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名称:耕作学专业:农学班级:农学15-1章节名称第一章绪论第二节中国农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了解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重点认识中国粮食安全问课堂教学题,特别是了解我国加入WTO给农业发展和耕作制度改革带来的机遇目的和挑战。内容顺序时间(分)具体教学过程和内容5新课引言串讲上节课的重点内容并提问,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20我国农业现状从解放初至今,借助PPt通过大量图表、数据等信息认识我国农业发展概况及农业所取得的成就。我国粮食安全问题20通过讨论及实例分析探讨我国当前粮食安全问题(包括数量、质量、生态、教学内容及市场安全),是学生充分认识我国粮食学时分配安全问题任重道远。中国农业发展中存20从我国人口、农业资源、环境间关系在的主要问题分析我国当前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农业发展方向20通过上述对我国农业现状及存在问题认识,探讨我国今后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5总结与结束串讲主要内容,布置复习思考题。重点:1.认识粮食生产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重点、难点2.中国发展可持续农业的主要方向以及对策难点: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认识中国农业的主要特点、发展方向通过课堂提问,引出问题,引起学生注意和兴趣,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和教学,借助于图片,通过具体事例,使学生明白什么是现代化农业以及手段中国农业发展和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通过反复强调和布置复习思考题巩固重点教学内容。1.耕作学主要解决农业生产中什么问题?2.如何认识粮食生产在我国国民生产中的重要性?作业、思考3.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题阅读材料;有关粮食安全问题的论著和论文,FAO网站(www.fao.com)课后记年月日教研室主任签字:刘建国
课程名称: 耕作学 专业:农学 班级:农学 15-1 教研室主任签字: 刘建国 年 月 日 章节名称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中国农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课堂教学 目的 了解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重点认识中国粮食安全问 题,特别是了解我国加入 WTO 给农业发展和耕作制度改革带来的机遇 和挑战。 教学内容及 学时分配 内容顺序 新课引言 我国农业现状 我国粮食安全问题 中国农业发展中存 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农业发展方向 总结与结束 时间(分) 5 20 20 20 20 5 具体教学过程和内容 串讲上节课的重点内容并提问,使学 生巩固所学知识。 从解放初至今,借助 PPt 通过大量图 表、数据等信息认识我国农业发展概 况及农业所取得的成就。 通过讨论及实例分析探讨我国当前粮 食安全问题(包括数量、质量、生态、 市场安全),是学生充分认识我国粮食 安全问题任重道远。 从我国人口、农业资源、环境间关系 分析我国当前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 问题。 通过上述对我国农业现状及存在问题 认识,探讨我国今后农业发展的主要 方向。 串讲主要内容,布置复习思考题。 重点、难点 以及对策 重点:1.认识粮食生产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 2.中国发展可持续农业的主要方向。 难点: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认识中国农业的主要特点、发展方向 教学方法和 手段 通过课堂提问,引出问题,引起学生注意和兴趣,主要采用多媒体 教学,借助于图片,通过具体事例,使学生明白什么是现代化农业以及 中国农业发展和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通过反复强调和布置复习思 考题巩固重点教学内容。 作业、思考 题 1. 耕作学主要解决农业生产中什么问题? 2.如何认识粮食生产在我国国民生产中的重要性? 3.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阅读材料; 有关粮食安全问题的论著和论文,FAO 网站(www.fao.com) 课后记
