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水域生态学 第十二章水体渔业生产力
养殖水域生态学 第十二章 水体渔业生产力
概况 ●水体渔业生产力问题一向是渔业科学研究的中心 问题之一。近年随着对生态系统能量流和物质循 环过程研究的深化,水体渔业生产力成为水域生 态系统生物生产力问题的重要部分,在理论和实 践上都有较大的发展。 ●19世纪以前捕鱼技术十分落后,捕鱼量很有限, 因而有所谓水中鱼虾“取之不尽,捕之不竭”的 说法。我国内陆可养鱼的水面约有500万hm2,目 前已养的只占54%,还有近半数没有得到充分的 利用。已养水面产量也极不平衡,池塘养鱼好的 每公顷7500~15000kg。而全国平均单产每公顷 只不过300多公斤,究竟我国发展淡水渔业的潜力 有多大?这正是水体渔业生产力所要研究的问题
概况 ⚫ 水体渔业生产力问题一向是渔业科学研究的中心 问题之一。近年随着对生态系统能量流和物质循 环过程研究的深化,水体渔业生产力成为水域生 态系统生物生产力问题的重要部分,在理论和实 践上都有较大的发展。 ⚫ 19世纪以前捕鱼技术十分落后,捕鱼量很有限, 因而有所谓水中鱼虾“取之不尽,捕之不竭”的 说法。我国内陆可养鱼的水面约有500万hm2 ,目 前已养的只占54%,还有近半数没有得到充分的 利用。已养水面产量也极不平衡,池塘养鱼好的 每公顷7500~15 000 kg。而全国平均单产每公顷 只不过300多公斤,究竟我国发展淡水渔业的潜力 有多大?这正是水体渔业生产力所要研究的问题
水体生物生产规律的认识 ●中国有句俗语“大鱼食小鱼,小鱼食虾米,虾 米食泥巴”,这可能是人们最早关于食物链和 鱼类自然再生产的认识,但真正从学术上探讨 水体生物生产规律的应推汉生( Hensen1887)对 浮游生物的定量研究。汉生以藻类数量为基础 探讨以藻类为食的桡足类的数量并进而估算鱼 类的数量,也就是说,从浮游植物——浮游动 物—鱼类这一基本食物链来认识海洋中鱼类 的再生产
一、水体生物生产规律的认识 ⚫ 中国有句俗语“大鱼食小鱼,小鱼食虾米,虾 米食泥巴”,这可能是人们最早关于食物链和 鱼类自然再生产的认识,但真正从学术上探讨 水体生物生产规律的应推汉生(Hensen 1887)对 浮游生物的定量研究。汉生以藻类数量为基础, 探讨以藻类为食的桡足类的数量并进而估算鱼 类的数量,也就是说,从浮游植物——浮游动 物——鱼类这一基本食物链来认识海洋中鱼类 的再生产
有机质、营养盐和鱼产力 ●由于浮游植物必须利用日光、CO2和营养 盐类营自养性生活,许多作者转而注意 有机质的分解和营养盐类动态的研究。 在淡水水体 Naumann(1919, Thienemannt(1925)等关于 湖泊营养类型的研究,已经把菅养盐含 量和鱼产力联系起来
有机质、营养盐和鱼产力 ⚫ 由于浮游植物必须利用日光、CO2和营养 盐类营自养性生活,许多作者转而注意 有机质的分解和营养盐类动态的研究。 在淡水水体, Naumann(1919),Thienemann(1925)等关于 湖泊营养类型的研究,已经把营养盐含 量和鱼产力联系起来
林德曼定律的启示 ●本世纪40年代初林德曼(1942)首先提出食物链中10%的能 量转化规律,指岀食物链越长,营养级越高,能量的递降 就越大,生物生产力将越低。这一理论被后来的许多工作 所证明并被广泛采用。 Rother(1969)曾根据这一原理,做 出世界海洋鱼产力的估算。一段时间内人们的注意力集中 于以初级生产力为起点,通过牧食链的自养生产过程。以 后外来有机质以及细菌和腐屑在生产力中的作用越来越引 起重视。大量的工作表明,水体内自生的初级产量和外来 有机质绝大部分不是直接被动物食用,而是死后形成细菌 和腐屑再被动物所利用。因此在水生生态系中都有相互联 系和相互转化的两类食物链,即以浮游植物、底生藻类和 水草为起点的牧食链及以腐质和细菌为起点的腐质链,并 且进入腐质链的能量远超过牧食链
林德曼定律的启示 ⚫ 本世纪40年代初林德曼(1942)首先提出食物链中10%的能 量转化规律,指出食物链越长,营养级越高,能量的递降 就越大,生物生产力将越低。这一理论被后来的许多工作 所证明并被广泛采用。Ryther(1969)曾根据这一原理,做 出世界海洋鱼产力的估算。一段时间内人们的注意力集中 于以初级生产力为起点,通过牧食链的自养生产过程。以 后外来有机质以及细菌和腐屑在生产力中的作用越来越引 起重视。大量的工作表明,水体内自生的初级产量和外来 有机质绝大部分不是直接被动物食用,而是死后形成细菌 和腐屑再被动物所利用。因此在水生生态系中都有相互联 系和相互转化的两类食物链,即以浮游植物、底生藻类和 水草为起点的牧食链及以腐质和细菌为起点的腐质链,并 且进入腐质链的能量远超过牧食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