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骆驼中学初二语文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卷 一、书写(4分) 亲爱的同学,字如名片,请你在答题时候做到书写正确、规范、端正,力求 美观。本题将根据卷面书写情况评分 二、积累与运用(20分 1、阅读下面文字,根据拼音写出汉字。(2分) 浙江精神世代传承演化,历久弥新。在漫长的历史实践过程中,从大禹的因 (shi)利导、敬业治水,到勾践的卧(xin)尝胆、励精图治;从岳飞、 于谦的精忠报国、清白一生,到方孝儒、张苍水的刚正不阿、以身殉国:从沈括 的(b6)学多识、精研深究,到竺可桢的科学救国、求是一生……都给浙江 精神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yun) 2、下面成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组是()。(2分) A、津津乐道家喻户晓巧夺天工鲜为人知 B、抑扬顿挫世外桃园孜孜不倦谈笑风声 C、拔山涉水历历在目锋芒必露冥思遐想 D、与日具增载歌载舞不求甚解正禁危坐 3、下面语段的空白处,应依次填人的一组句子是()(2分) 映日荷花,接天莲叶,亭亭莲蓬,柔嫩玉藕,无不牵惹诗情,引人遐思。让 我们学做莲叶的事业吧, 让我们学做荷花的事业吧, 让我们学做莲子的事业吧 ;让我们学做藕的事吧, ①把寂寞留给自己 ②把芬芳献给他人 ③以苦心孕育未来 ④以宽阔拥抱生活 A.②①④③B.④②③①C.③②④①D.①④③② 4、古诗文填空(6分) (1)白居易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表达了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 物的诗句是: 2)诗句 。”表达了文天祥舍生取 义的崇高精神。(文天祥《过零丁洋》) (3)但愿人长久, 。(苏轼《水调歌头》) (4) 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5、读下面一则消息,拟定一个恰当的标题(字数不超过20个)。(2分)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尤其是全球变暖的影响,我国部分地区降水发生变 化,北方地区水资源总量明显减少。其中以黄河、淮河、海河和辽河地区最为显 著。水利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北方部分流域水资源已从周期性短缺转变成绝对 性短缺。”这位负责人说,“我国黄河、淮河、海河和辽河地区地表水资源量比 20年前减少17%,水资源总量减少12%,其中海河地区地表水资源量减少41%, 水资源总量减少25%” 6、名著阅读。(2分) 《名人传》是法国著名作家 写的,作品主要叙述了贝多芬、米开朗
1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骆驼中学初二语文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卷 一、书写(4 分) 亲爱的同学,字如名片,请你在答题时候做到书写正确、规范、端正,力求 美观。本题将根据卷面书写情况评分。 二、积累与运用(20 分) 1、阅读下面文字,根据拼音写出汉字。(2 分) 浙江精神世代传承演化,历久弥新。在漫长的历史实践过程中,从大禹的因 (shì) 利导、敬业治水,到勾践的卧(xīn) 尝胆、励精图治;从岳飞、 于谦的精忠报国、清白一生,到方孝儒、张苍水的刚正不阿、以身殉国;从沈括 的(bó) 学多识、精研深究,到竺可桢的科学救国、求是一生……都给浙江 精神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yùn) 。 2、下面成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2 分) A、津津乐道 家喻户晓 巧夺天工 鲜为人知 B、抑扬顿挫 世外桃园 孜孜不倦 谈笑风声 C、拔山涉水 历历在目 锋芒必露 冥思遐想 D、与日具增 载歌载舞 不求甚解 正禁危坐 3、下面语段的空白处,应依次填人的一组句子是( )(2 分) 映日荷花,接天莲叶,亭亭莲蓬,柔嫩玉藕,无不牵惹诗情,引人遐思。让 我们学做莲叶的事业吧, ;让我们学做荷花的事业吧, ; 让我们学做莲子的事业吧, ;让我们学做藕的事吧, 。 ①把寂寞留给自己 ②把芬芳献给他人 ③以苦心孕育未来 ④以宽阔拥抱生活 A.②①④③ B.④②③① C.③②④① D. ①④③② 4、古诗文填空(6 分) (1)白居易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表达了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 物的诗句是: , 。 (2)诗句:“ , 。”表达了文天祥舍生取 义的崇高精神。(文天祥《过零丁洋》) (3)但愿人长久, 。(苏轼《水调歌头》) (4) ,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5、读下面一则消息,拟定一个恰当的标题(字数不超过 20 个)。(2 分)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尤其是全球变暖的影响,我国部分地区降水发生变 化,北方地区水资源总量明显减少。其中以黄河、淮河、海河和辽河地区最为显 著。水利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北方部分流域水资源已从周期性短缺转变成绝对 性短缺。”这位负责人说,“我国黄河、淮河、海河和辽河地区地表水资源量比 20 年前减少 17%,水资源总量减少 12%,其中海河地区地表水资源量减少 41%, 水资源总量减少 25%”。 6、名著阅读。(2 分) 《名人传》是法国著名作家 写的,作品主要叙述了贝多芬、米开朗
