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生物学养 殖水域生态学 第十一章次级生产力
水生生物学——养 殖水域生态学 第十一章 次级生产力
第一节水生动物的次级生产 在单位时间内由于动物和微生物的生长 和繁殖而增加的生物量或所贮存的能量 即为次级产量 在水体生物生产过程中,具有重大意义 的次级产量是细菌、浮游动物、底栖动 物和鱼类
第一节 水生动物的次级生产 在单位时间内由于动物和微生物的生长 和繁殖而增加的生物量或所贮存的能量 即为次级产量。 在水体生物生产过程中,具有重大意义 的次级产量是细菌、浮游动物、底栖动 物和鱼类
食物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 水生动物必须以现成有机质为食物,其食物包 括藻类、大型植物、微生物、动物和腐屑 了食物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 (1)在化学成分上有全面的营养价值,一种 食物的营养价值不足可由另一种食物加以补充; (2)易于获得,并且动物体内又具有相应的 消化酶能加以消化和吸收 食物能量维持生命过程(呼吸、血液循环 运动、消化食物、排泄等)+体质的积累
食物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 水生动物必须以现成有机质为食物,其食物包 括藻类、大型植物、微生物、动物和腐屑。 食物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 (1)在化学成分上有全面的营养价值,一种 食物的营养价值不足可由另一种食物加以补充; (2)易于获得,并且动物体内又具有相应的 消化酶能加以消化和吸收。 食物能量=维持生命过程(呼吸、血液循环、 运动、消化食物、排泄等) +体质的积累
外源性营养和内源性营养 了(1)外源性营养:动物必须从外界获得有机质 为营养,在绝大多数情形下如此。 (2)内源性营养:以本体内部的有机质或共生 的藻类所产生的有机质为营养,在特殊情况下如 此。如鱼类越冬期和产卵洄游期即以内源性营 养为主,各种动物当缺乏食物处于饥饿状态时也 进行内源性营养 内源性营养只是在特殊环境下的适应方式,并且 必须以外源营养中得到的物质为基础。因此动物 主要的和基本的营养方式还是外源性营养
外源性营养和内源性营养 (1)外源性营养:动物必须从外界获得有机质 为营养,在绝大多数情形下如此。 (2)内源性营养:以本体内部的有机质或共生 的藻类所产生的有机质为营养,在特殊情况下如 此。 如鱼类越冬期和产卵洄游期即以内源性营 养为主,各种动物当缺乏食物处于饥饿状态时也 进行内源性营养。 内源性营养只是在特殊环境下的适应方式,并且 必须以外源营养中得到的物质为基础。因此动物 主要的和基本的营养方式还是外源性营养
动物耐饥饿能力 了各种动物对饥饿的忍受能力是很不同的,有些种类在 饥饿情况下可活几个月甚至几年之久,有的则只能活 几个小时 间断性取食的动物较经常性摄食的更耐饥饿,如蛭类 ( Pontobdella muricata)在没有食物情况下可活800d, 幽蚊幼虫可活150d,枝角类则几小时就饿死。有机体 贮存营养物质越多越耐饿,如鲤鱼的含脂量从0.15% 增到4.25%,越冬期耐饿能力从141d增到191d 温度越高,动物越不耐饥饿,如栉虾在温度10~14℃ 时可耐120~150d,15~18℃时仅耐70~90d
动物耐饥饿能力 各种动物对饥饿的忍受能力是很不同的,有些种类在 饥饿情况下可活几个月甚至几年之久,有的则只能活 几个小时。 间断性取食的动物较经常性摄食的更耐饥饿,如蛭类 (Pontobdella murlcata)在没有食物情况下可活800 d, 幽蚊幼虫可活150 d,枝角类则几小时就饿死。有机体 贮存营养物质越多越耐饿,如鲤鱼的含脂量从0.15% 增到4.25%,越冬期耐饿能力从141 d增到191 d。 温度越高,动物越不耐饥饿,如栉虾在温度10~14℃ 时可耐120~150 d,15~18℃时仅耐70~90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