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的牵牛花,都是恬静安谧的冷色调,这点学生很容易能判断出来。这些冷色调能体现文眼 中的哪个词呢?问题自然产生,而学生也能答出“清”这一特点。 2.声音的体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是很细小的,但作者依然能够听见,正应了那句 古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动写静,由此学生可以很快明白这些景物体现了文 眼中的“静”。 3.环境的描绘。作者租的是一椽破屋,在院子里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 壁腰中静对蓝朵,感受秋意。两个“破”字会让学生很自然地得出“悲凉”这一感情基调 通过引导,第一幅图展现出的景与“清、静、悲凉”就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了。 另外四幅图中的“情语”,我将让学生分为四组,根据第一幅图的赏析方法自由讨论并分 别找出图中景物如何体现“清、静、悲凉”。有了之前老师的分析示范,此时学生们会比较顺 利地完成赏析。接着我会问学生文中有哪些句子是自己最喜欢的?为什么喜欢?这个问题的 提出目的是引导学生去品味揣摩语言,从而分析文章渲染、衬托等写作手法 在这个环节中,我运用诵读法、点拨法、探宄讨论法使学生解决了教学目标中的第 第三个知识目标以及两个能力目标。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通过对意象群体的鉴 赏,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更重要的是,那些用语言所描绘出的清新典 雅的画面能最大程度地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唤醒他们的审美体验,学生也就更容易理解作 者的心情和景物的完美融合。 (五)设疑讨论,体悟情感 当学生被美景感染时,我将引导学生转入文章末尾,让他们通过文中的一组比喻感受南 北之秋的差异——黄酒与白干,稀饭与馍馍,鲈鱼与大蟹,黄犬与骆驼,从而得出北国的秋 味更浓这一结论,至此本文的第二个教学目标得到了很好的诠释。之后自然引出问题:作者 在此文中是“悲秋还是“颂秋”呢? 学生根据“清、静、悲凉”这一文眼,或许会答出“悲秋”这一答案,此时我将简单介绍作 者郁达夫及本文的创作背景,通过介绍,学生能够明白郁达夫先生联系当时国家山河破碎 内交外困的现实,为了保住祖国美好的东西,“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不仅抒发了赞美 眷恋故都自然风物的真情,也表现出了深沉的爱国之情。看似是秋天真实的自然色彩,实际 上是作家内心情感的投射,是“形”与“神”的完美结合。通过这个环节,不仅使本文的德育目 标与重难点得到解决,还可以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进一步提高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 (六)延伸拓展:对文本的鉴赏,强化了学生的审美体验,但教材只是例子,我们必须 从中走出,拓展开来,进而推动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并养成良好的审美习惯,积累审 美经验。因此,我设计了延伸讨论的环节 先给学生欣赏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接着让学生用文章里出现的景物为内容,仿照《天净沙·秋思》的写法,当堂写一首关 于故都秋景的小令 例如:碧天破屋浓荼,落蕊疏草蓝朵,衰蝉冷雨闲话。故都秋至,赏秋人在天涯 六、说课后作业 运用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法,写一篇关于自己喜爱的景或物的抒情散文,可 以将描写角度放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上,绘形绘声绘色。 七、说板书设计 故都的秋 郁达夫 1、秋晨院落 2、秋槐落蕊
白的牵牛花,都是恬静安谧的冷色调,这点学生很容易能判断出来。这些冷色调能体现文眼 中的哪个词呢?问题自然产生,而学生也能答出“清”这一特点。 2.声音的体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是很细小的,但作者依然能够听见,正应了那句 古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动写静,由此学生可以很快明白这些景物体现了文 眼中的“静”。 3.环境的描绘。作者租的是一椽破屋,在院子里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 壁腰中静对蓝朵,感受秋意。两个“破”字会让学生很自然地得出“悲凉”这一感情基调。 通过引导,第一幅图展现出的景与“清、静、悲凉”就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了。 另外四幅图中的“情语”,我将让学生分为四组,根据第一幅图的赏析方法自由讨论并分 别找出图中景物如何体现“清、静、悲凉”。有了之前老师的分析示范,此时学生们会比较顺 利地完成赏析。接着我会问学生文中有哪些句子是自己最喜欢的?为什么喜欢?这个问题的 提出目的是引导学生去品味揣摩语言,从而分析文章渲染、衬托等写作手法。 在这个环节中,我运用诵读法、点拨法、探究讨论法使学生解决了教学目标中的第一、 第三个知识目标以及两个能力目标。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通过对意象群体的鉴 赏,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更重要的是,那些用语言所描绘出的清新典 雅的画面能最大程度地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唤醒他们的审美体验,学生也就更容易理解作 者的心情和景物的完美融合。 (五)设疑讨论,体悟情感 当学生被美景感染时,我将引导学生转入文章末尾,让他们通过文中的一组比喻感受南 北之秋的差异——黄酒与白干,稀饭与馍馍,鲈鱼与大蟹,黄犬与骆驼,从而得出北国的秋 味更浓这一结论,至此本文的第二个教学目标得到了很好的诠释。之后自然引出问题:作者 在此文中是“悲秋”还是“颂秋”呢? 学生根据“清、静、悲凉”这一文眼,或许会答出“悲秋”这一答案,此时我将简单介绍作 者郁达夫及本文的创作背景,通过介绍,学生能够明白郁达夫先生联系当时国家山河破碎、 内交外困的现实,为了保住祖国美好的东西,“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不仅抒发了赞美、 眷恋故都自然风物的真情,也表现出了深沉的爱国之情。看似是秋天真实的自然色彩,实际 上是作家内心情感的投射,是“形”与“神”的完美结合。通过这个环节,不仅使本文的德育目 标与重难点得到解决,还可以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进一步提高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 (六)延伸拓展 :对文本的鉴赏,强化了学生的审美体验,但教材只是例子,我们必须 从中走出,拓展开来,进而推动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并养成良好的审美习惯,积累审 美经验。因此,我设计了延伸讨论的环节。 先给学生欣赏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接着让学生用文章里出现的景物为内容,仿照《天净沙·秋思》的写法,当堂写一首关 于故都秋景的小令。 例如:碧天破屋浓茶,落蕊疏草蓝朵,衰蝉冷雨闲话。故都秋至,赏秋人在天涯。 六、说课后作业 运用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法,写一篇关于自己喜爱的景或物的抒情散文,可 以将描写角度放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上,绘形绘声绘色。 七、说板书设计 故都的秋 郁达夫 1、秋晨院落 2、秋槐落蕊
3、秋蝉残声 4、秋雨话凉 5、秋枣奇景 (形) (神) 总之,整节课以审美教育为中心线索,贯穿全局。希望我们的语文教学能成为学生感受 美,鉴赏美,创造美的第一步!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2、《故都的秋》说课稿2 各位评委 上午好!今天,我要说的课题是写景抒情散文《故都的秋》 下面,我按高中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说课部分的程序把我备课的思路和设计 展开 解说 教材分析 1、单元教学要求我所说的篇目是《故都的秋》单元的教学要求是通过鉴赏品味语言, 向深层次赏析作者的情感,领悟文中的晢理。引导学生能通过文章精巧、绵密的构思,深入 品味文中富有情感与哲理的语言。在欣赏语言的过程中,使学生从文章的“景语”里,品读出 作家笔下“景”的独特之美,进而品读出作家的独特心境,品读出作家蕴含于文中的独特的情 与理,从而达到通过品味语言来循序渐进地感知,体会作者的情态与志趣的赏析目的。在鉴 赏阅读中,既要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也要辅之以抽象思维,更要注意学生美感思维的激发 2、文章特点《故都的秋》系郁达夫在对故都北平的秋景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 眷恋和落寞之情的作品,体现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处境和浓重的“主观色彩”。古往今来,对于 秋”,或讴歌,或诅咒:或因它而寓之于意,或借它而寄之以情。时有古今,地有南北,意 有厚薄,于是“秋”也就显示不同的姿、色、声、味来。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通过独特 的表现手法,表现出了“秋”独特的风姿,独特的色彩,独特的音响,独特的韵味,独特的意 境。《故都的秋》中的“秋”是这样的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清”静”悲 凉”,便是故都北平的秋在作家意念上的总投影,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和底色。这种“清、静、 悲凉”正是故都秋的特色,是作者着力表现的东西,因为这色彩本身就是一种美。一片飘零 的槐叶能打动情意,几声秋虫的哀鸣更足以牵动心魄,这种深远的忧思和孤独者的冷落之感 正是郁达夫当时的心境。由于在客观事物的描绘中融入了作家的情绪,自然要觉得落寞和悲 凉,和故都北平一样,作者的感情也蒙上了一层淡淡的秋意。郁达夫用他的情感绘出了一幅 细腻深沉的主观意境图,它构成了文章的骨架。读者可在对秋色、秋味、秋的意境和秋的姿 态的体味中,感受作品美的力量。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篇散文“物”“我”之间完美的交融和统 。显示了作家卓越的艺术才华。它既是对北平秋的客观描绘,又是作者当时心情的折射, 在郁达夫大量的写景抒情散文中,是很有特色的一篇。郁达夫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作家 他在小说、散文、诗词、文论等诸多领域都具有深湛的功力和卓越的成就,而且形成了自然 畅达而热情坦荡的鲜明风格。这一风格体现在他的散文创作中,善于运用多种多样的艺术形 式,风格却很统一,正如郁达夫自己所说,在散文中“总要把热情渗入,不能不达到忘情忘 我的境地。”他的散文带有鲜明的自叙性质,发出的是带有强烈个性的自己的声音,篇篇洋 溢着回肠荡气的诗的调子,充满了内热的、浓郁的、清新的情韵,热情坦白,毫不遮掩地表 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 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1933年4月,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上海
