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讲心肺复苏 多发性创伤 多发性创伤是指在同一伤因的打击下,人体同时或相继有2个以上部位或脏器受到严重 损伤。这类创伤较严重,其特点:(1)伤势重,死亡率高,若多个内脏器官损伤或出血可迅 速导致死亡;(2)不同的器官创伤可以互相影响,创伤反应较单一者,创伤更为复杂、持久 显著:(3)伤情变化快,并发症多,致残率高:(4)容易漏诊和误诊,表面可见的组织损毁 常常掩盖了内脏损伤的及时诊断 多发性创伤常见于交通事故、自然灾害、工伤事故、意外伤害及战争。急救要点是:及 时正确地现场抢救和复苏:快速运输途中的救护(救护车应具备急救设施和药品以及基本的 监护);急诊室正确的预检分诊:及时正确的急诊救治:必要的监护和围手术期的处理等 意识:能反映大脑皮层和脑干网状结构的功能状态。目前临床上对意识障碍的分级主要 有2种方法: 1.传统的方法:将意识障碍分为5个阶段或级别(表1) (表1)意识障碍的分级 意识 清楚模糊 浅昏迷 昏迷深昏迷 语言反应 灵敏迟钝 痛刺激反应灵敏不灵敏迟钝 无 生理反应 无无无无 两便自理能力有 尚可 无 2.昏迷指数测定法( Glasgow) 临床上采用国际通用的监测方法,从睁眼反应、语言行为和运动反应等3方面进行评定, 以3者的积分来表示意识障碍的程度,15分为意识清醒,8分以下为昏迷,最低为3分(见 表2)。 (表2) Glasgow昏迷评分法 睁眼反应 语言行为 运动反应 自发睁眼4 回答正确5 遵命动作6 呼唤睁眼3 回答错误4 定位动作5 刺痛睁眼2 含混不清3 刺伤后回缩4 无反应1 唯有声叹2 刺伤后屈曲3 无反应1 刺伤后伸展2 无反应 、现场救护 对严重多发性创伤的伤员急救处理常常关系到伤员的预后,主要急救原则是救命,为 此尽量缩短院前救护的时间,以最快速度、最短时间将伤员送往医院,为许多严重创伤的濒 死伤员赢得抢救时机 脱离危险环境 迅速排除可以继续造成伤害的原因和搬运伤员时的障碍物,使伤员安全地脱离危险环
1 第 4 讲 心肺复苏 一、 多发性创伤 多发性创伤是指在同一伤因的打击下,人体同时或相继有 2 个以上部位或脏器受到严重 损伤。这类创伤较严重,其特点:(1)伤势重,死亡率高,若多个内脏器官损伤或出血可迅 速导致死亡;(2)不同的器官创伤可以互相影响,创伤反应较单一者,创伤更为复杂、持久、 显著;(3)伤情变化快,并发症多,致残率高;(4)容易漏诊和误诊,表面可见的组织损毁 常常掩盖了内脏损伤的及时诊断。 多发性创伤常见于交通事故、自然灾害、工伤事故、意外伤害及战争。急救要点是:及 时正确地现场抢救和复苏;快速运输途中的救护(救护车应具备急救设施和药品以及基本的 监护);急诊室正确的预检分诊;及时正确的急诊救治;必要的监护和围手术期的处理等。 意识:能反映大脑皮层和脑干网状结构的功能状态。目前临床上对意识障碍的分级主要 有 2 种方法: 1. 传统的方法:将意识障碍分为 5 个阶段或级别(表 1)。 (表 1)意识障碍的分级 意识 清楚 模糊 浅昏迷 昏迷 深昏迷 语言反应 灵敏 迟钝 无 无 无 痛刺激反应 灵敏 不灵敏 迟钝 无 无 生理反应 正常 正常 正常 减弱 无 两便自理能力 有 尚可 无 无 无 2. 昏迷指数测定法(Glasgow): 临床上采用国际通用的监测方法,从睁眼反应、语言行为和运动反应等 3 方面进行评定, 以 3 者的积分来表示意识障碍的程度,15 分为意识清醒,8 分以下为昏迷,最低为 3 分(见 表 2)。 (表 2)Glasgow 昏迷评分法 睁眼反应 语言行为 运动反应 自发睁眼 4 回答正确 5 遵命动作 6 呼唤睁眼 3 回答错误 4 定位动作 5 刺痛睁眼 2 含混不清 3 刺伤后回缩 4 无反应 1 唯有声叹 2 刺伤后屈曲 3 无反应 1 刺伤后伸展 2 无反应 1 二、现场救护 对严重多发性创伤的伤员急救处理常常关系到伤员的预后,主要急救原则是救命,为 此尽量缩短院前救护的时间,以最快速度、最短时间将伤员送往医院,为许多严重创伤的濒 死伤员赢得抢救时机。 脱离危险环境 迅速排除可以继续造成伤害的原因和搬运伤员时的障碍物,使伤员安全地脱离危险环
解除呼吸道梗阻 首先要保证呼吸道通畅,清除口腔内的积水和呕吐物:舌后坠者将舌头牵出,托起下颌, 将头偏一侧:必要时行人工呼吸或立即气管内插管,单纯喉梗阻者可行环甲膜穿刺或切开 心跳、呼吸骤停者立即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及胸外心脏按摩,进行复苏。 控制明显的外出血 一般用加压包扎止血、抬高患肢可达到止血的目的:必要时使用止血带止血,使用止血 带时要正确操作并标明扎带的时间,每30分钟松开止血带1次,防止发生肢体缺血坏死。 胸部有开放性创伤时,尽快封闭开放性气胸,应迅速用厚敷料严密封闭伤口,变开放 性气胸为闭合性气胸。若发生张力性气胸,应毫不迟疑在患侧胸壁的第二肋间锁骨中线处穿 刺排气减压,可用指套制成活瓣式的12号针头 抗休克 现场抗休克的主要措施为临时止血,伤肢固定,输液扩容,吸氧,保暖等,必要时使用 抗休克裤。 颅脑损伤的救护 昏迷伤员应防止舌后坠,将其头偏一侧,防止呕吐物反流造成室息,必要时可给予脱水 剂预防脑水肿。开放性颅脑损伤组织溢出者,应注意保护外溢的脑组织,切不可对伤口加压 包扎。有内脏脱出的腹部伤,可先用大块无菌纱布覆盖内脏,再用凹型物(如饭碗)扣上或 用纱布、绷带等做成环状保护圈,再用绷带、三角巾包扎伤口,嘱伤员平卧屈膝,以免内脏 继续脱出 烧伤创面的保护 可用清洁布单或无菌纱布覆盖创面,以防继续污染:创面不涂任何油膏类药物或甲紫(龙 胆紫):对酸、碱灼伤应立即用清水冲洗或浸泡创面约30分钟,以减轻灼伤的程度 其他 肢体骨折或疑有骨折的伤员应作临时夹板固定,对骨端露岀者不可试行整复,以免将污 染带入创面深部,应转送医院彻底清创后才能复位。躯体任何部位的异物(包括锐器或钝性 管棒)穿透伤,一般不应再现场拔除,以免盲目拔除后发生大量出血,待转送医院后再作处 理。保存好断离肢体,伤员断离的肢体可装入塑料袋内,周围置冰块,低温保存,以减慢组 织的变性和防止细菌孳生繁殖,但切勿使冰水浸入断肢创面和血管内,断肢应随同伤员送往 医院。 、转送途中的救护 选择适当体位 头部、内脏损伤、脊椎伤、骨盆、下肢损伤、休克等重伤员应采取仰卧位。脊椎伤搬运 时,应严防颈部和躯干前屈或扭转,应使脊柱伸直,必要时头部两侧沙袋固定,将伤员放在 硬质担架上,避免损伤脊髓。损伤性血气胸、连枷胸等应采取伤侧向下的低斜坡卧位,以利 健侧肺呼吸。昏迷的伤员应采取侧卧位,头偏一侧,以免呕吐引起误吸。 保持呼吸道通畅 若有呕吐应及时清除,根据呼吸情况给予吸氧,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胸外按压等。 2
