态系统的环境要素发生改变,这是第二环境问题的 主要方面;三是由于人类把一些污染物质排放到环境中去,使某些动物的信息系统遭到破坏,影响这 些动物的繁殖,改变了生物种群的组成。 第三章:人口与资源 一、知识体系 人口的膨胀和资源质量及数量的下降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两大问题,世界人口数量仍然呈上升趋势, 而有限的资源却日益减少,从而使人口对资源的压力日益尖锐,而适度人口环境容量及资源的有效保
护无疑为两大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思路。 二、知识点及重要名词 知识点:世界人口发展状况、中国人口现状及发展趋势、人口对资源的压力及环境对人口的承载力 重要名词: 人口:生活在特定社会、特定地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并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同各种自然因 素和社会因素组成复杂关系的人的总称。 人口过程:人口在时空上的发展和演变过程称为人口过程。 人口迁移:以寻求新的居住地为目的的非暂时性人口移动称为人口迁移。 人口流动:由于各种目的而暂时离开居住地的人口移动称为人口流动。 环境承载力:在一定时期、范围和自然条件下,维持人-环境系统结构不发生质的改变,环境功能不 遭到破坏的前提下,人-环境系统所能承受人类活动的阅值。 世界人口容量:在不损害生物圈或不耗尽可合理利用的不可更新资源的条件下,世界资源在长期稳定 状态下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的大小。 自然资源:人类从自然条件中摄取并用于人类生产和生活所必须的各种自然组成成分。 三、章节练习思 (一)填空题 1、人口过程是 2、人口的自然变动是指人口的 和 3、世界人口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 个历史过程 4、自然资源按其产生的渊源及其可利用性可分为 和 5、太阳能和风能属于自然资源中的 资源 6、中国自然资源总量 一,但人均占有量 7、人口环境容量是指: 8、人口的机械变动是指: (二)判断题 ()1、人口在时空上的发展和演变过程称为人口过程。 ()2、人口的出生和死亡称为人口的机械变动。 ()3、人口职业结构、民族结构和文化结构等的变化称为人口的自然变动。 ()4、通过人口过程可以反映人口与社会、人口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5、世界人口经历三个发展阶段。 ()6、中国农村人口所占比重较大,而且人口老龄化向题严重
护无疑为两大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思路。 二、知识点及重要名词 知识点:世界人口发展状况、中国人口现状及发展趋势、人口对资源的压力及环境对人口的承载力 重要名词: 人口:生活在特定社会、特定地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并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同各种自然因 素和社会因素组成复杂关系的人的总称。 人口过程:人口在时空上的发展和演变过程称为人口过程。 人口迁移:以寻求新的居住地为目的的非暂时性人口移动称为人口迁移。 人口流动:由于各种目的而暂时离开居住地的人口移动称为人口流动。 环境承载力:在一定时期、范围和自然条件下,维持人-环境系统结构不发生质的改变,环境功能不 遭到破坏的前提下,人-环境系统所能承受人类活动的阈值。 世界人口容量:在不损害生物圈或不耗尽可合理利用的不可更新资源的条件下,世界资源在长期稳定 状态下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的大小。 自然资源:人类从自然条件中摄取并用于人类生产和生活所必须的各种自然组成成分。 三、章节练习题 (一)填空题 1、 人口过程是: 。 2、 人口的自然变动是指人口的 和 。 3、 世界人口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 个历史过程。 4、 自然资源按其产生的渊源及其可利用性可分为 和 。 5、 太阳能和风能属于自然资源中的 资源。 6、 中国自然资源总量 ,但人均占有量 。 7、 人口环境容量是指: 。 8、 人口的机械变动是指: 。 (二)判断题 ( )1、人口在时空上的发展和演变过程称为人口过程。 ( )2、人口的出生和死亡称为人口的机械变动。 ( )3、人口职业结构、民族结构和文化结构等的变化称为人口的自然变动。 ( )4、通过人口过程可以反映人口与社会、人口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 )5、世界人口经历三个发展阶段。 ( )6、中国农村人口所占比重较大,而且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