3、秋蝉残声 4、秋雨话凉 5、秋枣奇景 (形) (神) 总之,整节课以审美教育为中心线索,贯穿全局。希望我们的语文教学能成为学生感受 美,鉴赏美,创造美的第一步!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2、《故都的秋》说课稿 2 各位评委: 上午好!今天,我要说的课题是写景抒情散文《故都的秋》。 下面,我按高中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说课部分的程序把我备课的思路和设计,一一展开 解说。 一、教材分析 1、单元教学要求我所说的篇目是《故都的秋》单元的教学要求是通过鉴赏品味语言, 向深层次赏析作者的情感,领悟文中的哲理。引导学生能通过文章精巧、绵密的构思,深入 品味文中富有情感与哲理的语言。在欣赏语言的过程中,使学生从文章的“景语”里,品读出 作家笔下“景”的独特之美,进而品读出作家的独特心境,品读出作家蕴含于文中的独特的情 与理,从而达到通过品味语言来循序渐进地感知,体会作者的情态与志趣的赏析目的。在鉴 赏阅读中,既要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也要辅之以抽象思维,更要注意学生美感思维的激发。 2、文章特点《故都的秋》系郁达夫在对故都北平的秋景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 眷恋和落寞之情的作品,体现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处境和浓重的“主观色彩”。古往今来,对于 “秋”,或讴歌,或诅咒;或因它而寓之于意,或借它而寄之以情。时有古今,地有南北,意 有厚薄,于是“秋”也就显示不同的姿、色、声、味来。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通过独特 的表现手法,表现出了“秋”独特的风姿,独特的色彩,独特的音响,独特的韵味,独特的意 境。《故都的秋》中的“秋”是这样的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清”“静”“悲 凉”,便是故都北平的秋在作家意念上的总投影,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和底色。这种“清、静、 悲凉”正是故都秋的特色,是作者着力表现的东西,因为这色彩本身就是一种美。一片飘零 的槐叶能打动情意,几声秋虫的哀鸣更足以牵动心魄,这种深远的忧思和孤独者的冷落之感, 正是郁达夫当时的心境。由于在客观事物的描绘中融入了作家的情绪,自然要觉得落寞和悲 凉,和故都北平一样,作者的感情也蒙上了一层淡淡的秋意。郁达夫用他的情感绘出了一幅 细腻深沉的主观意境图,它构成了文章的骨架。读者可在对秋色、秋味、秋的意境和秋的姿 态的体味中,感受作品美的力量。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篇散文“物”“我”之间完美的交融和统 一。显示了作家卓越的艺术才华。它既是对北平秋的客观描绘,又是作者当时心情的折射, 在郁达夫大量的写景抒情散文中,是很有特色的一篇。郁达夫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作家。 他在小说、散文、诗词、文论等诸多领域都具有深湛的功力和卓越的成就,而且形成了自然 畅达而热情坦荡的鲜明风格。这一风格体现在他的散文创作中,善于运用多种多样的艺术形 式,风格却很统一,正如郁达夫自己所说,在散文中“总要把热情渗入,不能不达到忘情忘 我的境地。”他的散文带有鲜明的自叙性质,发出的是带有强烈个性的自己的声音,篇篇洋 溢着回肠荡气的诗的调子,充满了内热的、浓郁的、清新的情韵,热情坦白,毫不遮掩地表 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 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1933 年 4 月,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上海
移居到杭州,撤退到隐逸恬适的山水之间,思想苦闷,创作枯淡,而这篇散文写于1934年, 作者正处于苦闷时期。郁达夫在散文《故都的秋》中为我们描写了故都秋色,抒发了对北国 秋色的无限向往和眷恋之情。从写作上看,本文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特点表现得最充分的 典型之一。材料方面:选材是零碎的。文中情感所及而刻意描绘的有五种景物,它们之间并 没有明显的时空关系,却都能相提并论。表达方面: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多种表达 方式交替出现。这一切都是为了突出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他笔下的自然景物—一秋 味、秋色、秋的意境和姿态就“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语),笼上了一层深远的忧虑和冷落 之清。这就是以清驭景,以清显景的写景抒情方法。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本次比赛要求运用多媒体教学以及新课标理念,我确立以下教学目 标 二、教学目标: 第一、知识目标: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2、学习以情显景、以情驭景的表 现手法。 第二、能力目标:1、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2、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 观景”的自然融合。