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诗歌。让学生对照注释及工具书明确字词读音,老师强调个别容易读错的字,在预习基 础上基本把握诗歌大意 三、疏通课文,体会情感学生朗读一至三节,找出通假字,如“莫”;语助词如“止”曰”; 古今异义词如“启”居”。以及个别短语如“靡室靡家”“载饥载渴”的结构,结合上《卫风·氓》 中出现的相同或类似的结构来理解。检査学生的自学情况,抽査翻译,纠正错误。 这三节都以采薇起笔,让学生思考课文呢写了薇菜生长的哪几种形态,有什么作用?学 生思考。这个问题不难,但学生回答可能不完整,只点到用于表达士卒思归之情的强烈。老 师要补充,用薇菜的生长来反映归期的推移和不定期,思念之情更加沉重。同时在艺术手法 上,同《卫风·氓》用“桑叶”来起兴一样,这里也是比兴手法,引出下文。另外,战士们靠 野菜来充饥也反映了战士们生活艰苦,兴中有赋 接下来,让学生继续找寻作者除了用薇菜的生长还用了什么来表现戍边的漫长?明确 用年月的更替,从“莫”到“阳”。让学生自行分析随着年岁的增长,作者对战争,对家乡的情 感发生了什么变化,有何体现。这是一首戍边战士在归来途中追忆戍边生活的诗,战士用追 忆的口吻来回想过去,在追忆中流露出强烈的情感。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在课文中都找得到, 学生找寻的过程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情感变化线索。明确:对战争,作者坚决抗战, 保家卫国,体现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同时内心又极度思念家乡,要提醒学生注意作者强烈的 痛苦,除了倍感久戍无期,同时不要忽视与家人音信隔绝,生死未卜的痛苦。 到这里,学生对这三节已经基本把握,现在可让学生再次整理归纳作者情感的复杂和矛 盾,要提醒注意作者对统治者不体恤士卒的不满 总结艺术手法,分析艺术手法可以提醒从《卫风氓》来入手,如重章叠句,比兴手法 不仅表现感情递进,还突出主题。课文除了追述思归之情,四、五节还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 生活。学生朗读,对照注释再次理解四、五节。归纳通假字如“尔棘”,古今异义如“君子”, “小人”,这两节字词在意义理解上比较难,可以让学生翻译,加强理解和掌握 第四节前四句是自问自答,写常棣花也是起兴。请学生归纳这四、五两节的大意,这样 能培养学生归纳能力,更好的把握这两节。在课文中找出描写紧张劳苦征战生活的文字,如 “三捷”日戒等。把握了大意后,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描写我军装备精良,马匹强壮中体现出 来的复杂情感,既有民族自豪感也有一定的愤恨情绪,士卒靠薇菜果腹而将军马匹居然如此 肥壮,更何况是将军自己,表现了对军中不公的不满。 四、感受人物形象,品味语言美 让学生谈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描写离别经常用杨柳的用意。杨柳意象的把握对今后学习 古诗歌很有帮助,回到课文第六节,想象前四句的画面。画面的想象能更好的理解战士的情 感,也能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为了突出人物内心的情感在写作时经常用外在景物来衬托,在课文第六节里,杨柳和雨 雪画面备受人们赞赏,让学生思考,谈谈自己的理解。杨柳和雨雪分别衬托了战士离别时依 依不舍和归来时百感交集,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寄托在这两幅画面中。指导学生这种寄情于景, 以景写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这时我提问,如何理解征战在外强烈的思乡之情以及归途 路上的伤悲痛苦?这个问题有一定的思考难度,让学生在看似矛盾的态度中更好的走进人物 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真实的人物情感,更完整、准确的把握思想感情 到这里已经分析完课文,现在可以让学生完整归纳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归纳 人物形象要求全面,准确,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把握课文,理解情感,训练完整表达的能 五、总结艺术特色 由学生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教师补充。 指导学生参照《卫风氓》来分析本文的重章叠句,比兴手法。同时要注意课文的多种叙
把握诗歌。让学生对照注释及工具书明确字词读音,老师强调个别容易读错的字,在预习基 础上基本把握诗歌大意。 三、疏通课文,体会情感学生朗读一至三节,找出通假字,如“莫”;语助词如“止”“曰”; 古今异义词如“启”“居”。以及个别短语如“靡室靡家”“载饥载渴”的结构,结合上《卫风·氓》 中出现的相同或类似的结构来理解。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抽查翻译,纠正错误。 这三节都以采薇起笔,让学生思考课文呢写了薇菜生长的哪几种形态,有什么作用?学 生思考。这个问题不难,但学生回答可能不完整,只点到用于表达士卒思归之情的强烈。老 师要补充,用薇菜的生长来反映归期的推移和不定期,思念之情更加沉重。同时在艺术手法 上,同《卫风·氓》用“桑叶”来起兴一样,这里也是比兴手法,引出下文。另外,战士们靠 野菜来充饥也反映了战士们生活艰苦,兴中有赋。 接下来,让学生继续找寻作者除了用薇菜的生长还用了什么来表现戍边的漫长?明确: 用年月的更替,从“莫”到“阳”。让学生自行分析随着年岁的增长,作者对战争,对家乡的情 感发生了什么变化,有何体现。这是一首戍边战士在归来途中追忆戍边生活的诗,战士用追 忆的口吻来回想过去,在追忆中流露出强烈的情感。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在课文中都找得到, 学生找寻的过程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情感变化线索。明确:对战争,作者坚决抗战, 保家卫国,体现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同时内心又极度思念家乡,要提醒学生注意作者强烈的 痛苦,除了倍感久戍无期,同时不要忽视与家人音信隔绝,生死未卜的痛苦。 到这里,学生对这三节已经基本把握,现在可让学生再次整理归纳作者情感的复杂和矛 盾,要提醒注意作者对统治者不体恤士卒的不满 总结艺术手法,分析艺术手法可以提醒从《卫风氓》来入手,如重章叠句,比兴手法, 不仅表现感情递进,还突出主题。