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之景,写出了北平下层人民和不得意的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的一个侧影,也就是说作者的 审美眼光是与普通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表现出作者的平民意识:郁达夫是深受中国文化 浸润的读书人,他从赏景中体验和感悟到了文化气息,他以热情洋溢的文字表达了对古今中 外赏秋诗文、赏秋文化的珍爱,课文后半部分有一段集中蕴蓄着这种文化气息和珍爱情感。 篇写景散文能连通历史人文,亦即表现出作者的人文关怀,读来自然增添了许多“厚重 五板书设计:首先导入课文之后,打出题目,作者字幕。接着在整体感知之后,显示五 幅图景的概括性文字和三种情感的字幕。进一步明确后,打出“客观实景”和“主观情感”字幕 分别放在五幅图景和三种情感的上面,形成概括性对比。在深入研读讨论作者人文精神之后, 打出“思想苦闷,不甘沉沦”字幕,放置“郁达夫”字幕的下方,凸现人文精神,以强调作品的 魅力 故都的秋 郁达夫 客观实景主观情感思想苦闷不甘沉沦 秋晨院落“清”-清闲恬静安谧 秋槐落蕊“静”-——细腻幽远幽静深邃 秋蝉残声 秋雨话凉“悲凉”—沉静、寡淡 好,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如有不当敬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囚绿记》说课稿 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囚绿记》 说教材《囚绿记》是我国现代作家、翻译家陆蠡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写成的一篇咏物 抒情的散文。课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的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 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 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囚绿记》以其 写景状物新颖独特、含蓄蕴藉,写出了景物的灵性而别于其它一般散文。普通高中《语文课 程标准》在阅读散文的要求上由“欣赏”提升到“鉴赏”的层次,所以,教师应指导学生对其进 行鉴赏评价,充分发挥文本的示范作用,实现新课标所规定的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新课程下的教学理念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所以在课堂上对教材 的处理可以做大胆的突破,不必面面俱到,而是抓住标题和文中的几个重点语句引导学生通 过揣摩讨论鉴赏,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侧重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力求利用四十五钟 时间让学生掌握借助关键语句鉴赏散文的阅读方法。针对以上原则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从品读文章语言当中解读作者抒发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由此, 促使学生关爱弱小生命,同情弱势群体,学会逆境中追求光明、向往自由的精神境界,形成 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知识能力目标:指导学生学习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借助关键句子理解课文的方法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本文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掌握 鉴赏分析重要语句这一传统而又有效的阅读方法。基于对学情的考虑,学生在寻找关键句子 圈点评价时往往抓不住要点,在批注当中往往只有表面的认识,不能做到由表及里、由此及 彼地思考与联想,在语言表达方面许多同学可能会欠准确完整,因此,如何提高圈点批注的 质量,把圈点批注落到实处,就成了本课的难点
见之景,写出了北平下层人民和不得意的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的一个侧影,也就是说作者的 审美眼光是与普通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表现出作者的平民意识;郁达夫是深受中国文化 浸润的读书人,他从赏景中体验和感悟到了文化气息,他以热情洋溢的文字表达了对古今中 外赏秋诗文、赏秋文化的珍爱,课文后半部分有一段集中蕴蓄着这种文化气息和珍爱情感。 一篇写景散文能连通历史人文,亦即表现出作者的人文关怀,读来自然增添了许多“厚重” 感。) 五板书设计:首先导入课文之后,打出题目,作者字幕。接着在整体感知之后,显示五 幅图景的概括性文字和三种情感的字幕。进一步明确后,打出“客观实景”和“主观情感”字幕, 分别放在五幅图景和三种情感的上面,形成概括性对比。在深入研读讨论作者人文精神之后, 打出“思想苦闷,不甘沉沦”字幕,放置“郁达夫”字幕的下方,凸现人文精神,以强调作品的 魅力。 故都的秋 郁达夫 客观实景主观情感思想苦闷不甘沉沦 秋晨院落“清”——清闲恬静安谧 秋槐落蕊“静”——细腻幽远幽静深邃 秋蝉残声 秋雨话凉“悲凉”——沉静、寡淡 好,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如有不当敬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囚绿记》说课稿 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囚绿记》 一、说教材《囚绿记》是我国现代作家、翻译家陆蠡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写成的一篇咏物 抒情的散文。课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的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 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 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囚绿记》以其 写景状物新颖独特、含蓄蕴藉,写出了景物的灵性而别于其它一般散文。