3、尝试网络环境,结合多媒体,解读经典文本 第三、情感目标:关注人的情感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审美 能力。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确立以下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听读朗读,品味语言。教学难点:准确把握作者丰富的情感内涵 教学目标设计为: 1、知识与能力:体会散文形神的辩证关系;掌握阅读散文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鉴赏 散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训练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由衷的热爱故都的美好情感、陶冶情操 新课标指出:髙中语文教学应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重视培养发现、探究、 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我的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为: 教学重点:掌握散文鉴赏方法,提高鉴赏散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缘景入情,领会作者热爱故都的美好情感进而准确的把握作者的内心世界。 三教法学法 (一)、教学方法 教学指导思想:以作者的情感为线索贯穿全文,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 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1、朗读感知法。重视诵读、美读。本文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 文辞优美,教师应当努力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当中,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 情。由于本文的写作年代离今天较远,学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味可能有些困难,所以要认 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尤其当读到作者直接抒情部分更要认真感受作者的心意 和情怀。因此要求学生带着美好的感情来读,体会课文中美好的感情,以朗读来贯串整个教 学过程,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加强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2、情境教学法。本文是写景抒情的名篇,当中由主观感受和客观描绘的统一而形成的 和谐的色彩感和画面美,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根据课文所描绘的情景,配以形象鲜明的图片, 生动的语言,并利用录音朗读,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表象,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仿佛置身其间,如临其境:学生在这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中,激发了求知欲和兴趣,从而更 好地理解、掌握所学的内容,也提高了自身的语言实践能力,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和创新能力
移居到杭州,撤退到隐逸恬适的山水之间,思想苦闷,创作枯淡,而这篇散文写于 1934 年, 作者正处于苦闷时期。郁达夫在散文《故都的秋》中为我们描写了故都秋色,抒发了对北国 秋色的无限向往和眷恋之情。从写作上看,本文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特点表现得最充分的 典型之一。材料方面:选材是零碎的。文中情感所及而刻意描绘的有五种景物,它们之间并 没有明显的时空关系,却都能相提并论。表达方面: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多种表达 方式交替出现。这一切都是为了突出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他笔下的自然景物——秋 味、秋色、秋的意境和姿态就“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语),笼上了一层深远的忧虑和冷落 之清。这就是以清驭景,以清显景的写景抒情方法。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本次比赛要求运用多媒体教学以及新课标理念,我确立以下教学目 标: 二、教学目标: 第一、知识目标: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2、学习以情显景、以情驭景的表 现手法。 第二、能力目标:1、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2、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 观景”的自然融合。3、尝试网络环境,结合多媒体,解读经典文本。 第三、情感目标:关注人的情感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审美 能力。