琪罗和 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了他们的高尚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 神 7、仿照下面的句式,改变地点和内容,写一个句式相同的句子。(2分) 谅解,是一种胸怀,也是一种修养。它是一缕和煦的春风,能拂去蒙在心头 的阴影;它是一场绵绵的细雨,能滋润受伤的心灵;它是 能 。有了谅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会更加和谐,人类 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8、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2分 A、经过大家的努力,使我们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 B、是否有“以农民为本”的理念,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C、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要决策 D、即使一直没有试验成功,但他一点儿也不气馁。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一)藤野先生(15分) 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 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一一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 的杂志上发表出来。 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可以抄一点。” “拿来我看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星期要 送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一惊,同时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 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 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 神经学 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 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 道 “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一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 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 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但是我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 “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
2 琪罗和 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了他们的高尚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 神。 7、仿照下面的句式,改变地点和内容,写一个句式相同的句子。(2 分) 谅解,是一种胸怀,也是一种修养。它是一缕和煦的春风,能拂去蒙在心头 的阴影;它是一场绵绵的细雨,能滋润受伤的心灵;它是 , 能 。有了谅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会更加和谐,人类 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8、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 (2 分) A、经过大家的努力,使我们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 B、是否有“以农民为本”的理念,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C、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要决策。 D、即使一直没有试验成功,但他一点儿也不气馁。 三、现代文阅读(30 分) (一)藤野先生(15 分) 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 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 的杂志上发表出来。 “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可以抄一点。” “拿来我看。”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星期要 送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一惊,同时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 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 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 神经学。 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 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 道: “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 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 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但是我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 “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