课文除了追述思归之情,四、五节还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 生活。学生朗读,对照注释再次理解四、五节。归纳通假字如“尔”“棘”,古今异义如“君子”, “小人”,这两节字词在意义理解上比较难,可以让学生翻译,加强理解和掌握。 第四节前四句是自问自答,写常棣花也是起兴。请学生归纳这四、五两节的大意,这样 能培养学生归纳能力,更好的把握这两节。在课文中找出描写紧张劳苦征战生活的文字,如 “三捷”“日戒”等。把握了大意后,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描写我军装备精良,马匹强壮中体现出 来的复杂情感,既有民族自豪感也有一定的愤恨情绪,士卒靠薇菜果腹而将军马匹居然如此 肥壮,更何况是将军自己,表现了对军中不公的不满。 四、感受人物形象,品味语言美 让学生谈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描写离别经常用杨柳的用意。杨柳意象的把握对今后学习 古诗歌很有帮助,回到课文第六节,想象前四句的画面。画面的想象能更好的理解战士的情 感,也能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为了突出人物内心的情感在写作时经常用外在景物来衬托,在课文第六节里,杨柳和雨 雪画面备受人们赞赏,让学生思考,谈谈自己的理解。杨柳和雨雪分别衬托了战士离别时依 依不舍和归来时百感交集,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寄托在这两幅画面中。指导学生这种寄情于景, 以景写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这时我提问,如何理解征战在外强烈的思乡之情以及归途 路上的伤悲痛苦?这个问题有一定的思考难度,让学生在看似矛盾的态度中更好的走进人物 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真实的人物情感,更完整、准确的把握思想感情。 到这里已经分析完课文,现在可以让学生完整归纳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归纳 人物形象要求全面,准确,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把握课文,理解情感,训练完整表达的能 力。 五、总结艺术特色 由学生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教师补充。 指导学生参照《卫风氓》来分析本文的重章叠句,比兴手法。同时要注意课文的多种叙
事手法应用,如倒叙,追叙再回到现实的叙事线索 布置作业:熟读、背诵诗歌。预习《离骚》 《离骚》说课稿 关于教材:我所说课的篇目是两千年前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它 是高中二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三册第一单元(古典诗歌)的第二篇。该单元所选 中国古代古体诗8首,其中《诗经》中3首,汉魏晋五言诗3首,《孔雀东南飞》并序以及 《离骚》节选。在该单元中,《离骚》节选占有及其重要的位置。一方面,以屈原的作品为 代表的楚辞是继北方黄河流域岀现《诗经》之后,在南方长江流域出现的具有独特艺术魅力 的新诗体,其本身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另一方面,楚辞作品,尤其是屈原的 《离骚》从词句的角度看,地方特色鲜明,学生理解的难度较大。从作品的内容看,《离骚》 是一首规模宏伟的政治抒情长诗,全诗373句2400余字,既具有诗人自传的性质,又具有 某些幻想性的浪漫主义成分,整首诗歌感情回环激荡,撼人心魄。课文节选了长诗的第一节, 内容主要是诗人自述身世、品质、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诚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表现 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渝的高尚情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关于教学方法结合作品特点,按照课程标准对高中阶段在古典诗歌方面阅读能力的 要求,我把《离骚》节选的教学目的确定为以下两点一是了解屈原的生平,理解诗人忧国 忧民的高尚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二是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 诗句,培养学生初步评价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 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 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高中二年级学 生,具有一定的古代诗歌的评价能力,但对于时代久远的楚辞作品,评价的前提——读懂诗 歌的内容方面,仍存在困难,根据大纲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本文特点,我确立本文 重点及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鉴赏重要的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学难点:关键词句的疏通。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 决定从教材特点和面临的具体学情出发,首先要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注意高视角、低起点 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进行教学:第二,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 人文素质的培养 具体教学措施如下:第一,充分预习。要求学生课下预习,早读检查(内容包括:A 作家作品:B写作背景;C掌握生字生词:D熟读课文),逐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自学 能力。第二,分解重点、难点。