普通高中《语文课 程标准》在阅读散文的要求上由“欣赏”提升到“鉴赏”的层次,所以,教师应指导学生对其进 行鉴赏评价,充分发挥文本的示范作用,实现新课标所规定的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新课程下的教学理念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所以在课堂上对教材 的处理可以做大胆的突破,不必面面俱到,而是抓住标题和文中的几个重点语句引导学生通 过揣摩讨论鉴赏,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侧重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力求利用四十五钟 时间让学生掌握借助关键语句鉴赏散文的阅读方法。针对以上原则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从品读文章语言当中解读作者抒发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由此, 促使学生关爱弱小生命,同情弱势群体,学会逆境中追求光明、向往自由的精神境界,形成 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知识能力目标:指导学生学习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借助关键句子理解课文的方法。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本文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掌握 鉴赏分析重要语句这一传统而又有效的阅读方法。基于对学情的考虑,学生在寻找关键句子 圈点评价时往往抓不住要点,在批注当中往往只有表面的认识,不能做到由表及里、由此及 彼地思考与联想,在语言表达方面许多同学可能会欠准确完整,因此,如何提高圈点批注的 质量,把圈点批注落到实处,就成了本课的难点
四、说学法:指导学生在课前预习和课堂配乐朗读的基础上找出文中表达作者思想情感 发展变化的关键句子圈点批注,讨论鉴赏,学习从文章标题和重点语句入手鉴赏写景状物的 散文。针对散文学习已经有过几个单元,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说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依据对话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老师先用示范 引导学生圈点批注和探究问题,然后学生课堂训练并互动交流,老师分析小结后再让学生展 示、交流成果。每个学生在情感、经验、阅历、知识等方面都可能存在着差异性,而阅读教 学又是学生、老师、教材编者和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圈点批注和问题探究的方法最能体现对话教学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够有效地 解决学生在阅读方法上的难题。这种方法的选择,尊重了学生的个体阅读,尊重了学生交流 发表探究成果的心理需求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老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 课堂阅读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又是一个指导者 六、说教学程序 (一)课堂导入:回顾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特别是《荷塘月色》情感变化的过程, 引出《囚绿记》,明确本节课的主要学习目标—一学习由题入文和借助关键句子圈点批注的 阅读方法 (二)品析文章标题:分析《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的标题,体会其对理解全文的作用, 再让学生探讨本文为什么要以“囚绿记”为题目。让学生明白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由题入 文是很有用的阅读方法。之后指出要想对题目理解得深刻,还是要回到文章中,结合作者、 背景和文字信息综合分析而过渡到下一环节。 (三)学习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老师先对学生提出阅读要求:《囚绿记》一文重点描 写的情节是“囚绿”,要把握作者囚绿的原因,应注意文中哪些语言信息?请你找出来并做批 注。然后学生自主阅读、思考、批注,必要时小组讨论,完成后在全班交流圈点与批注情况, 老师引导小结,告诉学生在赏析文章时要抓住重点问题,然后围绕这一问题圈点批注,这其 实就是对信息筛选整合,最终解决问题。并指出圈点时要注意语句之间的关联,批注时要做 到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还要注意语言表达的条理性。之后再引导学生把课文中优美的写景 句,揭示背景与主旨的语句和自己最喜欢的语句挑出来批注。 互相交流后老师归纳小结:圈点批注时要抓住重点语句,这些重点语句对我们理解文章 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情感态度,把握文章的艺术特点都很有帮助。这样的语句有的是文眼, 有的是主旨句,有的可以与读者产生情感共鸣等。整个过程先由学生练习、活动,然后老师 发现问题,指导总结,再由学生练习、交流,老师指导、评价、总结以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和 老师的指导作用 需要一起品味鉴赏的句子有: 1第五小节: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2第五小节: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于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3第八小节: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笼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漪郁的年华 4第十小节:可是我每天在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是朝着 窗外。 5第11小节:她渐渐失去了清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廈,变成 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6第13小节:临行前我珍重的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求人 通过以上分析鉴赏得出文章的线索和行文脉络。 线索是:以对“绿”的情感变化为线索 行文脉络是:赏绿一囚绿一放绿一思绿