学年实验完毕之后,我便到东京玩了一夏天,秋初再回学校,成绩早已发表 了,同学100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这回藤野先生所担任的功 课,是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学。 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髙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 对我说道: 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 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 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 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 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9、本文段选自鲁迅的 集(文章体例)《 》。(2分) 10、“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他所担任的功课”中的“这样”是指 (2分) 11、“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一惊,同时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我”因何“吃 了一惊” 我”又因何“感到一种 不安” (2分) 12、“实物是那样,我们没法改换它”这句话反映了藤野先生对学生的和 对科学的 态度。(2分) 1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段“我”和藤野先生相处的四件事。(4分) (2) (3) (4) 14、本文段主要采用 描写、 描写的方法来表现人物形象;本文段的 记叙顺序是_(3分) (二)苹果皮(15分) ①那是30多年前的事了。在外地工作的姑父回来看望奶奶,带来很多礼物, 其中有两个又圆又大、又红又香的苹果。我和哥哥第一次见到苹果,我们眼巴巴 地看着那鲜红的苹果,闻着那诱人的香气,一口一口地咽着口水。 ②吃罢早饭,姑父走了。奶奶把我和哥哥喊到跟前,拿起两个大苹果,塞到 我和哥哥手里。她乐呵呵地对我们说;“我早就看到你们俩馋猴儿似地盯着苹果。 快到一边吃去吧,别让你们妈看见了
3 学年实验完毕之后,我便到东京玩了一夏天,秋初再回学校,成绩早已发表 了,同学 100 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这回藤野先生所担任的功 课,是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学。 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 对我说道: “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 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 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 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 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9、本文段选自鲁迅的 集(文章体例)《 》。(2 分) 10、“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他所担任的功课”中的“这样”是指 。(2 分) 11、“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一惊,同时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我”因何“吃 了一惊” ;“我”又因何“感到一种 不安” 。(2 分) 12、“实物是那样,我们没法改换它”这句话反映了藤野先生对学生的 和 对科学的 态度。(2 分) 1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段“我”和藤野先生相处的四件事。(4 分) (1) (2) (3) (4) 14、本文段主要采用 描写、 描写的方法来表现人物形象;本文段的 记叙顺序是 。(3 分) (二)苹果皮(15 分) ①那是 30 多年前的事了。在外地工作的姑父回来看望奶奶,带来很多礼物, 其中有两个又圆又大、又红又香的苹果。我和哥哥第一次见到苹果,我们眼巴巴 地看着那鲜红的苹果,闻着那诱人的香气,一口一口地咽着口水。 ②吃罢早饭,姑父走了。奶奶把我和哥哥喊到跟前,拿起两个大苹果,塞到 我和哥哥手里。她乐呵呵地对我们说;“我早就看到你们俩馋猴儿似地盯着苹果。 快到一边吃去吧,别让你们妈看见了
③我们拿着苹果,来到院子外的一堵矮墙边。哥哥看着苹果,眼睛乐成了两 个弯弯的小月牙。我呢,不时把苹果凑近鼻子,一边闻,一边连声说:“好香, 好香。”哥哥说:“咱们吃吧。”我说:“咱们吃吧。”不知说了多少遍“咱们 吃吧”,可谁也没舍得在苹果上咬一口。哥哥说:“咱们别吃,等晚上爸爸回来 你的和妈妈分着吃,我的和爸爸分着吃。”我咽了咽口水,连声说:“好好好。” ④我和哥哥正高兴地商量着,不知什么时候,妈妈已经站在我们身后。妈妈 笑盈盈地看着我们,问道:“这苹果是你们姑父给谁带来的呀?”我们齐声回答: “是给奶奶的。”妈妈说:“是啊,这苹果是给你们奶奶的。你们奶奶已经80 多岁了,身体又有病,咱家有了什么好吃的,应该给她留着,让她多吃几次。你 们说我说的对不对?”我和哥哥没有回答,忙把苹果放到妈妈手里。妈妈看了看 手里的苹果,又看了看我和哥哥,脸上忽然没了笑容。好一阵之后,她才模了模 我们的头,转身走进屋里。 ⑤我们在院子里玩了一会儿,哥哥说:“别玩了,咱们该做作业了。”我和 哥哥走进屋里,看到妈妈站在奶奶床前,正准备削苹果。奶奶看到我们,擦擦眼 泪对妈妈说:“孩子长这么大还没吃过苹果,你就让他俩一人吃一个吧。”妈妈 笑着说:“奶奶,他们以后吃苹果的机会多着哩,你就别老想着他们了。”奶奶 又擦了擦眼泪说:“孩子,难得你的这一片孝心,可你不让他俩尝尝,我吃着也 没啥味呀。”妈妈给我们使了个眼色,我和哥哥忙拎着书包走出屋外 ⑥那天我们吃罢晚饭,妈妈把我和哥哥叫到她面前,端起放在案板上的一只 碗说:“伸手。”我们把手伸了出去。妈妈在我和哥哥的手里放了几片苹果皮, 笑盈盈他说:“吃吧,孩子。”我捏起一片苹果皮放到嘴里,慢慢嚼着,立刻, 满嘴都是苹果的香、苹果的甜。正在细细品味的时候,哥哥叫了起来:“妈妈 苹果皮是苦的。” ⑦“苹果皮苦?”妈妈有些惊奇地看着哥哥。哥哥把苹果皮递到妈妈面前, 妈妈忙捏起一片放到嘴里嚼了嚼,忽然笑了起来,轻轻拍拍哥哥脑门儿说:“你 这小鬼头哟。”我也连忙捏起一片苹果皮放到妈妈嘴里。妈妈把我和哥哥搂在怀 里,一边嚼,一边高兴他说:“真甜真香啊。” ⑧我常常想起第一次吃苹果皮的往事。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愈来 愈深刻地认识了妈妈那美好的心灵。如今,吃苹果已是极平常的事,但在我的感