2 境。 解除呼吸道梗阻 首先要保证呼吸道通畅,清除口腔内的积水和呕吐物;舌后坠者将舌头牵出,托起下颌, 将头偏一侧;必要时行人工呼吸或立即气管内插管,单纯喉梗阻者可行环甲膜穿刺或切开。 心跳、呼吸骤停者立即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及胸外心脏按摩,进行复苏。 控制明显的外出血 一般用加压包扎止血、抬高患肢可达到止血的目的;必要时使用止血带止血,使用止血 带时要正确操作并标明扎带的时间,每 30 分钟松开止血带 1 次,防止发生肢体缺血坏死。 胸部有开放性创伤时,尽快封闭开放性气胸,应迅速用厚敷料严密封闭伤口,变开放 性气胸为闭合性气胸。若发生张力性气胸,应毫不迟疑在患侧胸壁的第二肋间锁骨中线处穿 刺排气减压,可用指套制成活瓣式的 12 号针头 抗休克 现场抗休克的主要措施为临时止血,伤肢固定,输液扩容,吸氧,保暖等,必要时使用 抗休克裤。 颅脑损伤的救护 昏迷伤员应防止舌后坠,将其头偏一侧,防止呕吐物反流造成窒息,必要时可给予脱水 剂预防脑水肿。开放性颅脑损伤组织溢出者,应注意保护外溢的脑组织,切不可对伤口加压 包扎。有内脏脱出的腹部伤,可先用大块无菌纱布覆盖内脏,再用凹型物(如饭碗)扣上或 用纱布、绷带等做成环状保护圈,再用绷带、三角巾包扎伤口,嘱伤员平卧屈膝,以免内脏 继续脱出。 烧伤创面的保护 可用清洁布单或无菌纱布覆盖创面,以防继续污染;创面不涂任何油膏类药物或甲紫(龙 胆紫);对酸、碱灼伤应立即用清水冲洗或浸泡创面约 30 分钟,以减轻灼伤的程度。 其他 肢体骨折或疑有骨折的伤员应作临时夹板固定,对骨端露出者不可试行整复,以免将污 染带入创面深部,应转送医院彻底清创后才能复位。躯体任何部位的异物(包括锐器或钝性 管棒)穿透伤,一般不应再现场拔除,以免盲目拔除后发生大量出血,待转送医院后再作处 理。保存好断离肢体,伤员断离的肢体可装入塑料袋内,周围置冰块,低温保存,以减慢组 织的变性和防止细菌孳生繁殖,但切勿使冰水浸入断肢创面和血管内,断肢应随同伤员送往 医院。 三、转送途中的救护 选择适当体位 头部、内脏损伤、脊椎伤、骨盆、下肢损伤、休克等重伤员应采取仰卧位。脊椎伤搬运 时,应严防颈部和躯干前屈或扭转,应使脊柱伸直,必要时头部两侧沙袋固定,将伤员放在 硬质担架上,避免损伤脊髓。损伤性血气胸、连枷胸等应采取伤侧向下的低斜坡卧位,以利 健侧肺呼吸。昏迷的伤员应采取侧卧位,头偏一侧,以免呕吐引起误吸。 保持呼吸道通畅 若有呕吐应及时清除,根据呼吸情况给予吸氧,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胸外按压等
适当止痛 疼痛可诱发或加重休克,对伤员精神折磨较大,根据伤情应给予止痛剂。止痛药一般有 抑制呼吸中枢的作用,因此对颅脑损伤、胸部损伤者慎用或禁用 严密观察伤情变化 运送途中要做到:“一看”即看伤员面色、表情、瞳孔大小、伤口等情况:“二摸”即摸 伤员头部和指(趾)端的温度与湿度、脉搏的快慢及是否有力:“三听”即听伤员有无呻吟 和血压变化等等。发现伤情及时处理并详细记录。 注意伤员安全 伤员需注意保暖:对烦躁不安的伤员可适当应用约束带,以防揭除敷料、拔除输液装置 或跌下担架等。救护车尽可能行驶平稳、迅速、不倾斜、少震动 四、复苏 从广义上来讲,一切为了挽救生命而采取的医疗措施,都属于复苏的范畴。而本章所要 重点阐述的是使心跳、呼吸骤停的病人迅速恢复呼吸、循环和脑功能所采取的抢救措施,即 狭义的复苏,又称心肺脑复苏。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难免回遇到各种疾病或意外事件。因 此,学习掌握心肺脑复苏的操作和技能是很必要的。早在1963年,美国就成立了心肺复苏 委员会,旨在增加人们预防损伤的知识,教育公众和健康护理专职人员有关心脏骤停和突发 心脏病死亡时的急救措施。 (一)心跳、呼吸骤停的原因 引起心跳、呼吸骤停的原因多种多样,常见的有:(1)意外事故,如车祸、塌方等意外 所致的严重创伤、溺水、电击、室息等。