四、说学法:指导学生在课前预习和课堂配乐朗读的基础上找出文中表达作者思想情感 发展变化的关键句子圈点批注,讨论鉴赏,学习从文章标题和重点语句入手鉴赏写景状物的 散文。针对散文学习已经有过几个单元,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说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依据对话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老师先用示范 引导学生圈点批注和探究问题,然后学生课堂训练并互动交流,老师分析小结后再让学生展 示、交流成果。每个学生在情感、经验、阅历、知识等方面都可能存在着差异性,而阅读教 学又是学生、老师、教材编者和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圈点批注和问题探究的方法最能体现对话教学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够有效地 解决学生在阅读方法上的难题。这种方法的选择,尊重了学生的个体阅读,尊重了学生交流 发表探究成果的心理需求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老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 课堂阅读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又是一个指导者。 六、说教学程序 (一)课堂导入:回顾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特别是《荷塘月色》情感变化的过程, 引出《囚绿记》,明确本节课的主要学习目标——学习由题入文和借助关键句子圈点批注的 阅读方法。 (二)品析文章标题:分析《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的标题,体会其对理解全文的作用, 再让学生探讨本文为什么要以“囚绿记”为题目。让学生明白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由题入 文是很有用的阅读方法。之后指出要想对题目理解得深刻,还是要回到文章中,结合作者、 背景和文字信息综合分析而过渡到下一环节。 (三)学习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老师先对学生提出阅读要求:《囚绿记》一文重点描 写的情节是“囚绿”,要把握作者囚绿的原因,应注意文中哪些语言信息?请你找出来并做批 注。然后学生自主阅读、思考、批注,必要时小组讨论,完成后在全班交流圈点与批注情况, 老师引导小结,告诉学生在赏析文章时要抓住重点问题,然后围绕这一问题圈点批注,这其 实就是对信息筛选整合,最终解决问题。并指出圈点时要注意语句之间的关联,批注时要做 到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还要注意语言表达的条理性。之后再引导学生把课文中优美的写景 句,揭示背景与主旨的语句和自己最喜欢的语句挑出来批注。 互相交流后老师归纳小结:圈点批注时要抓住重点语句,这些重点语句对我们理解文章 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情感态度,把握文章的艺术特点都很有帮助。这样的语句有的是文眼, 有的是主旨句,有的可以与读者产生情感共鸣等。整个过程先由学生练习、活动,然后老师 发现问题,指导总结,再由学生练习、交流,老师指导、评价、总结以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和 老师的指导作用。 需要一起品味鉴赏的句子有: 1 第五小节: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2 第五小节: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于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3 第八小节: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笼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漪郁的年华。 4 第十小节:可是我每天在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是朝着 窗外。 5 第 11 小节:她渐渐失去了清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廋,变成 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6 第 13 小节:临行前我珍重的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求人。 通过以上分析鉴赏得出文章的线索和行文脉络。 线索是:以对“绿”的情感变化为线索。 行文脉络是:赏绿—囚绿—放绿—思绿
(四)学生总结本文作者要阐述的主旨,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和一般咏物抒情散文的异 同 五)课堂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如标题和重点语句来理解 文章的方法,还学习了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这些方法可以用在各种体 裁的文章阅读中。同时,我们从作者描写的“常春藤”“油菜花”这些微小的生命体中感悟到了 生命的气息,感悟到了心灵净化、品质提升的可贵。植物会在逆境中追求光明,人更应该勇 敢的去追求自己所向往的自由和幸福。 (六)布置作业:本文用拟人的手法写景状物,赋予景物性格与气质,取得了较好的艺 术效果。试借鉴本文的写法,调动你的情感和想象,描写一种景物,力求写出该景物的精、 气、神。字数不限 诗经两首《氓》说课稿 一、说教材 《诗经两首》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课,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高中语文在诗歌教学 中按照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顺序来进行课文编排,《诗经》作为我国诗歌的源头,其重要性 不言而喻。