4 ③我们拿着苹果,来到院子外的一堵矮墙边。哥哥看着苹果,眼睛乐成了两 个弯弯的小月牙。我呢,不时把苹果凑近鼻子,一边闻,一边连声说:“好香, 好香。”哥哥说:“咱们吃吧。”我说:“咱们吃吧。”不知说了多少遍“咱们 吃吧”,可谁也没舍得在苹果上咬一口。哥哥说:“咱们别吃,等晚上爸爸回来, 你的和妈妈分着吃,我的和爸爸分着吃。”我咽了咽口水,连声说:“好好好。” ④我和哥哥正高兴地商量着,不知什么时候,妈妈已经站在我们身后。妈妈 笑盈盈地看着我们,问道:“这苹果是你们姑父给谁带来的呀?”我们齐声回答: “是给奶奶的。”妈妈说:“是啊,这苹果是给你们奶奶的。你们奶奶已经 80 多岁了,身体又有病,咱家有了什么好吃的,应该给她留着,让她多吃几次。你 们说我说的对不对?”我和哥哥没有回答,忙把苹果放到妈妈手里。妈妈看了看 手里的苹果,又看了看我和哥哥,脸上忽然没了笑容。好一阵之后,她才模了模 我们的头,转身走进屋里。 ⑤我们在院子里玩了一会儿,哥哥说:“别玩了,咱们该做作业了。”我和 哥哥走进屋里,看到妈妈站在奶奶床前,正准备削苹果。奶奶看到我们,擦擦眼 泪对妈妈说:“孩子长这么大还没吃过苹果,你就让他俩一人吃一个吧。”妈妈 笑着说:“奶奶,他们以后吃苹果的机会多着哩,你就别老想着他们了。”奶奶 又擦了擦眼泪说:“孩子,难得你的这一片孝心,可你不让他俩尝尝,我吃着也 没啥味呀。”妈妈给我们使了个眼色,我和哥哥忙拎着书包走出屋外。 ⑥那天我们吃罢晚饭,妈妈把我和哥哥叫到她面前,端起放在案板上的一只 碗说:“伸手。”我们把手伸了出去。妈妈在我和哥哥的手里放了几片苹果皮, 笑盈盈他说:“吃吧,孩子。”我捏起一片苹果皮放到嘴里,慢慢嚼着,立刻, 满嘴都是苹果的香、苹果的甜。正在细细品味的时候,哥哥叫了起来:“妈妈, 苹果皮是苦的。” ⑦“苹果皮苦?”妈妈有些惊奇地看着哥哥。哥哥把苹果皮递到妈妈面前, 妈妈忙捏起一片放到嘴里嚼了嚼,忽然笑了起来,轻轻拍拍哥哥脑门儿说:“你 这小鬼头哟。”我也连忙捏起一片苹果皮放到妈妈嘴里。妈妈把我和哥哥搂在怀 里,一边嚼,一边高兴他说:“真甜真香啊。” ⑧我常常想起第一次吃苹果皮的往事。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愈来 愈深刻地认识了妈妈那美好的心灵。如今,吃苹果已是极平常的事,但在我的感
觉里,第一次吃的那几片苹果皮,滋味是多么难忘啊。 15、从文章前三段筛选出最能表现“我和哥哥“特别想吃苹果的三个语句。(3 分) 16、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②段中加橫线的句子在写作上的作用。(2分) 17、第④段写“妈妈看了看手里的苹果,又看了看我和哥哥,脸上忽然没了笑 容。”请揣摩并写出妈妈此时的心理活动,字数在40个左右。(3分) 18、第⑥⑦两段对母子三人嚼苹果皮情景的描写,十分传神而富有情趣。你读后 有什么感受,请用简洁的语句回答下列问题。(3分) ①“我”第一次嚼苹果皮,感觉它的味道怎么样? ②哥哥为什么说“苹果皮是苦的“ ③这个家庭具有怎样的情调或氛围? 19、第⑧段说“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愈来愈深刻地认识了妈妈那美好 的心灵。”请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美好的心灵”的具体含义。(2分) 20、最能表现本文主题思想的一项是:()(2分) A、歌颂伟大的母爱 B、应发扬“尊敬老人,疼爱子女”的美德 C、不能溺爱孩子 D、过分尊敬老人已不合时宜 四、文言文阅读(16分) (一)送东阳马生序(8分)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 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 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 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 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21、选出朗读停顿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余/幼时/即嗜学
5 觉里,第一次吃的那几片苹果皮,滋味是多么难忘啊。 15、从文章前三段筛选出最能表现“我和哥哥“特别想吃苹果的三个语句。(3 分) 。 16、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②段中加横线的句子在写作上的作用。(2 分) 。 17、第④段写“妈妈看了看手里的苹果,又看了看我和哥哥,脸上忽然没了笑 容。”请揣摩并写出妈妈此时的心理活动,字数在 40 个左右。(3 分) 。 18、第⑥⑦两段对母子三人嚼苹果皮情景的描写,十分传神而富有情趣。你读后 有什么感受,请用简洁的语句回答下列问题。(3 分) ①“我”第一次嚼苹果皮,感觉它的味道怎么样? 。 ②哥哥为什么说“苹果皮是苦的“? 。 ③这个家庭具有怎样的情调或氛围? 。 19、第⑧段说“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愈来愈深刻地认识了妈妈那美好 的心灵。”请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美好的心灵”的具体含义。(2 分) 。 20、最能表现本文主题思想的一项是:( )(2 分) A、歌颂伟大的母爱 B、应发扬“尊敬老人,疼爱子女”的美德 C、不能溺爱孩子 D、过分尊敬老人已不合时宜 四、文言文阅读(16 分) (一)送东阳马生序(8 分)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 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 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 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 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21、选出朗读停顿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余/幼时/即嗜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