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枝角类 枝角类是指节肢动物门,甲壳纲,鳃足亚纲,双甲 目,枝角亚目的动物。通称水蚤。俗称红虫或鱼虫。它 与其它甲壳动物不同的特征是,躯体包被于两壳瓣中, 体不分节(薄皮瀣例外),头部具一个大复眼。第二触 角强大为双肢型,后腹部结构、功能复杂,胸肢4-6 对兼具滤食、呼吸功能 枝角类大多生活于淡水仅少数产于海洋。一般营浮 游生活。是水体浮游动物的主要组分。枝角类个体不大 (体长0.2-10mm。一般1-3mm)、运动速度缓慢。 营养丰富是水产经济动物苗期的重要天然饵料
第三章枝角类 枝角类是指节肢动物门,甲壳纲,鳃足亚纲,双甲 目,枝角亚目的动物。通称水蚤。俗称红虫或鱼虫。它 与其它甲壳动物不同的特征是,躯体包被于两壳瓣中, 体不分节(薄皮溞例外),头部具一个大复眼。第二触 角强大为双肢型,后腹部结构、功能复杂,胸肢4-6 对兼具滤食、呼吸功能。 枝角类大多生活于淡水仅少数产于海洋。一般营浮 游生活。是水体浮游动物的主要组分。枝角类个体不大 (体长0.2-10mm。一般1-3mm)、运动速度缓慢。 营养丰富是水产经济动物苗期的重要天然饵料
头部包被于整块甲壳内,其背面有的种类 具颈沟与躯干部分开。头部有以下结构:(一)头 顶与头盔:头部顶端为头顶,弧形或突出呈斧状, 称头盔。头盔形状常随季节成周期性变化。 眼:复眼一个(胚胎时为一对),相当发达由若干 小眼(透明晶体)组成。其上有肌肉牵引,能转动 单眼一个,通常较小,位第一触角附近。复眼和单 9 眼均为视觉器官,能感受光线的强弱。复眼还能视 0123 别光源的方向和颜色 )触角:两对。第一触 角位头部腹侧,短小,单肢型,1-2节。♀♂差别 极大。♀短,不动。♂长,能动。末端具长刚毛在 交配时起执握器的作用。第二触角位头部两侧,长 14 16 大。双肢型,由原肢(1-2节)生出外肢(背肢) 和内肢(腹肢),内、外肢2-4节。其上的羽状刚 图3-1枝角类模式图(雌体) 毛数目常以一定序式(刚毛式)表示。如0-0-1 3/1-1-3。表示外肢4节,第一二节上无刚毛。第三 1.头盔2.壳弧3.盲囊4.眼肌5.食道 四节上分别有1根和3根刚毛;内肢3节。分别具1、 6.大颚7.颈沟8.心脏9.颚腺 3根刚毛。刚毛式是分类的重要依据。第二触角 10.夏卵11卵巢12.生殖孔13.腹突是主要游泳器官。(四)壳弧:头部两侧,各具 14.壳刺15.尾刚毛16肛刺17.尾爪条由头甲增厚形成的隆线,称壳弧。可伸展至第二 18.后腹部19.胸肢20上唇 触角基部,形状随种类而异。如隆线滏壳弧后端弯 21.第一触角22.吻23.单眼 曲呈锐角状。其它种类则不呈锐角状。壳弧支持了 头部且为触角肌着生处。 24.视觉神经25.复眼26.第二触角