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确立以下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听读朗读,品味语言。教学难点:准确把握作者丰富的情感内涵。 教学目标设计为: 1、知识与能力:体会散文形神的辩证关系;掌握阅读散文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鉴赏 散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训练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由衷的热爱故都的美好情感、陶冶情操。 新课标指出:高中语文教学应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重视培养发现、探究、 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我的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为: 教学重点:掌握散文鉴赏方法,提高鉴赏散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缘景入情,领会作者热爱故都的美好情感进而准确的把握作者的内心世界。 三教法学法 (一)、教学方法 教学指导思想:以作者的情感为线索贯穿全文,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 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1、朗读感知法。重视诵读、美读。本文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 文辞优美,教师应当努力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当中,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 情。由于本文的写作年代离今天较远,学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味可能有些困难,所以要认 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尤其当读到作者直接抒情部分更要认真感受作者的心意 和情怀。因此要求学生带着美好的感情来读,体会课文中美好的感情,以朗读来贯串整个教 学过程,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加强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2、情境教学法。本文是写景抒情的名篇,当中由主观感受和客观描绘的统一而形成的 和谐的色彩感和画面美,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根据课文所描绘的情景,配以形象鲜明的图片, 生动的语言,并利用录音朗读,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表象,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仿佛置身其间,如临其境;学生在这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中,激发了求知欲和兴趣,从而更 好地理解、掌握所学的内容,也提高了自身的语言实践能力,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和创新能力
3、探究式教学法。根据20世纪初,美国著名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 做中学的教学方法,遵循设置疑难情景、确定问题、提出假设、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实施 的步骤,对本文内容的理解进行了设疑讨论 问题设置的重点在于弄清其表现手法,理解描写中寄托的浓厚的思想感情,及细细品味 优美、含蓄、隽永的语言。要求学生学有所疑,有疑则求解,勇于发表个人见解。激发他们 学习与研究的兴趣,鼓励学生课下继续讨论与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手段:在教学手段的使用上,主要是使用多媒体电脑课件。把教学设计的步骤 及内容制成课件,利于引导学生质疑思辨法,利于突破重点、难点,利用演示课件代替板书, 能节省时间,又可展示教材所没有的补充材料,扩大教学内容,加快教学节奏,体现教改的 新理念。 三}学法辅导: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强调以读为主,根据认读——还原——移情 领悟的阅读认知过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 学习。 1、诵读感知法(学生先听录音范读,后反复诵读) 2、阅读学习法(阅读步骤:通读、精读、品读、研读)。 3、设疑硏讨法(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叶圣 陶老先生也曾说过:“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教”。为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始终贯彻这一教学 理念,积极引导学生勇于质疑、解疑,发表个人观点 4、拓展延伸,加强语文实践活动。 学生自由选择课堂任务、合作伙伴及完成方式,并开展学习成果和学习心得交流活动。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教师提问:当秋天来临之际,你感受到了什么?历代文人骚客笔下的“秋” 又是怎样的情景呢?学生回答问题,畅谈感受,回忆关于秋的诗文。教师归纳总结:秋天, 一方面给人以丰收的感觉,田野里,各种庄稼陆续成熟了,果园里,各种果树都硕果累累, 挂满枝头,天高地广,金风送爽,令人心旷神怡:另一发面也会给人带来破败、凄凉之感。 