新课改后,教材从高一第二学段,即开始安排古代诗歌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了 解诗歌源流,了解古人是如何利用诗歌表情达意,从而认识古今文化的联系,培养和弘扬民 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高中语文课程应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根据此特 点,安排本课教学的三维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 2)分清《诗经》中特有的语助词和语气词,理解生僻字及意义特殊的词语 3)把握女主人公感情的变化,能够初步鉴赏文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课文,掌握诗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并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 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2)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3)了解《诗经》成书的经过及其特殊的文学价值,引导学生更加珍视汉民族文化,热 爱汉民族语言。 教学重点 1)落实诗歌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背诵课文 2)理解体会诗歌表达的“怨情”,准确把握诗中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诗歌表达的“怨情”,准确把握诗中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二、说教法: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本课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讲授法,诵读法, 启发法,讨论法等 讲授是为了启开学生思维,进入语境,让学生对诗中所涉及的文言知识点有清晰的认识 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熟悉课文内容并加以强化。问题和讨论能使师生互动,激 发发散思维,并且能够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这些教学方法的妥当运用,可以提高学
(四)学生总结本文作者要阐述的主旨,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和一般咏物抒情散文的异 同。 (五)课堂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如标题和重点语句来理解 文章的方法,还学习了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这些方法可以用在各种体 裁的文章阅读中。同时,我们从作者描写的“常春藤”“油菜花”这些微小的生命体中感悟到了 生命的气息,感悟到了心灵净化、品质提升的可贵。植物会在逆境中追求光明,人更应该勇 敢的去追求自己所向往的自由和幸福。 (六)布置作业:本文用拟人的手法写景状物,赋予景物性格与气质,取得了较好的艺 术效果。试借鉴本文的写法,调动你的情感和想象,描写一种景物,力求写出该景物的精、 气、神。字数不限。 诗经两首《氓》说课稿 一、说教材 《诗经两首》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课,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高中语文在诗歌教学 中按照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顺序来进行课文编排,《诗经》作为我国诗歌的源头,其重要性 不言而喻。新课改后,教材从高一第二学段,即开始安排古代诗歌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了 解诗歌源流,了解古人是如何利用诗歌表情达意,从而认识古今文化的联系,培养和弘扬民 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高中语文课程应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根据此特 点,安排本课教学的三维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1) 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 2) 分清《诗经》中特有的语助词和语气词,理解生僻字及意义特殊的词语; 3) 把握女主人公感情的变化,能够初步鉴赏文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课文,掌握诗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并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 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2) 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3) 了解《诗经》成书的经过及其特殊的文学价值,引导学生更加珍视汉民族文化,热 爱汉民族语言。 教学重点: 1) 落实诗歌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背诵课文 2) 理解体会诗歌表达的“怨情”,准确把握诗中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诗歌表达的“怨情”,准确把握诗中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二、说教法 :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本课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讲授法,诵读法, 启发法,讨论法等。 讲授是为了启开学生思维,进入语境,让学生对诗中所涉及的文言知识点有清晰的认识。 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熟悉课文内容并加以强化。问题和讨论能使师生互动,激 发发散思维,并且能够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这些教学方法的妥当运用,可以提高学