一、头部 包被于整块甲壳内,其背面有的种类 具颈沟与躯干部分开。头部有以下结构:(一)头 顶与头盔:头部顶端为头顶,弧形或突出呈斧状, 称头盔。头盔形状常随季节成周期性变化。(二) 眼:复眼一个(胚胎时为一对),相当发达由若干 小眼(透明晶体)组成。其上有肌肉牵引,能转动; 单眼一个,通常较小,位第一触角附近。复眼和单 眼均为视觉器官,能感受光线的强弱。复眼还能视 别光源的方向和颜色。(三)触角:两对。第一触 角位头部腹侧,短小,单肢型,1-2节。♀♂差别 极大。♀短,不动。♂长,能动。末端具长刚毛在 交配时起执握器的作用。第二触角位头部两侧,长 大。双肢型,由原肢(1-2节)生出外肢(背肢) 和内肢(腹肢),内、外肢2-4节。其上的羽状刚 毛数目常以一定序式(刚毛式)表示。如0-0-1- 3/1-1-3。表示外肢4节,第一二节上无刚毛。第三 四节上分别有1根和3根刚毛;内肢3节。分别具1、 1、3根刚毛。刚毛式是分类的重要依据。第二触角 是主要游泳器官。(四)壳弧:头部两侧,各具一 条由头甲增厚形成的隆线,称壳弧。可伸展至第二 触角基部,形状随种类而异。如隆线溞壳弧后端弯 曲呈锐角状。其它种类则不呈锐角状。壳弧支持了 头部且为触角肌着生处
躯干部包括胸部与腹部.(一)壳瓣(介壳):左右 2片,背缘愈合。腹缘和后缘游离,薄而透明,一般种类 干部包被于壳瓣之内。有的种类壳瓣后背角延长成 壳刺(如瀣属)而有的种类则是壳瓣后腹角延长成较 短的壳刺(如船卵瀣和象鼻瀣属)。壳瓣面光滑,或 有点状、线状、网状等花纹,或有小刺等附属物。壳 瓣分内、外两层,血液在两层间流动循环。内层薄与 9 外界水接触进行氧气交换,具有呼吸作用;外层较厚 0123 具有保护作用。 胸部、胸肢和摄食:躯干部有 附肢(胸肢)的部分称胸部。胸肢4一6对。枝角类 的胸肢已丧失运动机能,主要为摄食器官,其形成与 摄食方式(食性)有密切关系。(三)腹部:胸部以 14 后无附肢的部分称腹部,腹部背侧有1-4个突起,称 16 腹突,它构成孵育囊( brood chamer)的后壁,具防 止卵子逸出的作用。腹突之后有一小节状突起,其上 图3-1枝角类模式图(雌体) 着生2根羽状刚毛,称尾刚毛,它具有感觉机能。有的 1.头盔2.壳弧3.盲囊4.眼肌5.食道 种类(大眼溼科等)小节突很发达,称为尾突。自小 节突或尾突以后到尾爪这部分结构称为后腹部,肛 6.大颗7颈沟8心脏9.顿腺开口于后腹部后方。后腹部的形态及其结构,如肛门 10.夏卵1.卵巢12.生殖孔13.腹突开口的位置,肛刺与侧刺的数目和排列形式,尾爪与 14.壳刺15.尼刚毛16.肛刺17.尾爪其凹面的基刺、栉刺的有无和数目等特点常作为分类 18.后腹部19.胸肢20上唇 的重要依据。尾爪、肛刺和侧刺等这些结构在后腹部 21.第一触角22.吻23.单眼 前后弯曲时,除了剔除不能食进的物质外,还能拭除 粘附在胸肢刚毛上的污物。 24.视觉神经25.复眼26.第二触角
躯干部 包括胸部与腹部.(一)壳瓣(介壳):左右 2片,背缘愈合。腹缘和后缘游离,薄而透明,一般种类 躯干部包被于壳瓣之内。有的种类壳瓣后背角延长成 壳刺(如溞属)而有的种类则是壳瓣后腹角延长成较 短的壳刺(如船卵溞和象鼻溞属)。壳瓣面光滑,或 有点状、线状、网状等花纹,或有小刺等附属物。壳 瓣分内、外两层,血液在两层间流动循环。内层薄与 外界水接触进行氧气交换,具有呼吸作用;外层较厚 具有保护作用。(二)胸部、胸肢和摄食:躯干部有 附肢(胸肢)的部分称胸部。胸肢4-6对。枝角类 的胸肢已丧失运动机能,主要为摄食器官,其形成与 摄食方式(食性)有密切关系。(三)腹部:胸部以 后无附肢的部分称腹部,腹部背侧有1-4个突起,称 腹突,它构成孵育囊(brood chamer)的后壁,具防 止卵子逸出的作用。