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桡足类 Copepoda
第四章 桡足类 Copepoda
桡足亚纲通常称为桡足类,是一类小型的甲壳动物,体长不超过3m 般营浮游生活,分布于海洋、淡水或半咸水中。桡足类是水域浮游 动物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鱼类和其它动物良好的天然饵料。但 也有很多种类营寄生生活,如鱼体上寄生的锚头蚤、中华鱼蚤和鲺等 易寄生于鱼类的鳃、皮肤或肌肉中,引起鱼类的疾病。本节主要讲述 作为鱼类饵料的桡足类。由于桡足类活动迅速和世代周期相对较长, 故在水产养殖上的饵料意义不如轮虫和枝角类。 桡足类的特征: 1.体纵长而分节。由16-17个体节组成,但由于体节的愈合,一般 不超过11节,即头部1节,胸部5节和腹部5节。体分为较宽的头胸部和 较狭的腹部,既前体部和后体部。 第一触角发达,单肢型,为运动和执握的器官。头部有一眼点和 两对触角与3对口器。 3.胸部具5对胸足,又称游泳足,其中前四对构造相同,双肢型, 第五对常退化,两性有异,是桡足类的重要分类依据。腹部无附肢, 末端具一对尾叉,一般与尾柄之间有一可动的关节,其后具数根羽状 刚毛。肛门开口于腹部最后两尾叉间的背面。雌性腹部两侧或腹面常 带一对卵囊。 4.变态发育。即有无节幼体和桡足幼体
桡足亚纲通常称为桡足类,是一类小型的甲壳动物,体长不超过3mm, 一般营浮游生活,分布于海洋、淡水或半咸水中。桡足类是水域浮游 动物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鱼类和其它动物良好的天然饵料。但 也有很多种类营寄生生活,如鱼体上寄生的锚头蚤、中华鱼蚤和鲺等, 易寄生于鱼类的鳃、皮肤或肌肉中,引起鱼类的疾病。本节主要讲述 作为鱼类饵料的桡足类。由于桡足类活动迅速和世代周期相对较长, 故在水产养殖上的饵料意义不如轮虫和枝角类。 桡足类的特征: 1. 体纵长而分节。由16-17个体节组成,但由于体节的愈合,一般 不超过11节,即头部1节,胸部5节和腹部5节。体分为较宽的头胸部和 较狭的腹部,既前体部和后体部。 2.第一触角发达,单肢型,为运动和执握的器官。头部有一眼点和 两对触角与3对口器。 3.胸部具5对胸足,又称游泳足,其中前四对构造相同,双肢型, 第五对常退化,两性有异,是桡足类的重要分类依据。腹部无附肢, 末端具一对尾叉,一般与尾柄之间有一可动的关节,其后具数根羽状 刚毛。肛门开口于腹部最后两尾叉间的背面。雌性腹部两侧或腹面常 带一对卵囊。 4. 变态发育。即有无节幼体和桡足幼体
感觉棒 基节 桡足类的身体明显 底节 基节 额器 底节 分节,全身由16-17个 外肢 额角 内内肢 体节组成,但由于愈合 E 上唇 的原因,通常见到的 下唇 般都不超过11节。身体 头部 略呈卵圆形,分前体部 前体部第一胸节 基节 刚毛底节 和后体部,前者较粗, 第二胸节 第一胸足 基节 背齿 中央齿内肢 后者较细。在前体部和 N一腹齿 后体部之间具一活动关 第四胸节 A第足CA 节,其位置是区别各目 第五胸节 基节 第四胸足 桡足类的依据之一。在 底节 生殖节 第五胸足 后体部第三腹节 基节、第二内小叶肉股 哲水蚤目,其活动关节 第三腹节 生殖孔 外小叶 颚基外肢- 通常位于第五胸节与第 尾节 尾叉 腹节之间;而剑水蚤 尾叉毛 外缘刺 目和猛水蚤目,则位于 外肢 D 第四、五胸节之间;而 底节 内肢 怪水蚤目则在第三、四 图4-1桡足类的形态构造(自郑重,1989 胸节之间 a.雌性桡足类的腹面观;b.第二触角;c.大颚;d.第一小颚;e.第二小颚;£.颚足;g,胸足
桡足类的身体明显 分节,全身由16-17个 体节组成,但由于愈合 的原因,通常见到的一 般都不超过11节。身体 略呈卵圆形,分前体部 和后体部,前者较粗, 后者较细。在前体部和 后体部之间具一活动关 节,其位置是区别各目 桡足类的依据之一。在 哲水蚤目,其活动关节 通常位于第五胸节与第 一腹节之间;而剑水蚤 目和猛水蚤目,则位于 第四、五胸节之间;而 怪水蚤目则在第三、四 胸节之间