生的整体语文素养,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同时,通过使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课文的配乐朗诵范读,展示相关文学常识,可以使学 生获得直观的印象,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并且能丰富课堂容量,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三、说学法:新的教学理论不仅要求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本课是一篇以叙事 为主的古代诗歌,因此,学习本节课学生主要采用诵读法、讨论法等。 学生自己诵读与听配乐范读相结合,并且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加以指导,通过反复诵读, 培养语感,掌握四言诗歌的诵读节拍,熟悉课文内容并且落实诗中出现的重要实词虚词。由 教师设置情境,组织学生讨论,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情感 变化,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四、说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结合初中所学,回顾《诗经》的相关知识。《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文学 史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而《氓》又是其中的名篇,所以学习中必然要讲到有关《诗经》的 文学常识。包括“《诗经》六义”,其中,《氓》所涉及的比兴手法,是相关文学常识的重点 这部分的学习安排在导入环节,通过回顾《蒹葭》、《关雎》等初中语文涉及的《诗经》篇目, 来串讲相关知识点。在此环节,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应的文学常识知识点: 《诗经》第一部诗歌总集六义——风雅颂赋比兴四言诗 2、朗读分为听配乐范读与学生自读两个环节,首先听范读来指导学生把握四言诗诵读 的节奏(多媒体课件展示:二、二节拍),在朗读过程中,根据课下注释,明确字音字形 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与意义(多媒体课件展示生僻字字音字形及应掌握的重点实词虚词 的用法与意义),并且对诗歌叙述的故事内容有整体的感知 3、由教师导引,帮助学生理把握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欢喜—悲伤——怨恨,并且 明确本诗所表达的主要的感情是“怨情”,并由此来生发其他问题,突破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4、在对诗歌的内容有整体把握,并且了解女主人公情感变化的基础上,对本诗进行进 步的鉴赏。这是本课教学的主体部分,通过设计四个问题(“女主人公为何怨”、“她怨什 么”、“怨过之后她又将何去何从”、“她的感情变化在诗歌中是通过什么来体现的”),来引导 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把握本诗的思想意义(不仅是对氓的控诉,也是对当时社会普遍 存在的妇女地位卑微现象的批判)、了解诗歌的进步性所在(表现了女子敢于反抗,勇于追 求幸福的精神)并体会本诗边叙事边抒情,通过回忆、对比手法来表现情感的艺术手法。在 本环节中,通过教师的问题设计,引导启发,学生讨论,围绕着“怨情”来展开问题,将本课 的教学重难点寓于其中,从而使教学重难点得以突破。 5、总结人物性格特点,初步鉴赏诗歌中鲜明的人物形象。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是建立 在解决之前几个问题的基础上的。需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课文出发,找到对应的诗句,最后由 教师加以总结,明确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勤劳、温柔、善良、坚强。 6、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尝试背诵。《诗经》中出现的生僻字多,这会给学生 的背诵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首先应加强学生对字音字形掌握的落实,并且由教师对诗中的 故事情节整理概括,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通过指定学生演板重要词句,来明 确背诵中的重点难点。这样,本课的教学重点就能得以突破。 7、作业设计环节让学生把诗歌改编为现代诗歌或小说8、课堂小结 《诗经》产生于文学创作的朴素时代,千百年来,《诗经》中,尤其是“国风”部分的优 秀篇目流传不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它所反应的内容贴近普通大众的生活,表 达的是广大劳动人民最朴素的感情,由此给我们的写作也带来启迪。因此,安排课堂小结如 《氓》叙述了一个古老的、至今还在无数次重演的生活事件,然而今天我们读着两千多 年前的诗章,却决不因为时代的遥远、题材的常见而厌倦。这正是因为它并没有刻意去雕琢
生的整体语文素养,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同时,通过使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课文的配乐朗诵范读,展示相关文学常识,可以使学 生获得直观的印象,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并且能丰富课堂容量,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三、说学法 :新的教学理论不仅要求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本课是一篇以叙事 为主的古代诗歌,因此,学习本节课学生主要采用诵读法、讨论法等。 学生自己诵读与听配乐范读相结合,并且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加以指导,通过反复诵读, 培养语感,掌握四言诗歌的诵读节拍,熟悉课文内容并且落实诗中出现的重要实词虚词。由 教师设置情境,组织学生讨论,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情感 变化,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结合初中所学,回顾《诗经》的相关知识。《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文学 史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而《氓》又是其中的名篇,所以学习中必然要讲到有关《诗经》的 文学常识。包括“《诗经》六义”,其中,《氓》所涉及的比兴手法,是相关文学常识的重点。 这部分的学习安排在导入环节,通过回顾《蒹葭》、《关雎》等初中语文涉及的《诗经》篇目, 来串讲相关知识点。