(2)心脑血管疾病,如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急 性心肌炎、严重心律失常、肥厚性心肌病及脑出血、脑梗塞等。(3)麻醉意外,麻醉深浅不 当、呼吸道梗阻、强烈的手术刺激、术中牵拉内脏等均可成为触发心跳骤停的因素。(4)严 重的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如血钾过低或过高,严重酸中毒等。(5)药物中毒或过敏 反应,如洋地黄中毒,局麻药过量、青霉素过敏所致休克等。 (二)心搏骤停的类型 (1)心脏停搏:心脏处于静止状态,EKG呈一直线。(2)心室纤颤:为最严重的心律 失常,心室各部分纤维发生及快而不协调的乱颤,EKG表现为形态、频率、振幅均明显不 规则的波动。(3)心电一机械分离:仅有极端缓慢而无效的心室自主节律。EKG表现为宽 而畸形的QRS波。不论何种类型的心搏骤停,都造成循环的停止,体内随即发生电解质和 酸碱度的急剧变化:由于缺氧导致酸中毒,钾离子外溢造成高钾血症,内环境的紊乱严重威 胁细胞的生存,最终发生线粒体和溶酶体破裂,细胞死亡和自溶 心跳呼吸均停止则为临床死亡,一般认为其期限为4~6分钟,即在此时限之内,各器 官还未发生不可逆的病理变化,若救治及时,方法恰当,病人尚可得救:若抢救不及时,使 脑、心、肾等重要脏器的缺氧性损伤变为不可逆性时,便失去了复苏的机会。事实上,由于 致病原因的不同及个体对缺氧的耐受力各有差异,故这一时限并非绝对,我国就曾有不少成 功抢救心跳呼吸停止6分钟以上者的实例。所以抢救心跳呼吸骤停者既要分秒必争,又切不 可过分拘泥于这一时限而轻易放弃抢救机会。 (三)临床表现
3 适当止痛 疼痛可诱发或加重休克,对伤员精神折磨较大,根据伤情应给予止痛剂。止痛药一般有 抑制呼吸中枢的作用,因此对颅脑损伤、胸部损伤者慎用或禁用。 严密观察伤情变化 运送途中要做到:“一看”即看伤员面色、表情、瞳孔大小、伤口等情况;“二摸”即摸 伤员头部和指(趾)端的温度与湿度、脉搏的快慢及是否有力;“三听”即听伤员有无呻吟 和血压变化等等。发现伤情及时处理并详细记录。 注意伤员安全 伤员需注意保暖;对烦躁不安的伤员可适当应用约束带,以防揭除敷料、拔除输液装置 或跌下担架等。救护车尽可能行驶平稳、迅速、不倾斜、少震动。 四、复苏 从广义上来讲,一切为了挽救生命而采取的医疗措施,都属于复苏的范畴。而本章所要 重点阐述的是使心跳、呼吸骤停的病人迅速恢复呼吸、循环和脑功能所采取的抢救措施,即 狭义的复苏,又称心肺脑复苏。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难免回遇到各种疾病或意外事件。因 此,学习掌握心肺脑复苏的操作和技能是很必要的。早在 1963 年,美国就成立了心肺复苏 委员会,旨在增加人们预防损伤的知识,教育公众和健康护理专职人员有关心脏骤停和突发 心脏病死亡时的急救措施。 (一)心跳、呼吸骤停的原因: 引起心跳、呼吸骤停的原因多种多样,常见的有:(1)意外事故,如车祸、塌方等意外 所致的严重创伤、溺水、电击、窒息等。(2)心脑血管疾病,如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急 性心肌炎、严重心律失常、肥厚性心肌病及脑出血、脑梗塞等。(3)麻醉意外,麻醉深浅不 当、呼吸道梗阻、强烈的手术刺激、术中牵拉内脏等均可成为触发心跳骤停的因素。