腹突之后有一小节状突起,其上 着生2根羽状刚毛,称尾刚毛,它具有感觉机能。有的 种类(大眼溞科等)小节突很发达,称为尾突。自小 节突或尾突以后到尾爪这部分结构称为后腹部,肛门 开口于后腹部后方。后腹部的形态及其结构,如肛门 开口的位置,肛刺与侧刺的数目和排列形式,尾爪与 其凹面的基刺、栉刺的有无和数目等特点常作为分类 的重要依据。尾爪、肛刺和侧刺等这些结构在后腹部 前后弯曲时,除了剔除不能食进的物质外,还能拭除 粘附在胸肢刚毛上的污物
基肢 外肢 一基肢滤食性种类(如瀣属等绝大部分种类) 上肢 M外叶 的胸肢扁平,叶状,不分节,上有许多羽 内肢 内叶 上肢 状刚毛构成滤器。由于胸肢的不断运动 内叶 在两壳瓣内产生恒定的水流,从水流中滤 得食物颗粒,并把它们集中到胸肢基部的 外肢 腹沟中,形成食物流向前推进入口。滤 食性种类的主要食物是藻类、原生动物 细菌和有机碎屑。一般认为各种有机颗 基肢 内肢粒只要大小适当(1-80m之间,以1 外叶 20um为主)都可被摄食。不合乎需要或 上肢 基肢 过大的缠结块经第一对胸肢基部刚毛的 内叶 m基肢反复活动并由后腹部把它们扫出壳外 基肢 捕食性种类(如薄皮滏等少数种类)的胸 外叶 肢呈圆柱形,外肢退化(大眼漫总科)或 办频突起全消失(薄皮泽科)只留内肢,有真正的关 上肢 上肢 节,上生粗壮的刺状或爪状刚毛。捕食原 内叶 生动物、轮虫和小型甲壳动物时。用大 内叶 颚将猎物杀死与撕裂,然后送入口中 外肢 滤食性种类的胸肢除摄食外,还有交换 外肢 气体、进行呼吸的机能。同时,除大眼 总科外,其余种类的雄体的第一对胸 肢内肢有壮钩,许多种类的外肢还有长 图32蚤状蛋 Daphnia pulex(早)鞭,交配时雄体就利用这对胸肢和第 的5对(A-E)胸肢 触角攀抓雌体
滤食性种类(如溞属等绝大部分种类) 的胸肢扁平,叶状,不分节,上有许多羽 状刚毛构成滤器。由于胸肢的不断运动, 在两壳瓣内产生恒定的水流,从水流中滤 得食物颗粒,并把它们集中到胸肢基部的 腹沟中,形成食物流向前推进入口。滤 食性种类的主要食物是藻类、原生动物、 细菌和有机碎屑。一般认为各种有机颗 粒只要大小适当(1-80µm之间,以1- 20µm为主)都可被摄食。不合乎需要或 过大的缠结块经第一对胸肢基部刚毛的 反复活动并由后腹部把它们扫出壳外。 捕食性种类(如薄皮溞等少数种类)的胸 肢呈圆柱形,外肢退化(大眼溞总科)或完 全消失(薄皮溞科)只留内肢,有真正的关 节,上生粗壮的刺状或爪状刚毛。捕食原 生动物、轮虫和小型甲壳动物时。用大 颚将猎物杀死与撕裂,然后送入口中。 滤食性种类的胸肢除摄食外,还有交换 气体、进行呼吸的机能。同时,除大眼 溞总科外,其余种类的雄体的第一对胸 肢内肢有壮钩,许多种类的外肢还有长 鞭,交配时雄体就利用这对胸肢和第一 触角攀抓雌体
滞育期 单 枝角类有两种 性 生殖方式。孤雌生 殖(单性生殖)与 世 两性生殖。外界条 两性世代 件比较适宜时进行 孤雌生殖,环境条 代 件恶化时进行两性 生殖 图33枝角类生活史模式图
枝角类有两种 生殖方式。孤雌生 殖(单性生殖)与 两性生殖。外界条 件比较适宜时进行 孤雌生殖,环境条 件恶化时进行两性 生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