在此环节,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应的文学常识知识点: 《诗经》 第一部诗歌总集 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四言诗 2、朗读分为听配乐范读与学生自读两个环节,首先听范读来指导学生把握四言诗诵读 的节奏(多媒体课件展示:二、二节拍),在朗读过程中,根据课下注释,明确字音字形, 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与意义(多媒体课件展示生僻字字音字形及应掌握的重点实词虚词 的用法与意义),并且对诗歌叙述的故事内容有整体的感知。 3、由教师导引,帮助学生理把握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欢喜——悲伤——怨恨,并且 明确本诗所表达的主要的感情是“怨情”,并由此来生发其他问题,突破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4、在对诗歌的内容有整体把握,并且了解女主人公情感变化的基础上,对本诗进行进 一步的鉴赏。这是本课教学的主体部分,通过设计四个问题(“女主人公为何怨”、“她怨什 么”、“怨过之后她又将何去何从”、“她的感情变化在诗歌中是通过什么来体现的”),来引导 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把握本诗的思想意义(不仅是对氓的控诉,也是对当时社会普遍 存在的妇女地位卑微现象的批判)、了解诗歌的进步性所在(表现了女子敢于反抗,勇于追 求幸福的精神)并体会本诗边叙事边抒情,通过回忆、对比手法来表现情感的艺术手法。在 本环节中,通过教师的问题设计,引导启发,学生讨论,围绕着“怨情”来展开问题,将本课 的教学重难点寓于其中,从而使教学重难点得以突破。 5、总结人物性格特点,初步鉴赏诗歌中鲜明的人物形象。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是建立 在解决之前几个问题的基础上的。需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课文出发,找到对应的诗句,最后由 教师加以总结,明确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勤劳、温柔、善良、坚强。 6、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尝试背诵。《诗经》中出现的生僻字多,这会给学生 的背诵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首先应加强学生对字音字形掌握的落实,并且由教师对诗中的 故事情节整理概括,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通过指定学生演板重要词句,来明 确背诵中的重点难点。这样,本课的教学重点就能得以突破。 7、作业设计环节 让学生把诗歌改编为现代诗歌或小说 8、课堂小结 《诗经》产生于文学创作的朴素时代,千百年来,《诗经》中,尤其是“国风”部分的优 秀篇目流传不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它所反应的内容贴近普通大众的生活,表 达的是广大劳动人民最朴素的感情,由此给我们的写作也带来启迪。因此,安排课堂小结如 下: 《氓》叙述了一个古老的、至今还在无数次重演的生活事件,然而今天我们读着两千多 年前的诗章,却决不因为时代的遥远、题材的常见而厌倦。这正是因为它并没有刻意去雕琢
只是循着女主人公感情的变化发展,自然而然生成诗歌跌宕回旋的布局。其实,文学的真谛 正在于此——描述最本真的生活,表达最朴素的感情。由此我们也可以获得启迪,在我们写 作中,也应该抛去那些浮华的外表,用我们手中的笔,去展现真实的生活,表达内心最真挚 的感情。 五、说对本课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的预设及解决办法: 本课的教学设计,是以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怨情”作为中心点,由此生发几个问题,来完 成诗歌内容感知,人物形象分析,思想意义把握,艺术手法鉴赏这几个环节的教学。在此过 程中,课堂容量较大,需要教师课前抓好学生预习工作的落实。在课堂教学中,要运用好多 媒体课件,一方面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也便于控制课堂的教学节奏。另外 本课是一篇著名的爱情诗,在课堂教学中必然涉及爱情观的讨论,如何把握好尺度,不脱离 文本,避免把爱情诗的鉴赏变成纯粹爱情观的讨论,是课堂教学中尤其值得注意的问题 附:板书设计:《诗经》 为何怨一片痴情无端见弃 怨怨什么丈夫薄幸世道不公 怨之后痛定思痛与氓决绝 说教材《采薇》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第二 单元的精读课文,选自《诗经》。诗歌以追忆的方式,抒发了战士久戍在外的爱国之情和思 念家乡的情怀。本单元处于高一上学期,学习内容为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这些诗歌在 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的典范。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体现其蕴含的中 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掌握古诗的文体知识,学会赏析诗歌。 本文安排在单元第二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本首诗,是树立学生学好古诗的信心,培养一定 赏析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关键。根据新课标的“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三个维 度,和高一学生古诗鉴赏能力较弱的现状,欲拟定教学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体会士卒戍边与思乡的情感矛盾,把握其复杂的思想感情。2、 品味本诗的语言美,赏析其重章叠句手法的艺术魅力。3、熟记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新课标指出,文学阅读必须“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 魅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因此,在教学中将体会感情,品味语言,赏析艺术特色 作为教学的重点。由于本诗是早期的文言诗歌,学生在语言感知上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学的 难点是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说教法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采用诵读法和分析法进行教学。