前体部( metas):也称头胸部,由头和胸部组成。头部 通常由头部的5个体节和第1胸节(有时由第1、2胸节)愈合 而成,其前面称额器,腹面常有刺状的突起,叫额角 ( rostrum)。背面常有1个单眼,或1对晶体。胸部由3-5节 组成,每节均有1对附肢。后体部( urosome),即腹部,或 由末胸节或末2胸节和腹部愈合组成。腹部不具附肢,由 3-5节组成,雌;雄有别,雄的一般比雌的多1节(雌性常 第1、2两节相愈合)。在第一腹节具有生殖孔,称生殖节 在雌性,其腹面常膨大,叫生殖突起。最末的腹节称尾 节( telson),肛门位于该节的末端背面,故将这节也称肛 节。末端具1对尾叉,在尾叉的末端有5根不等长的刚毛, 常呈羽状
前体部(metas):也称头胸部,由头和胸部组成。头部 通常由头部的5个体节和第1胸节(有时由第1、2胸节)愈合 而成,其前面称额器,腹面常有刺状的突起,叫额角 (rostrum)。背面常有1个单眼,或1对晶体。胸部由3—5节 组成,每节均有1对附肢。后体部(urosome),即腹部,或 由末胸节或末2胸节和腹部愈合组成。腹部不具附肢,由 3—5节组成,雌;雄有别,雄的一般比雌的多1节(雌性常 第1、2两节相愈合)。在第一腹节具有生殖孔,称生殖节。 在雌性,其腹面常膨大,叫生殖突起。最末的腹节称尾 节(telson),肛门位于该节的末端背面,故将这节也称肛 节。末端具1对尾叉,在尾叉的末端有5根不等长的刚毛, 常呈羽状
附肢:以哲水蚤为例,第一触角位于头部的两侧,强大,为主要的 游泳器官,单肢型,细长,由25节构成,末端第2—3节具2根羽状刚毛。 般有明显的雌雄区别,雄性常特化成执握器,在哲水蚤目中为一例,猛 剑水蚤目中则两侧均弯曲。第二触角短而粗壮,双肢型,亦为游泳器官 由基肢2节,内肢2节,外肢3节组成,各节的内缘和内、外肢的末端都有 刚毛,内、外肢的结构及长短比例是分类的依据之一。大颚双肢型,基肢 2节,基节为1几丁质板,面向口的:J端呈锯齿状,称咀嚼缘,具背齿, 中央齿,腹齿和1根刚毛。齿数和形状常与食性有关,其形态也是鉴定种 类的依据之一。在底节的末端生出内、外两肢。内肢2节,外肢5节,皆生 羽状刚毛,有助于滤食活动。第一小颚是一对很小的附肢,原肢发达,2 节组成,第一节内缘基部形成一大的咀嚼叶,外缘具一突出小叶,即上肢 第二节内缘具一突出小叶,内、外肢都不发达,内肢为2节,外肢为1节, 外缘亦具羽状毛。第一小额的形状随种类而异,滤食性者(如哲水蚤)有较 多的刚毛,捕食者(如歪水蚤)则刚毛退化。第二小颚呈叶片状,单肢型, 外肢,构造简单;基肢由2节构成,内缘各突出2小叶,上生许多羽状刚毛 内肢2节,缘亦有羽状刚毛,刚毛能形成网状,以搜集食饵。颚足是胸部 的第一对附肢,单肢型,缺外肢,较长大;基肢2节,较粗大;内肢分5: 各节的内缘均生羽状刚毛。颚足的结构亦随种和食性而不同,滤食者多羽 状刚毛,捕售则具强刺,有的则呈爪状
附肢:以哲水蚤为例,第一触角位于头部的两侧,强大,为主要的 游泳器官,单肢型,细长,由25节构成,末端第2—3节具2根羽状刚毛。 一般有明显的雌雄区别,雄性常特化成执握器,在哲水蚤目中为一例,猛、 剑水蚤目中则两侧均弯曲。第二触角短而粗壮,双肢型,亦为游泳器官, 由基肢2节,内肢2节,外肢3节组成,各节的内缘和内、外肢的末端都有 刚毛,内、外肢的结构及长短比例是分类的依据之一。大颚双肢型,基肢 2节,基节为1几丁质板,面向口的:J端呈锯齿状,称咀嚼缘,具背齿, 中央齿,腹齿和1根刚毛。齿数和形状常与食性有关,其形态也是鉴定种 类的依据之一。在底节的末端生出内、外两肢。内肢2节,外肢5节,皆生 羽状刚毛,有助于滤食活动。第一小颚是一对很小的附肢,原肢发达,2 节组成,第一节内缘基部形成一大的咀嚼叶,外缘具一突出小叶,即上肢; 第二节内缘具一突出小叶,内、外肢都不发达,内肢为2节,外肢为l节, 外缘亦具羽状毛。第一小额的形状随种类而异,滤食性者(如哲水蚤)有较 多的刚毛,捕食者(如歪水蚤)则刚毛退化。第二小颚呈叶片状,单肢型, 外肢,构造简单;基肢由2节构成,内缘各突出2小叶,上生许多羽状刚毛; 内肢2节,缘亦有羽状刚毛,刚毛能形成网状,以搜集食饵。颚足是胸部 的第一对附肢,单肢型,缺外肢,较长大;基肢2节,较粗大;内肢分5: 各节的内缘均生羽状刚毛。颚足的结构亦随种和食性而不同,滤食者多羽 状刚毛,捕售则具强刺,有的则呈爪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