(4)严 重的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如血钾过低或过高,严重酸中毒等。(5)药物中毒或过敏 反应,如洋地黄中毒,局麻药过量、青霉素过敏所致休克等。 (二)心搏骤停的类型 (1)心脏停搏:心脏处于静止状态,EKG 呈一直线。(2)心室纤颤:为最严重的心律 失常,心室各部分纤维发生及快而不协调的乱颤,EKG 表现为形态、频率、振幅均明显不 规则的波动。(3)心电—机械分离:仅有极端缓慢而无效的心室自主节律。EKG 表现为宽 而畸形的 QRS 波。不论何种类型的心搏骤停,都造成循环的停止,体内随即发生电解质和 酸碱度的急剧变化:由于缺氧导致酸中毒,钾离子外溢造成高钾血症,内环境的紊乱严重威 胁细胞的生存,最终发生线粒体和溶酶体破裂,细胞死亡和自溶。 心跳呼吸均停止则为临床死亡,一般认为其期限为 4~6 分钟,即在此时限之内,各器 官还未发生不可逆的病理变化,若救治及时,方法恰当,病人尚可得救;若抢救不及时,使 脑、心、肾等重要脏器的缺氧性损伤变为不可逆性时,便失去了复苏的机会。事实上,由于 致病原因的不同及个体对缺氧的耐受力各有差异,故这一时限并非绝对,我国就曾有不少成 功抢救心跳呼吸停止 6 分钟以上者的实例。所以抢救心跳呼吸骤停者既要分秒必争,又切不 可过分拘泥于这一时限而轻易放弃抢救机会。 (三)临床表现
(1)意识消失:疑有心跳呼吸停止时,可轻摇患者肩部并提简单问题,(如:你 了?),若无反应,即可认为意识甚至神志已消失。(2)大动脉搏动消失:触摸不到颈总动 脉或股动脉的搏动。(3)呼吸停止:在保持呼吸道通畅的同时,以耳靠近患者的口鼻,既可 听或感觉有无气流,同时又可观察患者胸廓有无起伏。若两者皆无,表示呼吸停止 临床上根据以上3点即可作出心跳呼吸骤停的诊断。除此之外,患者尚可有脸色苍白 或紫绀,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心音、血压消失等症状体征。但须切记诊断必须迅速、 果断,千万不可为求确诊而反复测量血压、听心音、观察瞳孔、作心电图等而延误了抢救时 五、心、肺及脑复苏 心、肺及脑复苏分为3个阶段:初期复苏,即心跳呼吸骤停时的现场应急措施,主要为 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二期复苏,即在药物和器械支持的基础上进一步恢复和稳定呼吸、循 环系统的功能,为初期复苏的继续:后期复苏,即脑复苏和复苏后处理,旨在恢复脑功能及 防治多器官功能衰竭。复苏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时间,在心跳停止后4分钟内进行初期复苏 8分钟内进行2期复苏者的恢复出院率最高。 (一)初期复苏 初期复苏可分为3个步骤,分别以A、B、C3个字母概括:A( air way)为保持呼吸道 通畅,B( breath)为人工呼吸,C( circulation)为建立人工循环, 保持呼吸道通畅:为初期复苏的首要措施,亦是进行人工呼吸的先决条件。昏迷患者很 容易因各种原因而发生呼吸道梗阻,最常见的是舌后坠和呼吸道分泌物、呕吐物或其它异物 的梗阻,因此开放气道十分关键。 方法:抢救者位于患者左侧,左手置于患者颈后并向上托起,右手置于患者额部并朝 后弯曲头部,这样可以解除因舌后坠造成的气道梗阻(见图4-1)。若气道内有分泌物或异 物应及时清除。 注意事项:①如怀疑为颈部受伤的患者,宜用下颌推挤法来开放气道,具体方法为两 手分别用除拇指以外的四指抓住患者下颌角,同时上抬,使头部后仰的同时前抬起颌骨。此 法无需压额,是用于疑为颈部受伤的患者最安全开放气道法。