西风渐紧,北雁南飞,满天枯叶纷飞,田野里,收获后,一片狼藉,没有了茂盛碧绿的景象, 西北风中夹杂着冬的寒意,让人心绪悲凉。因此,在历代写景状物的诗文中,写秋景状秋物 的篇章数不胜数,名篇迭出 (二)、提供相关材料,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电脑显示如下资料:“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北风吹故林,秋声不可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浔阳 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 《登高》名篇: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王维《山居秋暝》欧阳修《秋声赋》关于秋的景 观图片,尤其是北京的秋景图片,如香山红叶、北海、陶然亭等。学生通过上述图文的欣赏 自然会沉静在秋意之中,对本文会产生浓厚的求知欲。教师点拨:这些佳句和名篇,有的描 写秋天的肃杀和凄凉,抒发作者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 赞秋之情。而郁达夫却以自己个性鲜明的思想,选择了独特的角度,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 写出了这篇散文精品。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景如何?秋意如何?让我们一起走进故都,领略 故都的秋味 (三)、听朗读录音(十分钟) (四)、细细品味:文章开头部分“从青岛到北平来的理由就是要饱尝这故都的秋味”。 秋味”是什么?(朗读)故都的秋味可用文中哪些词说明?“清”-清闲恬静安谧“静° 细腻幽远幽静深邃“悲凉”——落寞衰落萧条进一步说明:这是北国的求在作者心中的投影 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清、静”是北国之秋的客观实景,“悲凉”是人的主观情感的写照,流 露出沉静、寡淡的心绪
3、探究式教学法。根据 20 世纪初,美国著名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 做中学的教学方法,遵循设置疑难情景、确定问题、提出假设、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实施 的步骤,对本文内容的理解进行了设疑讨论。 问题设置的重点在于弄清其表现手法,理解描写中寄托的浓厚的思想感情,及细细品味 优美、含蓄、隽永的语言。要求学生学有所疑,有疑则求解,勇于发表个人见解。激发他们 学习与研究的兴趣,鼓励学生课下继续讨论与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手段:在教学手段的使用上,主要是使用多媒体电脑课件。把教学设计的步骤 及内容制成课件,利于引导学生质疑思辨法,利于突破重点、难点,利用演示课件代替板书, 能节省时间,又可展示教材所没有的补充材料,扩大教学内容,加快教学节奏,体现教改的 新理念。 {三}学法辅导: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强调以读为主,根据认读——还原——移情 ——领悟的阅读认知过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 学习。 1、诵读感知法(学生先听录音范读,后反复诵读)。 2、阅读学习法(阅读步骤:通读、精读、品读、研读)。 3、设疑研讨法(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叶圣 陶老先生也曾说过:“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教”。为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始终贯彻这一教学 理念,积极引导学生勇于质疑、解疑,发表个人观点。 4、拓展延伸,加强语文实践活动。 学生自由选择课堂任务、合作伙伴及完成方式,并开展学习成果和学习心得交流活动。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教师提问:当秋天来临之际,你感受到了什么?历代文人骚客笔下的“秋” 又是怎样的情景呢?学生回答问题,畅谈感受,回忆关于秋的诗文。教师归纳总结:秋天, 一方面给人以丰收的感觉,田野里,各种庄稼陆续成熟了,果园里,各种果树都硕果累累, 挂满枝头,天高地广,金风送爽,令人心旷神怡;另一发面也会给人带来破败、凄凉之感。 西风渐紧,北雁南飞,满天枯叶纷飞,田野里,收获后,一片狼藉,没有了茂盛碧绿的景象, 西北风中夹杂着冬的寒意,让人心绪悲凉。因此,在历代写景状物的诗文中,写秋景状秋物 的篇章数不胜数,名篇迭出。 (二)、提供相关材料,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电脑显示如下资料:“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北风吹故林,秋声不可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浔阳 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 《登高》名篇: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王维《山居秋暝》欧阳修《秋声赋》关于秋的景 观图片,尤其是北京的秋景图片,如香山红叶、北海、陶然亭等。学生通过上述图文的欣赏, 自然会沉静在秋意之中,对本文会产生浓厚的求知欲。教师点拨:这些佳句和名篇,有的描 写秋天的肃杀和凄凉,抒发作者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 赞秋之情。而郁达夫却以自己个性鲜明的思想,选择了独特的角度,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 写出了这篇散文精品。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景如何?秋意如何?让我们一起走进故都,领略 故都的秋味。 (三)、听朗读录音(十分钟) (四)、细细品味:文章开头部分“从青岛到北平来的理由就是要饱尝这故都的秋味”。 “秋味”是什么?(朗读)“故都的秋味”可用文中哪些词说明?“清”——清闲恬静安谧“静”—— 细腻幽远幽静深邃“悲凉”——落寞衰落萧条进一步说明:这是北国的求在作者心中的投影, 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清、静”是北国之秋的客观实景,“悲凉”是人的主观情感的写照,流 露出沉静、寡淡的心绪