本课将分两课时进行,把教学难点,即词句的疏通安排在 第一课时中,把教学重点,即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安排在第二课时,以确保学生真正做到 课一得。第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学习的内容确立课型。第一课时:诵读、讨论相结合; 第二课时:讨论、训练为主 三关于学法指导:1.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这 篇课文尽管难度较大,尤其是语言方面的障碍较大,但教学各个环节的设计上,仍以教师的 引导为主,通过切合实际的引导和点拨,使学生一步一步探究来完成教学目标。2.检查学 生的预习这一步必不可少,这是由我校的校情、学情决定的。我们华亭一中的具体情况是: 高中学生中城镇多农村少,矿区学生多,学生家庭条件较好,学习主动性不强,教师必须加 强督促。3.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积累,犹如堆沙一样,一层一层的积淀。课外的阅 读非常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要强调,并做好示范作用。因此,本课的导入和课后作业均要
事手法应用,如倒叙,追叙再回到现实的叙事线索。 布置作业:熟读、背诵诗歌。预习《离骚》。 《离骚》说课稿 一.关于教材:我所说课的篇目是两千年前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它 是高中二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三册第一单元(古典诗歌)的第二篇。该单元所选 中国古代古体诗 8 首,其中《诗经》中 3 首,汉魏晋五言诗 3 首,《孔雀东南飞》并序以及 《离骚》节选。在该单元中,《离骚》节选占有及其重要的位置。一方面,以屈原的作品为 代表的楚辞是继北方黄河流域出现《诗经》之后,在南方长江流域出现的具有独特艺术魅力 的新诗体,其本身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另一方面,楚辞作品,尤其是屈原的 《离骚》从词句的角度看,地方特色鲜明,学生理解的难度较大。从作品的内容看,《离骚》 是一首规模宏伟的政治抒情长诗,全诗 373 句 2400 余字,既具有诗人自传的性质,又具有 某些幻想性的浪漫主义成分,整首诗歌感情回环激荡,撼人心魄。课文节选了长诗的第一节, 内容主要是诗人自述身世、品质、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诚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表现 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渝的高尚情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二.关于教学方法结合作品特点,按照课程标准对高中阶段在古典诗歌方面阅读能力的 要求,我把《离骚》节选的教学目的确定为以下两点 一是了解屈原的生平,理解诗人忧国 忧民的高尚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二是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 诗句,培养学生初步评价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 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 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高中二年级学 生,具有一定的古代诗歌的评价能力,但对于时代久远的楚辞作品,评价的前提――读懂诗 歌的内容方面,仍存在困难,根据大纲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本文特点,我确立本文 重点及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鉴赏重要的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学难点:关键词句的疏通。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 决定从教材特点和面临的具体学情出发,首先要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注意高视角、低起点, 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进行教学;第二,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 人文素质的培养。 具体教学措施如下: 第一,充分预习。要求学生课下预习,早读检查(内容包括:A 作家作品;B 写作背景;C 掌握生字生词;D 熟读课文),逐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自学 能力。 第二,分解重点、难点。本课将分两课时进行,把教学难点,即词句的疏通安排在 第一课时中,把教学重点,即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安排在第二课时,以确保学生真正做到一 课一得。 第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学习的内容确立课型。第一课时:诵读、讨论相结合; 第二课时:讨论、训练为主。 三.关于学法指导:1.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这 篇课文尽管难度较大,尤其是语言方面的障碍较大,但教学各个环节的设计上,仍以教师的 引导为主,通过切合实际的引导和点拨,使学生一步一步探究来完成教学目标。2. 检查学 生的预习这一步必不可少,这是由我校的校情、学情决定的。我们华亭一中的具体情况是: 高中学生中城镇多农村少,矿区学生多,学生家庭条件较好,学习主动性不强,教师必须加 强督促。 3. 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积累,犹如堆沙一样,一层一层的积淀。课外的阅 读非常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要强调,并做好示范作用。因此,本课的导入和课后作业均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