②有义齿的患者,如牢固不会 掉落,不必取下,因其能保持正常口腔结构使人工呼吸更顺利,但若发生松脱,则必须取下。 人工呼吸 在气道通畅后应迅速进行人工呼吸,方法有很多种,其中口对口人工呼吸是最简单, 有效的一种。具体方法为:抢救者一手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捏住患者鼻孔,另一手托起下颌并 将患者的口唇张开,然后深吸一口气后,用嘴唇严密罩住患者的嘴巴后用力吹气,看到患者 胸廓抬起则为有效。随后放开鼻孔,使患者凭借胸肺的弹性自行完成呼气,开始时先迅速连 续吹气3~4次,然后以每分钟16~20次的频率进行人工呼吸(见图4-2)。注意在深吸气 时尽量多吸气,吹出时必须用力,但亦不可用力过猛,以免造成气体进入食道和胃造成胃胀 气。这样可使病人的潮气量达800ml,PaCO2达10.7kPa(80mHg),效果优良,缺点是操作 者易感疲乏,最好由两人轮流施救并尽早改用器械人工呼吸法来维持。 若患者牙关紧闭,嘴巴严重受伤或不能密封地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时,则建议采用口 对鼻人工呼吸法,方法同口对口人工呼吸,但应保证患者口唇紧闭
4 (1)意识消失:疑有心跳呼吸停止时,可轻摇患者肩部并提简单问题,(如:你怎么 了?),若无反应,即可认为意识甚至神志已消失。(2)大动脉搏动消失:触摸不到颈总动 脉或股动脉的搏动。(3)呼吸停止:在保持呼吸道通畅的同时,以耳靠近患者的口鼻,既可 听或感觉有无气流,同时又可观察患者胸廓有无起伏。若两者皆无,表示呼吸停止。 临床上根据以上 3 点即可作出心跳呼吸骤停的诊断。除此之外,患者尚可有脸色苍白 或紫绀,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心音、血压消失等症状体征。但须切记诊断必须迅速、 果断,千万不可为求确诊而反复测量血压、听心音、观察瞳孔、作心电图等而延误了抢救时 机。 五、心、肺及脑复苏 心、肺及脑复苏分为 3 个阶段:初期复苏,即心跳呼吸骤停时的现场应急措施,主要为 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二期复苏,即在药物和器械支持的基础上进一步恢复和稳定呼吸、循 环系统的功能,为初期复苏的继续;后期复苏,即脑复苏和复苏后处理,旨在恢复脑功能及 防治多器官功能衰竭。复苏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时间,在心跳停止后 4 分钟内进行初期复苏, 8 分钟内进行 2 期复苏者的恢复出院率最高。 (一)初期复苏 初期复苏可分为 3 个步骤,分别以 A、B、C3 个字母概括:A(air way)为保持呼吸道 通畅,B(breath)为人工呼吸,C(circulation)为建立人工循环。 保持呼吸道通畅:为初期复苏的首要措施,亦是进行人工呼吸的先决条件。昏迷患者很 容易因各种原因而发生呼吸道梗阻,最常见的是舌后坠和呼吸道分泌物、呕吐物或其它异物 的梗阻,因此开放气道十分关键。 方法:抢救者位于患者左侧,左手置于患者颈后并向上托起,右手置于患者额部并朝 后弯曲头部,这样可以解除因舌后坠造成的气道梗阻(见图 4-1)。若气道内有分泌物或异 物应及时清除。 注意事项:①如怀疑为颈部受伤的患者,宜用下颌推挤法来开放气道,具体方法为两 手分别用除拇指以外的四指抓住患者下颌角,同时上抬,使头部后仰的同时前抬起颌骨。此 法无需压额,是用于疑为颈部受伤的患者最安全开放气道法。