(五)、哪些景物体现了“清、静、悲凉ν的感情。朗读、揣摩、体悟。3-11段写景(朗 读)。作者选取了故都秋景中的“秋晨”,“秋花”,“秋树”,“秋蝉”,“秋雨”,“秋枣”等景物 来描写的。这些景物各具怎样的特点?教师明确:五幅秋景图:秋晨的天空(3)秋槐的落 蕊(4)秋蝉的残鸣(5)秋雨的凉意(6-10)秋枣的色彩(11)分别从不同的感觉品味揣摩: 秋光:秋天的早晨,仰视可见“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近看可以“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 这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还有那“玉泉的夜月”,给人以高远柔和而又清冷之感。秋声:“西 山的虫唱”,“秋蝉衰落的残声”,是凄凉哀惋的。秋色:既有“鸽蛋似的枣儿”从淡绿微黄到 红特的成熟过程,也有喇叭似的朝荣“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的主观 感受,显示着秋之火热与冷漠的统一。秋味:息列索落的秋雨,一阵凉风,一层秋雨,平添 了“无边雨丝似愁长”的凄凉之味。继续提问:1、作者为何将“淡红色”的牵牛花视为最次? (因为红的色调不符合悲凉的心境。)2、枣子熟了不也是红色的吗?作者为何又喜欢呢? (淡黄微绿的色调依然同作者的心境吻合)3、“唉,天可真凉了”。作者写“了”字念得很高 拖得很长,是出于什么目的?(目的在于渲染“清、静、悲凉”的气氛。“了”字音抬得高、拖 得长,好比是对着无边的大森林呼唤,呼唤的越响,回荡得越远,森林越发显得空寂。 (六)、故都秋的景物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如香山的红叶,游人如织的颐和园,作者为 何只选取了这几处景物来写呢?“一切景语皆情语”,点明了作家笔下的景和物都是依附着 定情感的,而这情感又多是作家本身的情感历程的再现,文中的秋花、秋雨、秋光、秋声 等这些景物的清闲、幽远、幽静、落寞、衰落、萧条,表面看都是秋的真实色彩,实际上是 北国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是自然界的“客观色彩”与作家内心的“主观感受的”的自然融 合。文章取材主要体现“清、静、悲凉”的特点,而香山红叶的暖色调,颐和园的喧闹,与文 章的感情基调不相称,因此散文的取材应围绕中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就是以情驭景、以 情显景的方法。 (七)、文章在刻意描绘的几种秋景之外,作者思路所及而且笔触点到的还有哪些内容? (朗读开头两段和结尾两段)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点到了南北不同景点的特色:南国的苏 州、上海、杭州后厦门、香港、广州的秋味,扬州的“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 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并在文中插入关于秋的议论,中外文人及其作品。 (八)、综观全文,用最简练的文字概括北国秋和南国秋的特点,文中为何多次提到南 国之秋?北国之秋:清、静、悲凉南国之秋:慢、润、淡作者多次提到南国之秋都是为了烘 托对比北国之秋的特色,以南国秋天“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来烘托 故都秋色的味道醇厚、浓郁。以南国秋天的“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来烘托北国秋的色彩浓重 天之高远,使人处于其中,回味隽永。表现出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揣摩“比起北国 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于白干,稀饭之于馍馍,鲈鱼之于大蟹,黄犬之于骆驼”的修辞。南 国之秋与北国之秋的最大区别在于:味。而文中的这四个比喻又是从饮食文化入手,让人从 饮食的“味”去领悟秋之‘味”,让人从形象的“味”去品味抽象的“味”。用如此丰富生动的意象 又令人读后回味悠长,明了于胸。 (九)、作者分别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描绘了故都的秋景,那么作者在叙述和描绘秋景时 以时间为序还是以空间为序?不是以时间为序,也不是以空间为序,是并行排列,体现了散 文“形散”的特点,这些景物都具有‘清、静、悲凉”的共同特点,也即“神不散ˆ (十)、读罢全文,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提示:此题在学生可以见仁 见智,各抒己见。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的眷恋,对故都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 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 凉的颂歌。(郁达夫从生活中体验到许多悲苦与忧愁,但是他没有彻底消沉,而是依然怀有 颗追求真善美的心灵,以审美的心态和眼光来观察故都秋景,看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 的美好的一面;郁达夫不写北平的宫殿庙宇、亭台楼阁,而是写老百姓家院和普通街道上所