课程名称:耕作学专业:农学班级:农学15-1章节名称第一章 绪论第三节耕作学的内容、研究对象与学科地位掌握耕作制度、种植制度、养地制度的基本概念:理解耕作制的技课堂教学术功能和宏观布局功能。了解耕作学的发展历史及不同历史时期耕作制目的度的研究内容。内容顺序时间(分)具体教学过程和内容5新课引信言串讲上节课的重点内容并提问,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耕作学的概念、性15了解耕作学、耕作制度、种植制度和质养地制度各自概念与四者之间关系。耕作学历史与发展15了解耕作学学科性质,及耕作学的起源、发展历史和对耕作学科发展做出教学内容及重大贡献的学者。耕作学的内容与任20从我国耕作学科不同历史时期面临的学时分配务社会任务、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归纳耕作学不同历史时期的内容。建立合理耕作制度10从耕作制度要解决社会、经济和生态的目的问题阐述耕作制度的目的20耕作制度的功能从宏观和微观角度阐述跟顾总制度的功能5总结与结束归纳主要内容,布置复习思考题。重点:耕作学的教学目的与农业生产关系重点、难点难点:1了解耕作学在农业宏观决策与微观技术指导中的作用关系以及对策2我国加入WTO给农业发展和耕作制制度改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通过课堂提问,引出问题,引起学生注意和兴趣,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和教学,借助于图片,通过具体事例,使学生耕作学学科内容的不断发展手段及耕作制度的区域性特点。通过反复强调和布置复习思考题巩固重点教学内容。1.耕作学主要解决农业生产中什么问题?作业、思考2.如何认识耕作制度的宏观决策功能与微观技术功能?阅读材料;题有关耕作制度问题的论著和论文,FAO网站(www.fao.com)课后记年月日教研室主任签字:刘建国
课程名称: 耕作学 专业:农学 班级:农学 15-1 教研室主任签字: 刘建国 年 月 日 章节名称 第一章 绪论 第三节 耕作学的内容、研究对象与学科地位 课堂教学 目的 掌握耕作制度、种植制度、养地制度的基本概念;理解耕作制的技 术功能和宏观布局功能。了解耕作学的发展历史及不同历史时期耕作制 度的研究内容。 教学内容及 学时分配 内容顺序 新课引言 耕作学的概念、性 质 耕作学历史与发展 耕作学的内容与任 务 建立合理耕作制度 的目的 耕作制度的功能 总结与结束 时间(分) 5 15 15 20 10 20 5 具体教学过程和内容 串讲上节课的重点内容并提问,使学 生巩固所学知识。 了解耕作学、耕作制度、种植制度和 养地制度各自概念与四者之间关系。 了解耕作学学科性质,及耕作学的起 源、发展历史和对耕作学科发展做出 重大贡献的学者。 从我国耕作学科不同历史时期面临的 社会任务、要解决的 社会问题归纳耕 作学不同历史时期的内容。 从耕作制度要解决社会、经济和生态 问题阐述耕作制度的目的。 从宏观和微观角度阐述跟顾总制度的 功能 归纳主要内容,布置复习思考题。 重点、难点 以及对策 重点:耕作学的教学目的与农业生产关系 难点:1 了解耕作学在农业宏观决策与微观技术指导中的作用关系 2 我国加入 WTO 给农业发展和耕作制制度改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教学方法和 手段 通过课堂提问,引出问题,引起学生注意和兴趣,主要采用多媒体 教学,借助于图片,通过具体事例,使学生耕作学学科内容的不断发展 及耕作制度的区域性特点。通过反复强调和布置复习思考题巩固重点教 学内容。 作业、思考 题 1. 耕作学主要解决农业生产中什么问题? 2.如何认识耕作制度的宏观决策功能与微观技术功能? 阅读材料; 有关耕作制度问题的论著和论文,FAO 网站(www.fao.com) 课后记
课程名称:耕作学专业:农学班级:农学15-1章节名称第二章资源辨识与耕作制度第一节耕作制度与农业系统了解与耕作制度建立有关的主要农业资源即光资源、热量资源、水课堂教学资源、土地资源、植物资源以及社会经济、科学技术、信息资源辨识常用的指标及其辨识方法。理解掌握主要农业资源状况及其特点。掌握土目的地生产力测算方法及土地生产潜力开发的途径和技术措施。内容顺序时间(分)具体教学过程和内容5串讲上节课的重点内容并提问,使学新课引言生巩固所学知识。农业生产的实质、20农业生产与光合作用之间关系、农业生产受自然与社会因素影响决定了其特点有一定自然、社会规律。15农业系统的组成农业生态系统、农业技术系统和农业经济系统各自概念及三者间的相互关教学内容及系。农业资源的分类、25农业资源的分类、重点介绍农业资源学时分配特点及合理利用的特点及合理、有效利用,不可再生能源的保护性利用农业资源与农业生20资源利用与农业产量与经济效益与环产关系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结合我国当前农业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展开讨论5总结与结束归纳主要内容,布置复习思考题。重点:1.根据农业资源的特点在生产中合理安排生产,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重点、难点2.根据农业资源的特点合理、经济、有效的利用。以及对策难点:不同耕作制度条件下的主要农业资源状况及其特点分析、土地生产力测算及土地生产力开发通过课堂提问,引出问题,引起学生注意和兴趣,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和教学,借助于图片,通过具体事例,使学生明白农业生产不能以牺牲环手段境为代价及我国农业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强调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的重要性,布置复习思考题巩固重点教学内容1.农业生产的实质和特点?作业、思考2.农业资源的分类和特点?3.资源与耕作制度的关系?题5为什么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课后记教研室主任签字:刘建国年月日