②有义齿的患者,如牢固不会 掉落,不必取下,因其能保持正常口腔结构使人工呼吸更顺利,但若发生松脱,则必须取下。 人工呼吸 在气道通畅后应迅速进行人工呼吸,方法有很多种,其中口对口人工呼吸是最简单, 有效的一种。具体方法为:抢救者一手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捏住患者鼻孔,另一手托起下颌并 将患者的口唇张开,然后深吸一口气后,用嘴唇严密罩住患者的嘴巴后用力吹气,看到患者 胸廓抬起则为有效。随后放开鼻孔,使患者凭借胸肺的弹性自行完成呼气,开始时先迅速连 续吹气 3~4 次,然后以每分钟 16~20 次的频率进行人工呼吸(见图 4-2)。注意在深吸气 时尽量多吸气,吹出时必须用力,但亦不可用力过猛,以免造成气体进入食道和胃造成胃胀 气。这样可使病人的潮气量达 800ml,PaCO2 达 10.7kPa(80mmHg),效果优良,缺点是操作 者易感疲乏,最好由两人轮流施救并尽早改用器械人工呼吸法来维持。 若患者牙关紧闭,嘴巴严重受伤或不能密封地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时,则建议采用口 对鼻人工呼吸法,方法同口对口人工呼吸,但应保证患者口唇紧闭
心脏按压 心脏按压是间接或直接挤压心脏以形成一暂时的人工循环的方法。有效的心脏按压能维 持心脏的充盈和搏出,使重要脏器在较长时间被不致发生不可逆的病理改变,并可能诱发心 脏的自律搏动。 心脏按压分为胸外心脏按压和胸内心脏按压。后者只有在胸外心脏按压无效或严重创 伤(如肋骨骨折、张力性气胸、心包腔大量出血等而不能作胸外心脏按压时方可考虑施行, 初期复苏中只施行胸外心脏按压其效果已被证实相当可靠。若操作正确,动脉压可达10.7~ 13.3KPa(80~100mHg),足以防止脑细胞的不可逆损害 胸外心脏按压的方法如下:病人平卧于硬质平板上,抢救者立于或跪于病人一侧,沿季 肋摸到剑突,将一只手掌根部置于胸骨中下1/3交界处(以食指、中指沿患者肋弓处向中间 滑移,寻找胸骨下切迹为定位标志),另一只手掌根部叠放在前者上面,手指向上方跷起, 两臂伸直,抢救者凭借自身重力,垂直下压,使胸骨下陷4~5cm,随即放松,使胸骨自行 恢复原位。但掌根部不可抬离胸壁,以免再次按压使呈拍击状而分散按压力量,如此反复操 作,形成人工循环。若能触及大动脉搏动,则为有效(见图4-3)。 两人操作,则1人口对口人工呼吸,16~20次/分,另1人胸外心脏按压,80~100次 /分(即1:5)。如为1人操作,频率同上。小儿复苏时,可用单手掌根部按压胸骨中点, 下压2~3cm。对新生儿进行复苏,用双手环抱胸廓,两拇指按压胸骨中点,下压1~2cm, 频率为100次/分。 复苏成功标志:(1)大动脉出现搏动,收缩压在8.0KPa以上;(2)自主呼吸恢复,神 志恢复:(3)瞳孔缩小,对光反射出现:(4)紫绀减退等 (二)二期复苏 二期复苏为进一步的生命支持,即在辅助设备和药物支持的基础上进一步恢复和稳定 呼吸、循环系统的功能,为脑功能的恢复打好基础ε 继续保持呼吸道通畅 导气管在初期复苏中托下颌、压额等操作虽可保持呼吸道通畅,但难以持久。因此在 二期复苏中可采用各种类型的导气管如口咽或鼻咽导气管,可以容易而且持久地保持气道通 畅 气管插管若条件许可,主张早作气管插管,这样既能获得最佳肺泡通气和供氧,又能 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肺部吸入异物和胃内容物,便于清除气道分泌物,并且可与各类呼吸 器相接以行机械人工呼吸 气管切开对于不宜施行气管内插管的患者,如喉头水肿,咽喉部肿瘤或异物存留,颈 椎骨折脱位,应施行气管切开术以保持呼吸道通畅。