(五)、哪些景物体现了“清、静、悲凉”的感情。朗读、揣摩、体悟。3-11 段写景(朗 读)。作者选取了故都秋景中的“秋晨”,“秋花”,“秋树”,“秋蝉”,“秋雨”,“秋枣”等景物 来描写的。这些景物各具怎样的特点?教师明确:五幅秋景图:秋晨的天空(3)秋槐的落 蕊(4)秋蝉的残鸣(5)秋雨的凉意(6-10)秋枣的色彩(11)分别从不同的感觉品味揣摩: 秋光:秋天的早晨,仰视可见“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近看可以“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 这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还有那“玉泉的夜月”,给人以高远柔和而又清冷之感。秋声:“西 山的虫唱”,“秋蝉衰落的残声”,是凄凉哀惋的。秋色:既有“鸽蛋似的枣儿”从淡绿微黄到 红特的成熟过程,也有喇叭似的朝荣“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的主观 感受,显示着秋之火热与冷漠的统一。秋味:息列索落的秋雨,一阵凉风,一层秋雨,平添 了“无边雨丝似愁长”的凄凉之味。继续提问:1、作者为何将“淡红色”的牵牛花视为最次? (因为红的色调不符合悲凉的心境。)2、枣子熟了不也是红色的吗?作者为何又喜欢呢? (淡黄微绿的色调依然同作者的心境吻合)3、“唉,天可真凉了”。作者写“了”字念得很高, 拖得很长,是出于什么目的?(目的在于渲染“清、静、悲凉”的气氛。“了”字音抬得高、拖 得长,好比是对着无边的大森林呼唤,呼唤的越响,回荡得越远,森林越发显得空寂。) (六)、故都秋的景物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如香山的红叶,游人如织的颐和园,作者为 何只选取了这几处景物来写呢?“一切景语皆情语”,点明了作家笔下的景和物都是依附着一 定情感的,而这情感又多是作家本身的情感历程的再现,文中的秋花、秋雨、秋光、秋声…… 等这些景物的清闲、幽远、幽静、落寞、衰落、萧条,表面看都是秋的真实色彩,实际上是 北国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是自然界的“客观色彩”与作家内心的“主观感受的”的自然融 合。文章取材主要体现“清、静、悲凉”的特点,而香山红叶的暖色调,颐和园的喧闹,与文 章的感情基调不相称,因此散文的取材应围绕中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就是以情驭景、以 情显景的方法。 (七)、文章在刻意描绘的几种秋景之外,作者思路所及而且笔触点到的还有哪些内容? (朗读开头两段和结尾两段)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点到了南北不同景点的特色:南国的苏 州、上海、杭州后厦门、香港、广州的秋味,扬州的“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 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并在文中插入关于秋的议论,中外文人及其作品。 (八)、综观全文,用最简练的文字概括北国秋和南国秋的特点,文中为何多次提到南 国之秋?北国之秋:清、静、悲凉南国之秋:慢、润、淡作者多次提到南国之秋都是为了烘 托对比北国之秋的特色,以南国秋天“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来烘托 故都秋色的味道醇厚、浓郁。以南国秋天的“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来烘托北国秋的色彩浓重、 天之高远,使人处于其中,回味隽永。表现出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揣摩“比起北国 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于白干,稀饭之于馍馍,鲈鱼之于大蟹,黄犬之于骆驼”的修辞。南 国之秋与北国之秋的最大区别在于:味。而文中的这四个比喻又是从饮食文化入手,让人从 饮食的“味”去领悟秋之“味”,让人从形象的“味”去品味抽象的“味”。用如此丰富生动的意象 又令人读后回味悠长,明了于胸。 (九)、作者分别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描绘了故都的秋景,那么作者在叙述和描绘秋景时, 以时间为序还是以空间为序?不是以时间为序,也不是以空间为序,是并行排列,体现了散 文“形散”的特点,这些景物都具有“清、静、悲凉”的共同特点,也即“神不散”。 (十)、读罢全文,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提示:此题在学生可以见仁 见智,各抒己见。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的眷恋,对故都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 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 凉的颂歌。(郁达夫从生活中体验到许多悲苦与忧愁,但是他没有彻底消沉,而是依然怀有 一颗追求真善美的心灵,以审美的心态和眼光来观察故都秋景,看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 的美好的一面;郁达夫不写北平的宫殿庙宇、亭台楼阁,而是写老百姓家院和普通街道上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