课程名称: 耕作学 专业:农学 班级:农学 15-1 教研室主任签字: 刘建国 年 月 日 章节名称 第二章 资源辨识与耕作制度 第一节 耕作制度与农业系统 课堂教学 目的 了解与耕作制度建立有关的主要农业资源即光资源、热量资源、水 资源、土地资源、植物资源以及社会经济、科学技术、信息资源辨识常 用的指标及其辨识方法。理解掌握主要农业资源状况及其特点。掌握土 地生产力测算方法及土地生产潜力开发的途径和技术措施。 教学内容及 学时分配 内容顺序 新课引言 农业生产的实质、 特点 农业系统的组成 农业资源的分类、 特点及合理利用 农业资源与农业生 产关系 总结与结束 时间(分) 5 20 15 25 20 5 具体教学过程和内容 串讲上节课的重点内容并提问,使学 生巩固所学知识。 农业生产与光合作用之间关系、农业 生产受自然与社会因素影响决定了其 有一定自然、社会规律。 农业生态系统、农业技术系统和农业 经济系统各自概念及三者间的相互关 系。 农业资源的分类、重点介绍农业资源 的特点及合理、有效利用,不可再生 能源的保护性利用 资源利用与农业产量与经济效益与环 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结合我国当前农 业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展开讨论 归纳主要内容,布置复习思考题。 重点、难点 以及对策 重点:1.根据农业资源的特点在生产中合理安排生产,因地制宜,因 时制宜。 2.根据农业资源的特点合理、经济、有效的利用。 难点:不同耕作制度条件下的主要农业资源状况及其特点分析、土地生 产力测算及土地生产力开发。 教学方法和 手段 通过课堂提问,引出问题,引起学生注意和兴趣,主要采用多媒体 教学,借助于图片,通过具体事例,使学生明白农业生产不能以牺牲环 境为代价及我国农业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强调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 的重要性,布置复习思考题巩固重点教学内容。 作业、思考 题 1. 农业生产的实质和特点? 2. 农业资源的分类和特点? 3. 资源与耕作制度的关系? 5 为什么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课后记
课程名称:耕作学专业:农学班级:农学15-1第二章资源辨识与耕作制度第二节我国耕作制度发展的战略目标章节名称与基本原理了解我国耕作制度发展的战略目标与实现目标的基本原理与方式,课堂教学理解掌握在我国发展集约化、现代化、可持续化和多元化耕作制度的必目的要性及其理论根据。内容顺序时间(分)具体教学过程和内容5新课引言串讲上节课的重点内容并提问,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30精致农作从我国人口一土地一农业资源关系说明我国发展传统精久农业、集约化农业的必要性。我国精致农业要从集约多维利用土地、主攻年单产、资源适应与地域分宜角度入手教学内容及25经济高效从农业生态是社会经济活动角度说明学时分配农业生产要实现农业高效。提高农业效益要以产出定投入、高产高效同步、报酬递减率、组合效益。25持久发展可持续农业是未来农业的主旨,要充分协调好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间关系,实现持久发展要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用养结合、持续投入。5总结与结束归纳主要内容,布置复习思考题。重点:1.我国耕作制度发展目标与“两高一优”持续发展的关系重点、难点2.我国耕作制度发展必须吃力好经济利益、生态利益、持久发以及对策展的关系难点:正确处理好农业生产中投入与产出间的关系通过课堂提问,引出问题,引起学生注意和兴趣,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和教学,借助于图片,通过具体事例,采用讨论式方法提出命题---集约手段农业与生态农业中国今后应采用那种发展模式,分组讨论。强调发展集约化农业是我国解决粮食安全的根本保证1.如何处理好农业发展中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作业、思考2.我国生态农业与国外生态农业有什么不同?3.如何认识国内外农业发展的思潮?题讨论题:我国农业发展应该走集约化农业还是生态农业?课后记年月日教研室主任签字:刘建国
课程名称: 耕作学 专业:农学 班级:农学 15-1 教研室主任签字: 刘建国 年 月 日 章节名称 第二章 资源辨识与耕作制度 第二节 我国耕作制度发展的战略目标 与基本原理 课堂教学 目的 了解我国耕作制度发展的战略目标与实现目标的基本原理与方式, 理解掌握在我国发展集约化、现代化、可持续化和多元化耕作制度的必 要性及其理论根据。 教学内容及 学时分配 内容顺序 新课引言 精致农作 经济高效 持久发展 总结与结束 时间(分) 5 30 25 25 5 具体教学过程和内容 串讲上节课的重点内容并提问,使学 生巩固所学知识。 从我国人口—土地—农业资源关系说 明我国发展传统精久农业、集约化农 业的必要性。我国精致农业要从集约多 维利用土地、主攻年单产、资源适应与地域 分宜角度入手 从农业生态是社会经济活动角度说明 农业生产要实现农业高效。提高农业 效益要以产出定投入、高产高效同步、 报酬递减率、组合效益。 可持续农业是未来农业的主旨,要充 分协调好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间关 系,实现持久发展要合理开发利用农 业资源、用养结合、持续投入。 