()7、中国人口分布极不均匀,96%的人口分布在人口线的东南部。 ()8、中国人口的发展经历了明显的三个时期。 ()9、自然资源按其产生的渊源和可利用性将其分为士地资源、生物资源和气候资源。 ()10、无限资源即可以无限使用的且不会枯竭的资源。 ()11、可更新资源属于无限资源。 ()12、不可更新资源即有限资源。 ()3、中国自然资源总量大,但分布不均,且资源质量差别悬殊。 ()14、中国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较低 ()15、人口环境容量即生物学上的最高人口数, ()16、人口过程包括:人口的自然变动、人口的机械变动及人口的社会变动。 ()17、中国水资源总量大,人均占有量高。 ()18、自然资源和环境状况是人口容量的主要限制因素。 ()19、人口环境容量即常说的经济适度人口数量。 ()20、中国资源结构中最大的矛盾是淡水资源不足。 (三)简答题 1、简述我国人口发展的特点及趋势 2、简述自然资源的概念,分析我国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压力。 3、简述中国人口发展现状。 4、简述世界人口发展的趋势。 【答案】 (一)填空题 1、人口在时空上的发展和演变,它大致包括自然变动、机械变动和社会变动2、人口的出生和 死亡3、三个4、非耗竭性资源和耗竭性资源5、非耗竭性资源6、大、低7、指一定 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地球对人口的最大抚养能力或负荷能力8、人口在空间上的变化,即人口 的迁入与迁出」 (二)判断题 1-5:对错错对对6-10:对对错错错11-15:错对对对错16-20:对错对对错 (三)简答题 1、中国人口发展的特点及趋势 答:中国人口发展的特点:①:人口增长速度快:②:农村人口比重大:③:人口城市化加快 ④:人口老龄化:⑤:男女性别比偏高:©:人口分布不均匀,人口素质急待提高
( )7、中国人口分布极不均匀,96%的人口分布在人口线的东南部。 ( )8、中国人口的发展经历了明显的三个时期。 ( )9、自然资源按其产生的渊源和可利用性将其分为土地资源、生物资源和气候资源。 ( )10、无限资源即可以无限使用的且不会枯竭的资源。 ( )11、可更新资源属于无限资源。 ( )12、不可更新资源即有限资源。 ( )13、中国自然资源总量大,但分布不均,且资源质量差别悬殊。 ( )14、中国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较低。 ( )15、人口环境容量即生物学上的最高人口数。 ( )16、人口过程包括:人口的自然变动、人口的机械变动及人口的社会变动。 ( )17、中国水资源总量大,人均占有量高。 ( )18、自然资源和环境状况是人口容量的主要限制因素。 ( )19、人口环境容量即常说的经济适度人口数量。 ( )20、中国资源结构中最大的矛盾是淡水资源不足。 (三)简答题 1、 简述我国人口发展的特点及趋势。 2、 简述自然资源的概念,分析我国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压力。 3、 简述中国人口发展现状。 4、 简述世界人口发展的趋势。 【答案】 (一)填空题 1、 人口在时空上的发展和演变,它大致包括自然变动、机械变动和社会变动 2、人口的出生和 死亡 3、三个 4、非耗竭性资源和耗竭性资源 5、非耗竭性资源 6、大、低 7、指一定 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地球对人口的最大抚养能力或负荷能力 8、人口在空间上的变化,即人口 的迁入与迁出。 (二)判断题 1-5:对错错对对 6-10:对对错错错 11-15:错对对对错 16-20:对错对对错 (三)简答题 1、中国人口发展的特点及趋势 答:中国人口发展的特点:①:人口增长速度快;②:农村人口比重大;③:人口城市化加快 ④:人口老龄化;⑤:男女性别比偏高;⑥:人口分布不均匀,人口素质急待提高
中国人口发展趋势:①:生有率己趋于稳定,生育率继续下降余地不大:②:随若经济的发展, 我国死亡率将继续下降:③:人口城乡结构比较落后,乡村人口比重依然很大。 2、自然资源的概念,分析我国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压力 答:自然资源:人类从自然条件中摄取并用于人类生产和生活所必须的各种自然组成成分。 我国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压力: ①:人口增长对土地资源的压力:人口增加,人均耕地日趋减少:土地的开发致使土地恶化加重:建 筑及工业占用更多的耕地 ②:人口增长对森林资源的压力:森林覆盖率低:人口增长及经济建设诱发过量森林开采:农村人口 增长和能源缺乏,导致乱砍溢伐:人口增长对粮食和土地的需求,加刷了毁林开荒。 ③:人中增长对水资源的压力:人口数量多,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居世界110位: 城市化加快,城市人口的剧增,加剧的水资源的短缺:人类活动造成的水污染使水资源更加短缺。 ④:人口增长对能源的压力:我国是能源大国,但人均占有量低:不合理的能源结构,对环境产生巨 大的压力 ⑤:人口增长对物种资源的压力 3、简述中国人口发展现状。 答①:目前生育率经过近二十年的控制已达到了较低水平,自然增长率已由1974年22.2%下降到2006 年的5.58%。 ②:由于20世纪60刀年代生育高湖形成的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在1995年前后形成一个生育高峰, 平均每年进入婚育年龄的人数在1100万对以上,生育率的降低较为困难。 ③:中国目前人口死亡率在世界上属于较低的,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医疗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死亡率下降是有可能的。 ④:人口城乡结构比较落后,乡村人口比重依然很大,且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降低乡村的人口生育率仍 然较为困难。 4、简述世界人口发展的趋势 答:①: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 ②: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 ③: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 四、【阅读材料】 中国人口与发展的目标 到2005年,全国人口总数控制在13.3亿以内(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人口 年平均自然增长率不超过9%。全面推行医疗卫生和生殖健康服务,开展避孕措施的知情选择,孕产
中国人口发展趋势:①:生育率已趋于稳定,生育率继续下降余地不大;②:随着经济的发展, 我国死亡率将继续下降;③:人口城乡结构比较落后,乡村人口比重依然很大。 2、自然资源的概念,分析我国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压力 答:自然资源:人类从自然条件中摄取并用于人类生产和生活所必须的各种自然组成成分。 我国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压力: ①:人口增长对土地资源的压力:人口增加,人均耕地日趋减少;土地的开发致使土地恶化加重;建 筑及工业占用更多的耕地 ②:人口增长对森林资源的压力:森林覆盖率低;人口增长及经济建设诱发过量森林开采;农村人口 增长和能源缺乏,导致乱砍滥伐;人口增长对粮食和土地的需求,加剧了毁林开荒。 ③:人中增长对水资源的压力:人口数量多,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1/4,居世界 110 位; 城市化加快,城市人口的剧增,加剧的水资源的短缺;人类活动造成的水污染使水资源更加短缺。 ④:人口增长对能源的压力:我国是能源大国,但人均占有量低;不合理的能源结构,对环境产生巨 大的压力 ⑤:人口增长对物种资源的压力 3、简述中国人口发展现状。 答①:目前生育率经过近二十年的控制已达到了较低水平,自然增长率已由 1974 年 22.2‰下降到 2006 年的 5.58‰。 ②:由于 20 世纪 60-70 年代生育高潮形成的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在 1995 年前后形成一个生育高峰, 平均每年进入婚育年龄的人数在 1100 万对以上,生育率的降低较为困难。 ③:中国目前人口死亡率在世界上属于较低的,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医疗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死亡率下降是有可能的。 ④:人口城乡结构比较落后,乡村人口比重依然很大,且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降低乡村的人口生育率仍 然较为困难。 4、简述世界人口发展的趋势 答:①: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 ②: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 ③: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 四、【阅读材料】 中国人口与发展的目标 到 2005 年,全国人口总数控制在 13.3 亿以内(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人口 年平均自然增长率不超过 9‰。全面推行医疗卫生和生殖健康服务,开展避孕措施的知情选择,孕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