此外。由于气管插管的留置不宜超过 72小时,故超过72小时病情未有改善的气管插管者应考虑行气管切开术 环甲膜穿刺将粗针头刺入环甲膜,接“T”型管输氧,可立即缓解严重缺氧情况,适 用于插管困难而严重室息来不及作气管切开的患者。 呼吸器的应用 便携式人工呼吸器又称简易呼吸器,既便于携带,且效果优良。其中呼吸囊一活瓣一 面罩装置为在简单且有效的人工呼吸器,广泛应用于临床。使用方法为:一手将面罩紧贴患
5 心脏按压 心脏按压是间接或直接挤压心脏以形成一暂时的人工循环的方法。有效的心脏按压能维 持心脏的充盈和搏出,使重要脏器在较长时间被不致发生不可逆的病理改变,并可能诱发心 脏的自律搏动。 心脏按压分为胸外心脏按压和胸内心脏按压。后者只有在胸外心脏按压无效或 严重创 伤(如肋骨骨折、张力性气胸、心包腔大量出血等而不能作胸外心脏按压时方可考虑施行, 初期复苏中只施行胸外心脏按压其效果已被证实相当可靠。若操作正确,动脉压可达 10.7~ 13.3KPa(80~100mmHg),足以防止脑细胞的不可逆损害。 胸外心脏按压的方法如下:病人平卧于硬质平板上,抢救者立于或跪于病人一侧,沿季 肋摸到剑突,将一只手掌根部置于胸骨中下 1/3 交界处(以食指、中指沿患者肋弓处向中间 滑移,寻找胸骨下切迹为定位标志),另一只手掌根部叠放在前者上面,手指向上方跷起, 两臂伸直,抢救者凭借自身重力,垂直下压,使胸骨下陷 4~5cm,随即放松,使胸骨自行 恢复原位。但掌根部不可抬离胸壁,以免再次按压使呈拍击状而分散按压力量,如此反复操 作,形成人工循环。若能触及大动脉搏动,则为有效(见图 4-3)。 两人操作,则 1 人口对口人工呼吸,16~20 次/分,另 1 人胸外心脏按压,80~100 次 /分(即 1:5)。如为 1 人操作,频率同上。小儿复苏时,可用单手掌根部按压胸骨中点, 下压 2~3cm。对新生儿进行复苏,用双手环抱胸廓,两拇指按压胸骨中点,下压 1~2cm, 频率为 100 次/分。 复苏成功标志:(1)大动脉出现搏动,收缩压在 8.0KPa 以上;(2)自主呼吸恢复,神 志恢复;(3)瞳孔缩小,对光反射出现;(4)紫绀减退等。 (二)二期复苏 二期复苏为进一步的生命支持,即在辅助设备和药物支持的基础上进一步恢复和稳定 呼吸、循环系统的功能,为脑功能的恢复打好基础。 继续保持呼吸道通畅 导气管 在初期复苏中托下颌、压额等操作虽可保持呼吸道通畅,但难以持久。因此在 二期复苏中可采用各种类型的导气管如口咽或鼻咽导气管,可以容易而且持久地保持气道通 畅。 气管插管 若条件许可,主张早作气管插管,这样既能获得最佳肺泡通气和供氧,又能 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肺部吸入异物和胃内容物,便于清除气道分泌物,并且可与各类呼吸 器相接以行机械人工呼吸。 气管切开 对于不宜施行气管内插管的患者,如喉头水肿,咽喉部肿瘤或异物存留,颈 椎骨折脱位,应施行气管切开术以保持呼吸道通畅。此外。由于气管插管的留置不宜超过 72 小时,故超过 72 小时病情未有改善的气管插管者应考虑行气管切开术。 环甲膜穿刺 将粗针头刺入环甲膜,接“T”型管输氧,可立即缓解严重缺氧情况,适 用于插管困难而严重窒息来不及作气管切开的患者。 呼吸器的应用 便携式人工呼吸器 又称简易呼吸器,既便于携带,且效果优良。其中呼吸囊—活瓣— 面罩装置为在简单且有效的人工呼吸器,广泛应用于临床。使用方法为:一手将面罩紧贴患