(1)诵读 法是学习古诗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关键是要根据情感的变化,读出 节奏、语气、语调而把握文意,体味感情。因此,范读、多读尤为重要。(2)分析法在于让 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进行探究,从而使学生了解诗中体会的情感,体现语 文课程的人文性 三、说学法关于学法,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诗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可以把疏通文意和课文思路的 任务交给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背诵课文,使记诵和理解结合在一起,这样才符合学生的 记忆规律,也减轻学生课下的负担 四、说程序本课计划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如下: 导入:…接下来我将从整体把握、体会情感、品味语言、总结艺术特色四个大环 节来安排教学。 二、背景点拨,整体把握首先学生回顾《诗经》的基本知识,依情况略作补充。简单介 绍本诗的历史背景:《采薇》大约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经常入侵中原,历史上有不少周天 子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打败獵狁的记载。进入课文后,明确生僻字读音:朗读课文
只是循着女主人公感情的变化发展,自然而然生成诗歌跌宕回旋的布局。其实,文学的真谛 正在于此——描述最本真的生活,表达最朴素的感情。由此我们也可以获得启迪,在我们写 作中,也应该抛去那些浮华的外表,用我们手中的笔,去展现真实的生活,表达内心最真挚 的感情。 五、说对本课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的预设及解决办法: 本课的教学设计,是以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怨情”作为中心点,由此生发几个问题,来完 成诗歌内容感知,人物形象分析,思想意义把握,艺术手法鉴赏这几个环节的教学。在此过 程中,课堂容量较大,需要教师课前抓好学生预习工作的落实。在课堂教学中,要运用好多 媒体课件,一方面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也便于控制课堂的教学节奏。另外, 本课是一篇著名的爱情诗,在课堂教学中必然涉及爱情观的讨论,如何把握好尺度,不脱离 文本,避免把爱情诗的鉴赏变成纯粹爱情观的讨论,是课堂教学中尤其值得注意的问题 附:板书设计 :《诗经》 为何怨 一片痴情 无端见弃 怨 怨什么 丈夫薄幸 世道不公 怨之后 痛定思痛 与氓决绝 一、说教材《采薇》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 2 第二 单元的精读课文,选自《诗经》。诗歌以追忆的方式,抒发了战士久戍在外的爱国之情和思 念家乡的情怀。本单元处于高一上学期,学习内容为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这些诗歌在 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的典范。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体现其蕴含的中 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掌握古诗的文体知识,学会赏析诗歌。 本文安排在单元第二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本首诗,是树立学生学好古诗的信心,培养一定 赏析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关键。根据新课标的“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三个维 度,和高一学生古诗鉴赏能力较弱的现状,欲拟定教学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体会士卒戍边与思乡的情感矛盾,把握其复杂的思想感情。2、 品味本诗的语言美,赏析其重章叠句手法的艺术魅力。3、熟记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新课标指出,文学阅读必须“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 魅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因此,在教学中将体会感情,品味语言,赏析艺术特色 作为教学的重点。由于本诗是早期的文言诗歌,学生在语言感知上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学的 难点是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二、说教法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采用诵读法和分析法进行教学。(1)诵读 法是学习古诗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关键是要根据情感的变化,读出 节奏、语气、语调而把握文意,体味感情。因此,范读、多读尤为重要。(2)分析法在于让 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进行探究,从而使学生了解诗中体会的情感,体现语 文课程的人文性。 三、说学法关于学法,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诗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可以把疏通文意和课文思路的 任务交给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背诵课文,使记诵和理解结合在一起,这样才符合学生的 记忆规律,也减轻学生课下的负担。 四、说程序本课计划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接下来我将从整体把握、体会情感、品味语言、总结艺术特色四个大环 节来安排教学。 二、背景点拨,整体把握首先学生回顾《诗经》的基本知识,依情况略作补充。简单介 绍本诗的历史背景:《采薇》大约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经常入侵中原,历史上有不少周天 子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打败玁狁的记载。进入课文后,明确生僻字读音;朗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