归纳主要内容,布置复习思考题。 重点、难点 以及对策 重点:1.我国耕作制度发展目标与“两高一优”持续发展的关系. 2.我国耕作制度发展必须吃力好经济利益、生态利益、持久发 展的关系. 难点:正确处理好农业生产中投入与产出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和 手段 通过课堂提问,引出问题,引起学生注意和兴趣,主要采用多媒体 教学,借助于图片,通过具体事例,采用讨论式方法提出命题-集约 农业与生态农业中国今后应采用那种发展模式,分组讨论。强调发展集 约化农业是我国解决粮食安全的根本保证。 作业、思考 题 1.如何处理好农业发展中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 2.我国生态农业与国外生态农业有什么不同? 3.如何认识国内外农业发展的思潮? 讨论题: 我国农业发展应该走集约化农业还是生态农业? 课后记
课程名称:耕作学专业:农学班级:农学15-1第三章作物布局第一节:作物布局的概念与原则章节名称掌握作物布局的意义与原则以及生态条件与作物布局的关系,了解课堂教学我国的作物布局。了解作物布局的基本概念及其在生产上的意义;掌目的握合理作物布局的原则内容顺序时间(分)具体教学过程和内容5新课引言串讲上节课的重点内容并提问,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20作物布局的概念、从农业结构、农田配置、熟制角度引意义出作物布局的概念;建立合理作物布局的意义10作物布局的目的从医生看病--下症断书为例,说明作物布局犹如农业生产的症断书,作物布局是保证整体结构,协调生产和保教学内容及护、产量和效益、当前和长远,实现总体功能和目标。学时分配作物布局的原则30讨论:假设新开垦一个农场,如何选择种植作物的种类?最后归纳作物布局要考虑满足国家、社会、个人需要市场需求、经济效益、生态适应性、现代农产品开发与20技术难易、短期长期利益等。作物布局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从新、奇、特、稀角度开发特色、优质、专用、稀少农产品5总结与结束归纳主要内容,布置复习思考题。重点:1.作物布局的时、空区限与内容的关系。重点、难点2.作物布局的原则及不同利益驱动下的主次地位以及对策难点:作物布局必须兼顾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如何保证三者利益兼顾。通过课堂提问,引出问题,引起学生注意和兴趣,本节内容与社会实际联系较紧密,而且也是社会热点问题,同学们较关注,主要采用课教学方法和堂讨论形式,采用启发性教学,引到同学从不同角度,占在不同立场(个手段人、集体、国家)分析作物种植与满足社会利益、生态利益、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作物布局的综合性。1.作物布局,种植制度?2.作物布局的目的、意义?作业、思考3.作物布局的原则?题讨论题:从个人、集体、国家角度分析作物布局与满足社会利益、生态利益、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课后记年月日教研室主任签字:刘建国
课程名称: 耕作学 专业:农学 班级:农学 15-1 教研室主任签字: 刘建国 年 月 日 章节名称 第三章 作物布局 第一节:作物布局的概念与原则 课堂教学 目的 掌握作物布局的意义与原则以及生态条件与作物布局的关系,了解 我国的作物布局。了解作物布局的基本概念及其在生产上的意义; 掌 握合理作物布局的原则。 教学内容及 学时分配 内容顺序 新课引言 作物布局的概念、 意义 作物布局的目的 作物布局的原则 现代农产品开发与 作物布局 总结与结束 时间(分) 5 20 10 30 20 5 具体教学过程和内容 串讲上节课的重点内容并提问,使学 生巩固所学知识。 从农业结构、农田配置、熟制角度引 出作物布局的概念;建立合理作物布 局的意义 从医生看病-下症断书为例,说明作 物布局犹如农业生产的症断书,作物 布局是保证整体结构,协调生产和保 护、产量和效益、当前和长远,实现 总体功能和目标。 讨论:假设新开垦一个农场,如何选 择种植作物的种类?最后归纳作物布 局要考虑满足国家、社会、个人需要, 市场需求、经济效益、生态适应性、 技术难易、短期长期利益等。 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从新、奇、特、 稀角度开发特色、优质、专用、稀少 农产品 归纳主要内容,布置复习思考题。 重点、难点 以及对策 重点:1.作物布局的时、空区限与内容的关系。 2.作物布局的原则及不同利益驱动下的主次地位。 难点:作物布局必须兼顾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如何保证三 者利益兼顾。 教学方法和 手段 通过课堂提问,引出问题,引起学生注意和兴趣,本节内容与社会 实际联系较紧密,而且也是社会热点问题,同学们较关注,主要采用课 堂讨论形式,采用启发性教学,引到同学从不同角度,占在不同立场(个 人、集体、国家)分析作物种植与满足社会利益、生态利益、个人利益 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作物布局的综合性。 作业、思考 题 1. 作物布局,种植制度? 2. 作物布局的目的、意义? 3. 作物布局的原则? 讨论题:从个人、集体、国家角度分析作物布局与满足社会利益、 生态利益、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 课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